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勤 陳培浩
主持人語:
本期我們討論的是王小波和葛亮。
在曾經(jīng)的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王小波都似乎是當代文壇“異類”“另類”般的存在,被稱為“文壇外高手”。他的《黃金時代》和《未來世界》曾兩獲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曾有所報道;其電影劇本《東宮西宮》也獲得過阿根廷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劇本獎??傮w而言,在去世以前,王小波的寫作影響有限并未獲得充分的傳播和接受,更別說文學意義上的經(jīng)典化。但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臟病突發(fā)不幸離世,而此時,一個全新的網(wǎng)絡化時代也正在降臨,這導致了他幾乎一夜暴紅。王小波那種機智幽默、自由嬉戲的文學氣質(zhì)與網(wǎng)絡時代有著天然的親緣性,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大大助推了王小波的經(jīng)典化。王小波的小說代表作是“時代三部曲”,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其中尤以中篇小說《黃金時代》最廣為人知。事實上,王小波的雜文隨筆集《思維的樂趣》《沉默的大多數(shù)》可能比其小說擁有更廣大的讀者群。王小波之筆看似魯莽嬉戲,實則充滿對趣味、智慧和藝術可能性的執(zhí)著追求;王小波看似是當代文學的另類和異數(shù),其實卻是20世紀80年代純文學探索在90年代的續(xù)航和再造。應當說,王小波的作品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其文學創(chuàng)造使中國當代文學獲得了更大的藝術和思想縱深。本期細讀的《黃金時代》在雅俗語言轉化、反諷敘事、存在思索以及愛欲書寫等方面皆有突出表現(xiàn)。小說更通過陳清揚從迷惘到確證自我的過程暗示著:黃金時代不是天然的,而是屬于精神覺悟和生命實踐。
葛亮是進入21世紀以來備受關注的中青年作家,其城市敘事綿密細膩,賡續(xù)傳統(tǒng)而別開生面,代表作《朱雀》《北鳶》《燕食記》等都頗受好評。移居香港之后,葛亮的寫作發(fā)生了內(nèi)在而微妙的變化。本期青年評論家許婉霓通過“記憶·日?!ひ凰病睅讉€視角聚焦的正是葛亮的香港書寫,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