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關乎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關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質量和水平。立足新時代,廣大青少年面臨法治與情理的內在張力及其所帶來的“成長的煩惱”,亟待樹立和踐行法治意識。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引導青少年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并經由“個體—社會—國家”的三維建構,錨定“以法治凝聚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強大力量”的價值指向。堅持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優(yōu)化完善法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內容和方法,探索創(chuàng)新法治實踐的主題和載體,不斷提升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法治教育;法治實踐
作者簡介:張治威,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法治是現(xiàn)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厲行法治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倡導法治意味著社會成員在思想觀念、日常行為、社會交往等層面的整體性重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走向縱深,必須“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1]。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肩負著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其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確立,既直接影響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也關乎全面依法治國的質量和水平。加強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需要透過歷史和現(xiàn)實,在法治與情理的張力中把握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何以必要”的實踐緣起,在個人與國家的互動中明確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何以可為”的當代使命,在理論與實踐的協(xié)同中探索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何以落地”的關鍵策略,從而不斷推動青少年法治意識的養(yǎng)成與提升。
一、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實踐緣起
青少年法治意識是一種能夠體現(xiàn)“青少年依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分辨是非、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識”。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就是要引導青少年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2]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lián)合印發(fā)了新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發(fā)展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青少年法治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部署?!洞缶V》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一部分中,詳細列舉了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重要內容,包括規(guī)則意識、守法意識、依法維權意識、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認知和防范意識、誠信意識、依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識、法律責任意識、對校園暴力等青少年常見違法犯罪行為的防范意識、尊重司法的意識、理性維護權利的意識等等?!洞缶V》的制定和實施,為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提供了行動指南,賦予其更強的實踐針對性。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要看到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成就,也要看到在新的歷史征程中,無論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都為我國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情況下,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正面臨著一系列因法治與情理的張力而帶來的“成長的煩惱”。
首先就是法治目標與人治傳統(tǒng)的矛盾。“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3]這一問題自階級形成以來便存在,既是統(tǒng)治階級強化自身統(tǒng)治的反映,也是被統(tǒng)治階級渴求公平正義的投射。在以人治為核心的傳統(tǒng)社會,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被視為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法律則被當作維護統(tǒng)治秩序、調和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工具。由此,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便被包裹塑造為整個國家的共同利益,統(tǒng)治階級的主張便被確立為全體國民必須接受的生活準則,律令法規(guī)的制定施行、社會案件的處理判決,也都帶有了專斷性、任意性與非理性色彩。古代中國經歷了兩千余年的封建歷史,既產生了色彩鮮明的人治傳統(tǒng),也形成了具有法治基因的律例規(guī)章。在人與法、情與法相互交織的漫長封建歷史進程中,渴求公平、期盼法治也便融化在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脈之中。中國人民崇尚公平正義,抗拒和排斥人情介入法律和權力領域,同時也呼喚像“包青天”這樣秉公執(zhí)法、不懼強權、體恤民情的能臣廉吏的出現(xiàn)。到了近代,西方列強攫取治外法權的慘痛教訓,使得中國人民對真正能夠體現(xiàn)和保障人民權益的法治的渴求愈發(fā)強烈。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后便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探索過程,不斷尋求真正代表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治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厲行和倡導法治更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中關乎全局的重要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問題,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將之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和“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的高度[4],并以“零容忍”的高壓態(tài)勢懲治司法腐敗,警惕防范法治領域的“破窗效應”,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得到不斷鞏固和發(fā)展。然而,時至今日,“找門路托關系就能通吃、不找門路托關系就寸步難行”[5]的現(xiàn)象和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仍依然存在。青少年由于力量弱小,思維容易為感情所左右,缺乏足夠的理性思考能力,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法治與情理難以取舍的兩難境地。當書齋里的學問遇到現(xiàn)實生活的挑戰(zhàn),青少年能否作出正確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法治意識水平的高低。這就是新時代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根源所在。
