■文/無錫市新吳區(qū)中海幼兒園 華湘君
STEM 教學是倡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相互交融的整合式學習。STEM+項目活動在于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核心要旨是激發(fā)并保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STEM+項目活動的開展,以富有吸引力的現(xiàn)實問題情境為導向,將STEM 與身心健康、社會交往、語言表征、人文藝術等領域的關鍵經驗有機融合,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資源和游戲情境,以項目活動的形式鼓勵幼兒開展自主探究、深度學習。
我園秉承求真務實,扎根于實踐的教育理念,圍繞“問題、實踐、評價”三個關鍵點,聚思維碰撞之慧加以推進,逐漸發(fā)現(xiàn)并掌握組織STEM+項目活動的共性經驗和實施要領。
STEM+項目活動的生發(fā)源自幼兒日?;顒又杏龅降恼鎸崋栴},既可以是教師基于對幼兒的日常觀察所得,也可以是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的自主發(fā)現(xiàn)。
從幼兒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幼兒的日常表現(xiàn)和具體的活動情境中觀察分析,得出問題緣由。比如,以STEM+項目活動“小池塘誕生記”為例,朵朵帶來了幾條小金魚,大家一致認為小魚應該生活在池塘里,于是給魚兒挖一個小池塘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小池塘在哪里挖?用什么工具挖?挖多深多大?面對一個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教師通過對幼兒所處的環(huán)境、幼兒的認知與動手能力,以及幼兒的需求進行探究價值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篩選。
描述問題的方式和層次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方向,也會導致最終結果的不同。同樣以“小池塘誕生記”為例,如果將問題描述的側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飼養(yǎng)小魚上,接下來的探究活動就會引向如何飼養(yǎng)小魚;如果將重點放在如何挖小池塘上,探究的重點就是如何建造一個又大又深的池塘。由此可見,對問題的描述既需要對幼兒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也要對客觀環(huán)境有充分的認識。
解決問題的關鍵要素包括環(huán)境影響、幼兒經驗、教師支持等,需要教師通過分析預估落實活動的重難點并設計活動中的支持策略。當我們確定了這些關鍵要素,便可以將問題定義得更加準確,從而推動STEM+項目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在組織STEM+項目活動時,要時刻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及時回應幼兒的問題,支持并引導幼兒在興趣驅使下開展進一步的探究和學習。STEM+項目活動的設計與組織需要教師圍繞方案設計和支架構建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研討,逐漸掌握組織與實施的基本方法和有效路徑。
教師要依據真實問題和幼兒實際能力進行全面分析,思考組織策略,設計切實可行的STEM+項目活動方案,確定活動實施的路徑和方向,引導幼兒通過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實踐操作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目標設定、前期準備、過程設計等方面都應有STEM 指向性。
所謂“教學支架”,即指“由教師或父母(輔導者)對學習者所提供的即時支持,這種支持能促進學習者(被輔導者)有意義地參與問題解決并獲得技能”。在組織STEM+項目活動時,教師可從組織引導的語言支架、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支架、實踐操作的層次支架、協(xié)同探究的同伴支架等方面給予幼兒即時支持。
STEM+項目活動開展的成效與價值,需要通過分析與評價才能清晰呈現(xiàn)。同時,分析與評價直接服務于項目活動的實施和完善,應貫穿于項目活動始終。
在圍繞某個STEM+項目活動開展教學研討時,我們引用了高瞻課程中關于創(chuàng)造性表征、語言與文字能力、主動性與社會關系、序列、空間、時間等十項內容的58 條關鍵經驗,對照上述關鍵經驗進行識別和判斷。
在實施過程評價時,我們時刻關注幼兒是否持續(xù)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立足于幼兒具體活動中的行為表現(xiàn)解讀行為背后的實際能力和心智傾向,給予激勵性評價和預見性評價。
從兒童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實踐到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通過即時性評價、階段性評價,再經過診斷式教研,最終獲得整個活動實施成效的共識性評價。學習故事描述、觀察記錄分析、視頻(照片)回顧等手段為我們解讀幼兒行為表現(xiàn)、進行成長性評價提供了依據,也為課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素材。
總之,STEM+項目活動始于問題定義,行于設計組織,終于評價總結。實施過程中的三個關鍵點,把控項目行進的方向與速度,決定著幼兒的探究路徑和所獲支持,也決定著教師的專業(yè)辨析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的提升,賦予了幼兒園STEM+項目活動新的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