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黔東南3種林型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2022-03-18 05:54:26羅絲瓊郭其強盤金文張亞琴
        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 2022年11期
        關鍵詞:種林林型灌叢

        羅絲瓊,郭其強,盤金文,張亞琴,姚 珊

        (貴州大學森林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貴州大學林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0 引言

        【研究意義】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是一門研究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部能量與碳(C)、氮(N)、磷(P)等化學元素之間動態(tài)平衡及元素平衡對生態(tài)交互作用影響的理論科學(程濱等,2010),其在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與限制作用研究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張春來等,2020)。曾德慧和陳廣生(2005)最早提出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的基本理論及發(fā)展方向,隨后王紹強和于貴瑞(2008)提出了C、N和P元素及化學計量比在養(yǎng)分限制性、元素動態(tài)平衡及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等方面的應用。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營養(yǎng)元素儲庫,土壤C、N和P元素是植物生長的主要營養(yǎng)元素,其含量和化學計量特征反映土壤肥力和生產(chǎn)力(程瑞梅等,2018),其比值表征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和養(yǎng)分限制(?gren et al.,2012),其結(jié)果受氣候、地形及植被類型等因子的綜合影響(張亞冰等,2016;潘志華等,2019)。因此,研究森林土壤C、N和P含量分布及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對于揭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養(yǎng)分限制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前人研究進展】近年來,國內(nèi)森林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發(fā)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不同海拔梯度、森林類型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彭曉等(2016)對中亞熱帶4種森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的垂直分布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森林及養(yǎng)分含量的差異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弱,且土壤C和N含量受森林類型的影響更大。張?zhí)〇|等(2017)發(fā)現(xiàn)帽兒山5種林型土壤C、N和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差異顯著,且土壤CN耦聯(lián)關系存在趨同性。張萍等(2018)研究不同森林類型葉片—凋落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結(jié)果表明刺槐和油松等人工林土壤C、N、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在表層土(0~10 cm)中有顯著差異,而麻櫟和白樺等天然次生林在表層土中均無顯著性差異,在10~50 cm土層中有顯著差異。張光德等(2019)研究發(fā)現(xiàn)祁連山中部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化學計量比主要受植被類型和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影響。張雨鑒等(2019)發(fā)現(xiàn)滇中亞高山不同森林類型土壤養(yǎng)分含量及化學計量特征均存在顯著差異,母巖、地形地貌及植被組成是其主要影響因子。李培璽等(2020)對巢湖湖濱帶不同植被類型土壤化學計量特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植被類型及不同土層的C、N和P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差異顯著,且土壤pH是影響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劉帥楠等(2021)通過研究植被類型對黃土丘陵區(qū)土壤C、N和P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發(fā)現(xiàn)喬木林地土壤C、N和P含量顯著高于灌草地,且各植被類型土壤C和N含量均隨植被生長而逐漸降低。由此可見,不同區(qū)域不同森林類型土壤養(yǎng)分及其化學計量比存在復雜的變異性,且影響因子也各有不同。黔東南森林資源是貴州省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地區(qū)也是主要木材產(chǎn)區(qū),近年來開展的大規(guī)模造林計劃使得轄區(qū)內(nèi)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韓鄲等,2020)。然而,貴州省多山區(qū),區(qū)域地形和土壤養(yǎng)分變異較大,林地立地條件質(zhì)量差,規(guī)劃設計與經(jīng)營管理不當,缺乏撫育管理,從而造成了部分區(qū)域林木生長遲緩林地生產(chǎn)力不高、土壤肥力得不到有效發(fā)揮(秦曉膠和潘柳廷,2018)。林地質(zhì)量提高及林分改造措施等問題已引起高度關注,并通過撫育間伐、施肥、補植補造、樹種替代及營造針闊混交林等不同經(jīng)營措施使林木的生長發(fā)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周運超等,2001;丁波,2018)。【本研究切入點】目前,前人對黔東南木材產(chǎn)區(qū)林分的研究主要放在撫育管理及林分改造后的土壤養(yǎng)分方面,針對原林地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鮮有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選取黔東南生境基本相同、林相單一、林齡相近的3種林型(馬尾松林、杉木林和灌叢林)為研究對象,通過測定和分析各林型不同土層深度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闡明不同林型土壤養(yǎng)分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黔東南森林林地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特征及養(yǎng)分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研究區(qū)位于黔東南州從江縣和黎平縣。從江縣地處東經(jīng)108°05'~109°12'、北緯25°16'~26°05',為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海拔最高可達145~11670 m,母質(zhì)為砂頁巖和白云巖,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類型,年平均氣溫18.4 ℃,年均降雨量1050~11250 mm,無霜期310 d。黎平縣地處東經(jīng)108°31'~109°31'、北緯25°41'~26°08',為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度地帶,海拔400~1800 m,母質(zhì)多為板巖和頁巖,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 ℃左右,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1302.2 mm,無霜期288 d。

