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藝 王炳山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以往臨床多采用頸動脈超聲評估患者的頸動脈管狹窄程度,以此判斷硬化程度和疾病發(fā)展情況,也能有效預測腦卒中發(fā)病風險。但有研究認為,即使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50%,其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仍然較高,有較大概率出現(xiàn)腦卒中疾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隨著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國內有報道指出,通過斑塊成分、性質、穩(wěn)定性等判定,能有效預測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程度及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風險[2]。但頸動脈超聲對于斑塊性質、穩(wěn)定性的判斷缺乏特異性,無法保證最終的診斷效果。能譜CT屬于一種新型的成像技術,檢測便捷、安全、快速,其能準確判斷斑塊組成成分,定量分析成分穩(wěn)定性,有利于疾病的鑒別和評估[3]。為進一步探究能譜CT對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及穩(wěn)定性的效果,本研究選擇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收治的8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和能譜CT檢查,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均予以頸動脈超聲和能譜CT檢查。納入標準:(1)確診為頸動脈粥樣硬化,伴有腦缺血癥狀;(2)首次發(fā)病,具有良好溝通能力;(3)符合頸動脈超聲和能譜CT檢查指征。排除標準:(1)對比劑過敏;(2)合并多發(fā)性大動脈炎;(3)合并血液性疾??;(4)伴有全身性感染疾病。85例患者中,男46例,女39例;年齡51~78歲,平均(65.25±4.21)歲。本次研究開展前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
能譜CT: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256排Revolution CT掃描儀進行檢查,患者保持仰臥位,從其主動脈弓上緣開始掃描,至顱內鞍上2 cm水平處,方向由頭部到足部掃描。使用碘帕醇注射液(生產(chǎn)廠家:北京北陸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99,50 ml︰15 g)作為對比劑,采用專用的雙筒高壓注射器將對比劑注射至靜脈中,流率為5.0 ml/s,管電流為630 mA,管電壓為80/140 kV,準直器寬為40×0.625 mm,層間隔為0.625 mm,層厚為0.625 mm,矩陣為512×512,螺距為0.984︰1。完成掃描之后,將能量圖上傳工作站經(jīng)處理轉為單能量圖像,利用能譜GE AWV 4.6工作站處理圖像,選擇合適的感興趣區(qū)通過能譜CT專用分析軟件分析斑塊位置、大小、性質等,并轉化為能譜曲線、有效原子序數(shù),計算能譜曲線斜率。最后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對患者斑塊的成分、性質及穩(wěn)定性進行判定。
頸動脈超聲:使用美國Philips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iU22型的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為患者檢查,患者保持仰臥位,雙肩向上抬舉,頭部向側邊傾斜45°,確保檢查部位的血管能夠充分暴露。將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探頭放置頸部,從鎖骨上窩胸鎖乳突肌開始檢查,由下而上檢查頸動脈,顯示主動脈弓、頸總動脈、頸總分叉、椎動脈等情況,查看患者頸動脈的管壁回聲、光滑度、斑塊位置、大小、性質、有無出血情況等。一側檢查完成后,采用同樣的方法檢查另一側頸動脈。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超聲醫(yī)師對患者斑塊的成分、性質及穩(wěn)定性進行判定。
以病理手術結果為金標準,比較兩種檢查方法的斑塊數(shù)量、性質檢出情況及診斷效能(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比較不同成分斑塊的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1)頸動脈超聲斑塊性質評估。脂質軟斑塊:與血管壁回聲相比,斑塊回聲更低,后方不伴或者伴有聲影;鈣化斑塊:與血管壁回聲相比,斑塊回聲相近或者稍強,后方伴有聲影;纖維基質斑塊:斑塊回聲中等;混合性斑塊:斑塊內部回聲不均勻,既有低回聲又有強回聲。其中,不穩(wěn)定斑塊為脂質軟斑塊和混合斑塊,穩(wěn)定斑塊為鈣化斑塊和纖維基質斑塊。(2)能譜CT斑塊性質評估:檢查顯示斑塊內伴有脂質成分則歸為脂質斑塊,含有鈣化成分則歸為鈣化斑塊,含有纖維基質成分則歸為纖維基質斑塊,有出血現(xiàn)象則歸為血栓樣組織成分斑塊,含有兩種或以上成分則歸為混合性斑塊。其中,不穩(wěn)定性斑塊包括血栓樣組織成分斑塊、脂質斑塊、混合性斑塊;穩(wěn)定性斑塊包括纖維基質斑塊、鈣化斑塊。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病理手術結果顯示,85例患者中,共有136處斑塊,其中,穩(wěn)定性斑塊49處,不穩(wěn)定性斑塊87處。頸動脈超聲和能譜CT的斑塊檢出情況見表1、表 2。
