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時的故事》是美國女性作家凱特·肖邦的短片小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者們對于此篇小說的分析大都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探討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覺醒問題,同時研究的對象也大都是馬拉德太太。本文從結構主義大師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出發(fā),從小說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入手,探尋此小說的深層結構,提供闡釋此小說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其近年的研究過程中,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了闡釋。比如,學者申丹詳細剖析了隱含在《一個小時的故事》的多重反諷和深層意義[1]。也有其他學者從表層空間與深層空間的結構入手,解讀小說中的各個空間,其中有:男性空間、女性空間、現(xiàn)實空間以及心理空間[2]。也有學者關注性別權力問題,表達對基于男性認同的性別化民族主義的質疑。但是少有學者從人物之間的關系分析入手,對文本進行解讀。本文從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出發(fā),分析此短片小說里面的四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即馬拉德夫人,馬拉德先生,馬拉德夫人的姐姐——約塞芬和馬拉德先生的醫(yī)生朋友——理查茲。將四人放到符號矩陣當中去,對其形成的三組二元對立關系進行分析闡述,旨在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此小說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進一步闡釋文本的深層含義。
1《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符號矩陣模型
格雷馬斯的符號學矩陣理論來源是亞里士多德邏輯學中關于矛盾與對立的詮釋,他在法國學者列維·斯特勞斯提出的二元對立模式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地擴充和改寫,最終形成了符號矩陣。格雷馬斯還認為,所有故事都是建立在一組對立意義組上,簡單來說就是對立關系。但他認為一組不足以支撐整個故事,所以將二元對立擴充為四元。具體理論要素的圖示如圖1所示。
圖1中的四項:X、反X、非反X和非X,其中:X和反X是相對的兩項存在著矛盾和對立;反X和非反X這兩項的關系是矛盾的,但是不一定對立;X和非X之間的關系也是矛盾的,但不一定是對立的。當作者對這四項進行分別敘述時,整個故事也就在進行全面地展開。這個矩陣圖式包含三對關系,即對立、矛盾、蘊含或互補。首先是對立:原始的X與反X存在預設的相互對立關系;矛盾:X與非X、反X與非反X之間互為矛盾但不對立的關系;蘊含或互補:非X與反X,非反X與X之間蘊含或互補,不構成矛盾或者對立的關系。
《一個小時的故事》開篇就講到馬拉德夫人患有心臟病,之后,丈夫馬拉德的朋友理查德得知馬拉德先生乘坐的那趟列車出事了,于是趕緊去到馬拉德先生的家去告訴馬拉德夫人這個消息,查理德和馬拉德夫人的姐姐約塞芬同時到了馬拉德夫人的住處。小心翼翼地告訴了她這個消息,于是乎馬拉德夫人傷心欲絕,然后一個人走進了房間,鎖上門。在房間里,她整理心緒,慢慢地,心里涌出被自由召喚的激動之情。隨即以自由女神之態(tài)走出房間,但是丈夫卻回家了,馬拉德夫人當場去世。運用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可以將四個人物置于其中得到圖2。
如圖2所示,故事的主人公是馬拉德夫人,在符號矩陣里面就是X的位置。而馬拉德先生在文中只出現(xiàn)在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但是在馬拉德夫人自我思索的過程中他的影子一直都在,他也是馬拉德夫人獲得“自由”的最大障礙,在符號矩陣里是反X的位置。在非X位置上的是理查茲先生,雖然他是馬拉德先生的男性朋友但是他并沒有刁難馬拉德夫人,同時文本對他的敘述較少,難以有證據證明他與馬拉德夫人之間是對立關系。最后,出于非反X位置上的是馬拉德夫人的姐姐約塞芬,兩者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互補或蘊含。非X和非反X是輔助要素,從不同方面推動著故事的發(fā)展。
2《一個小時的故事》的二元關系的分析
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分析法更有利于文本的結構性和內在性的分析,從而把意義傳達給讀者。通過對小說中三組二元對立關系的進一步分析,小說的人物才得以生動地展現(xiàn)、敘事結構才更加完整,由此才能夠對小說的深層含義得到理解。
2.1 馬拉德夫人與馬拉德先生
故事以馬拉德先生的“噩耗”為開篇,馬拉德夫人聽聞之后悲痛不已,在姐姐約塞芬和丈夫朋友理查茲先生面前大哭一場之后自己一個人進入了臥室。在臥室里的馬拉德夫人思緒萬千,想到了過去不自由的生活同時也憧憬了未來自由的生活。小說中有一處寫到了馬拉德夫人的幻想:
“在馬拉德先生的葬禮上她看到他雙手合十放在胸口,之前他看她的時候滿眼都是愛意,但到時候只會是一張僵硬而灰暗的臉,所以到時候她依然會在葬禮上哭泣。但是,在那短暫的悲痛之后是完全自由的生活在向她招手,而她也會張開雙臂歡迎它們。”
為何馬拉德夫人如此向往自由呢?在她一個人呆著臥室里面的時候起初哭累了,背靠著沙發(fā)。之后,一種感情從內心開始向外擴張,起初還能被壓制,后來就像河水決堤再也擋不住了。馬拉德夫人嘴里一遍又一遍念叨著“自由,自由,自由!”然后就想到丈夫的葬禮和自己之后的“自由”生活。小說在這一段葬禮幻想之后就立馬對于為什么馬拉德太太會有如此幻想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