        1.2 林分選擇及樣品采集

        通過走訪及查閱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林業(yè)站和林場資料了解到,馬尾松林為16年生人工純林,自2003年造林以來,未進行撫育管理,林下雜草瘋長,導致林相不整齊、疏密不均、林分質(zhì)量差,整體綜合效益不高,林下灌草植被主要為長葉凍綠(Rhamnus crenata)、楓樹(Acersp.)和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杉木林為14年生人工純林,自2005年造林以來,每年均進行割灌、除草等撫育,但由于杉木為重茬栽植、林分稀疏,且萌孽個體較多,林木矮小,林分生產(chǎn)力及生態(tài)效益低,林下灌草植被主要為槲櫟(Quercus aliena)、柃木(Eurya japonica)和筒軸茅(Rottboellia exaltata)。灌叢林為2003年種植的油茶林,后因土壤條件不適應,缺乏撫育管理,油茶發(fā)育不良或死亡,導致灌木叢生而形成,整體綜合效益低,主要灌草植被為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和筒軸茅(R.exaltata)。因此,選取馬尾松林、杉木林和灌叢林3種林型為研究對象,調(diào)查不同林型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為黔東南森林土壤養(yǎng)分管理及改善林分質(zhì)量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通過實地勘察,于2019年7月在從江縣和黎平縣選取林相較單一、具有代表性的馬尾松林、杉木林和灌叢林為采樣樣地,在馬尾松林和杉木林中隨機設置3個20 m×20 m 樣地,并對每個樣地內(nèi)的喬木進行每木檢尺,調(diào)查喬木胸徑、樹高及株數(shù)等指標;在灌叢林中隨機設置3個5 m×5 m樣地,由于灌叢林無喬木,灌草叢生且矮小,因此不進行每木檢尺,故不統(tǒng)計灌叢林的林木胸徑、樹高及林分密度。每個樣地內(nèi)沿對角線挖5個土壤剖面,按0~2 cm、20~40 cm和40~60 cm分層采集土壤樣品約500 g帶回實驗室。將土壤樣品按同一土層土樣進行混合并除去石塊及根系等雜質(zhì),自然風干后,磨碎先全部過2 mm篩,用于測定土壤pH,取部分再研磨過0.25 mm篩,用于測定土壤SOC、TN和TP含量。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 土壤樣品測定 土壤SOC含量采用重鉻酸鉀—硫酸加熱氧化法測定,TN含量采用酸溶—水楊酸鈉比色法測定,TP含量采用酸溶—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容重采用環(huán)刀法,土壤pH采用電位法(水土比2.5∶1)(鮑士旦,2000),土壤含水量、溫度和電導率采用TDR-350土壤三參數(shù)速測儀測量。本研究中土壤化學計量比為SOC、TN和TP的含量比,用C∶N、C∶P和N∶P表示。樣地詳情及土壤物理性質(zhì)見表1。

        表1 不同林型樣地基本概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 plots

        1.3.2 變異系數(shù)(CV) CV表示不同林型土壤各指標的空間變異程度,計算公式:

        式中,SD表示不同林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的標準差;X表示不同林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的平均值。CV值為0~10%表示弱變異,10%~100%表示中等變異,大于100%表示強變異(Cambardella et al.,1994)。

        1.4 統(tǒng)計分析

        運用Excel 2007、SPSS 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對不同林型不同土層深度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LSD多重比較進行顯著性檢驗,運用Canoco 5.0對不同林型化學計量特征與土壤理化環(huán)境因子進行冗余分析(RDA),用Origin 2018制圖。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林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

        由表2可知,3種林型間的土壤TP含量和C∶P存在顯著差異(P<0.05,下同),SOC和TN含量及C∶N、N∶P差異不顯著(P>0.05,下同)。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表現(xiàn)為灌叢林>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土壤TP含量顯著高于其他2種林分,為其他2種林分的1.88~2.29倍。C∶N表現(xiàn)為杉木林>灌叢林>馬尾松林,而C∶P和N∶P均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且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C∶P顯著高于灌叢林,為灌叢林的1.85~1.88倍。3種林分土壤SOC含量均值為17.70 g/kg,CV為8.76%,屬于弱變異;TN和TP含量均值分別為0.76和0.21 g/kg,CV分別為22.03%和49.14%,均屬于中等變異,土壤C∶N、C∶P和N∶P均值分別為25.91、109.40和5.50,CV分別為18.69%、36.03%和84.12%,均屬于中等變異。由此可知,3種林型土壤SOC含量的空間變異較小,而土壤TN和T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的變異程度均較大。

