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敏,張祎赟
(宿遷學院中文系,江蘇宿遷,223800)
斯坦貝克的《伊甸之東》是一部家世小說,描寫了薩利納斯河谷兩個外來家族長達半世紀的家族史。而李慶中在特拉斯克家族的工作,使他與漢密爾頓家族的家長塞繆爾成為了知己好友。隨后,他為特拉斯克家族的人際關系和諧做出了巨大貢獻,并獲得了平等地位。該作出版于20世紀50年代,作者斯坦貝克未被當時反華風氣影響,反而倡導接受異國人,對美國主流文化的誤讀進行修正,試圖構建一個不分國界的伊甸園。作者將華人李慶中從一個身份卑微的外來者塑造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家中長者,體現(xiàn)出其對東方文化的包容性,這與當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謀而合,具有前瞻性。筆者試通過探究李慶中作為外國人和中國人的兩種身份形象,來闡述斯坦貝克的創(chuàng)作意圖,探尋他將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原因和方法。
描寫主角的心境成長歷程是斯坦貝克小說的一貫模式,而李慶中作為《伊甸之東》的重要配角,他的心理思想成長跨度在作者的刻畫下卻最具有深意。主角亞當從少年時期父親對自己的軍事化管理和妻子卡西逃離伊甸園致使愛情幻滅的陰影中走了出來??ㄎ髟噲D流產(chǎn)、拋棄孩子,臨終前卻想著自己像天使般純潔的孩子亞倫,并將財產(chǎn)都留給了他。李慶中從一個最底層的仆人,蛻變?yōu)榇硐冗M思想和自由意志的精神領袖。
李慶中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社會身份的轉變,即從外來的華人轉化成一個純正美國家族中的長者。而他的這種巨大蛻變,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和主流文學作品中是突破常規(guī)的典型——李慶中獲得了他者文化認同。形象學中,意識形態(tài)形象“將群體基本的價值觀投射在他者身上,通過調節(jié)現(xiàn)實以適應群體中通行的象征性模式的方法”[1]35,使他者形象符合意識形態(tài)即迎合讀者需求而被接受。斯坦貝克沒有迎合意識形態(tài),卻讓李慶中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他者文化認同。
1.不被認可的外來者,打了折扣的中國人
李慶中作為一個在中美都是“他者”的美國華人,他在實現(xiàn)文化認同上做出的努力是屈于主流社會而作出的妥協(xié)。長辮和滿洲服飾是美國人心中華人的身份象征,不符合標準語法的漢語也讓他不被國人承認是同胞。斯坦貝克形象描述了19世紀末的華裔在美國生存環(huán)境惡劣,“美國社會充斥著對華人的偏見與凌辱”[2]。他們的言行舉止都要回應美國人的期待,以此來換取主流社會的認同。
老李最初既想得到美國人的認同,也想保留華人對他的認同,做出嘗試后,卻成為“打了折扣的中國人”[3]183。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老李,接受過美國教育和父親記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雖然并非老李本愿,但是他在兩國都成為了異類:“我回過中國。他們說我像洋鬼子;說我講起話來也像洋鬼子……他們不接納我”[3]183。在美國多年養(yǎng)成的習慣,在中國就是異舉;而老李從父親那所學的中國知識也與中國實際脫節(jié)。老李只是當時美國華裔中的一個典型形象,處于兩國的邊緣,他走不進中美兩國人的生活中。他在祖國沒有歸屬感,反而因為清政府的禁止移民原則,被排斥在外,“他們把那些出國的人仍看成是背叛自己的國家而被剝奪了公民權利的人”[4]465。
19世紀,中國形象因歷史原因在西方開始不斷變化。文學作品和報道輿論是美國人認識中國的主要途徑,如《美國的中國形象》中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人對中國“正在欽佩與畏懼之間的某處不確定地移動著”[5]127。不少人認為“中國人是弱者的印象”[5]128,即使是土生土長在美國的華人,也會被主流社會的固有印象所定義。
美國主流社會的認同,本身就帶有鄙夷的情感色彩。他們只接受符合其形象觀念的華人,但在文化領域依舊進行排斥,華裔因此成為邊緣人物。
2.家中長者與精神支柱
