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博物院“泥與火的藝術”陶瓷展是一個面向公眾的常設展覽。該展覽加序廳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由序、陶器的發(fā)展、四川地方窯和兩個館藏珍品錄組成,各類陶瓷相映成輝。除讓觀眾了解陶器的發(fā)展,最重要的是讓觀眾認識巴蜀地區(qū)的燒窯地及其特點,展示巴蜀陶瓷自然質(zhì)樸的魅力。
關鍵詞:四川博物院;陶瓷;展評
一、從古樸到別致,四川陶瓷的發(fā)展演變
(一)陶器的發(fā)展
陶瓷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它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與火的完美結合。中國的陶瓷文化源遠流長,早在15000年前,先民們就創(chuàng)造出了陶器,夏商時期瓷器萌芽,漢代就已能燒制成熟的瓷器,至今陶瓷仍與我們朝夕相處,豐富和美化著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為“使者”,向世人展示華夏文明的輝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為中國的象征和代名詞。
本文主要通過梳理瓷器發(fā)展歷史的脈絡,按照先秦陶藝、漢代陶俑、唐宋三彩、明代彩釉陶俑的順序,呈現(xiàn)中國陶瓷的發(fā)展歷程。
1.先秦陶藝
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的成果。以前巫山大溪遺址出土的五千多年的“彩陶器”為例。巫山大溪在古時隸屬四川,后來屬于重慶。這一時期的陶器都是由細膩的紅陶土制成的,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陶器的瓶身都帶有特別的花紋,線與線交錯形成一種絞索紋,再加上單線與雙線的點綴,簡單又不失美觀,可見幾千年前的先民們就有了美的意識。
大溪遺址彩陶球特別有趣,這些陶球上平均分布著很多小孔,陶球是空心的,里面還裝了一些很小的石頭,搖起來會發(fā)出“沙沙”的聲音。據(jù)說這些陶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具有玩具功能的陶器。從瓶身的花紋到小陶球,說明古代早期,人們除了形成了美的意識,還使物品具有了功能性,真當是“摶泥為陶,寓巧于拙”,不禁讓人感嘆先民們的智慧與勤勞。
2.漢代陶俑
西漢早期俑像的形制與秦代兵馬俑相似,功能也多是陪葬,但在規(guī)格方面比秦俑小很多。西漢早期俑沿襲秦俑的風格,但是整體造型比較呆板,主要是用整齊的陣列向人們展示為死者送葬的森嚴軍陣。此外,漢代還有彩繪女侍俑,工其藝是經(jīng)模制燒成陶后敷涂色彩,輪廓線條流暢優(yōu)美,富有生活情趣,在藝術造型上較軍陣陶俑更勝一籌。到了東漢,舞樂俑成為主流,兵馬俑逐漸消失。漢俑的造型對象轉為舞女、侍仆、農(nóng)夫和市井人物等,造型藝術也更為生動。
3.多姿多彩的唐宋三彩
漢代和南北魏時期,隨著陶瓷業(yè)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在低溫釉陶的基礎上,人們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三彩瓷。唐三彩家喻戶曉,但是深入分析陶和瓷的區(qū)別,大家可能比較陌生。首先,三彩器形成于魏北朝,成熟于唐代,所以叫唐三彩。其次,陶和瓷在本質(zhì)上還是有區(qū)別的,有三方面原因。(1)陶器是由陶土制成的,而瓷器主要是瓷土加入高嶺土混合制成的。(2)陶器的燒制溫度一般在800 ℃左右,而瓷器的燒制溫度必須達到1 200 ℃以上。(3)陶器在燒制的過程中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燒制出來的陶器密度較小,外表是啞光質(zhì)地,手感粗糙。瓷器則不同,大多數(shù)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化學變化,俗稱“窯變”,燒制出來的瓷器密度較大,通過敲擊會發(fā)出清脆的聲音,外表還帶有一層光滑透亮的物質(zhì),俗稱“釉”。但也不是所有帶釉的就是瓷器。如唐三彩就是低溫釉陶器。這種陶器表面顏色豐富,所以取名“三彩”。單純來說,“三彩”主要以黃、綠、褐三色為主,寓意顏色豐富。這件唐代三彩瓷器,瓷器顏色豐富,以黃、綠、褐三色為主,疊加一黃一綠,造型圓潤可愛,雖不用藍色,但其深厚凝重、幽靜深沉、多姿多彩的風格同樣耐人尋味。