        表2 不同林型0~60 cm土層土壤養(yǎng)分元素含量及化學計量比Table 2 Contents of nutrient elements and stoichiometric ratio in soil layer of 0-60 cm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2.2 不同林型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垂直變化特征

        3種林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在垂直分布上,整體變化規(guī)律為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圖1)。3種林分的土壤SOC和TN含量隨土層加深均呈顯著降低趨勢,其中,土壤SOC含量變化范圍為10.24~25.72 g/kg,在0~20 cm土層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灌叢林>杉木林,在20~40 cm土層表現(xiàn)杉木林>灌叢林>馬尾松林,在40~60 cm土層表現(xiàn)為灌叢林>杉木林>馬尾松林;土壤TN含量在各土層間均無顯著差異,變化范圍為0.49~1.23 g/kg,0~40 cm均表現(xiàn)為灌叢林>馬尾松林>杉木林,40~60 cm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灌叢林>杉木林,且表層土壤(0~20 cm)的TN含量顯著高于深層土壤(20~60 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3種林分土壤TP含量均逐漸降低,但差異不顯著,變化范圍為0.10~0.40 g/kg,表現(xiàn)為灌叢林>馬尾松林>杉木林;各土層內(nèi)灌叢林的土壤TP含量均顯著高于馬尾松林和杉木林。

        圖1 不同林型各土層土壤SOC、TN、TP變化特征Fig.1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SOC,TN and TP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2.3 不同林型土壤化學計量比的垂直變化特征

        3種林型土壤C、N、P化學計量比在垂直分布上,整體變化規(guī)律各異(圖2)。3種林型土壤C∶N均表現(xiàn)為隨土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趨勢,在各土層間均無顯著差異,變化范圍為21.94~30.16,其中,0~20 cm表現(xiàn)為杉木林>馬尾松林>灌叢林,20~40 cm為杉木林>灌叢林>馬尾松林,40~60 cm灌叢林>杉木林>馬尾松林。3種林型的土壤C∶P隨土層深度加深均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其中,杉木林各土層間的土壤C∶P差異顯著。3種林分的土壤C∶P在0~40 cm有顯著差異,變化范圍為65.72~154.81,均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在40~60 cm差異不顯著,表現(xiàn)為杉木林>馬尾松林>灌叢林。隨土層深度的增加,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土壤N∶P逐漸增加,而灌叢林的土壤N∶P則逐漸降低,均無顯著差異;不同林分土壤N∶P變化范圍為2.80~10.55,均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

        圖2 不同林型各土層土壤C∶N、C∶P、N∶P變化特征Fig.2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C∶N,C∶P and N∶P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2.4 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環(huán)境因子對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學計量比的影響

        由圖3可知,不同林型第1、2排序軸解釋變異信息量分別為:研究區(qū)樣地為42.63%和11.82%,累積解釋變異數(shù)為54.45%;馬尾松林為81.18%和15.10%,累積解釋變異數(shù)達96.28%;杉木林為64.60%和28.16%,累積解釋變異數(shù)達92.77%;灌叢林為72.88%和18.93%,累積解釋變異數(shù)達91.81%,均可反映出土壤環(huán)境因子的基本信息??傮w數(shù)據(jù)顯示,坡度與TN、C∶P和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下同),與SOC、TP和C∶N呈極顯著負相關;林型和郁閉度與SOC、TP和C∶N呈顯著正相關,與TN、C∶P和N∶P呈顯著負相關。在馬尾松林中,電導率與SOC、TP和C∶N呈顯著正相關,與TN、C∶P和N∶P呈顯著負相關;坡度與TN、C∶P和N∶P呈顯著正相關,與SOC、TP和C∶N呈顯著負相關。在杉木林中,容重與C∶P和N∶P呈顯著正相關,與SOC、TN、TP和C∶N呈顯著負相關。在灌叢林中,坡度與SOC、TN、C∶P和N∶P呈顯著正相關,與TP和C∶N呈顯著負相關。

        圖3 不同林型土壤—環(huán)境因子與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冗余分析Fig.3 Two dimensional sequence diagram of redundancy analysis between soil-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oil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對土壤理化環(huán)境因子和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進行蒙特卡羅檢驗,得到不同林型土壤理化環(huán)境因子對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影響程度的排序(表3)。研究區(qū)樣地的綜合影響因子表現(xiàn)為坡度>電導率>土壤溫度,其中坡度和電導率對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有顯著影響;馬尾松林的綜合影響因子表現(xiàn)為電導率>坡向>pH,其中電導率和pH對其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有顯著影響;杉木林的綜合影響因子表現(xiàn)為土壤溫度>容重>土壤含水量,3個因子均對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有顯著影響;灌叢林的綜合影響因子表現(xiàn)為坡度>pH>土壤含水量,3個因子均對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有顯著影響。