李慶中在經(jīng)歷自我認同的過程后,他獲得了適合他的新思想——人有選擇的權利。他開始為亞當父子著想,塑造亞當偉岸的父親形象,調和父子三人的矛盾。他成為了特拉斯克家的精神領袖和受人愛戴的男性長者,這是具有突破性的文學形象。
李慶中為亞當做的事情超越了仆人的工作范圍,他站在朋友和家人的立場上,幫助亞當掙脫精神束縛,樹立父親形象。在精神上,亞當已經(jīng)離不開老李了,“我居然希望你是奴隸,以便拒絕你的要求”[3]378。亞當甚至向客人訴苦:“現(xiàn)在老李要走了。我不知道我們該怎么辦?!盵3]389老李負責了父子三人的衣食住行,更是維系父子關系情分的關鍵。對幼時的迦爾和亞倫而言,亞當只是名義上的父親。他們“同成人世界的接觸唯有老李”[3]399,老李盡心撫育二人,并讓他們敬愛亞當。
李慶中精神上引導亞當,消除了父子的隔閡。迦爾嫉妒亞倫奪走了父愛,負面情緒日積月累,最終爆發(fā)。他讓一心向往潔凈的亞倫,見到了身為妓女的母親。受刺激的亞倫,參軍死于戰(zhàn)場。亞當?shù)弥耸潞螅c瘓在床。迦爾也被罪惡感所折磨。亞當對亞倫的偏愛,讓迦爾心生嫉妒,偏愛的后果讓亞倫送命。在小說的結尾,老李呼喚著意識消散的亞當,請求他讓迦爾從罪惡中解脫,為迦爾祝福,寬恕自己和迦爾犯下的罪惡?!暗倌飞釥枴盵3]684讓亞當淬煉了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息,迦爾也得到了解脫。
李慶中從一個不被中美認可的“他者”,到一個受人敬重的長者,斯坦貝克顛覆了主流社會的固有形象,重構了一個思想水平極高、與美國人有平等地位的華人形象。這是對當時美國文壇的挑戰(zhàn),也為讀者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華人形象。
李慶中的內在思想的轉變,是他實現(xiàn)自我認同的過程。他作為一個外來者,在美國定居,除了受到當?shù)厝说呐懦?,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定位產(chǎn)生迷茫。他偽裝成美國人期望的模樣,試圖構建屬于自己的伊甸園。李慶中與家族學者的交流,讓他對祖國有了民族認同感。他明白了選擇權利的重要性,最終成為了雙重身份的美國華人。
1.沉默偽裝的中國仆人
李慶中處于社會邊緣,這讓他無法實現(xiàn)獨立。在美國,他沒有話語權和尊重可言。他需要得到美國人的庇護,仆人是他在美國生存下來的最佳選擇。在現(xiàn)實的壓迫下,他心甘情愿成為了一名仆人。長辮和洋涇浜是他的護身符。
李慶中不聞不問,專心干活,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能出色扮演符合美國人期待的仆人。李慶中受過高等教育,能說出流利的英語,但是自我保護意識讓他選擇說洋涇浜英語。在老李與塞繆爾第一次交談中,老李感受到了塞繆爾對他平等的態(tài)度,便轉用標準英語,并向其解釋,洋涇浜是為了“自我保護”[3]182。美國人只能適應他的洋涇浜英語。斯坦貝克沒有諷刺洋涇浜英語,而是揭露了當時社會的普遍思想——中國人只會說洋涇浜英語。老李不會看輕自己的職業(yè),即使他深陷社會偏見,也認為“我不明白做仆人有什么丟臉。仆人的位子是哲人的避難所”[3]185。
他者的身份讓李慶中沉默。老李受過高等教育,他應當被尊重,但作為一個仆人,他失去了話語權和主觀能動性。他清楚明白自己的仆人定位,不聞不問,很少表達自己的看法,但默默為主人貼心服務。
2.獲得選擇權利與民族認同感的異鄉(xiāng)人
“個人通過相互之間的接觸和交往形成了邊界,從而形成了我者和他者的區(qū)分?!盵6]34區(qū)分標準即文化差異?!懊褡鍑椅幕鄻有缘默F(xiàn)實決定了國家認同與族群認同之間的關系”[6]35,而“當二者關系處理得當?shù)臅r候,民族國家內的族際關系就會表現(xiàn)得和平、友好”[6]35,進而趨向融合。李慶中在結合東西方文化后,成功實現(xiàn)了文化認同。
李慶中在前半生中,對影響自己偽裝的東方人氣質不喜。但當作為個體的老李,融入團體時,他擁有了歸屬感。老李關于《圣經(jīng)》用詞產(chǎn)生了疑問,他第一次求助了宗族協(xié)會。他見識到了四位哲人針對自己的疑問而討論一宿,隨后又請了專家,學習希伯來文。他們用兩年時間“吃透了《創(chuàng)世記》第四章”[3]344,又開始學習希臘文。老李通過實際感受到了中國學者的聰睿,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3]344。老李在同老先生們學習期間,成功正視了自己的中國人身份,也被宗族接受。兩年浪里淘金收獲了“你可以”[3]344這三個字,老先生們覺得努力沒有白費,并把自己“從中國貝殼中解脫出來”[3]344?!