除此之外,當前法治程序與社會輿論的碰撞交鋒,也是新時代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重要原因。輿情是民意的重要反映,是相關部門科學制定政策、維護人民合法權益的重要信息來源與參考,對于深化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價值。當前,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種種社交軟件不斷被生產開發(fā)并推廣應用,社會正在進入一個“人人都有攝像機,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可發(fā)消息”[6]的自媒體時代。一方面,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斷增多、速度不斷加快、內容不斷豐富,為獲取網絡輿情、掌握網絡民意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信息來源的準確性、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完整性等,也正在遭遇較大沖擊,許多信息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便沖破親緣和趣緣社交的小圈子,迅速在網絡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傳播。同時,互聯(lián)網作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紅色地帶”“灰色地帶”“黑色地帶”三者相互交織、不斷斗爭的復雜場域,魚龍混雜,“一些媒體和當事人為了影響案件判決、炒作個案”[7],在網絡世界編織洶涌輿情,并鼓吹“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8]言論,極大干擾了正常的司法程序,也使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受到了沖擊。上述問題既反映了加強網絡輿論監(jiān)管與引導的迫切性,也折射出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培育與踐行法治意識的重要性。當代青少年是網絡的“原住民”,通過網絡瀏覽和獲取信息、發(fā)表和交流個人見解已然成為其生活習慣。加之青少年知識體系尚未完全建構、價值觀念尚未最終確立,網絡有害信息、不良觀念和群體情緒極易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教育引導青少年在頭腦中牢固樹立法律權威,堅定法治信仰,正確認識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與“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雙重作用,養(yǎng)成按照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的習慣,是新時代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題中之義。
二、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當代使命
法治是衡量國家發(fā)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標準。青少年法治意識能否成功培育并不斷提升,集中反映和深刻影響著國家法治建設的質量水平。在這個意義上,加強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既是立足青少年自身發(fā)展實際提出的教育命題,也是錨定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奮斗目標的戰(zhàn)略謀劃。
引導青少年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社會主義法治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重大成果,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依法治國問題認識水平的不斷深化和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回顧歷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其發(fā)展歷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面向未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迫切需要彰顯社會主義法治的獨特價值。青少年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生力軍,需要從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政治高度,透過歷史與現(xiàn)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發(fā)展進程和重要價值,在思想認識和實踐行動上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
推動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9]青少年因其所處的校園環(huán)境人員數量之多、來源之廣,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社會關系,是連接社會成員最為廣泛的群體之一。從家庭視角來看,青少年作為自身所屬家庭的最新一代成員,既能夠通過父母同雙方的家族形成聯(lián)系,同時也能夠通過家庭間的交往同其他家庭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從學校視角來看,青少年身處大中小各學段,直接同任課教師形成聯(lián)系,并通過任課教師以及課標研制、教材編寫、日常管理、考試升學等活動同整個教育領域產生長期且密切的聯(lián)系。從區(qū)域視角來看,隨著求學期間或近或遠的地域變動,青少年不斷在新的區(qū)域形成新的社會關系。以青少年為主要推動群體加強法治意識培育,能夠通過家庭、學校、區(qū)域的聯(lián)動,發(fā)揮以點成線、以線帶面的促進作用,引導社會成員既使自身行為符合法律規(guī)定,又善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從而助力法治意識的確立和踐行,不斷推動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以法治凝聚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強大力量。新時代的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10]。面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我們迫切需要充分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作用,迫切需要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方面的重要力量。為此,加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就是要通過“培養(yǎng)具備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理念的時代新人”[11],在人民群眾中傳遞法治觀念、提升法治素養(yǎng),克服陳規(guī)陋習、規(guī)范社會秩序,在全社會推動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圍的進一步營造,將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實踐行動統(tǒng)一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上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匯聚強大力量。