4.明代彩釉陶俑
明蜀王朱悅熑墓位于成都鳳凰山,有500多年的歷史。當時厚葬之風盛行,帝王將相們不僅會把自己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帶入墓葬,還要另外燒制許多陪葬品陪葬,所以朱悅熑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釉陶俑。
(二)四川地方窯
隨著陶器的進一步發(fā)展,瓷器誕生了。四川地區(qū)的陶瓷發(fā)展與其他地區(qū)的陶瓷發(fā)展一樣,都是從原始到成熟、從粗糙到精致,呈螺旋上升式發(fā)展。四川地方窯燒制的瓷器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性特點。四川從東漢晚期開始燒制陶瓷,各地方窯主要燒制青瓷,窯址遍布全川。本研究僅列舉幾個典型的四川窯,說明四川瓷器的多樣性和特殊性。
1.別致靈巧、多姿多彩—邛窯三彩
邛崍境內(nèi)廣布邛窯,邛窯最早從東晉開始燒制,到南宋時期才衰落,有800多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窯址。邛窯歷史悠久,是巴蜀地區(qū)古代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大、燒制時間最長、瓷器種類最豐富的民間青瓷窯系,主要燒制日常使用的瓷器。自隋代開始,邛窯就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釉下點彩、斑彩和黑色、褐色、綠色三色高溫彩繪瓷。那么“邛三彩”與“唐三彩”有什么關系呢?其實邛三彩是仿唐三彩的。不一樣的是,唐三彩是低溫釉燒制,以燒制明器為主,所以燒制出來的器具顏色非常鮮艷,具有很高的觀賞性。邛三彩是高溫釉燒制,以燒制民間日常生活用具為主,所以它的色彩并沒有唐三彩那么鮮艷亮麗,色彩表現(xiàn)力比較弱,更注重實用性。以唐代邛窯三彩提梁壺為例,瓷器顏色并不鮮艷,但是器物的造型非常大膽,器皿實用美觀、樸實大方。像這樣帶提梁和配短柱的釉下三彩壺在國內(nèi)其他窯口非常少見。我認為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四川工匠們在制作器物時考慮到了實用性及功能性,體現(xiàn)了物品的精妙和工匠們巧妙的心思。
2.異彩紛呈—琉璃廠窯
琉璃廠窯位于成都琉璃鎮(zhèn),規(guī)模大、窯灶多、時間長,燒制于五代、盛行于宋代而衰落于明末。南宋時期,琉璃廠窯幾乎獨占了四川的瓷器市場,明代專為官府燒制琉璃器。琉璃廠窯繼承發(fā)揚了邛窯的燒制工藝,琉璃廠窯燒制的瓷器釉色艷麗豐富,除了青、黃、褐、黑等單色以外,最富有特色的便是在劃花線條的不同部位填以綠、黃、褐三色彩釉,顯現(xiàn)出古樸雅致的花卉紋,形成刻花填彩的宋三彩。琉璃廠窯三彩刻劃花盆就很好地展現(xiàn)了琉璃廠窯的特色,顯現(xiàn)出雅致奪目的花卉紋。琉璃釉瓷器和邛窯三彩明顯的區(qū)別就在于,琉璃釉瓷器采用的是劃花填彩的手法,比三彩的釉色明亮。
3.青白同燒—玉堂窯
玉堂窯位于成都的都江堰市,是唐宋時期四川較大的窯廠之一,曾發(fā)現(xiàn)有十八個窯包,積壓厚,面積非常大,一窯可燒制一萬多件瓷器,可謂規(guī)??涨?。玉堂窯燒制的瓷器品種眾多,據(jù)調(diào)查瓷器的品種有四十多種。從造型上看,玉堂窯主要燒制的瓷器以短寬餅足和各種類型的短嘴直流壺為主。從花紋顏色來看,裝飾紋樣有刻花、印花等,顏色以青灰、青綠為主。玉堂窯提梁帶流壺整體呈現(xiàn)青灰色,這是比較典型的青瓷,而提梁也是具有實用功能的造型設計,短嘴直流壺的造型,風格獨樹一幟,非常有辨識度。
4.工巧嚴整—磁峰窯
磁峰窯位于彭州,從北宋開始燒制陶瓷,元朝初期開始衰落。磁峰窯主要燒制白瓷,磁峰窯燒制白瓷的技術是由唐代白瓷燒制技術發(fā)展而來的。宋朝是磁峰窯白瓷的鼎盛時期。磁峰窯燒制的瓷器瓷胎質(zhì)薄而細膩,釉色瑩潤、造型端巧、紋樣清晰,這與北方的定窯風格相似。磁峰窯還以燒制民間日用瓷器為主,白瓷本身就表現(xiàn)出恬靜、優(yōu)雅的感覺,乳白色釉上巧妙地襯托出各類印花、刻花、劃花等花卉紋樣。整體線條流暢,但和北方的定窯白瓷相比,磁峰窯白瓷還是略顯粗糙。這件宋代磁峰窯白釉印花碗,胎質(zhì)薄而細膩,釉色瑩潤,造型端巧、紋樣清晰。與前面幾種瓷器相比較,磁峰窯白瓷確實更加細膩精致,花紋也工細秀麗,同時其展示出宋代制瓷技術的高超以及宋代理學思想的盛行,崇尚自然、含蓄、青色幽玄的審美情趣。
