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攬月,王亞楠,董麗麗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多致病因素疾病也是胃癌前病變警示。有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遵醫(yī)用藥依從性、心理因素等是影響患者臨床療效以及預后的關鍵,不健康生活方式、情緒不穩(wěn)定等對患者病情有極大負面影響[1]。國內外均有研究顯示,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生活質量、延緩患者病情進展均有積極影響[2-3]。近年來我院對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應用目標導向式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進行干預,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年12 月河南省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06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 年·上海)”中相關診斷標準[4];②無藥物依賴史。排除標準:①有其他腸胃道疾病者;②有感染性疾病者。根據(jù)患者護理干預模式不同分為常規(guī)組(常規(guī)護1~4年,平均(2.13±1.01)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7 例;年齡65~80 歲,平均(68.38±4.57)歲;病程1~4 年,平均(2.22±1.04)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該組患者在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健康宣教、用藥治療、飲食控制等護理干預,出院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給予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干預時間為3個月。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應用目標導向式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干預,干預時間為3 個月。具體方法:在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專項評估,了解患者對于病情控制、后續(xù)健康造成危險的不良習慣、生活方式制定扭轉計劃,護士需與患者之間確認健康威脅行為的類型以及所制定的扭轉計劃與實行目標。操作步驟如下:①接觸:相關責任護士需要了解患者健康狀況以及相關病史,創(chuàng)建微信群,每日飯點在群內推送有關慢性萎縮性胃炎健康管理知識,并發(fā)送相關管理技巧,比如疼痛自評、體質量變化、情緒管理等自護技巧,同時要求患者記錄日常飲食、運動、用藥情況等發(fā)送到群內,如果有文字描述不方便問題可通過語音、視頻等反饋給責任護士,責任護士需每個月定時上門隨訪并整理患者相關問題給予解決以及及時調理患者生活習慣,建立穩(wěn)定的延續(xù)護理關系。②觀察、強化:責任護士需要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飲食情況、生活狀況、病情變化,逐一記錄于健康檔案內,分析患者健康管理行為,對患者危險健康行為需要進行歸納分析。鼓勵患者對自己病情進行描述,以患者為中心建立有效的協(xié)作關系,引導患者自我管理,促進患者形成自我管理的習慣,協(xié)助患者形成生活目標、個人價值、健康目標的統(tǒng)一性。③澄清、幫助:引導患者認識威脅自身健康行為,以食物攝入為例,患者無法有效識別食物的健康性,可建立相應的健康食物表,指導患者飲食,了解自身習慣內易傷害胃部的飲食習慣。有利于患者自然地了解所存在的健康威脅,主動調整飲食習慣。在患者有自理問題缺陷時可及時利用社會資源進行護理幫助,如患者突發(fā)腹部劇痛等,告知患者家屬可撥打專用電話告知責任護士,及時進行緊急處理。隨后責任護士以此事件為契機,引導患者尋找發(fā)病因素與行為模式,并給出相關指導意見。④鼓勵與健康教育:患者焦慮、病情遷延擔心癌變會引發(fā)負面情緒,而腹痛、營養(yǎng)失調、食欲不振給患者心理及生理均帶來長期困擾,因此在護理與隨訪期間需要注意患者心理癥結與情感障礙,以共情技巧鼓勵患者主動傾訴,并讓其感受健康威脅行為的扭轉成效,了解計劃完成進程,獲得積極體驗價值,給予患者健康管理動力與控制疾病希望。每個月進行一次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健康飲食、正確用藥、正確行為以及進行個性化心理調適,并現(xiàn)場解答患者疑惑,協(xié)助患者權衡、協(xié)調個人生活偏好與健康管理行為間的關系。⑤引導:護理人員和患者深入了解健康威脅行為扭轉計劃,回顧制定初衷鞏固計劃執(zhí)行意愿、意識,對完成進度共同進行評估,建立行為扭轉與疾病控制之間的聯(lián)系,促使患者自主改變,并提高專業(yè)性的扭轉技術支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信息,促進自我管理行為模式形成。
1.3 觀察指標 ①焦慮/抑郁情況:干預前與干預后3 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兩種量表均有20個項目,評分范圍為1~4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干預前與干預后3 個月后進行評估,參考文獻[5]制定,合理用藥、疾病誘因/預防、飲食健康每項總分2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越佳。③遵循醫(yī)囑達標率:干預3 個月后以患者遵從行為達標情況進行評價,包括定時定量用藥、自我護理、定期復查、治療配合。④生命質量:干預前與干預后3 個月后使用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QLICD(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慢性胃炎CG(chronic gastritis)量表(QLICD-CG)對患者反酸、惡心、上腹部不適、心理生活影響進行評價,分數(shù)越高代表生命質量越好。⑤護理滿意度:干預3 個月后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參考文獻[6]進行編制,總分為100 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滿意度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8.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兩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均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顯下降趨勢,而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評分比較,aP<0.05。