“不會有強有力的意志使她屈從——男人和女人都盲目堅信自己有權把個人意志強加于自己的伴侶。在此處答案揭曉,在過去的時間里馬拉德先生常常把個人意志強加到馬拉德夫人身上,這也讓她感到分外窒息?!?/p>
所以馬拉德太太在之后的敘述中會說,她是愛他的,但是有時候又不愛。從這一對人物關系可以看出馬拉德先生和太太之間的關系是矛盾和對立的,馬拉德太太對于丈夫強有力的意志感到窒息,渴望著自由的生活。但是馬拉德先生卻好像不能允許這樣的事兒發(fā)生,同時這也是婚姻兩性關系的常態(tài)。
2.2 馬拉德夫人與約塞芬
整個故事里面對于馬拉德姐姐約塞芬的背景介紹是空白的,故事對于描寫她的筆墨寥寥。首先,告訴馬拉德夫人她丈夫去世消息的人是約塞芬。其次,在馬拉德夫人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時,約塞芬在門外請求可以說是祈求馬拉德夫人開門:
“約塞芬是跪在門外的,一遍遍叫她妹妹開門。她不知道妹妹在里面干什么,只想讓她快點開門,又加上馬拉德夫人本身就有心臟病所以她就更加擔心馬拉德夫人的身心狀況,想要安慰她或者陪伴她。”
到后來馬拉德夫人開門走下樓也是被約塞芬攙扶著的。從這幾處對約塞芬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一個擔心妹妹身體的姐姐,想要安慰和陪伴妹妹的姐姐。這兩者的關系也即是蘊含和互補的關系。
2.3 馬拉德夫人和理查茲先生
理查茲是馬拉德先生的朋友,他也只是出現(xiàn)在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同時文章對于他的描述也并不多。在小說中關于理查茲的描寫如下:
理查茲先生是第一個看到報紙對于事故報道的人,同時他還二次確認了這個消息的真?zhèn)?。生怕其他誰直截了當?shù)馗嬖V馬拉德夫人,所以早早并小心翼翼地把這個消息帶給馬拉德夫人。第二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馬拉德先生好好地回家了,理查茲想要用身體擋住他的身影,以防馬拉德夫人看到之后情緒劇烈波動。
總的來說,理查德醫(yī)生也是只出現(xiàn)在了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但是卻是故事展開的關鍵人物,因為他是帶來消息的人,讓馬拉德夫人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內心深處積壓著的欲望,他是帶來噩耗的人同時也是帶來希望的人。在故事的結尾,他想擋住馬拉德先生的身影,但是卻失敗了。所以,通過馬拉德夫人和理查茲先生的關系,即:X與非X的關系分析,男人可以給女人帶來希望也可以帶來致命的威脅。
3《一個小時的故事》的深層結構
通過格雷馬斯符號矩陣的分析,小說中人物的二元對立關系和敘述結構得以更清晰地展現(xiàn),對于這部經典之作的深層含義和現(xiàn)實意義能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自由”是小說想要表達的一個深層含義。馬拉德夫人作為追尋自由的主人公,受到了來自丈夫馬拉德先生的反對。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到圖3的符號矩陣來進一步表示小說的深層結構。
按圖3所示,此小說深層結構的核心是自由。在小說里,毫無疑問馬拉德夫人是追尋自由的個體,而她的丈夫與之對立,是她尋找自由道路上最大的阻礙。其次,本篇小說的故事推進是由馬拉德夫人的情緒來推動的,這一點與其他小說有情節(jié)推進是不一樣的,而馬拉德夫人的情緒制高點就是追求“自由”意志的爆發(fā),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深層結構表達的核心是自由。那么,從小說來看,馬拉德夫人又是否獲得了自由呢?答案是肯定的。小說題目《為一個小時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小時的夢想,因為就是在這短短的一個小時內,馬拉德夫人完成了追求自由意識的覺醒,這一個小時里的所思所想都是她的夢想,在那些時刻她也實現(xiàn)了她的自由,實現(xiàn)了一個小時的自由。這一個小時自由的實現(xiàn)不僅僅是馬拉德夫人自己完成的,還有約塞芬和理查茲,符號矩陣里的非反X和非X,這兩人是帶來希望的人。正是他倆帶來了報紙上的事故報道消息,馬拉德夫人才會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時光。
4 結語
格雷馬斯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而又全面地研究了敘事語法,提出了完整的既可用于文學敘事文又可以用于社會敘事文的符號學理論。本文以格雷馬斯的敘事符號學為基礎,將小說《一個小時的故事》中的四個主要語義素抽離出來,放置于符號矩陣中,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就清晰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其次根據矩陣選出最主要的三組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小說的深層結構,有助于進一步理解這部經典之作的深層含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引用
[1] 申丹.敘事文本與意識形態(tài)——對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的重新評價[J].外國文學評論,2004 (1):102-113.
[2] 戴祝君.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空間結構淺析[J].作家雜志,2010(11):42-44.
[3]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3.
作者簡介:陳科睿(1998—),男,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