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海兵, 陳斌
1. 舟山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普陀分局,浙江 舟山 316100;
2. 舟山市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紅楠(Machilus thunbergii)屬樟科常綠樹種,根系發(fā)達,耐鹽性好,抗風能力佳,是適應海島環(huán)境的特色優(yōu)良樹種[1-3]。紅楠作為近年來沿海山地造林的熱門樹種為國土綠化做出了貢獻,卻由于各種條件限制,上山造林苗木重量大,造成施工不便,限制了大苗上山。紅楠的育苗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播種育苗、苗木培育、引種試驗、群落特征的研究上[1-5],
目前有報道紅楠的基質主要有泥炭、鋸末、珍珠巖等[2,3,5],針對紅楠開展專門降低成本、減輕上山重量的深入研究,尚未開展[6]。本研究從當前造林實際出發(fā),選擇生產實際中應用較多的輕型基質原料。泥炭、珍珠巖、稻殼、廢菌棒這四種原材料,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本研究結合本地育苗實際,采用本地育苗使用的幾種輕基質,采用生產實踐中實驗過的幾種配方加以組合,開展不同成分不同配比的研究來探索不同情況下紅楠的生長情況,從而篩選出價格合理、生長良好的紅楠培育專用的輕型基質配方,提高苗木質量。
紅楠采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種源。2019年11月播種育苗。育苗基質:泥炭為東北產,總氮為1.95%,經粉碎后和其他材料混合。珍珠巖為河南省信陽金華蘭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稻殼為本地2019年秋收后的谷殼碳化處理。廢菌棒為本地蘑菇種植戶廢料經發(fā)酵處理。容器為軟質塑料營養(yǎng)缽,規(guī)格為120 mm(D)×100 mm(H)。在2020年4月挑選苗高、地徑基本一致的一年生紅楠小苗移栽到各個試驗處理的塑料營養(yǎng)缽中。
實驗地點設置在舟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朱家尖科研基地內,整個試驗均在基地大棚內進程,基質共4種成分,作為正交實驗的4個因素(泥炭為因素A、珍珠巖為因素B、稻殼為因素C、廢菌棒為因素D),每個因素3水平(體積比),配方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原理,L9(34)正交表設計基質配方[7],得出9 組基質配比,基質配方見表2。每個處理30株,共9個處理,共270株。
表 1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Tab. 1 Factors level of orthogonal test
表 2 正交試驗基質配方表Tab. 2 Substrate formula of orthogonal test
2020年4月、2020年9月進行了2次測定,分別測定了株高、地徑等生長指標。株高測定用鋼卷尺或直尺測量,從容器土壤量至苗木最高點,數(shù)據(jù)精確到1 mm。地徑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讀數(shù)精確到0.1 mm。2020年 9月形態(tài)指標測定完成之后進行干物質等生理指標的測定。每處理隨機抽取 5 株苗木,從各處理苗木中選取方向、高度、大小較一致的各5株,80℃恒溫烘干10 h稱重。
相對生長量較好地反映苗木的生長情況。9個基質處理后的紅楠,從表3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從高度和粗度上都出現(xiàn)了一定的差異。從高相對生長量來看,P6、P9效果最佳,P3效果最差,相差幅度為11.49%。從地徑相對生長量來看,P6效果最佳,P9次之,P3效果最差,相差幅度為9.65%。
高徑比反映了苗木高度和粗度的平衡關系,將苗高和地徑兩個指標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反映苗木抗性及造林成活率的較好指標。一般來說,高徑比大,說明苗木呈現(xiàn)又細又高的狀態(tài),抗性偏弱,造林成活率偏低;高徑比小,苗木則粗壯,抗性強,造林成活率高。一般認為適中的高徑比較為合適。從高徑比來看,除P1與P2處理的苗木較為瘦長之外,其他處理較為接近,相差1.062%以內。
單株的干重是衡量植物有機物積累、營養(yǎng)成分多寡的一個重要指標。單株的干重越大,苗木積累越多。從單株干重來看,P6最高,其他處理只占71.6%~81.33%。
從9個處理來說,P6高度最高,地徑最粗,干重最大,高徑比適中,是表現(xiàn)最佳的處理,但由于是正交實驗,這一結果并不代表最佳配比,因此要從不同基質效果的極值分析來計算最佳配比。
