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小波
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
設計思路一:分享→欣賞→評價→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生:我覺得“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這句話寫得特別美。
師:你看,這就是像綠玉帶一樣的山溪。(出示山溪的圖片)
師:你想到了哪些詞來贊美它?
生:清澈見底。
生:碧綠如玉。
生:水平如鏡。
……
師:這里的山溪真美啊!讓我們讀出這樣的美。
(生讀,略。)
學理探究:教者將“感受山溪美的特點”作為教學目標。通過出示圖片,帶著學生去欣賞山溪的清、靜、綠,代替了理解、感受、體悟語言文字的過程,讓學生直接獲得了美的體驗。
設計思路二:分享→比較→發(fā)現→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生:我覺得“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這句話寫得特別美。
師: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比喻。
師:用什么比喻山溪?
生:用綠玉帶來比喻山溪。
師:你們看,左邊這幅圖是山溪,右邊這幅圖是綠玉帶,你們發(fā)現它們之間有什么相似點?(出示山溪和綠玉帶兩幅圖)
生:我發(fā)現山溪和綠玉帶都是碧綠的。
……
師:你們看,作者的比喻多么恰當?。?/p>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體會這個比喻句的準確性。
(生讀,略。)
學理探究:教者將“理解比喻句的準確性”作為教學目標。通過對山溪圖和綠玉帶圖的比較,讓學生發(fā)現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碧綠、透明、潤滑,體會比喻句的準確性。
教學思路三:分享→欣賞→想象→朗讀
師:你們覺得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
生:“山溪像綠玉帶一樣平靜”寫得特別美。
師:你們見過綠玉帶嗎?這就是綠玉帶(出示綠玉帶圖片)。它給你們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碧綠的。
生:透明的。
生:潤滑的。
師:這里的山溪就像這碧綠、透明、潤滑的綠玉帶,由這個比喻句,你能想象出山溪的美嗎?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一條怎樣的山溪?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條很清很清的山溪,幾乎能看到水底的游魚、小蝦、水草和五彩斑斕的鵝卵石。
師:這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山溪。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條很綠很綠的山溪,好像畫家用綠色的畫筆畫出來的一般,人影、樹影、山影都被它染綠了。
師:這是一條碧綠如玉的山溪。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條很靜很靜的山溪,水面沒有一絲波紋,岸邊的垂柳對著水面靜靜地欣賞自己美麗的身姿。
師:這是一條水平如鏡的山溪。
師:作者的比喻帶給我們多么豐富、美妙的閱讀體驗??!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個句子,感受比喻的表達魅力。
(生讀,略。)
學理探究:教者將“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體會比喻句的表達效果”作為教學目標,先出示綠玉帶圖片,引導學生根據物象去想象本體“山溪”的形象:清澈見底的山溪、碧綠如玉的山溪、水平如鏡的山溪……山溪的形象躍然紙上,豐妙而靈動。由于兒童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山溪在學生腦海中建構起來的形象極具個性和豐富性。
三種教法,教學目標不同,兒童表現了不同層次的發(fā)展。第一種教法指向比喻內容的認知(山溪的美麗),第二種教法指向比喻形式的理解(喻體的恰當),第三種教法指向比喻意義的建構(比喻的功能)。三種教法凸顯了閱讀本位,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取向。教者幫助學生建立比喻句閱讀模塊:根據喻體這一支架自主建構本體形象,形成結構化的閱讀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思維的張力。
關于比喻句的教學,還有更多路徑值得探索。但無論選擇哪種教法,都要基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這一學科屬性,任何忽略品味、體會、感悟文本過程的教學,都會影響兒童語言理解力、感受力和建構力的發(fā)展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