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燕
黃仲則,名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自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自幼穎慧好學,然四歲喪父,家境窘迫。十六歲應童子試,從三千人中脫穎而出,位居榜首;后五度江南鄉(xiāng)試,三應順天鄉(xiāng)試,皆不中。一生得遇摯友洪亮吉。仕途坎坷、家境貧寒讓他在十六歲的年華里發(fā)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嘆。不幸的遭遇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二十多歲時,他已作詩上千首。然三十五歲,客死運城,且負債累累,是我國歷史上的薄命詩人。
目前,國內(nèi)外對黃仲則及其詩歌的研究,以國內(nèi)學者研究為主,且很少有專著,為數(shù)不多的論文也只是從詩歌的某種題材或總體風格進行闡述,其研究綜述僅有張桂麗《黃仲則研究綜述》一文。所留空白有待學術(shù)界關(guān)注。
黃仲則生平考
其生平研究主要見于其逝后的碑志、行狀、墓志銘和詩詞,及前人著述中關(guān)于其事跡的描摹,如洪亮吉《國子監(jiān)生武英殿書簽官候選縣丞黃君行狀》、左輔《黃縣丞狀》、王昶《黃仲則墓志銘》、《武進縣志文學傳》、汪啟淑《鹿菲子小傳》、吳蘭修《黃仲則小傳》及毛慶善、季錫疇《黃仲則先生年譜》等。
其中,以洪亮吉所作《國子監(jiān)生武英殿書簽官候選縣丞黃君行狀》為基礎(chǔ)史料。黃仲則與洪亮吉是生死之交,自幼結(jié)識,在交往過程中常酬和贈答,在黃仲則《兩當軒集》和洪亮吉《北江詩話》中,均有二人作品。二人皆視對方為知己,黃仲則逝世后,洪亮吉為其寫行狀,以留后人所考。因兩人關(guān)系密切,該文被賦予較高的史料價值。
近人黃逸之編寫的《黃仲則年譜》主要記載黃仲則的游幕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對研究其成年后經(jīng)歷價值頗高。今人黃葆樹等編纂《黃仲則研究資料》,作為黃仲則的后裔,黃葆樹等人依照史實對其生平進行詳實撰寫,此書分為四輯,為研究黃仲則提供了比較豐厚的資料。金天民校點的《黃仲則詩詞》,于1933年出版,書前有郁達夫的《關(guān)于黃仲則》和金天民的《黃仲則生平及其作品》等,對后人全面研究黃仲則詩詞貢獻極大。
今人許雋超于2008年出版《黃仲則年譜考略》,梳理了黃仲則的家族關(guān)系,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黃仲則一生的經(jīng)歷,其對黃仲則生平有多處重要發(fā)現(xiàn),是研究黃仲則的必備參考書。但此書仍有紕漏,如黃仲則在京八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不可考。因傳世文獻缺失,其八年在京生活基本沒有研究成果,今人仍需繼續(xù)研究。
《兩當軒集》研究
《兩當軒集》共22卷,其中收錄黃仲則詩16卷,詞3卷,詩詞補遺及遺文3卷。今人研究其詩詞,皆以《兩當軒集》為底本,從中可見黃仲則詩詞全貌,把握其創(chuàng)作特點和情感脈絡(luò)。其詩集為何以“兩當軒”為名,不得而知。據(jù)史料記載,在黃仲則三十五年的歲月里,在兩當軒生活的日子僅有十年,其大部分時間漂泊在外,故兩當軒只是作為他的客舍而存在。其詩影響了整個乾隆詩壇。清人徐世昌在《晚晴簃詩匯》中論述了黃仲則詩歌的創(chuàng)作概況:“兩當軒天才曠逸,五言古詩,初擬漢、魏,微嫌著跡,后乃泛濫唐、宋大家,所造益進,以七言歌行為最著。”相比生平研究,學界對《兩當軒集》的研究較多,現(xiàn)梳理如下:
版本與源流研究
關(guān)于《兩當軒集》的版本源流問題,李國章有論文進行了專門梳理,張桂麗在《黃仲則研究綜述》中也列出一節(jié)進行總結(jié),今人對其涉獵較少。
從李國章《〈兩當軒集〉版本源流簡述》中了解到,黃仲則詩詞最早刊印于以下四種選本中,分別為畢沅編《吳會英才集》、王昶《湖海詩傳》與《國朝詞綜》、袁通《三家詞選》,但都不完備。黃仲則第一部詩歌選集為《悔存詩鈔》。沈業(yè)富曾鈔寄黃仲則遺詩千余首給翁方綱,囑之編集,翁方綱從中選出五百首,編成八卷,名曰《悔存詩鈔》,而此書未能見黃詩全貌。此后,趙希璜于嘉慶四年(1799),選黃詩八百余首,編成《兩當軒詩鈔》,這是首次使用“兩當軒”為詩集命名。
為紀念黃仲則逝世二百周年,黃葆樹向常州博物館捐贈了家藏詩集舊刻書板。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了《兩當軒集》標點整理本,以光緒本為底本,校以咸豐本,補收咸豐本中的詩8首,唱酬題贈2卷,并把新發(fā)現(xiàn)的黃仲則佚作三篇《朝來》《讀容甫近詩過以哀怨為體詩以廣之》和《題梁可堂蘭竹譜》作為補遺,使《兩當軒集》在今天以新面貌問世。1858年,黃仲則之孫黃志述依其原稿刻《兩當軒全集》,由此,黃仲則作品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現(xiàn),且附錄了大量資料。咸豐本是進行黃仲則研究的最好版本,有助于推動學界更好地研究黃仲則其人、其詩。
題材內(nèi)容研究