組別例數(shù)SAS SDS常規(guī)組觀察組t值P值49 57干預前54.21±3.58 54.33±3.74 0.168 0.866干預后38.54±4.10a 25.64±4.11a 16.129 0.001干預前51.21±3.20 51.33±3.42 0.185 0.853干預后44.51±3.20 31.21±3.55 20.121 0.00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合理用藥、疾病誘因/預防、飲食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QLICD-CG 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QLICD-CG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QLICD-CG 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QLICD-CG 量表4 個項目和總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遵循醫(yī)囑達標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定時定量用藥、自我護理、定期復查、治療配合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評分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QLICD-CG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QLICD-CG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評分比較,aP<0.05。
組別例數(shù)反酸 上腹部不適惡心 心理生活影響總分常規(guī)組觀察組t值P值49 57干預前2.11±0.13 2.13±0.10 0.894 0.373干預后2.88±0.41a 3.57±0.40a 8.752 0.001干預前2.45±0.10 2.47±1.27 0.109 0.912干預后3.11±0.17a 3.88±0.55a 9.415 0.001干預前12.66±1.57 12.36±1.85 0.891 0.374干預后16.86±1.77 20.94±1.35a 13.442 0.001干預前21.67±2.45 21.58±2.33 0.193 0.846干預后26.32±2.71a 28.31±2.16a 4.204 0.001干預前42.61±5.54 42.31±5.69 0.279 0.784干預后60.57±5.81a 70.32±5.27a 9.057 0.001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遵循醫(yī)囑達標率比較[例(%)]
2.5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干預后3 個月的護理滿意度得分為(88.71±4.37)分,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的(61.21±4.20)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886,P<0.05)。
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能否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高低、飲食健康、情緒控制等因素密切相關[7]。延續(xù)性護理是適合慢性疾病患者居家治療康復的有效護理干預模式,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常規(guī)延續(xù)性護理中,護理任務常通過電話隨訪為主,對患者病情了解處于簡單層面,對患者進行無差異的健康指導,無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對于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來說,其生理功能低下,有恐懼、依賴情緒,在健康行為方面主動性弱,甚至會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現(xiàn)象。沒有威脅自身健康狀況行為理念,是導致行為無法扭轉、自我管理能力差的根本[8]。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以患者為出發(fā)點,強調關注自身健康行為,并穩(wěn)定護患接觸體系以此為基本觀察,協(xié)助患者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與疾病有關的不良行為,通過引導帶動患者實現(xiàn)健康行為管理目標。將管理目標步驟化、簡單化、形象化,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幫助并主動鼓勵患者,尊重患者前提下促進患者養(yǎng)成作為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激發(fā)患者積極主動扭轉健康威脅行為,向完成自我管理的目的前行以達成目標[9]。
以往延續(xù)性護理注重信息傳遞,缺少患者反饋與互動,雖然以教育干預為主但卻沒有督導性。老年患者記憶力、行動力不足,沒有持續(xù)有效的督導行為不但無法糾正以往影響慢性萎縮性疾病的不良行為還可能出現(xiàn)新的健康威脅習慣,比如未按時服用藥物、情緒控制差、不良飲食等,反而促進患者病情進展[10]。本研究中使用目標導向式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要求患者每日報告疾病情況,責任護士及時查看健康行為日志,可及時跟進患者情況,也可使患者從中明白健康行為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可提高患者主動進行健康習慣養(yǎng)成。定時進行健康教育給予患者有關健康行為扭轉的專業(yè)建議,使患者形成持續(xù)扭轉意識,使患者感受到健康扭轉模式的積極作用。與常規(guī)組相比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組可有效減少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在合理用藥、疾病誘因/預防、飲食健康評分、QLICD-CG 量表評分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且定時定量用藥、自我護理、定期復查、治療配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提示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可促進患者自我管理積極性,提高生活質量,與以往文獻研究相符[11]。
綜上所述,目標導向式健康威脅行為扭轉延續(xù)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中有較高使用價值,促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