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兒科 300000
兒童大葉性肺炎屬兒科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住院率占據(jù)了兒科住院患兒的24.5%~56.2%,其主要是由于感染病毒或細菌所致,西醫(yī)針對此病多給予抗感染、解痙平喘、止咳祛痰等對癥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炎癥反應,但后期復發(fā)性較強,遠期療效欠佳[1-2]。隨著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療法在兒童大葉性肺炎治療中的應用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臨床青睞。中醫(yī)定向透藥主要是在定向藥透儀的導引下,使藥物直接透過皮膚黏膜快速進入人體并作用于病灶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3]。調肺運脾推拿主要是以中醫(yī)經絡學理論為基礎,通過按摩肺經與脾經以及相應的腧穴,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4]。本文將中醫(yī)定向透藥聯(lián)合調肺運脾推拿應用于兒童大葉性肺炎治療中,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接收的104例兒童大葉性肺炎。入選標準:年齡≤6歲;符合兒童大葉性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5];均經X線檢查確診;住院期間由父母陪護;父母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呼吸道先天畸形;支氣管哮喘疾??;先天性心臟疾病;已知中藥成分過敏;近期內應用過免疫抑制劑;皮膚破損;病情危重;患兒哭鬧不止,不配合研究。將104例患兒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2例。對照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3.15±0.42)歲;病程2~8d,平均病程(3.15±1.21)d。治療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3.14±0.43)歲;病程2~7d,平均病程(3.13±1.22)d。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解痙平喘、補液、止咳祛痰、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密切監(jiān)測患兒各項生理指標變化,及時處理異常情況。治療組則在此基礎上又給予中醫(yī)定向透藥聯(lián)合調肺運脾推拿治療,具體如下:(1)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器為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儀(河南樂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豫械注準20182090401),將醫(yī)院自制的藥膏貼(主要成分有金銀花、連翹、絲瓜絡、魚腥草等)貼至患兒雙肺俞穴,將小兒肺炎電極貼片固定在藥貼上,妥善固定電極片,接通電源開始治療,根據(jù)患兒情況設置合適的參數(shù),輸出強度控制在8~20,1次/d,30min/次,保留貼片2~4h,7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2)調肺運脾推拿治療:第一步: 調肺,推左右手太陰肺經,用指節(jié)推法以適中的力度循環(huán)往復推拿左臂肘關節(jié)以下肺經,持續(xù)5min,再用指節(jié)點按法依次點按肺經重要穴位,分別是列缺、經渠及太淵等穴,每穴點按1min;以同樣手法推拿右手太陰肺經,每側推拿時間8min,兩側共持續(xù)16min。第二步:運脾,推左右足太陰脾經,用指節(jié)推法以適中的力度循環(huán)往復推拿左脛膝關節(jié)以下脾經,持續(xù) 5min,用指節(jié)點按法依次點按商丘、太白、公孫等穴, 每穴點按1min;以同樣手法推拿右足太陰脾經, 每側推拿時間8min,兩側共持續(xù)16min。第三步,患兒取平臥,背部平直放松,從患兒長強穴至大椎穴捏脊,并重點按揉肺俞穴及脾俞穴,持續(xù)3min,分別于第0、1、4、7、10、14天進行推拿。
1.3 觀察指標
1.3.1 癥狀消失時間:觀察兩組患兒的發(fā)熱、咳嗽、喘息、肺部濕啰音等各項癥狀消失時間。
1.3.2 炎癥反應水平: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的各項炎癥反應指標變化,包含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降鈣素原(PCT),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
1.3.3 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兒的發(fā)熱、咳嗽、喘息等癥狀完全改善,體溫恢復正常,肺部濕啰音消失,胸部攝片顯示肺部病灶吸收,血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有效:癥狀有所改善,肺部濕啰音有所緩解,胸部攝片顯示肺部病灶減??;無效:未達到上標準,甚至加重[6]??傆行?痊愈率+有效率。
2.1 兩組患兒各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各項癥狀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兒炎癥反應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hs-CRP水平、PCT水平降低幅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炎癥反應水平變化比較
2.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8.0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69%(χ2=7.081,P=0.008<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n(%)]
兒童大葉性肺炎病情復雜,西醫(yī)針對此病依然以抗感染治療為主,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細菌細胞生物的合成,控制疾病的發(fā)展,但長期應用患兒易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并不理想[1]。兒童大葉性肺炎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歸屬“肺炎喘咳”范疇,中醫(yī)認為此病的發(fā)生主要由于肺氣郁閉、肺失宣降、痰阻氣道所致,因此,治療此病需以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平喘降氣為主[7]。中藥由于味道較重,口服用藥患兒往往難以接受,因此中醫(yī)外治療法逐漸受到兒科重視。中醫(yī)定向透藥與推拿均是常見的中醫(yī)外治療法,前者主要通過治療儀靶向給藥病灶,避免了口服藥物的肝臟首過效應,有效提高局部藥物濃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后者主要推拿特定穴位,通過穴位經絡達到調理臟腑功能目的,二種治療方式均見效較快,操作方便,適用于患兒[8-9]。本文對治療組給予中醫(yī)定向透藥聯(lián)合調肺運脾推拿治療后,治療組的各項癥狀消失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組的hs-CRP水平、PCT水平降低幅度均顯著大于對照組,且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8.0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69%(P<0.05)。
本文中醫(yī)定向透藥治療中的藥膏貼含有金銀花、連翹、絲瓜絡、魚腥草等多種中藥成分,能夠充分發(fā)揮清熱解毒、散結消癰、化痰止咳等功效,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此外,中藥定向透藥治療能夠同時發(fā)揮熱效應和藥物效應的雙重效應,見效快,作用更持久,相較于口服用藥效果更為理想。其次,調肺運脾推拿根據(jù)經絡腧穴主治遠近的理論,第一步調肺使肺得宣降,第二步運脾使脾臟健運如常,第三步捏脊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進一步縮短癥狀緩解時間?,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還發(fā)現(xiàn)[4],對患兒進行推拿穴位能夠有效增強患兒抵抗力,抑制患兒氣道內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患兒炎癥反應,改善患兒氣道痙攣狀態(tài)。將中醫(yī)定向透藥與調肺運脾推拿聯(lián)合使用,能夠充分發(fā)揮不同中醫(yī)外治法的作用機制,進一步增強療效,提高臨床有效率。
綜上所述,將中醫(yī)定向透藥聯(lián)合調肺運脾推拿應用于兒童大葉性肺炎治療中,能夠有效縮短各項癥狀消失時間,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