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昶,李國宏
(西華大學,四川成都 610039)
在Lakoff和Johnson1980年發(fā)表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們認為“隱喻是無處不在的,它不僅存在于我們的語言當中,而且于思想當中,其實我們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就是建立在隱喻之上的”[1]。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其實質是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另一類事物;隱喻映射不是隨意產(chǎn)生的,而是植根于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所以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隱喻在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方式[2]。
電影《怦然心動》改編自美國著名兒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英文原版書Flipped,于2010年上映,講述了青春期中男孩(Bryce)和女孩(Juli)之間的有趣戰(zhàn)爭。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小鎮(zhèn),這是一個關于初戀的故事,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蕩氣回腸。朱莉初見布萊斯時,便對他一見鐘情了,布萊斯卻不以為然,只想逃離。兩人在經(jīng)歷“梧桐樹被砍”“雞蛋風波”等一系列事件后,朱莉漸漸地不再喜歡他。偶然的一次誤會,讓兩人的矛盾與誤會到達頂峰。影片最后布萊斯在朱莉家的草坪上重新栽種了一棵朱莉喜歡的梧桐樹,兩人重歸于好。該電影在豆瓣網(wǎng)站上的評分高達9.1分,推薦度高于多數(shù)的愛情電影,故筆者選取本片的劇本臺詞作為材料,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分析其中的愛情隱喻。本文擬回答以下問題。
(1)在電影《怦然心動》中,存在哪些愛情隱喻?
(2)在初戀這一情況中,哪種愛情隱喻運用得最為廣泛?
電影以男女主人公不同的兩個視角來敘述故事,本文也將以這兩個視角來對比分析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下的情感變化及其中的隱喻表達。
人們的身體器官蘊藏著許許多多的隱喻,包括心臟、大腦、手勢等。在此電影中,也有很多關于身體動作的表達,以此來傳達出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1)There I was holding hands with this strange girl.
(2)I went to bed that night thinking of the kiss that might have been.
(3)She started up with the the google eyes again?
(4)She started sniffing me.
(5)Just that you...talk about him all the time.
(6)I couldn't stop looking over there.
(7)All week I tried to approach her at school.
(8)I was slipping,man.
(9)I found myself staring at her in class.
(10)I had flipped.Completely.
(11)...set my head spinning again[3].
(1)(2)兩句臺詞中的身體動作,將男女主人公初見時各自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出來。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器官之一,在社交場合,握手等動作是稀松平常的社交禮儀。而在(1)中,布萊斯對于跟初見的陌生女主朱莉握手的態(tài)度是局促而不安的,映射出男主一開始對女主的不喜歡甚至抗拒。在女主視角中,握手卻是截然不同的,她甚至從牽手想到了初吻。在(2)中,電影中通過朱莉的內心獨白,用“kiss”(吻)一詞將女主初見男主時便心動進行了很好詮釋。(3)(4)是以男主視角來描述了女主的動作,“google”(瞪著看)和“sniff”(嗅)兩詞將青春期女孩對男孩的愛慕生動地刻畫出來。“嗅”和“瞪”本是對美食發(fā)出的動作,此處用來形容朱莉,體現(xiàn)出她對布萊斯的喜歡。(5)是朱莉的父親跟她聊天時所談,父親說女兒整天把布萊斯掛在嘴邊。以重復說話這一動作表達了朱莉對布萊斯的喜歡。(6)到(10)摘自電影的后半部分,以男主視角講述了他逐漸喜歡上女主的過程,從最開始的“l(fā)ooking over”(忍不住看),“approach”(想要靠近)到“staring at her”(盯著女孩看),“slipping”(陷入),最后“completely flipped”(完全心動)。通過這一系列的身體動作描寫,將男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傳遞給觀眾。(11)是女孩參加活動時再次看到男主,在此兩人之間已充斥著誤會,朱莉很生氣,暗示自己不再喜歡布萊斯,但看到他時自己還是“head spinning”(頭暈目眩),“頭暈目眩”原本用來形容患者的狀態(tài),在此用來隱喻墜入愛河的人就如“病入膏肓”一般頭暈目眩。電影中這個細節(jié),也為片尾兩人的和好做了鋪墊。
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用著自然界的點點滴滴來詮釋著心中的愛與美好。愛是山河湖泊,愛是星辰與大海。在該片中,也有一些將愛通過自然事物來表達的臺詞。
(12)...and his hair,it smelled like watermelon.
(13)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flowers.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and it can be magic.
(14)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some in satin...some in gloss.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And when you do...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15)The only bee you're attracting is b-r-y-c-e.I'm telling you,that boy is lost in love land.