表1 頸動脈超聲的斑塊檢出情況(處)
表2 能譜CT的斑塊檢出情況(處)
能譜CT的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均高于頸動脈超聲,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效能比較(%)
能譜CT檢出136處斑塊,其中:鈣化斑塊30處,纖維基質斑塊19處、血栓樣組織成分斑塊31處、脂質斑塊38處、混合性斑塊18處。不同成分斑塊之間的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相比,按高低排列分別為:鈣化成分>纖維基質成分>血栓樣組織成分>脂質成分(P<0.05),見表4。
表4 不同成分斑塊的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比較(±s)
表4 不同成分斑塊的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比較(±s)
斑塊成分 有效原子序數(shù) 能譜曲線斜率纖維基質成分(n=19) 8.21±0.75 2.51±0.43血栓樣組織成分(n=31) 7.06±0.61 0.52±0.12鈣化成分(n=30) 12.06±1.10 3.41±0.63脂質成分(n=38) 3.65±0.68 -3.25±0.68 F值 899.714 1 305.847 P值 0.000 0.0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斑塊一旦脫落或者破裂,極易引起大腦缺血、缺氧,誘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疾病,增加病死率[4]。現(xiàn)階段,頸動脈管腔狹窄程度是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程度及預測預后等主要依據(jù),但有研究指出,通過斑塊性質和穩(wěn)定性也能有效評估頸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對患者疾病發(fā)展、預后有重要意義[5]。頸動脈超聲是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常用影像學手段,其能準確顯示患者頸部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大小、位置等,而且具有無創(chuàng)性,可以快速完成掃描成像[6-7]。但該方法難以量化頸動脈斑塊的脂質含量、鈣化含量,在斑塊穩(wěn)定性評估中缺乏優(yōu)勢。
能譜CT能夠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利用單源瞬時kVp切換技術進行高低能量快速切換,將所有能量圖轉換為物質對圖像、單能量圖,獲取有效原子序數(shù)及能譜曲線[8]。工作站再利用能譜曲線特有的物質CT衰減曲線有效評估斑塊脂質、纖維、鈣化等性質,通過特有的物質分離技術定量得出斑塊內物質成分,進一步鑒定斑塊穩(wěn)定性[9-10]。一般情況下,混合斑塊的內部成分較為復雜,包括磷脂、中性脂肪、膽固醇等,與皮下脂肪組織物質構成基本存在相似性;纖維基質成分的斑塊則主要由結締組織、平滑肌組織組成,與肌肉組織物質構成基本相似;血栓樣組織成分主要由纖維帽破裂或者新生血管破裂出血形成;鈣化斑塊則與頸部骨骼的物質構成疾病相似,不同的物質構成基礎均能形成以肌肉、皮下脂肪、骨骼、血液為基準的獨特能譜曲線,從而判定斑塊的性質、成分、穩(wěn)定性,保證檢查的效果[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能譜CT的靈敏度、特異度、診斷符合率均高于頸動脈超聲(P<0.05);不同成分斑塊之間的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相比,按高低排列分別為鈣化成分>纖維基質成分>血栓樣組織成分>脂質成分,這也進一步提示能譜CT檢查能夠鑒別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成分與穩(wěn)定性。能譜CT可以通過不同能量的X射線光子產(chǎn)生具有一定差異性的光電效應或者康普頓效應,無論是何種物質其都能有效穿透,獲取能譜曲線、有效原子序數(shù)、水基圖、碘基圖等,最終完成精準化、可視化檢測,為疾病提供客觀有利的診斷數(shù)據(jù)[12]。
綜上所述,能譜CT可以正確顯示斑塊內部的成分,如鈣化、纖維基質、脂質等成分,并獲取有效原子序數(shù)、能譜曲線斜率為斑塊穩(wěn)定性提供量化依據(jù),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更多準確、客觀數(shù)據(jù),保證最終的診斷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