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奕默&玩子 編輯:山湖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世人慌慌張張,不過圖碎銀幾兩??善@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慌張。人這一生,永遠離不開與錢打交道。年輕時候覺得談錢太俗,隨著年紀漸漸增長,反而覺得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夠大方談錢,才算是真正的坦蕩交情。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許有人庸碌半生,走到不惑之年,卻因種種原因,無法有所積蓄,仍然努力向上??煽傆幸蝗喝?,每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好吃懶做。明明處于壯年,卻從未想過靠自己,整日依靠他人救濟度日。自以為生活無憂,其實是滿目瘡痍。
有句話說:“人窮窮一時,心窮窮一世?!比说街心辏缛羯磉呥€有這樣長期缺錢卻從不自給之人,千萬記得要遠離。
莎士比亞說: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人與人相處,最怕聽到“借錢”二字。錢品好的人,將錢借給他,無需自己掛心,總會有借有還。而那些錢品差的人,將借錢當成日常生活,既不懂得主動歸還,也不愿意努力奮斗。把錢借給這樣的人,只會是一場災難。
演員岳云鵬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至交好友,兩人形影不離,無話不說。即使畢業(yè)多年,他依然對朋友有求必應。每次朋友遇到事,他都會不
遺余力地幫忙;找他借錢,也總是毫不猶豫地借給對方。可時間一長,他發(fā)現(xiàn),朋友總是借錢卻很少還錢。永遠只還少部分錢,然后再向他借更多錢。后來岳云鵬向別人打聽才發(fā)現(xiàn),這個朋友大多時候好吃懶做,每天不工作,一心只想著到處玩樂。每次自己沒錢了,就找別人借。那時他才明白,他把朋友當親人,朋友卻把他當“搖錢樹”。最后一次他借給朋友一萬塊錢,買斷了兩人的關系,從此再無往來。
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他們早就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無論遇到什么事,不想著自己去解決,總是指望別人,還把別人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
正如《人生需要揭穿》一書中所言:我向來不以錢來判斷事物,但我知道我們愛的人,應該是和我們價值觀相近的人。借錢給別人,也要看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值不值得幫助。如果永遠只知道依附和索取,而不懂得雙向付出,即使再枝繁葉茂的大樹,也會有枯枝敗葉的一天。 人到中年,對于那些試圖依附自己的人,能遠離就盡早遠離。這不僅是對家庭負責,也是自我的一種解脫。
人活到一定年紀,總會明白:任何事情,只想不做,永遠無法實現(xiàn);只有敢于行動,才有讓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的機會。賺錢也是如此。
我的一個遠房表叔,年輕時總吹噓自己有一天會興旺發(fā)達。那年頭,流行外出打工。很多村里的壯勞力,都走出去找機會,他卻冷眼旁觀:干這些對磚砌瓦的活,能有啥出息?要干,就得干點大事!后來,別人打工回來,一個個蓋起了小洋樓,而他還蝸居在破舊的小平房里,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他雖羨慕,卻仍然嘴上不饒人:這些人眼瞧著光鮮亮麗,實際上在外打工,不知道有多寒酸。換做我呀,當然得干點更賺錢的營生。到了近幾年,不少村民靠山吃山,興辦起農(nóng)家樂,表叔家里地段合適,本來也可以大干一場??伤麉s不無鄙夷:費這個功夫,還不如在家多喝一碗酒??粗桑却鴤€好機會,我也會賺上一個億。就這樣,終日沉迷幻想的他,眼看雙鬢發(fā)白,卻還是一事無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好高騖遠是空想,腳踏實地是夢想?!鄙钪校癖砭诉@樣的人很多,他們雖有目標,卻從不付諸行動。永遠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自然也無法賺到更多錢,得到想要的生活。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努力。如果一個人,連生活都無法保障,又怎能經(jīng)營好自己的人生。
書籍《稀缺》里,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項調(diào)查:在印度貧民窟,有這樣一群小販,他們每天清晨向銀行借款1000盧比用于買貨,然后在路邊擺攤,販賣蔬菜、水果和鮮花。傍晚時,把當天掙的100盧比,拿出一半歸還利息,剩余的50盧比用于日常開銷。如果小販能每天攢下5盧比,那么200天后,他們就能攢到1000盧比,不必再向銀行借貸。但讓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shù)的小販,都會將剩余的50盧比全部花光。即便研究人員一次性給予小販1000盧比,但幾個月后,小販還是重回最初的狀態(tài)。后來,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這些小販并不是真的賺不到錢,而是缺少“風險意識”。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人,不懂延遲滿足,也不懂未雨綢繆。直到意外來臨,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有,后悔沒有提前準備。梁文道曾說: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而中年人在扇動翅膀時,兩邊羽翼還掛著甩不掉的沉重秤砣。年輕時,不懂金錢的重要;到了年老,只能吃沒錢的虧。
人這輩子,總是在不斷循環(huán)往復。而存錢,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是抵御一切風險和掌控生活的能力。如若只顧眼前,不懂得為長遠考慮,到最后只能傷人傷己。這個世界,只有學會合理儲蓄,才能讓余生,多一點從容,少一點落魄。
電影《飛馳人生》中有句臺詞:成年人的崩潰,往往是從借錢開始的。長期缺錢的人,遇到問題,只能求人幫助。而對于幫助他的人來說,可以幫一時,卻無法幫一世。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關要闖,有太多的責任要扛。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愿幫助,而是自己也深陷泥潭。曾看過一個故事。一對中年夫妻,丈夫失業(yè)3個月,毫無收入,全家僅靠妻子的一點點工資,維持生活。讓他們發(fā)愁的是,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夫妻倆剛借款買了一輛新車,每個月的車貸也是一筆費用。他們生活在一線城市,生活成本本來就高。丈夫的失業(yè),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前段時間,老家的朋友開口向兩人借錢。對方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發(fā)小,和夫妻倆關系都不錯。丈夫本來想著,能借一點是一點,可想想自己的情況,實在是無能為力。最后還是狠心拒絕了朋友。
以己之能,盡己之力。面對他人的請求,我們總想伸以援手??珊芏鄷r候,現(xiàn)實總讓我們無計可施。倘若還能夠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當然是一種格局、一種善良;但若自己的生活已是自顧不暇,那就不如先努力照管好自己。就像網(wǎng)上的一句話:年過半百終于活明白了,讓自己高興才是真的,其他全是瞎話。學會無情一點,懂得量力而行,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家人的負責。
對于貧窮,撒切爾夫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貧窮,其實就是一項“人格缺陷”,即個性缺失。人活一輩子,很少有人不缺錢。有的人缺錢,會努力尋求改變;而有的人卻只想著依靠他人。這樣的人,缺錢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倘若不想被這樣的人,白白消耗時間和精力,就趁早遠離那些長期缺錢的人。
把錢花在刀刃上,把真情花在更值得你關注的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手里有錢,心中不慌,活得更舒適、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