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評分高達9.1分的《編輯部的故事》首播于1992年,到今年,剛好30周年了?,F(xiàn)在不少90后、00后在補看這部劇,可以說是對它最好的紀念。一部劇在30年后,還被人談論著、惦記著、觀看著,也是一種表彰與榮譽。
1992年的時候,我正在上初中,文學的種子剛剛萌芽,覺得編輯部是遙遠而陌生的事物,看見電視劇里的李冬寶、戈鈴、余德利,心里想原來編輯部是這樣的啊。后來我北漂,輾轉于多個編輯部,很可能就是在無形中受到了這部劇的影響。前段時間重看這部劇,對葛優(yōu)演的李冬寶,并不覺得新奇,但卻對呂麗萍飾演的戈玲“大感震驚”,原來年輕時的她,在劇中居然是那么地有風情。
《編輯部的故事》里的金句太多了,比如,“我們人的缺陷、毛病,誰能學啊,那可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東西”“翻身是讓你站起來,而不是騎在別人脖子上”“當你在我眼前,你是一切。當你不在我眼前,一切是你”“要是灌辣椒水,我們就扛著。要是使美人計,我們就招”……這些金句,哪怕今天拿到脫口秀節(jié)目中,也絲毫不顯落伍。
《編輯部的故事》的不落伍,來自于“王朔熱”的前瞻性。按今天的標準看,發(fā)生在編輯部里的故事是個冷門題材,大眾對編輯部內部運營有很強的陌生感,覺得無非是一些文化人在編報刊,不會發(fā)生什么特別具有戲劇沖突的故事。但為什么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能如此走紅?原因很簡單,編劇王朔、馬未都、馮小剛,演員葛優(yōu)、侯耀華、呂麗萍等北京人齊聚一堂,再借著“王朔熱”帶紅的京味文化熱潮,成功地讓這個冷門選題“出圈”了。
另外,雖然編輯部關起門來,室內的空間很小,但編輯部里談論的事情,卻都是人們關注的大事,比如當年引起廣泛關注的“保姆進城熱”“詩歌黃金時代”“瓊瑤熱”“迪斯科音樂”“登報相親交友”“家庭電話入戶”等等,都被寫入劇情,編劇們用精準的臺詞表達,戳中了當時觀眾的“肺管子”,把觀眾想要表達的情緒,痛痛快快地傳遞了出來,劇作成為社會情緒的流動渠道,因此被追捧便不足為奇了。
《編輯部的故事》讓觀眾見識了“京味表達”的幽默、精準與犀利,并且成功地進入大眾流行文化當中,在2000年以后興起的網絡流行文化初期,香港的無厘頭文化與北京的“京味文化”,成為第一批網民的網絡語言交流密碼。
受當時的條件所限,《編輯部的故事》在布景、美術、攝影等技術層面,都是粗糙的,遠沒有現(xiàn)在這么精致,但幾代觀眾毫不介意,因為《編輯部的故事》最精彩的地方,不在于技術層面,甚至也不在于故事情節(jié),最有味道的是它的臺詞。拿《編輯部的故事》與這兩年流行的《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對照來看,會發(fā)現(xiàn)它的“脫口秀”性質非常鮮明。
用幽默的口吻說真話,用疏離的方式表達關懷,用刁鉆的角度進行批判,用堅定的立場強調真善美,這就是30年前《編輯部的故事》至今令人難忘的魅力核心。
33925005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