(12)是朱莉坐在布萊斯的后排時,偷偷嗅他。朱莉將布萊斯的味道比作“watermelon”(西瓜),香甜而又清新的水果,用西瓜的清甜來映射初戀的美好。(13)來自朱莉與父親的對話,父親告訴她如何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一幅畫的整體效果遠比細節(jié)重要,一頭牛只是一頭牛,一片草地本身只是長滿了花和草,穿過樹叢的陽光僅僅只是一束光線,但是當你把他們組合在一起,它可以變成奇跡”,句中用畫、牛、草地、陽光等意象來指代人的方方面面,父親教育女孩看人要看整體,不能只看外表,還要了解內在,整體大于部分之和。(14)祖父所述與布萊斯。句中將不同的人比作 flat、satin、gloss(平庸、圓滑、光彩照人),將愛人比作“iridescent”(彩虹)。 “flat”原本指平房,電影中用來映射平平無奇之人;“satin”原本指絲綢、綢緞,此處用來映射做事圓滑之人;“gloss”原本指陽光明媚,此處用來映射光彩奪目的人;“iridescent”本指雨后難得一見的彩虹,此處用來形容愛人的美好。(15)句來自朱莉的好友,好友發(fā)現(xiàn)男主上課時盯著女主出神,男主卻向其解釋道自己在看蜜蜂,好友將布萊斯比作“bee”(蜜蜂),布萊斯便是被朱莉吸引來的蜜蜂。
以戰(zhàn)爭映射愛情,戰(zhàn)士便是陷入愛情的人們,戰(zhàn)爭的導火索、過程及結局映射戀愛的過程。本片的整個故事結構便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女孩追逐,男孩逃離,女孩轉身,男孩追逐。該片講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間,從相識、相知、鬧矛盾到最后和好的一場有趣戰(zhàn)爭。
(16)...more than half a decade of strategic avoidance and social discomfort.
(17)My first year in town was a disaster.
(18)And thus another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my ongoing saga with Juli Baker had been succeed most of it.
(19)What I hoped would be a one-time event was just the beginning of a life consumed with lies,intrigue and deception.
(20)Another disaster avoided.
(21)It felt good to take charge.I felt strong,in control.
(16)到(19)摘取自男主的視角,從他們兩人的相識開始,布萊斯便認為這是一場戰(zhàn)爭,用到disaster、saga(災難、冒險、子彈)等詞,這些詞原本是用于戰(zhàn)爭中,電影中以布萊斯的視角使用這些詞,將男女主之間的故事比作戰(zhàn)爭。充分體現(xiàn)出布萊斯想要逃離朱莉的心情,像逃離戰(zhàn)爭一般。例如avoidance、lies(逃避、謊言)等詞。該片中大多數(shù)戰(zhàn)爭隱喻來自男孩視角,(21)是以女主視角來描述這場戰(zhàn)爭,charge、control(控制)兩詞,將朱莉喜歡控制“戰(zhàn)爭”的感覺描述了出來。情場如戰(zhàn)場,一方“進攻”和“俘虜”另一方,在追求的競爭過程中可能“戰(zhàn)勝”對方,也可能“被擊敗”。
情緒是人類特有的,是指人有喜、怒、哀、樂、懼等心理體驗,這種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的一種反映,是認知的一部分。所以情緒也成為隱喻研究的一個必經(jīng)之路。本文所研究的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的情緒表達生動而飽滿,筆者摘取了以下例子。
(22)I was gonna tell her I was sorry.
(23)Was I really afraid of hurting her feelings or was I just afraid of her?
(24)It was actually worse having her mad at me than having her annoy me.
(25)It was like I wasn't even important enough to hold a grudge against.
(26)It was like I was possessed or something.
(27)I pedaled home so hard,I thought my lungs would burst.
(22)是布萊斯對朱莉第一次出現(xiàn)了難過之情,朱莉喜歡的梧桐樹被砍倒時布萊斯沒有幫助她,之后他感到“sorry”(抱歉),映射出兩人之間開始萌發(fā)的情愫,為劇情的發(fā)展做了鋪墊。(23)仍然是男主視角,“afraid”(害怕)一詞,表達出布萊斯害怕傷害到朱莉,這也映射出布萊斯對朱莉的感情進了一步。(24)(25)是場景“雞蛋風波”(朱莉每天給布萊斯家送去自家母雞下的蛋,布萊斯收下之后轉身便扔進垃圾桶,而后事情敗露)之后,朱莉非常生氣,不再理會男主。布萊斯認為朱莉不理他時的感覺比她惹他生氣時還要糟糕。此處用女孩生氣之事來映射出男孩對其的在意之心。(26)發(fā)生在布萊斯和?;ü策M午餐時,?;ǜ奶?,他卻滿腦子都是朱莉,其中用到“possess”(迷?。┻@一情緒,映射出男主喜歡上女主。 (27)來自女主視角,用“l(fā)ungs would burst”(肺都要氣炸了),體現(xiàn)出愛情中雙方出現(xiàn)矛盾爭吵、生氣的情緒。
把愛情隱喻為商品是許多文學、藝術作品等的常用手段,以商品映射愛情,買賣雙方映射愛人。該片有兩個情節(jié)中出現(xiàn)了愛是商品這一隱喻。
(28)It was a bargain.
