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陳 練,呂 曦
(茂名市人民醫(yī)院兒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在病毒侵犯作用下導致的腦內炎癥,從屬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范疇內,該病癥多發(fā)生在12 歲以下小兒患者中[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類疾病有很多種,病毒性腦炎是其中一種常見類型,目前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其臨床表現(xiàn)多為發(fā)熱、頭痛、嘔吐等,癥狀嚴重時還可能表現(xiàn)為抽搐、意識障礙等,該病癥在臨床上的表現(xiàn)多不明顯,并且輕重程度不一,因此加強對該病的理解與認知很有必要,早期發(fā)現(xiàn)、診斷可顯著降低致殘率與病死率,這對提升臨床療效非常關鍵。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小兒腦炎患者中約有82.33%以上受腸道病毒感染而引發(fā)病癥,其次是單純皰疹和腺病毒[2],如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癱瘓、失明或智力受損,不利于小兒日后健康成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兒夭折,危及生命安全,受到臨床及小兒家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一般來說,臨床確診小兒病毒性腦炎后需立即進行藥物治療,目前臨床中多使用阿昔洛韋以及乙酰谷酰胺注射治療[3],本文選取茂名市人民醫(yī)院2020 年1 月—10 月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76 例,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探討單一使用阿昔洛韋和阿昔洛韋聯(lián)合乙酰谷酰胺方式下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茂名市人民醫(yī)院2020 年1 月—10 月收治的病毒性腦炎患兒中隨機76 例,根據(jù)雙盲分組法將其分為觀察組(n= 38)和對照組(n= 38)。觀察組患兒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5.12±0.74)歲,最短病程2 d,最長病程10 d,平均(4.01±0.39)d,10 例有意識障礙,17 例有驚厥,5 例有精神異常,6 例有腦脊液的異常;對照組患兒中,男21 例、女17 例,年齡2 ~10 歲,平均年齡(5.33±0.82)歲,最短病程1 d,最長病程12 d,平均(4.18±0.25)d,11 例有意識障礙,16 例有驚厥,5 例有精神異常,6 例有腦脊液的異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診斷后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的患兒;②手術病理學檢測后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的患兒;③存在驚厥、抽出、頭痛等臨床表現(xiàn)的患兒;④患兒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血液類疾病者;②患有心血管類疾病者;③合并肝腎類疾病者;④治療依從度低者。
對所有患者實施綜合性治療,其目的在于控制高燒、驚厥癥狀,維持其電解質平衡,降低體溫、確保呼吸道暢通,如有顱內壓增高癥狀發(fā)生,需給予脫水機治療。在綜合治療的同時實施抗病毒治療。其中,對照組患兒使用阿昔洛韋注射液(陜西博森生物制藥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276)進行治療,注射劑量為每間隔8 h 按小兒患者體重10 mg/kg 給藥,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最高劑量為每間隔8 h 按體表面積500 mg/m2給藥。觀察組患兒使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山東方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5443)聯(lián)合阿昔洛韋注射液進行治療,阿昔洛韋注射液使用劑量同對照組,乙酰谷酰胺注射劑量為每日2 mg,靜脈滴注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稀釋后緩慢滴注,治療7 d 為1 個療程。
(1)通過抽取血液的方式檢測患兒體內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指標水平。(2)比較組間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包括頭痛消失時間、發(fā)熱消失時間、嘔吐消失時間、抽搐消失時間、意識障礙消失時間、住院時間。(3)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類,顯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腦電圖檢查結果顯示正常,無后遺癥發(fā)生;有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均好轉,腦電圖檢查結果現(xiàn)實有所好轉,存在輕度后遺癥表現(xiàn);無效:為臨床癥狀與體征沒有任何好轉,甚至家中,腦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無明顯好轉,并且合并有嚴重的后遺癥。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如血清TNF-α 和IL-6 指標水平等,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如治療總有效率等,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血清TNF-α、IL-6 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清TNF-α 和IL-6 指標水平比較( ± s, μg/L)
表1 兩組患兒血清TNF-α 和IL-6 指標水平比較( ± s, μg/L)
組別 例數(shù) TNF-α IL-6觀察組 38 15.48±2.16 14.41±2.29對照組 38 35.63±5.67 29.48±4.32 t 20.471 18.999 P 0.000 0.000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頭痛、發(fā)熱、嘔吐等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比較( ± s, 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天數(shù)比較( ± s, d)
