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錦龍
說起“詩佛”王維,大家都知道他是憑著千古流傳的詩句而名動天下,卻鮮有人知,王維的“出圈”,與一把琵琶有莫大的關系。
唐人薛用弱所著的《集異記》和元人辛文房所編撰的《唐才子傳》,均記載了這個有趣的歷史故事。開元九年(公元721年),詩畫俱佳、才華橫溢的青年王維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用現在的話說,那時他還是個“素人”??荚嚽埃兜搅颂菩谥茚趵盥》堕T下——就是杜甫詩“岐王宅里尋常見”里的那位。當時的科舉考試有“行卷”之說,就是考生在正式參加考試前,把自認為最得意的詩文作品寫在卷軸上,裝裱后送到達官貴人手中,請他們向主考官推薦,有點類似現在常說的“走后門”“拜碼頭”。
當時,宰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名氣很大,傳言玉真公主打算力薦他成為當年的狀元。王維聽說后有點沮喪,心想,自己的狀元夢看來要成為泡影了。幸好峰回路轉,惜才的岐王不忍心他明珠暗投,于是心生一計,為王維策劃了一出“素人”變“愛豆”的好戲。
幾天后,機會來了。玉真公主在府上舉辦家宴,王維搖身一變,扮作樂師,手持琵琶,在公主和群臣面前彈了一曲悲壯凄楚的《郁輪袍》,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十面埋伏》的姐妹篇《霸王卸甲》。彼時,王維青春年少,玉樹臨風,簡直就是妥妥的“小鮮肉”。這樣美好的少年,彈著這般讓人心碎的大曲,真是我見猶憐?。」?,王維成功地吸引了公主的目光,堂堂公主頓時對他“路轉粉”。
在一旁察言觀色的岐王趁熱打鐵,向公主引薦:“此伶人乃大才子王維是也!”只見王維立馬取出了早已準備好的詩集,向公主雙手呈上。公主看后十分驚訝:“這些詩作平素我都好愛,本以為是古人手筆,沒想到出自王維之手!”這一場精心策劃的知音戲碼,讓王維順理成章取而代之、高中狀元。
古畫中的王維。
唐代的四弦四柱紫檀木畫槽琵琶。
一曲琵琶助攻,王維便“特招”成了狀元郎,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看到李龜年這個名字,讀過唐詩的朋友可能會覺得眼熟,喜歡杜甫的,估計都能直接脫口而出:“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边@首《江南逢李龜年》,寫的就是安史之亂后,漂泊流落的杜甫和李龜年久別重逢的情景。
和李龜年有關的詩人豈止杜甫?還有我們前面講過的,憑借一曲《郁輪袍》而被公主慧眼識英雄的王維,以及“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個頂個的文學巨子。而身為“大唐樂圣”的李龜年不僅是琵琶大師,吹篳篥(音同立)、奏羯鼓、作曲都是頂尖。所以,他有上面這樣的朋友圈絕非偶然,甚至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也非常賞識他,給予他特殊人才的待遇,還跟他學羯鼓。
據說,王維和李龜年因琵琶成為摯友。安史之亂后,兩人天各一方,王維寫了首《江上贈李龜年》以寄托對友人的思念?,F在,這首詩被天下有情人廣泛引用,表達男女相思之苦。詩云:“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大唐樂圣”李龜年。
沒錯,《江上贈李龜年》便是王維名作《相思》的另一個名字。王維以紅豆寄托的是對男性友人的思念,如此深情婉轉,可見二人的友情有多深厚。而李龜年也未曾辜負老友,在江南流浪的日子里,他經常彈著琵琶唱著“紅豆生南國”,一直到死——公元761年,王維去世;公元762年,李龜年唱《相思》時,思念亡友,回想盛唐往事,悲從中來,暈厥倒地,最后郁郁而終。他們曾一起目睹大唐的盛世,又一起親歷山河破碎。這份相知、相惜之情,恰如詩中的那顆“紅豆”,在灰暗的時代底色里,紅得絢爛,純得讓人刻骨銘心。
再說到李龜年和李白,雖然這兩人有記載的交集只有一次,是在流傳千古的《清平調詞三首》誕生那晚,但我揣測,他倆應該也是好哥們兒。當年向玉真公主推薦王維的岐王李隆范也是精通音律的,既然李龜年和王維是好友,少不了和岐王也有往來。
有一次,李龜年應邀到岐王府上演奏,對于岐王賞賜的珍寶,他完全沒有興趣,卻循聲取了一把別人正在演奏的琵琶,“轉軸撥弦三兩聲”后,徑自彈了起來,最后招呼也不打,直接拿上琵琶,走人了!這個范兒,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難道不是如出一轍嗎?
從李隆基、李隆范到玉真公主,皇帝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是藝術家,所以皇帝對狂放的李白,岐王對孤傲的李龜年,都是惺惺相惜、網開一面,有時甚至超越了封建時代的君臣之禮。唐朝的開明之風,果真無處不在。原來,懂音律、習琵琶,不僅能提高個人的品位和修養(yǎng),還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我琢磨,“琵琶”兩字,頭上有4個王,代表了4種不同地域的懷抱類彈撥樂器:兩河流域的烏德琴、東亞的琵琶、歐洲的魯特琴和西班牙的吉他。而中國的琵琶歷經變遷與發(fā)展,以其無與倫比的表現力,已然成為文武兼?zhèn)?、傲視群雄的王者樂器?/p>
138050118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