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斌
遼寧省沈陽市婦嬰醫(yī)院婦產(chǎn)科 110011
巨塊型宮頸癌是指腫瘤直徑≥4cm的一種高危型宮頸癌,術中分離極為困難,直接切除難度極高。既往多采用腔內(nèi)放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方法,因血運較差、乏氧細胞增加,放療敏感性及反應性較差[1]。紫彬醇、順鉑等化療藥物具有放療增敏作用,同時放療與化療可作用于不同的腫瘤細胞周期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術前同步放化療能夠降低腫瘤分期、縮減腫瘤直徑,為手術切除創(chuàng)造條件[2]。宮頸癌的發(fā)生與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相關,持續(xù)性HPV16感染也會誘導腫瘤細胞增殖分裂。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IGF-Ⅱ)是腫瘤細胞生長、增殖、轉移的基礎[3]。本文以相關生長因子為切入點,分析術前同步放化療在Ⅰb~Ⅱb期巨塊型宮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6月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宮頸癌患者113例為觀察對象,均符合《婦科腫瘤學》[4]相關宮頸癌診斷標準,且有明確化療及手術相關指征,排除其他惡性腫瘤者,患者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7例、對照組56例。觀察組:年齡35~62歲,平均年齡(46.65±7.12)歲;病理類型:鱗癌42例,腺癌9例,腺鱗癌6例;病灶直徑4~7cm,平均直徑(5.12±0.56)cm;分化程度:G1期19例,G2期21例,G3期17例;國際婦產(chǎn)科聯(lián)盟(FIGO)分期Ⅰb期15例,Ⅱa期24例,Ⅱb期18例。對照組:年齡35~58歲,平均年齡(45.21±7.20)歲;病理類型:鱗癌45例,腺癌7例,腺鱗癌4例;病灶直徑4~6cm,平均直徑(4.98±0.61)cm;分化程度:G1期22例,G2期20例,G3期14例;FIGO分期Ⅰb期18例,Ⅱa期24例,Ⅱb期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腔內(nèi)后裝放療,選擇銥192行A點照射,500cGy/次,共4~5次,每次間隔3~4d,總劑量2 000~2 500cGy。(2)觀察組:采用同步放化療,術前先給予腔內(nèi)放療(同對照組),化療采用紫彬醇聯(lián)合順鉑方案。紫杉醇175mg/m2靜滴,第1天,順鉑100mg/m2靜滴,第1~3天。21d為1個周期,共化療2個周期。(3)放化療結束10~14d,兩組均給予腹腔鏡宮頸癌根治手術,即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
1.3 觀察指標 (1)相關生長因子:入院時,手術前,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4ml取血清,采用日立7600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VEGF、bFGF、IGF-Ⅱ含量。(2)放化療效果:術前,參照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分為完全緩解(病變完全消失且維持時間≥4周)、部分緩解(腫瘤病灶最大徑與最大垂直徑乘積減少>50%,維持時間≥4周)、穩(wěn)定(腫瘤病灶兩徑乘積減少<25%或增大<25%)、病變進展(腫瘤病灶兩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計算緩解率、疾病控制率。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毒副反應:參照WHO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分級標準[4],統(tǒng)計兩組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毒副反應(分為0~Ⅳ度)。(4)術后病理情況:包括宮頸浸潤、陰道殘端浸潤、宮旁浸潤、脈管浸潤、淋巴結轉移等。
2.1 相關生長因子 手術前,兩組血清VEGF、bFGF、IGF-Ⅱ含量低于同組入院時(P<0.01),且觀察組血清VEGF、bFGF、IGF-Ⅱ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放化療前后血清相關生長因子含量比較
2.2 放化療效果 觀察組緩解率為63.16%、控制率為89.47%,高于對照組的42.86%、73.21%(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放化療療效比較[n(%)]
2.3 毒副反應 觀察組患者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占比高于對照組(P<0.05或<0.01),兩組放射性膀胱炎發(fā)生率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放化療毒副反應比較[n(%)]
2.4 術后病理情況 觀察組患者宮頸浸潤、陰道殘端浸潤、宮旁浸潤、淋巴結轉移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病理情況比較[n(%)]
術前放療是治療Ⅰb~Ⅱa期宮頸癌的“金標準”,采用高劑量X線、Y線等射線照射腫瘤,能夠殺死癌細胞,控制腫瘤進展。但對于≥4cm的巨塊型高危宮頸癌患者,多為Ⅰ~Ⅱ星形細胞瘤,腫瘤體積巨大,血運情況較差,乏氧細胞增多,放療敏感性較差,術前單純放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5]。放療主要對象為G1/S期細胞,紫彬醇、順鉑能使腫瘤細胞聚集于G1/M期,增強放射治療的敏感性。同時紫彬醇化療效果呈時間、劑量依賴性關系,延長并增強G2/M阻滯效果。化療能抑制放療過程中腫瘤細胞的再增殖、預防放療造成的亞致死性損傷修復[6]。王璐等[7]研究報道,術前同步放化療相較術前放療而言,能夠提高近期療效(64.7% VS 45.5%),降低宮頸間質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脈管瘤栓等高危病理因素。本文結果顯示,手術前,觀察組患者緩解率、控制率高于對照組,術后病理分析,宮頸浸潤、陰道殘端浸潤、宮旁浸潤、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術前同步放化療能夠降解腫瘤分期、縮減腫瘤直徑、抑制腫瘤浸潤與轉移。
腫瘤的生長離不開新生血管的生成,缺氧環(huán)境下血管生成是宮頸癌發(fā)生的前提,也是腫瘤侵襲轉移的必要條件。VEGF為一種促血管生長因子,可通過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等途徑,參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bFGF、IGF-Ⅱ等均細胞增殖調(diào)控因子,可通過誘導細胞有絲分裂、增強基質金屬酶活性等途徑,促進腫瘤血管新生[8]。相關研究表明,宮頸癌患者血清VEGF、bFGF、IGF-Ⅱ異常升高,且與腫瘤臨床分期、直徑大小明顯相關[9]。放射治療能夠拮抗血清VEGF、bFGF、IGF-Ⅱ代謝已有結論,但與放療劑量、放療敏感性明顯相關,放療劑量的增加,也會增加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的風險。順鉑能特異性結合細胞核內(nèi)DNA堿基,抑制癌細胞DNA合成、復制與轉錄。紫杉醇屬于一種細胞生長抑制劑,為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能特異性結合B微管蛋白,促進微管蛋白解散,抑制腫瘤細胞分裂和繁殖[10]。本文中,術前觀察組患者血清VEGF、bFGF、IGF-Ⅱ含量低于對照組,與湯巍巍等[11]等文獻報道基本相似(VGEF),說明術前同步放化療能夠抑制宮頸癌相關生長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術前同步放化療能夠縮減腫瘤體積,預防術后腫瘤惡性生物學的發(fā)生,為手術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可能與抑制宮頸癌血清VEGF、bFGF、IGF-Ⅱ水平有關。本文尚未對近期療效與血清VEGF、bFGF、IGF-Ⅱ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也缺乏遠期療效的比較,需要后續(xù)做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