《兩當軒集》內(nèi)容豐富,涵蓋了黃仲則的生平經(jīng)歷,傾注了作者的所有情感,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學界在《兩當軒集》的內(nèi)容研究上,相比版本研究較為豐富。其詩歌內(nèi)容大致可歸納為思鄉(xiāng)懷親詩、愛情詩、山水詩和其他。宋毅萌和劉婉從“暮夜主題”看黃仲則詩歌,其暮夜詩歌的具體類別即包括親情、友情、愛情和山水等,現(xiàn)將它們歸納到一起分析如下:
1.思鄉(xiāng)懷親詩研究
在《兩當軒集》中,黃仲則有許多詩是描寫親情的。親情詩的界限可謂十分寬泛,無論是父母至親、妻兒骨肉,還是懷鄉(xiāng)之痛,皆可納入親情詩范疇。黃仲則四歲喪父,由寡母撫養(yǎng)成人,家境窘迫。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使他的詩“好作幽苦語”,以深厚的情感打動人。
葛宏在其《最是難酬親苦節(jié) 欲箋幽恨叩蒼蒼——論黃景仁親情詩》一文中,從基本內(nèi)容、審美傾向、深層意蘊三個方面分析其親情詩。他把其親情分為思母之情、團聚之感、妻兒之愛和懷鄉(xiāng)之痛,他認為親情詩是黃仲則“作為進退失據(jù)的社會畸零者追求人格獨立并始終默默抗爭的自抒性靈的表現(xiàn)”。故而黃仲則的詩歌是契合無數(shù)有相同經(jīng)歷的人的心靈的詩,是言與志結(jié)合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
2.愛情詩研究
黃仲則具有詩人的敏感特質(zhì),對愛情有其自身的感悟和理解。通過對黃仲則愛情詩詞和生平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黃仲則有過兩次用情至深的情感經(jīng)歷。他用詩筆描寫愛情,記錄情感經(jīng)歷。在他的《綺懷》組詩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青梅竹馬似的初戀;在其《感舊》組詩中可以感受到才子佳人似的浪漫愛情。兩次情感經(jīng)歷都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回憶。即便如此,“仲則的筆下是一份出世的愛情,它不沾染綱常倫理的污濁,是人世間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段情緣”。尹玲玲和周成強在《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心靈契合——透視黃仲則愛情詩的情感特質(zhì)》一文中認為黃仲則愛情詩的情感特質(zhì)是雅文學與俗文學之間的心靈契合。
3.山水詩研究
據(jù)《兩當軒集·自敘》,黃仲則的山水游歷活動有兩次:第一次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凡游歷三年;第二次大約在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間,因家貧,不得不出游。紀玲妹在其文章中分析了黃仲則喜愛山水的相關(guān)原因。而究其深層原因即是“他嘗遍了奔波的勞苦而又清高孤獨的心靈似乎只有在山水之間才會得到深深的安慰與徹底的解脫”。紀玲妹將黃仲則的紀游山水詩分為江浙紀游山水詩、荊湘紀游山水詩、安徽紀游山水詩、北國山水詩。時志明在《論黃仲則的山水詩》時將其分為吳越湖湘山水詩、六皖山水詩、北國山水詩,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包S仲則書劍飄零的生命歷程造就了其山水詩開闊而獨到的視野,江浙風光、湘皖山水、幽燕氣象、秦晉壯景皆為他筆下雕鏤刻畫的對象”。
黃仲則大部分詩歌是在游幕時寫下。“清朝大約有1300多個文人有過游幕經(jīng)歷”,黃仲則即其中一員。寒士與幕主為平等關(guān)系,可以更好地保持寒士的尊嚴與人格的獨立。黃仲則一生貧困潦倒,其短暫的一生幾乎都在幕府中度過。黃仲則的游幕生活始于乾隆三十四年;乾隆三十五年春,在長沙;夏,回歸故里;秋,應江南鄉(xiāng)試,未售,旋里度日;乾隆三十六年春夏,在太平知府沈業(yè)富幕;秋應江南鄉(xiāng)試,被黜;冬入安徽學政朱筠幕。在1771年冬至1773年冬客朱筠安徽學政幕期間,他受到朱筠的器重,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扒⌒撩笈d朱竹君學士筠督學安徽,延洪稚存、黃仲則于幕,使襄校?!S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頃刻數(shù)百言。徧視坐客,咸輟筆?!蔽覀兛梢韵胂蟮剿斈暌鈿怙L發(fā)、少年得志的模樣,只是這樣的時光對于黃仲則來說稀少至極。黃仲則在游幕期間的詩作除了山水紀游詩外,還有很多酬答唱和的詩作??傊?,分析其游幕詩作,可見其感情脈絡(luò)。他是萬千幕客中的一個縮影,其詩歌作品不僅在清詩史上留下了濃重一筆,亦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幕府文學。
審美傾向研究
在黃仲則的詩作中,字字都傾注了他的感傷情緒,我們在他的作品中能讀到很多幽苦語。所謂“風格即人”,黃仲則在無處表達自己的愁緒時,只好傾注于文字。洪亮吉評黃仲則詩云:“黃二尹景仁詩,如咽露秋蟲,舞風病鶴?!痹邳S仲則詩歌中“秋蟲”和“鶴”是兩個極具特色的意象?!啊事肚锵x’是形容其風格的凄苦憂傷;‘舞風病鶴’則是形容其風格的飄灑俊逸。二者是頗具張力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p>