皢⒚烧軐W家基本上都在承認中國歷史悠久的同時承認中國文明停滯。”[4]440“你可以”[3]344“說明道路是敞開的,完全由人自己決定”[3]345。“中國貝殼”[3]344指的是中國人故步自封,把自己的學問桎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老先生們和老李從種族文化束縛中得到解脫,他們可以通宵達旦地學習他國語言,研究《舊約》故事中的思想價值。老李通過十六節(jié)文字,發(fā)現(xiàn)了一部人類史:“孔夫子教導人們應該怎么生活以取得幸福和成功。但是這幾節(jié)話——簡直是通向星星的梯子。”[3]346《論語》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得到滿足,《圣經(jīng)》引導人們的靈魂如何在宇宙中閃閃發(fā)光。老李坦然接受了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斯坦貝克借李慶中對圣經(jīng)故事進行全新的闡釋。希伯來文圣經(jīng)有不同譯本。他認為其中“提姆謝爾”[3]345的正確理解是“你可以”[3]344,如此一來,人類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就有了更大的余地,這一發(fā)現(xiàn)“關乎個人責任和良知的虛構”[7]。
黑格爾認為“否定東方就是否定過去,肯定西方就是肯定進步”[4]447。他對中國的民族特征有詳盡的總結:“凡是屬于精神的一切……一概都離他們很遠?!盵8]這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自由的精神意識。李慶中與學者們通過研究《圣經(jīng)》擺脫了束縛,獲得了自由。老李對主流社會、生命價值觀、人生本質的態(tài)度都發(fā)生了變化,這也促使他最終成為特拉斯克家的一分子。
3.打破幻想、坦然接受雙重身份的美國華人
李慶中的自由意識覺醒,意味著中國不會一直停滯不前。西方在啟蒙運動后,將中國作為“自我肯定自我鞏固的否定性的‘他者’”[4]436。李慶中思索出的新思想,讓他不再甘心做一個“他者”,嶄新的東方思想引導美國人找到了主流社會中不存在的伊甸園。
李慶中與亞當是互為他者的關系,他也需要認同美國文化。人類的建構能力和語言能力“創(chuàng)造了文化和亞文化,但同時也使得人類擁有了自身是一種文化個體的自我意識。這便是身份認同”[9]。老李摒棄了亞當對華人有偏見的想法。他與白人保持距離的心理防線逐漸坍塌,他克服心理偏見,與白人成為朋友。
李慶中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不再迎合美國人的期待,也卸下了他對美國人的防備,融入了特拉斯克這個美國家庭。書店是他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卻給不了他家的溫暖。他嘗試離開亞當一家,卻克服不了孤獨感,便坦然接受自己對亞當?shù)热说囊蕾嚭拖矏壑?。他“放棄了他不太熱衷的開書店的打算”[3]487,將特拉斯克家變成了一個中美友好共處的伊甸園。
李慶中在塞繆爾和族中學者的幫助下,覺醒了自由意志,將東方思想與西方主義融合,構建了新的價值體系。這也是斯坦貝克對華人形象突破性的顛覆所在。李慶中改變了自己的思想價值,讓周圍人開始質疑傳統(tǒng)觀念是否有誤。斯坦貝克在作品中表達了開放觀念來接受異域思想的觀點。
斯坦貝克在《伊甸之東》這部小說中,塑造李慶中這一美國華人的文化內涵值得深入研究。他引領亞當?shù)热酥貥嫷乃枷雰r值體系,于當下人們不同文化觀念矛盾的化解有一定幫助。他獲得文化認同的路途坎坷,給予了同為“他者”的讀者對身份定位的啟示,也幫助美國人找到伊甸園。斯坦貝克創(chuàng)造出“‘想象的共同體’來令人們對其(民族國家的界定)視而不見”[10],值得當下借鑒。
李慶中在眾多美國華人中較為幸運,遇到了至交塞繆爾和善良的主人亞當,并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實現(xiàn)了文化認同。他并未抹去“他者”形象,而是成功讓周圍人接受自己的雙重身份。
斯坦貝克沒有讓李慶中在一出場就以全新的華人形象出現(xiàn),在周圍人眼中,老李只是一個符合主流社會觀念的華人。最初,李慶中與亞當僅存在主仆關系。老李對塞繆爾和雙胞胎的喜愛,消除了他與亞當?shù)纳矸莞糸u。二人在雙胞胎起名夜,開始成為朋友。李慶中為這個美國家庭做出的貢獻,亞當?shù)热算懹浻谛模瑢λ泳磹?,讓老李感受到了家的溫馨?/p>