三、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關鍵策略
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對標《大綱》,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地位更加突顯、目標更加明確、職責更加細化。深化推動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需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堅持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切實提高實效性和針對性。
在法治教育方面,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12]。首先,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上,青少年作為一個貫通大中小學多個學段的龐大群體,其知識學習能力、理論接受水平受到自身年齡與身心發(fā)展條件的制約。要自覺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根據學段厘清法治教育目標,循序漸進開設相關法治教育課程,推動青少年法治意識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自發(fā)向自為,螺旋式上升和發(fā)展。其次,在教育內容上,以往的法治教育往往側重于法律基本概念、基本常識、基本法條等基礎內容。這種做法固然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但是卻難以構建形成宏觀、中觀、微觀相貫通的法治理論教育體系。在新時代,對標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的高標準和高要求,我們要緊緊抓住“宏觀指導思想—中觀價值觀念—微觀法律常識”三個層面,構建完善、系統(tǒng)、完備的法治理論教育體系。在宏觀指導思想層面,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全面部署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培育相關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等學習材料和教材,結合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習領會其形成背景、本質內涵、鮮明特質、重大意義等內容,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在中觀價值觀念層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緊密結合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將法治以及民主、平等、公平、正義等相關價值觀的歷史溯源、現(xiàn)實要求、未來指向等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做法治價值觀的踐行者與維護者。在微觀法律常識層面,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底本,結合最新出臺和修訂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法律制定與執(zhí)行等環(huán)節(jié)、法律原理與條文等內容諸方面出發(fā),進一步加強憲法與法律知識教育。最后,在教育方法上,要依據不同學段青少年的學習能力、接受水平以及具體教學內容,廣泛采用“說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滲透教育法和案例教育法”[13]等教學方法,深化青少年對于法治相關理論的理解與接受,不斷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識。
在法律實踐方面,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成長環(huán)境與接受水平,廣泛挖掘利用相關資源,使法治意識培育實踐真正符合青少年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不斷提升其體系化、科學化水平。首先,在實踐主題上,結合青少年生活和學習實際,可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校園欺凌”“電信網絡詐騙與網絡安全”等作為討論主題;結合輿情熱點,可將能夠進行討論并具有明確法律依據的相關熱點事件作為討論主題,并綜合上述主題開展辯論賽、模擬法庭等實踐活動。其次,在培育時機上,要牢牢抓住國家政治生活和青少年社會生活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法治意識培育的實踐活動。在國家政治生活時間上,重點關注全國兩會、重要法律法規(guī)修訂或出臺時間,設計“模擬兩會”等能夠體現(xiàn)法律制定與審議的相關活動;在青少年社會生活時間上,抓住開學、畢業(yè)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加強“開學第一課”、畢業(yè)典禮等活動的法治色彩,在“全國憲法日”等紀念日與節(jié)慶時間,舉辦憲法宣誓觀摩、憲法晨讀、禮敬憲法儀式等活動,增強青少年對憲法的尊崇。最后,在實踐載體上,依托“政府、司法機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14],廣泛尋找和利用相關資源,如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法院、檢察院等開展實地參觀學習,邀請政法系統(tǒng)工作人員進校園開展普法教育宣講,組建青少年法律實踐社團和引導青少年深入社區(qū)、鄉(xiāng)村擔任普法志愿者等,為青少年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治意識培育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報,2020-11-18(1).
[2]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關于印發(f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通知[EB/OL].[2022-0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7/t20160718_272115.html.
[3][5][6][7][8][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2,74,75,75,88,91.
[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10]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 繼續(xù)把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N].人民日報,2022-01-12(1).
[11]鄧傳淮.大力加強新時代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工作[J].中國教育學刊,2018(3):4.
[13]程治國.新時代青少年法治意識教育的基本方法[J].社會科學家,2020(6):135-141.
[14]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fā)《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N].人民日報,2021-06-16(1).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一般項目“基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21BKS0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