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photo
年輕學(xué)生給我寫信,說她渴望友情,卻沒有得到:寢室女生輪流帶飯,從來沒人給她帶,甚至連她在不在寢室都無人在意,她渴望被重視,卻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每天都活在孤獨里……
我想了很久,回答她:“得到”是一個偽命題,而給予才是真正的得到。
你渴望友情,那你是否付出了呢?你渴望被重視,那你是否曾經(jīng)很鄭重地聽室友講話呢?還沒走上社會的你,也許不能理解:被需要,才是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我有一個行將退休的女友,她一想到將不再有人需要自己,就開始焦躁不安:此后的日子何以寄托?
葉傾城專欄70 后,作家,編劇,廣播電臺主持人。
我推薦她看一本書,叫《外婆出租中》。老太太其實不是任何人的外婆,事實上,她孤身一人,無兒無女,快要被時代甩下,她心一橫,登了一則廣告:
外婆出租中。你需要一個噓寒問暖的外婆嗎?你需要一個對你絮絮叨叨的外婆嗎?我不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我沒有錢,沒有智慧,沒有特異功能,但我有的,是愿意付出的心意。我把我的愛全都給你,希望你不要嫌它少。
我對她說:“只要你希望自己有用,愿意讓其他人需要你,你就可以是所有人的外婆?!?/p>
女友聽了我的話,若有所悟。有一天經(jīng)過圖書館,她發(fā)現(xiàn)圖書館在招募志愿者——她一生都喜歡看書,喜歡圖書館的窗明幾凈,卻從沒想過要為之做些什么。她想起了我的話,于是走到前臺問:“我什么都不會,可以當(dāng)志愿者嗎?”
忽然間,她就成了學(xué)生——要當(dāng)志愿者得先培訓(xùn);她有了新同事——一共三十位志愿者;她被拉進(jìn)了工作群——她好久沒體驗過這樣熱鬧的氛圍了。
她以她每周兩次的付出,讓圖書館更美好:幾個年輕學(xué)生圍著她問長問短,老師讓他們寫城市的歷史,而他們不知道資料從何找起,她帶他們?nèi)シ街镜臅?;有老人來借書還書,不懂得使用自助借還機(jī),她壓低聲音在他們耳邊一字一句地教,她不是不能一次性替他們完成,但他們不可能次次求人……就這樣,她突然發(fā)現(xiàn)人生又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六十歲的人如此,十六歲的人其實亦如此。
學(xué)過化學(xué)的你們,會發(fā)現(xiàn)“用處”就寫在物品的定義上。
鐵有什么用?銅呢?氫氣呢?被使用、對社會有所益處,并不是物質(zhì)的存在意義,但對我們來說,這就是它的定義方式。我們最早學(xué)到的,永遠(yuǎn)都是對生活極有用處的事物,那些冷門的、無用的,可能在整個中學(xué)階段都學(xué)不到。
物如此,人也如此。
真正的孤獨是不被需要。而“不愿意被需要”,才是現(xiàn)代人在自掘墳?zāi)埂?/p>
“宅”現(xiàn)在似乎成了褒義的詞,許多青年驕傲地宣稱自己是宅男(女),有一句話很受他們推崇:“我不給其他人添亂,其他人也別給我添亂?!?/p>
這里傳達(dá)出新的價值觀:有清晰的邊界感,獨善其身。不想被干涉的人,也因此不想干涉他人。或者這里面也有隱約的怨氣:在我無助的時候沒人幫我,那我為什么要幫助別人?
那就錯了!因為幫助他人是人的天性。
嬰兒是最無助的,餓的時候只能大哭,不能主動覓食,更不能幫助別人,因為他們太弱小了。
當(dāng)孩子略大一點后,就會很樂意幫助別人。如果對剛學(xué)會走路的小毛頭說:“幫媽媽拿個梳子?!彼麄儠浅8吲d地答應(yīng),奔過去找梳子,抱著梳子奔回來給媽媽。我從來沒見過一個小孩不愿意幫助大人,一個都沒見過。
人長到一定年紀(jì),有了一定的力量,就愿意用這力量來幫助人。這是人類生活的根基,因為給予是一種愛的定義方式。
我們?yōu)楹螑郯职謰寢??因為他們一直在給予。你是喜歡下課后關(guān)心你們的老師,還是對學(xué)生不聞不問的老師?
在用“給予”定義他人之前,最好先用來定義自己:你是否像鐵、銅一樣,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對班集體有所裨益嗎?你愿意用真誠的付出,讓自己成為“很熱心、很愛幫助同學(xué)的人”嗎?
在那種情況下,你的缺席會立刻被發(fā)現(xiàn),你不會成為孤獨的“死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