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利,黃永華
(惠東縣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廣東 惠州 516300)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 PU)主要是指發(fā)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其發(fā)病原因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PU會引起胃底靜脈曲張,由于張力的改變會刺激靜脈使血管破裂,從而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的現(xiàn)象。PU合并出血的出血點通常在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等部位,其主要臨床癥狀為上腹部疼痛、嘔血、黑便及貧血等,若上消化道出血量較多,可引發(fā)血液灌注減少、細胞缺氧,從而影響心、腦、腎、肺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嚴重者可導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1-2]。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有效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果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惠東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10例PU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患者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為出血組(42例)和未出血組(168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規(guī)范(2016年,西安)》[3]中關于PU的診斷標準者;經內鏡檢查可見明顯的活動性出血,大便潛血試驗呈現(xiàn)陽性,且血紅蛋白下降;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上腹部疼痛,伴有反酸、嘔血、黑便等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癥狀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糜爛性胃炎伴出血者;消化道腫瘤出血者;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手術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者等。本研究經惠東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檢查方法幽門螺桿菌檢查方法:胃鏡檢查時取胃黏膜進行快速尿素酶,行13C呼氣實驗,當快速尿素酶試驗結果陰性,而13C呼氣實驗陽性時,則判定為幽門螺桿菌感染。
1.3 觀察指標①對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年齡、是否吸煙、是否喜好刺激性食物、是否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藥、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是否有消化疾病史、潰瘍位置、潰瘍直徑、潰瘍分期[4]、上消化道癥狀(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反酸、少食)、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發(fā)熱或疼痛性疾病等。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出血組喜好刺激性食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使用抗血小板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潰瘍直徑 >20 mm、潰瘍活動期、嘔吐、少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未出血組,腹痛、反酸的患者占比均顯著低于未出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單因素分析[ 例(%)]
續(xù)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喜好刺激性食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使用抗血小板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并心血管疾病均為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 7.838、7.360、8.306、8.793、10.990,均P< 0.05),見表2。
表2 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PU屬于消化系統(tǒng)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發(fā)病機制在于胃酸侵蝕上消化道黏膜,從而暴露上消化道上的血管,引發(fā)血管破裂,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由于PU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發(fā)病緊急、風險較高的特點,患者需及早進行診斷和治療,進而有助于改善預后[5]。因此,分析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預防措施,對降低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喜好刺激性食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使用抗血小板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并心血管疾病均為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喜好刺激性食物會導致PU患者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增加,而碳酸氫鹽分泌減少,使胃黏膜小血管內皮細胞、黏膜上皮細胞受到損害,胃協(xié)調能力下降,從而加重消化道損傷,同時酒精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進而增加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風險[6-7]。為此,患者需積極戒酒,保持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發(fā)生的可能性。非甾體抗炎藥可抑制PU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此外,還可抑制肝臟凝血酶合成,增加黏膜上皮細胞膜通透性,損傷上皮細胞線粒體,激活中性粒細胞,誘發(fā)炎癥反應,從而導致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抗血小板藥在抑制PU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時還可抑制血栓素A2介導的血小板凝集作用,誘發(fā)胃黏膜出血,從而導致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風險增加[8-9]。因此,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應避免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抗血小板藥,如不得不使用該類藥物,臨床應針對該類藥物造成的損傷進行保護,如可服用胃黏膜保護劑,并配合飲食、生活指導等。對于已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應立即停藥,待出血制止后,在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刺激PU患者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破壞胃黏膜黏液 -?碳酸氫鹽屏障,損傷胃黏膜,使胃功能出現(xiàn)障礙,而非甾體抗炎藥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同時存在會進一步增強對胃黏膜的損害,從而誘發(fā)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11]。針對此類患者,臨床應積極對患者藥物進行調整,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心血管疾病能夠促進PU患者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收縮胃血管,造成胃腸道瘀血、血氧含量降低,并可增加迷走神經張力,降低胃黏膜的再生修復能力等,從而使胃黏膜血流減少,增加PU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風險[12-13]。因此,對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針對其發(fā)病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控制體質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率。
綜上,喜好刺激性食物、使用非甾體抗炎藥、使用抗血小板藥、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合并心血管疾病均為影響PU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臨床可針對上述因素采取相關措施,以預防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