組別 例數(shù) 頭痛 發(fā)熱 嘔吐觀察組 38 3.21±1.12 3.12±1.02 2.21±1.02對照組 38 5.46±1.15 3.98±2.23 3.21±1.22 t 8.640 2.161 3.876 P 0.000 0.035 0.000組別 例數(shù) 抽搐 意識障礙 住院時間觀察組 38 1.72±0.95 2.20±1.12 7.21±1.56對照組 38 3.82±2.85 6.52±5.76 9.20±3.71 t 4.309 4.538 3.048 P 0.000 0.000 0.003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高于對照組的73.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所有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無任何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發(fā)生。
小兒病毒性腦炎病癥作為兒科中一種常見且多發(fā)性疾病,屬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范圍,是引發(fā)小兒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的一項罪魁禍首,其危害之大目前已引發(fā)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幾年來,該病呈現(xiàn)出逐漸增多的發(fā)展趨勢,多種病毒都可能會導致該病的發(fā)生,其中以皰疹病毒為主。該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于小兒受病毒影響而引發(fā)腦內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4-6],受病程時間、病癥程度等因素影響,嚴重時會導致小兒患者死亡,且如果未對小兒患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治療,該病癥會引發(fā)諸多后遺癥,危害小兒身體健康,臨床重視程度較高。一般來說,小兒病毒性腦炎病因多為單純皰疹病毒、蟲媒病毒、腸道病毒或常見傳染病病毒等[7-8],不同病毒所致的腦內炎癥程度不同,且會受到季節(jié)、地理環(huán)境等影響,其中以腸道病毒最為常見,傳播方式為糞口傳播,因此,小兒家長必須對小兒日常接觸物品和飲食加強重視,保持干凈衛(wèi)生,以確保小兒的身體健康。
病毒性腦炎的感染途徑主要是腸道、呼吸道及其他,其發(fā)病年限多集中在學齡前兒童、少年兒童人群,在性別上差別不明顯。由于病毒性腦炎的病變范圍、性質決定了人體在感染后的反應,所以其臨床表現(xiàn)與腦組織病變范圍、程度以及位置存在著極大的關聯(lián),雖然均有急性發(fā)作表現(xiàn),但臨床癥狀和體征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輕重程度也各有不同。嬰幼兒多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感染、嘔吐、嗜睡等,大齡兒童多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等。目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治療重點多集中在控制炎癥,雖然激素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炎癥性反應,幫助患者減輕腦水腫的臨床癥狀,但依然存在抑制免疫反應活性、促進病毒性擴散等問題。阿昔洛韋還可以成為無環(huán)鳥苷,是一種典型的嘌呤核苷類似物合成物[9-11],是一種常見抗病毒藥物,臨床中多用于受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感染癥狀的治療,也是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的首選治療藥物,相比于阿糖腺苷來說,治愈效果更理想。阿昔洛韋在進入小兒體內后會同脫氧核苷競爭病毒,隨后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型阿昔洛韋三磷酸酯,對病毒的復制起到良好的抑制功效,加上該藥物的分子量比較小,極易通過血尿屏障,而且其毒性比較低,不容易出現(xiàn)骨髓抑制問題。但該藥物多見瘙癢、靜脈炎等不良反應,因此臨床用于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病癥時還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以提高治療效果。乙酰谷酰胺就是谷氨酰胺的乙?;衔?,是一種典型的神經(jīng)肽物質[12-15],可起到神經(jīng)細胞代謝和腦功能的有效改善功效,對于降低血胺、提高細胞活力、維持神經(jīng)應激功能來說效果顯著,同時,乙酰谷酰胺在進入小兒體內的血腦屏障后,就會分解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兩種物質,谷氨酸能夠進行有效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信息傳遞,而γ-氨基丁酸則能夠起到良好的拮抗谷氨酸興奮性功效,乙酸基團在與氟乙酰胺合成的過程中就會生成氟乙酸,進而抑制生成氟檸檬酸,進而幫助小兒患者恢復正常代謝和循環(huán)機制,起到良好的解毒功效,改善炎癥,并且能夠對神經(jīng)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治療安全性較高,在與阿昔洛韋聯(lián)合用藥后效果更佳。本研究選取在茂名市人民醫(yī)院兒科接受治療的病毒性腦炎患兒76 例,將其分成兩組后,對照組患兒給予其阿昔洛韋治療,觀察組患兒則在阿昔洛韋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乙酰谷酰胺,兩組患兒。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無論是血清TNF-α 指標水平還是IL-6 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相比于單一使用阿昔洛韋治療來說,聯(lián)合乙酰谷酰胺對小兒患者的血液指標改善顯著,有效控制炎癥的同時,保障患兒身體健康,另外,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73.69%,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頭痛、發(fā)熱、嘔吐等癥狀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無不良反應發(fā)生。由此可知,聯(lián)合用藥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治療效果更好,安全性較高,更有益于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小兒病毒性腦炎病癥可使用阿昔洛韋聯(lián)合乙酰谷酰胺治療的方式,有效改善腦內炎癥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具有極佳的臨床應用價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兒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相對低下,家長應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中加強重視和保護,避免小兒受病毒侵害而引發(fā)病毒性腦炎病癥,保障小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