5.渾厚凝重—廣元窯
廣元窯位于廣元的瓷窯鋪,于五代晚期開始燒制陶瓷,南宋末才停燒。廣元窯對瓷器的發(fā)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即人們熟練地掌握了“窯變”的技術,同時還在燒窯的過程中直接疊燒,創(chuàng)造階級窯。廣元窯主要燒制黑釉瓷,裝飾技法有窯變紋、玳瑁紋、星點紋等頗具特色的紋飾。宋代廣元窯黑釉蓋罐,整體顏色呈現(xiàn)通透的黑,沒有一絲雜質(zhì),大氣而穩(wěn)重,就好似看多了姹紫嫣紅,但是令人回味的還是那不施粉黛的純凈幽雅。
(三)館藏珍品錄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展示了四川省內(nèi)出土的陶瓷精品,不僅展示了四川早期青釉瓷和宋代窯藏瓷器,還薈萃了其他窯系的產(chǎn)品,如龍泉瓷。這里的龍泉窯不是成都的龍泉,而是江浙的龍泉。龍泉窯的青瓷工藝在宋朝達到了頂峰,雖然造型單一,沒有什么復雜的變化,但是青翠欲滴的釉色很好地詮釋了宋代含蓄、婉約、典雅的審美情趣。除此之外,還有溫潤如玉的白瓷、優(yōu)雅沉著的青花瓷以及濃烈艷麗的彩繪瓷。各地區(qū)出土的精品瓷器與其他窯系的產(chǎn)品,側面反映了當時瓷器交易的繁榮,也表現(xiàn)了四川地區(qū)陶瓷“去其糟粕,推陳出新”的優(yōu)點。此外,本地陶瓷與其他地方陶瓷形成一種對比,更能凸顯四川陶瓷古樸的特點。
綜上所述,根據(jù)四川地區(qū)陶瓷發(fā)展過程的時間線,陶瓷風格從稚拙古樸到多姿多彩,制瓷技術、圖案紋飾、外觀造型和顏色變化,無一不展示出四川地區(qū)陶瓷的蓬勃發(fā)展。
二、感受與感知相結合
該展覽在展陳設計上運用的是常規(guī)的視覺呈現(xiàn)和互動方式,由于是常設展覽,所以沒有太大的創(chuàng)新展示,但還是很好地詮釋了“泥與火的藝術”這一主題,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為文物增加了不少外延信息和觀賞體驗。進入展廳,一圓弧形的主題景觀映入眼簾,墻上嵌入了各種瓷器,從序廳進入主廳的玻璃地板下設有陶瓷碎片,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展陳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二維展板。其中多數(shù)展板是對展品的文字說明和相關背景介紹,也有一些展板是把文字圖像化地呈現(xiàn)出來,如在展廳中間,由大展板組成的邛窯瓷器圖片及文字信息依次排列,上面除了有已經(jīng)展示的文物外,還包含一些未展示出來的名貴的瓷器,比如粉彩法輪、三孔葫蘆瓶等。除了讓觀眾欣賞當下已有的展品,還能讓觀眾拓展對其他珍貴瓷器的興趣。此外,這也是一種歸納,意在讓觀眾在參觀完展品時,回過頭來看看展板,有助于有序地整理一遍觀看內(nèi)容。
第二類是真實場景的展示。這類立體演示手段在展廳內(nèi)用途多元,尤其在還原和再現(xiàn)墓葬、遺址現(xiàn)場等方面,能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如明蜀王朱悅熑墓,就是按照原墓室復原的。整個墓葬的裝飾非常精致且考究,房屋除了使用大量的琉璃外,還精細地涂上了金粉,外觀相當華麗,營造出逼真的實景氛圍。此外,在四川陶瓷展廳,還還原了當時制陶的場景,使人們在參觀的同時能想象當時真實的場景,感受和感知相結合,加深對陶藝的印象。展方還考慮到一些細節(jié),在單獨展示一些物品時,展廳的燈光比較暗,這樣是為了使觀者將視線聚焦在展品之上,更有沉浸感。
三、結語
就整體而言,“泥與火的藝術”展通過清晰的展覽和出色的邏輯,很好地展示了陶與瓷以及四川地方窯的特點,帶領大家領略了四川陶瓷的魅力。
作者簡介
王伊楠,1996年7月生,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
參考文獻
[1]何楊平.“邛三彩”探索[J].上海工藝美術,2005(2):98-99.
[2]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3.
[3]李鐵錘.頗具創(chuàng)造性的四川邛窯彩繪、彩刻、三彩及單色釉瓷[J].收藏界,2009(10):5.
34595019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