《兩當軒集》的悲劇性,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感傷情懷。黃仲則生長在康乾盛世,然而看似繁盛的乾隆王朝內(nèi)部已開始腐朽,慢慢走下坡路。詩人過于敏感的心理,早早感受到這一點。黃仲則最喜李白,很多詩歌創(chuàng)作都效法于他。我們可以想象到,“黃仲則就是這樣一個生不逢時的天才,如果他不是生在乾隆年間,而是在開元、天寶年間,或許會和李白一樣出名,和杜甫一樣重要”。劉香環(huán)和王猛在文章中論述了黃仲則的狂狷風格,二人認為《兩當軒集》中的狂狷風格體現(xiàn)在其主體形象的強烈投影和直抒胸臆、直言無忌上,歸根結(jié)底是其自我本心的自然展示。
近幾年,有學者把黃仲則的詩歌與哲學結(jié)合起來。以程亞林和鄧曉芒為代表,他們在《走向“哲學的人學”——關(guān)于黃仲則詩的通信(下)》一文中,從哲學角度出發(fā),認為其詩具備批判形而上學的特征,詩中的描寫包括哲學中關(guān)于“認識自我”等終極命題。黃仲則結(jié)合自身的人生體驗,感悟出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人生哲理,亦是一位真正的“哲學詩人”。
無論是從哲學角度出發(fā),還是從藝術(shù)特色上分析,《兩當軒集》都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研究。
黃仲則與郁達夫
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郁達夫?qū)S仲則情有獨鐘,其短篇小說《采石磯》便以黃仲則為主人公。近年來,把黃仲則和郁達夫二者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著作頗多。郁達夫自幼對古體詩詞有執(zhí)念,辛亥革命前夕,郁達夫在杭州求學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兩當軒集》,自此和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黃仲則則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知己。郁達夫在《關(guān)于黃仲則》中寫道:“把那全集細讀了兩遍之后,覺得感動得我最深的,于許多啼饑號寒的詩句之外,還是他的那種落落寡合的態(tài)度,和他那一生潦倒后的短命的死?!贝藶槎恕板忮恕钡恼鎸崒懻铡?/p>
黃仲則對郁達夫的影響深且廣,不僅影響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更對其整個人生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鄭薏苡在其《郁達夫與黃仲則》一文中將二人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他們具有很多相似點:二人都出生于傳統(tǒng)書香世家,家境貧寒,自小體弱多病,交游廣闊,待人真誠;作品皆以情動人,且多抒發(fā)懷才不遇之感。我們從郁達夫的很多作品中可見黃仲則詩歌的痕跡。通過對黃、郁二人的比較,可以更好地把握黃仲則的情感脈絡(luò),對研究郁達夫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黃仲則是清詩史上少有的薄命天才詩人,對后世影響極大。由于傳世文獻的缺失,學界先賢對其研究仍留有空白。研究其生平經(jīng)歷和詩歌等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窺見整個乾隆詩壇的風貌,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清詩研究的空白。
參考文獻
[1]徐世昌.晚晴簃詩匯[M].北京:中華書局,1990.
[2]李小山,甘宏偉.論黃仲則的山水游歷與詩歌創(chuàng)作[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9(02):15-18.
[3]時志明.論黃仲則的山水詩[J].語文知識,2007(03):24-27.
[4]尚小明.清代士人游幕[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許雋超.黃仲則年譜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洪亮吉.北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8]許雋超.略論黃仲則詩歌的藝術(shù)風格和意象[J].中國韻文學刊,2002(01):43-46.
[9]蔣寅.生不逢時的天才——黃仲則[J].古典文學知識,1996(06):83-91.
[10]劉香環(huán),王猛.試析清代詩人黃仲則狂狷氣質(zhì)的影響與成因[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1):180-181.
232050118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