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霏
幾乎每一個小寶寶,都經(jīng)歷過一段瘋狂吃手的時期。老人們常開玩笑說:“小孩的手上抹了蜜,吃著又香又甜”。為什么孩子對吃手有這么大的“癮”?會有危害嗎?
嬰兒天生具有“吸吮反射”,從娘胎里就開始吃。當有東西接觸到了嬰兒口腔上顎,不用人教,他們就會自動吸吮。吸吮反射甚至是判斷新生兒大腦健康的一個關(guān)鍵指標:當我們把乳頭或者手指放在剛出生的健康嬰兒嘴巴里時,他們立刻就會激發(fā)出吸吮反射。
這樣的反射行為,不是人類的專利,很多哺乳動物都有吃手的行為。和人類相近的小猴子會吃手,小獅子也會吃手。新生兒為了能夠盡可能活下來,全靠這簡單又基本的原始反射,去獲取食物。
嬰兒的吸吮動作,會慢慢從反射性動作,轉(zhuǎn)變成為有自主意識的動作;從不由自主的“吸吮”,到可以控制“吸吮”,這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雖然寶寶吃手吧唧吧唧,口水橫流,十分不體面。但是,吃手帶來的感覺刺激,卻給新生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通道。
吃手,在大人眼里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但對于孩子來講卻并不容易:眼前這個晃來晃去的小手和我是什么關(guān)系?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嗎?怎么才能把它成功地放到嘴里?
吃手時,嬰兒的手眼協(xié)調(diào)得到了鍛煉,也加快了手指的功能分化;幫助他們發(fā)展出越來越復雜的手指精細動作,比如拿東西、扔東西、串珠子、寫字。
簡單的吃手動作,能夠給嬰兒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滿足。通過吃手,小嬰兒能進行自我安撫,為自己提供安全感。這和大人喜歡把自己卷進小被子里尋求安全感,很類似。
對于1歲以內(nèi)的小嬰兒,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會慣壞他,也不需要有管束他的想法。如果因為不想讓孩子吃手,而把孩子的手束縛住,就會讓孩子體驗到“失控”的感覺,破壞他的安全感。
一般來說,頻繁吃手的行為會集中在0~1歲,1歲以后吃手的頻率會逐漸減少。如果孩子在2歲之后,依然有“過度吃手”的行為,就需要我們注意了,家長也許需要先找到真正的原因:比如孩子處在情緒焦慮、不安、恐懼、壓力、過度無聊等情況下,可能會誘發(fā)他的“吃手”行為。
在解決上,我們可以采取“習慣替換”的方式:每當孩子想要吃手時,我們就和他約定一個其他的替代信號,比如捏玩具、磨搓手指等。平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部運動的游戲,比如手指運動操,也能夠幫助他緩解吃手行為。但對于1歲前的寶寶,一切吃手行為都出于本能的需求,我們只需要及時地回應他、滿足他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