表 3 不同基質處理對紅楠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分析Tab. 3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strate treatments on the morphological indicators of Machilus thunbergii
正交試驗雖然試驗次數(shù)少,效果好,但其結果并不是最終結果,還需要對數(shù)據(jù)的極值分析來優(yōu)化試驗結果,得出表4。通過表4的極值大小比較,得出各因素各水平對高相對生長量、地徑相對生長量、高徑比、單株干重的影響。
由表4可見,對高相對生長量而言,各因素對紅楠高相對生長量的影響因子的主次順序為A>D>B>C,即泥炭>廢菌棒>珍珠巖>稻殼。從均值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3水平對紅楠高生長的影響的大小順序分別為:A2>A3>A1、B3>B1>B2、C1>C2>C3、D1>D2>D3。單從高相對生長量來看最適合的應該為A2B3C1D1。
由表4可見,對地徑相對生長量而言,各因素對紅楠地徑相對生長量的影響因子的主次順序為A>D>B>C,即泥炭>廢菌棒>珍珠巖>稻殼。從均值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3水平對紅楠高生長的影響的大小順序分別為:A2>A3>A1、B3>B2>B1、C1>C2>C3、D1>D2>D3。單從地徑相對生長量來看最合格的應該為A2B3C1D1。
由表4可見,對高徑比而言,各因素對紅楠高徑比的影響因子的主次順序為A>D>B>C,即泥炭>廢菌棒>珍珠巖>稻殼。由于是數(shù)值適中最佳,越高效果越差,從均值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3水平對紅楠高生長的影響的大小順序分別為:A2>A3>A1、B3>B2>B1、C2>C1>C3、D1>D2>D3。單從高徑比來看最合格的應該為A2B3C2D1。
由表4可見,對單株干重而言,各因素對紅楠單株干重的影響因子的主次順序A>D>B>C,即泥炭>廢菌棒>珍珠巖>稻殼。從均值大小可以看出,各因素3水平對紅楠單株干重的影響的大小順序分別為:A2>A1>A3、B3>B2>B1、C1>C2>C3、D1>D2>D3。單從單株干重來看最合格的應該為A2B3C1D1。
表 4 紅楠形態(tài)指標極差分析Tab. 4 Range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indexes of Machilus thunbergii
從對高相對生長量、地徑相對生長量、單株干重而言,各因素3水平影響相對一致。 對高相對生長量、地徑相對生長量、單株干重而言,最適合的基質配比為A2B3C1D1,對高徑比而言,最適合的基質配比為A2B3C2D1。這與實際效果處理最佳的A3B3C1D2(P6)不一致,可能是高徑比和其他因素存在互相作用。綜合考慮,將列為篩選出的A2B3C1 D1選為最佳基質配比。
基質成本是育苗生產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基質研究中除了要研究生長情況,還要結合基質成本加以考慮。
本試驗以泥炭、珍珠巖和舟山市較為廉價較易獲得的稻殼、廢菌棒為原料,綜合成本較低,具有較好的操作性。由表5可見,10個基質(加上篩選出的配方A2B3C2D1)單株成本均在0.11~0.16元之間波動,存在一定差異,其中P3價格最高,P2價格最低。其中篩選出后的配方成本只占P3的87.50%,通過比較苗木預期的綜合生長質量和基質成本,發(fā)現(xiàn)優(yōu)化配方(泥炭∶珍珠巖∶稻殼∶廢菌棒=0.7∶0.4∶0.2∶0.2)符合當前生產實際。
表 5 紅楠單株基質成本分析Tab. 5 Analysis of substrate cost per plant of Machilus thunbergii
不同基質配方對植物的生長影響較大。通過極值分析和綜合對比發(fā)現(xiàn),篩選出的配方(泥炭:珍珠巖:稻殼:廢菌棒=0.7:0.4:0.2:0.2)育苗預期綜合效果最好,苗木生長快,高徑比合理,干物質積累量最大。
這一配比的優(yōu)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泥炭本身就比較適合紅楠的生長,和紅楠自然分布區(qū)域的原生環(huán)境的紅壤結構和肥力較為相似;二是珍珠巖、稻殼、廢菌棒的體積之和接近與泥炭,構建起了礦物質豐富,疏松透氣,吸水性能良好的基質環(huán)境,保水保肥能力良好;三是四種基質成分都經過發(fā)酵,無病害和蟲害,同時調節(jié)了泥炭的偏酸性,使其較為接近山地造林土壤酸堿值,有利于后期的造林;四是稻殼、廢菌棒成本極低,比較符合實際,可以拌入基肥大量應用于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