李慶中是斯坦貝克打破當時常規(guī)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特例。華人在美國不受尊重,尤其在20世紀初,難以想象一個地位低下的華人受過美國的高等教育。另外,他能在美國獲得豐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實屬難得。老李自身擁有兩種文化知識,并且遇到了理解自己的朋友,才獲得了文化認同,并非簡單思索就能獲得自由意志,就能獲得美國人的尊重。李慶中作為一個實現(xiàn)文化認同的華裔,比其他還苦苦掙扎于文化邊緣的華裔付出得更多。而這是在斯坦貝克創(chuàng)造李慶中這一形象時,賦予他獨一份的精通兩種文化基礎上才收獲的成功。
斯坦貝克賦予李慶中精通東西方文化的能力,讓他在作品中實現(xiàn)文化認同。他在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伊甸園時,也傳遞出自己的文化理念。筆者認為斯坦貝克這一極具現(xiàn)代性的思想,對當下國人排斥外來文化這一現(xiàn)象能有所改善。
李慶中融合東西方文化后,獲得了選擇權利思想,讓主角們都重獲新生。試圖將東方文化恰當引入西方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不在少數(shù)?!皢⒚烧軐W家引用孔子要的是‘入世’的觀點,羅素、杜威、凱塞林等等引用老子、莊子是要勸急功近利的西方人出世一些?!盵11]斯坦貝克推崇非目的論思想,還帶有一定的烏托邦思想,“烏托邦本質是質疑現(xiàn)實”[1]33。被主流文化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社會在他眼中,是找不到伊甸園的物理空間,他急切尋求新的文明來引導自己。正如赫爾曼·黑塞的《東方之旅》所言:“將西方對物質和精神的過分追求與一個過分被動的東方唯靈論和諧地綜合在一起”[1]34。斯坦貝克也將西方《圣經(jīng)》的人生選擇之道與東方的孔夫子的生活之道結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東西方文化融合、相互理解包容的精神伊甸園。
斯坦貝克對李慶中這一形象的塑造,不僅為了客觀呈現(xiàn)華人形象,更是為了促進東西方文化的融合。他認為美國人的道德正在喪失,“被我們稱之為‘道德’的行為標準是因為這塊大陸人跡稀少而逐步發(fā)展形成的”[12]。而今美國居住著各國人民,他希望通過作品,描繪出各種族人民和諧共處的場景,達到讓各國人民相互理解的目的。斯坦貝克在美國人于道德喪失邊緣之際,創(chuàng)新地以李慶中這一華人形象提出新的價值體系。其中包含的自由意志,能夠讓人的靈魂被自己掌握,做出正確的選擇,并找到幸福。
斯坦貝克作品中的人物,不因種族地域和文化差異而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領域來展示個性?!兑恋橹畺|》中的李慶中在異國他鄉(xiāng),擁有了家人和友人,薩利納斯河谷即是斯坦貝克創(chuàng)造出的伊甸園?;诂F(xiàn)實影響,他不能對美國的思想主義一味否定,而是選擇折中,為美國乃至全世界,引領出一條多元文化融合的道路,正如《斯坦貝克評論》中所說:“文本與社會兩者都在閱讀行為中與讀者分享權力,就像想象‘通過文本的影響而被社會所接受’”[13]。斯坦貝克試圖通過這部作品來讓社會接受自己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斯坦貝克筆下的李慶中這一人物形象,是他對20世紀初真實的美國華人形象的客觀塑造。對于華人形象的描寫,他基于社會歷史、文化差異,使得李慶中成為自己的思想代言人合理化。作品中對李慶中內外在形象的正面描寫,體現(xiàn)了斯坦貝克不忍于主流文化讓美國道德喪失的現(xiàn)狀。李慶中從仆人到家中長者,引人注目;從低頭折節(jié)到敢說敢做,讓人沉思。斯坦貝克達到了他修正誤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不分種族國界的伊甸園,消除東西文化差異的偏見,以此喚醒美國人的道德良知。作品中,李慶中與亞當?shù)热私挥?,成為了中美交好的真實寫照。斯坦貝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以及對華人遭遇的同情,正是斯坦貝克作品獨特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