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
為了更好地開展學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開發(fā)教育資源,讓學生有全面發(fā)展的機會,閩清縣城關小學專門開辟了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農場”,把學科教學活動向勞動實踐基地延伸,把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科課程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多方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時應遵循的原則
所謂勞動教育,主要是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勞動的意義,養(yǎng)成勞動習慣,同時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情感,用正確態(tài)度看待勞動。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遵守一些原則,從而確保勞動教育充分發(fā)揮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1. 實踐性原則。
對于小學生而言,實踐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渠道,開展勞動課程也是如此。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學校應結合課程具體內容,為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并提供充足的工具,從而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能奠定基礎。
2. 開放性原則。
與普通課程相比,勞動教育課程更為靈活多樣?;诖?,勞動教育應具有開放性,在活動形式和內容上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拒絕死板、枯燥的模式。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勞動教育的價值。
3. 安全性原則。
勞動課程的一個關鍵原則便是安全原則。勞動課程多以實踐活動為主,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因此,教師應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認真做好安全知識宣講工作,并在活動中隨時關注學生行為,制止存在風險的行為和動作,確保勞動教育活動順利完成。
二、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必要性
勞動教育與學科融合,有助于加強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育,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開展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打破了學科界限,幫助學生更好地將他知變成我知,由外部轉向內化,更好地吸收各科知識的營養(yǎng),觸類旁通,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小學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可行性策略
勞動教育和學科教學有效融合是當前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筆者結合學校關于勞動教育的實際情況,探究促進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的幾點策略。
1. 多方位宣傳,形成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
促進勞動教育和學科融合時,注重氛圍營造有重要作用。學校應充分重視勞動教育工作價值,將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融合,并與學校少先隊活動掛鉤,從而確保勞動教育開展落實的時效性和多樣性。同時利用先進技術與家長構建流暢溝通渠道,積極宣傳勞動教育的深遠意義,極力爭取家長的支持,從而形成學校、班級、家長的“三維合力”,切實有效推進勞動教育工作。
2. 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引導學生熱愛勞動。
在促進勞動教育和學科相融合的過程中,學校應綜合利用各方優(yōu)勢,扎扎實實深化和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建設。首先,應持續(xù)推動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力求使實踐基地內部劃分更為科學合理,可以支持更多的學生參與人數,并推進“以點帶點”(以學生帶學生)和“以面帶面”(高年級帶低年級)教學模式的實施,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其次,將校內活動向校外進行拓展,將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最后,將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和家長聯手為學生營造動手機會和操作平臺,從而為勞動教育和學科融合發(fā)展夯實基礎。
3. 開發(fā)校本教研促進勞動教育與課堂結合。
想要切實保證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緊密融合,學校應結合辦學特色,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實現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并以此為基礎,在開發(fā)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同時,提倡鼓勵各學科教師合作研究,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從而確保勞動教育和課堂教育實現有機結合。
四、閩清縣城關小學內部的勞動教育實踐具體闡述
閩清縣城關小學順應教育體制變革,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策略。為培養(yǎng)學生勞動情懷,結合實際情況,學校從本地區(qū)特色農業(yè)生產實際出發(fā),綜合各方面優(yōu)勢,開辟出一塊學生實踐勞動教育基地——開心農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勞動實踐和學習種植知識的契機。具體來說,開心農場的勞動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 實際觀察蔬菜生產和動物特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
結合勞動教育目標、本地區(qū)的農業(yè)特色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學校有選擇性地安排學生和教師共同動手,種植了些許蔬菜,并在農場中養(yǎng)了幾種動物,這為日后的觀察實踐活動提供了支持。例如,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涉及動物和植物的描寫,單純依靠文字和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仍無法充分想象,而利用農場則可為學生帶來實際體驗。教師可組織學生到農場中觀察蔬菜和植物,或者觀察動物的特點,這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數學課中會涉及資源分配和資源劃分問題,此時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農場,用學生可見的事物舉例,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濃厚興趣??茖W課上可引導學生實地分辨植物,通過不同植物特點和狀態(tài)差異,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體驗到“科學”的樂趣。另外,借助農場,美術課有了直接的觀摩寫生對象;勞動課有了充足的實踐場地,可以支持學生開展“勞動最光榮”等活動,同時結合學生自主管理菜地的活動,借助蔬菜生長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各種協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2. 種植物收獲處理過程中,積極拓展教育影響空間。
農場內種植的植物,除了在種植和成長過程中可以為勞動教育和學科融合提供支持,在收獲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校注重在植物豐收階段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體會勞動價值。例如:組織全校學生和教師分批次觀賞豐收美景,真實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鼓勵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將部分蔬菜拿到市場上出售,并實際體驗蔬菜從采集、叫賣、出售、結賬等一系列過程,從而使他們明白勞動的價值;引導學生把部分蔬菜贈送給需要幫助的人,并回應接受饋贈者的感謝。這種真實的體驗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多少回都無難以媲美的珍貴經歷。
通過勞動教育的開展,學生在樹立勞動意識、鍛煉意志品質、激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學生感悟到了“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生也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可更深層次地理解學科知識。因此,積極探究勞動教育和學科融合的策略,不僅可助力學生掌握更多知識技能,還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
188350118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