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軍
慢性胃炎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有癥狀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上腹痛、腹脹、食欲不振、早飽感、飽脹、噯氣、反酸、惡心、口苦等消化不良表現,約半數患者有隱痛、燒灼痛,疼痛無明顯節(jié)律性,一般進食后加重。
慢性胃炎并不算嚴重疾病,大多數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會消失,但為何有些患者容易反復發(fā)作,有些人年年做胃鏡年年有糜爛?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治療不徹底。有些患者癥狀一消失即停藥,停藥不久又復發(fā)。其實癥狀消失只是藥物對癥治療后使癥狀暫時得到了抑制,這只是治標;而其胃黏膜的活動性炎癥、糜爛仍然存在,這需要治療一段時間。治標不治本,停藥不久自然就會復發(fā)。
2.幽門螺桿菌未根除或再感染。大量研究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桿菌感染者100%都存在胃黏膜慢性活動性炎癥,根除幽門螺桿菌后胃黏膜活動性炎癥可以消退。
但目前國內幽門螺桿菌耐藥率較高,根除有一定困難,而且幽門螺桿菌經口感染,即使根除后也有一定再感染率,尤其家庭其他成員沒有一起篩查根除者,家庭成員之間很容易相互傳染,使幽門螺桿菌感染復發(fā)率增高。
3.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未除。痰液、鼻涕等帶菌分泌物長期吞咽入胃可導致慢性胃炎,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就有慢性活動性炎癥。因此,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未除也是慢性胃炎反復的原因。
4.飲食不良。濃茶、咖啡、飲酒,口味過重(過咸、過甜、過酸、過辣),進食過冷、過燙、不消化、燒烤、粗糙食物等,都易損傷破壞胃黏膜,誘發(fā)慢性胃炎發(fā)作。
吸煙與慢性胃炎有密切關系,煙草有害成分能使胃黏膜血管收縮、胃酸分泌增加、膽汁反流,會損傷胃黏膜。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fā)生胃黏膜活動性炎癥,使慢性胃炎難以好轉。過量飲酒或飲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導致慢性胃炎發(fā)作。胃怕冷,一旦受涼會削弱胃蠕動或導致胃痙攣,從而出現相應癥狀;胃部受涼后會引起胃黏膜缺血,進而導致胃黏膜糜爛、壞死、潰瘍等。腹部受涼或進冷食過多會誘發(fā)胃病發(fā)作。
5.進食不規(guī)律。饑飽不定時,愛吃宵夜,暴飲暴食,不規(guī)律的進食會干擾胃的節(jié)律和生物鐘,使胃酸分泌紊亂、消化不良,可誘發(fā)慢性胃炎發(fā)作。
6.不良情緒。壓力過大、心情不愉快、緊張焦慮、抑郁悲傷等不良情緒,可使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會導致胃黏膜血流量減少、胃酸分泌紊亂、胃動力障礙、膽汁反流等,從而誘發(fā)慢性胃炎發(fā)作。
7.服用損害胃黏膜藥物。一些藥物會損傷胃黏膜,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藥物,撲熱息痛、吲哚美辛、芬必得、必理通等退熱止痛藥。
8.環(huán)境或氣候改變。環(huán)境改變,氣候突然變化,人若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可導致支配胃腸的神經功能紊亂,使胃液分泌和胃腸的運動不協調,誘發(fā)胃炎。
9.急性腸胃炎后。因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如果疏于護理、治療不當,可使胃黏膜炎癥持久不愈,也可誘發(fā)或加重原有的慢性胃炎。
10.解剖結構改變。胃大部分切除后、膽囊切除后、膽囊結石導致慢性膽囊炎,這些結構改變使十二指腸中膽汁胰液容易反流入胃內。而膽汁中的膽汁酸,胰液中的磷脂和消化酶,能溶解胃壁的黏液層、損傷胃黏膜。由于解剖結構發(fā)生改變,藥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只能對癥治療減少其胃黏膜損傷,停藥后自然就容易復發(fā)了。
11.內臟敏感性增高。即是胃對各種刺激很敏感,對生理性刺激會出現不適感,對傷害性刺激會呈現更強烈的反應,并會持續(xù)存在很長時間。內臟敏感性增高,是內臟植物神經紊亂的結果,與長期不良情緒有很大關系。有些慢性胃炎患者其實胃的病變并不嚴重,但胃部癥狀很明顯,反復發(fā)作,這其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內臟敏感性增高。有些患者的胃確實有明顯糜爛或萎縮等器質性病變,但也可能合并存在內臟敏感性增高,使其稍受刺激即會發(fā)作,這樣單用一般胃藥就難以改善其癥狀。
總之,慢性胃炎反復發(fā)作的原因很多,患者自己可以逐一對照排查,盡量予以避免,以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