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寶應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都設置了一個篇章頁,該頁標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這就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準確把握單元學習重點、獲取教材文本訓練資源、采用具體教學策略的方向。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緊扣語文要素,統(tǒng)整單元導語、課后習題、交流平臺和習作等資源,全面考量單元文本內(nèi)容的前后聯(lián)系,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優(yōu)化課堂教學。
一、解讀語文要素,把握教學目標
統(tǒng)編教材單元篇章頁中的語文要素,是教師解讀文本內(nèi)容與制訂教學目標的指南針。教師要深入解讀語文要素,在此基礎上,準確、具體地制訂教學目標。
1. 明確意圖,設定教學目標。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編者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不僅要與學生、文本進行對話,還要領會編者意圖,與編者進行對話,才能準確制訂教學目標。
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由《大青樹下的小學》等三篇課文組成,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從這三篇課文的內(nèi)容來看,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必須讓學生在閱讀時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并想象句子描寫的畫面?;诖?,教師在解讀課文時,必須緊扣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有新鮮感的詞語有哪些,然后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深入體會詞句,讓閱讀語句與想象畫面相統(tǒng)一。這樣,教師就可以結合具體內(nèi)容,切實將語文要素與課文內(nèi)容有效對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fā)展。
2. 縱聯(lián)橫比,確定教學目標。統(tǒng)編教材與之前的教材相比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非常關注冊數(shù)與冊數(shù)、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從不同冊數(shù)視角進行縱向比較,還要從單元角度進行橫向?qū)Ρ取?/p>
以“復述故事”這一語文要素為例,在統(tǒng)編教材的不同年級都有體現(xiàn):二年級是要求學生借助關鍵性詞語或插圖簡單復述故事;三年級是要求學生借助相關信息詳細復述故事;四年級是要求學生根據(jù)故事的前因后果簡要復述故事;五年級是要求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梢?,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能以簡單、靜態(tài)的視角來解讀語文要素,而要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進行分析,把握同一語文要素不同年級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并落實在教學目標中。
二、關注語文要素,分解整合并用
每一個語文要素的落實與語文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逐步推進。同時,落實一項語文要素時,也要注意整合其他語文能力開展綜合實踐。
1. 循序漸進,落實語文要素。語文要素的充分落實需要經(jīng)過一個繁瑣、漸進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切實得到提升。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教師就可以通過設計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來落實語文要素。首先,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中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并說說作者分別借助什么事物表達情感;其次,在細致品讀中,讓學生找出描寫作者對具體事物情感的相關語句,并品悟作者是怎樣把濃濃的感情表達出來的;再次,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最后,引導學生仿寫一種自己的心愛之物,表達出自己的喜愛之情??梢哉f,圍繞“抒發(fā)感情”這一語文要素設計的板塊教學,要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體會文章的感情,而且要能夠?qū)W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寫出對心愛之物的喜愛之情,使得“抒發(fā)感情”成為感受語言和體驗活動相互結合的教學活動。
2. 統(tǒng)整契合,提升語文能力。教學時,教師可以將不同的語文要素或語文能力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更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可以從課后思考題入手,引領學生思考老屋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教師可以這樣展開教學:首先,從教材插圖入手,讓學生思考這是一座什么樣的老屋。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提取關鍵性信息,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是一座什么樣的老屋,完成最初的語言建構。然后,讓學生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預測,并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后面可能發(fā)生的事情。隨后,讓學生小結預測的方法有哪些,如對題目的預測、對插圖的預測、對故事內(nèi)容的預測等。最后,再讓學生運用學到的預測方法對接下來的故事發(fā)展進行大膽預測。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將自主閱讀、預測猜想和語言表達等語文實踐能力融入同一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語文實踐更加豐富,并在深度語文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聚焦語文要素,實施整體教學
教師在尋找、設置和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語文要素,精心研制教學策略,實施整體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
1. 研制策略,推進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惑或者障礙時,要采取適切的教學策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語文要素。
如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我們可以將“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作為核心要素。三年級的學生大都能說出陶罐和鐵罐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但他們不一定能從陶罐和鐵罐不同的結局中明白蘊含其中的道理。為此,教師就可以采取教學策略(如師生對話、自主合作、營造氛圍等)進行幫扶,緊扣關鍵詞語“奚落”(誰奚落誰,為什么要奚落,怎樣奚落),抓住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tài)、語言的語句,讓學生通過品讀感悟陶罐和鐵罐不同的性格特點,從而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這樣的教學,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并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提供相應的策略支撐,給學生搭建完整的學習活動過程。
2. 親歷過程,提升學習效果。閱讀是充滿個性化的行為,教學環(huán)節(jié)要從學生的視角進行設計與推進,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有所得。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親歷中受益。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有位教師為了將“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qū)懢拔锏姆椒ā边@一語文要素落實到位,安排了以下活動。活動一,默讀課文,按照路線圖理清作者游雙龍洞的順序;活動二,再讀課文,說說在游覽過程中哪個景物特別吸引你(如外洞和內(nèi)洞之間的孔隙),為什么吸引你;活動三,細讀印象深刻的部分,體會作者是怎樣把這部分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寫清楚的(如孔隙的狹?。?活動四,利用“初試身手”,讓學生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根據(jù)示意圖按順序說一說參觀植物園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教師不僅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還重新建構了文本和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提升了教學效果。
總之,緊扣語文要素,樹立單元整合的教學理念,對單元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構、整合,實施單元整體備課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 宋曉穎)
28615011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