情節(jié)一是女孩為男孩一家贈送雞蛋,女孩每天清晨為男孩一家送去雞蛋,男孩會在此時跟她寒暄幾句,女孩認為這是屬于他們獨處的美好時刻,“It was a bargain”(這是一場交易)。
(29)Was it possible she was gonna bid on me?
(30)If I left my money at home,I'd leave temptation with it.
情節(jié)二是學校舉行 “basket boy”(籃子男孩)慈善拍賣會,20個優(yōu)秀的男生提著籃子,籃子里裝滿午餐,參與拍賣,全校的女生對這20個男孩分別進行競拍,價格高者可以和所拍的男生一起享用午餐。男主布萊斯被選作籃子男孩。在這一情節(jié)中,電影自然而然地將愛情比作商品,用到了bid、money(出價、錢)等詞,這些詞本是用于商品的買賣,這里將愛情隱為商品。愛情本來是一個抽象概念,將其喻為商品就將其具象化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貫穿全片的特殊隱喻——sycamore tree(梧桐樹)。
(31)...that used to be the earth's most magnificent sycamore tree.
(32)No,it wasn't just a tree.
在電影中,梧桐樹是女主的秘密天地,她喜歡爬上樹枝眺望遠方。在整個故事中,梧桐樹是一個貫穿全篇的線索,見證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從梧桐樹被砍倒,映射著兩人之間因為各種誤會漸行漸遠,到最后一起種下一顆屬于他們的梧桐樹,這便是愛情最初的模樣。梧桐樹的意義預示著愛情關系的演變,梧桐樹映射著愛情[4]。
在英文電影臺詞中,劇情發(fā)展及人物對白所使用的大量概念隱喻,皆是來自人類自身的身體體驗,在此基礎之上映射而成的。概念隱喻是由人類社會生活體驗映射而來的,而體驗則是以身體感受為基礎的[5]。在該研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隱喻便是身體隱喻,以身體器官及動作來隱喻愛情。認知的產(chǎn)生基于大腦思維,大腦則是身體的一部分,當身體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體驗或是與環(huán)境進行互動,由此便會促進認知的發(fā)展,身體及動作在認知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電影《怦然心動》中,男女主角的經(jīng)典對白,多處精妙地運用了手、看、說、嗅等具身性詞語,再通過特定場景和情節(jié)的渲染,這些具身詞匯體現(xiàn)出了更為豐富的隱喻含義。這些與我們身體息息相關的隱喻交織在一起,使得電影作品更為生動,更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讓觀眾有更為深刻的體驗。
縱觀各類藝術文學作品,概念隱喻無處不在。隱喻具有認知性,是一種認知行為,其本質是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映射,用一種熟悉概念來映射另一種陌生概念,也就便于受眾理解[6]。不同概念域之間的結合也常會產(chǎn)生一些新的表達,由此可以增強語言效果,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優(yōu)美、吸引人的眼球。因此隱喻是作品的調味劑,它可以讓一個故事更生動,讓一個人物更有趣。在電影作品中,隱喻可以給劇情增添更多的驚喜和色彩,甚至有時,一個好的隱喻能夠成為作品達到巔峰的神來之筆。隱喻為藝術作品增光添彩,使藝術不負藝術之名。
為了增加語言的表達效果,作者往往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隱喻便是其中最常用的之一。文學作品并不是直截了當?shù)胤从晨陀^現(xiàn)實,而是經(jīng)由作者之手,加之作者的身體體驗和認知思維,再以小說、電影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來。作者通常不是以常規(guī)的視角來看待事物的,而是以抽象的方式,透過形象來挖掘事物更深層次的含義,這便體現(xiàn)出隱喻對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隱喻作為最常見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特點和優(yōu)點在文學藝術作品中顯得更為突出、更為全面。那么如何欣賞作品,如何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次意義,研究隱喻便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漫長的人生路程中,我們閱讀大量名著,便是在與無數(shù)偉大的先賢志士對話,要獲取其中的奧秘,學習研究隱喻便是一條通往作者內心的捷徑。
通過對電影《怦然心動》劇本臺詞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該影片中包含了大量的愛情隱喻,如愛是身體器官及動作、愛是自然事物、愛是戰(zhàn)爭、愛是情緒、愛是商品,以及該片最特別的一個隱喻——愛是梧桐樹,其中,愛是身體器官及動作運用最為廣泛。通過本研究,筆者希望能更好幫助人們欣賞電影、小說等藝術作品,幫助人們了解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更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并進一步了解隱喻與思維、隱喻與文化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