        表3 土壤—理化環(huán)境因子解釋量及顯著性檢驗Table 3 Explanation rate and significance test of soil-environmental factors

        3 討論

        3.1 不同林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征

        研究區(qū)3種林型間土壤SOC和TN含量差異不大,TP含量差異顯著,整體上均表現(xiàn)為灌叢林高于針葉林(馬尾松林和杉木林),該結(jié)果與張光德等(2019)研究4種植被類型土壤C、N和P含量的結(jié)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不同森林的林齡、植被組成、林分密度、郁閉度、樹高、胸徑等差異導致林下凋落物的數(shù)量、組成成分及分解速率不同,進而影響土壤C、N和P含量(張?zhí)〇|等,2017;張雨鑒等,2019)。另外,植物根系的分布狀況及其對土壤養(yǎng)分吸收的速率不同均能對土壤C、N和P含量產(chǎn)生影響(張光德等,2019)。除此之外,有機質(zhì)含量與土壤顏色和海拔等也密切相關,土壤顏色越深,有機質(zhì)含量越高(姚玉才等,2018)。研究區(qū)內(nèi)3種林分土壤類型相似,顏色和海拔相近,導致其土壤SOC含量相差不大。

        本研究表明3種林分的土壤SOC、TN和TP含量隨土層的加深而降低,其中SOC和TN含量顯著降低,而TP含量降低幅度不大,與張亞冰等(2016)、張雨鑒等(2019)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其中原因是土壤C、N元素主要來源于表層土的凋落物分解及養(yǎng)分歸還,由于雨水淋溶導致凋落物的分解產(chǎn)物隨土層的加深逐漸減少,同時由于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活動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從而導致進入土壤的C和N含量逐漸減少(Yang and Luo,2011)。土壤TP含量除了凋落物分解隨介質(zhì)向下移動外,還受巖石風化作用,巖石風化過程較為漫長且穩(wěn)定,因而土壤TP含量在不同土層間變化較?。▌⑴d詔等,2010)。

        相關研究得出,全國陸地土壤C、N和P含量分別為11.12、0.76和0.21 g/kg(Tian et al.,2010)。本研究中,土壤SOC含量平均值為17.70 g/kg,高于全國陸地土壤C含量,CV為8.76%,屬于弱變異,其原因是土壤C含量雖然主要來源于凋落物分解釋放的養(yǎng)分,但同時還受到林型、氣候及地形等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張雨鑒等,2019),而本研究中3種林型的海拔和林齡等相差不大,因此土壤SOC受林型的影響較弱,存在較小的空間變異。本研究中,土壤TN和TP含量平均值低于全國陸地土壤N和P含量,表明研究區(qū)土壤N和P較為缺乏;而TN和TP的CV為22.03%和49.14%,均屬于中等變異,主要是土壤N和P除了受到土壤母質(zhì)的影響外,同時受到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影響,因而存在較大的空間變異性(劉興詔等,2010)。

        3.2 不同林型土壤化學計量比及分布特征

        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比是評價土壤養(yǎng)分的重要指標(曹娟等,2015),可反映土壤有機質(zhì)的分解狀況,當土壤C∶N比低于25~30時可促進土壤有機質(zhì)的礦化,加速有機質(zhì)的分解及釋放(Prescott et al.,2000)。本研究區(qū)C∶N平均值為25.91,趨于25,表明研究區(qū)土壤有機碳礦化速率較快,導致其C含量較大,主要受研究區(qū)水熱狀況、成土母質(zhì)、植被及地形的影響(Yang and Luo,2011)。全國陸地土壤C∶N、C∶P和N∶P分別為11.90、61.00和5.20(Tian et al.,2010),本研究區(qū)土壤C∶N高于全國陸地土壤C∶N,說明土壤N分解緩慢,不利于N的釋放,林分生長受到N的限制(何斌等,2019)。不同林型土壤C∶N在0~60 cm各土層間均無顯著差異,總體表現(xiàn)為杉木林>灌叢林>馬尾松林,表明3種林型土壤N釋放緩慢,均表現(xiàn)為N元素缺乏。土壤C∶P是土壤P素礦化能力的重要指標,可衡量土壤有機質(zhì)礦化釋放P或吸收固持P的潛力(張萍等,2018)。本研究中,3種林分土壤C∶P平均值為109.40,高于全國陸地土壤C∶P,土壤C∶P較高,說明土壤有機質(zhì)礦化快,土壤C含量較高,導致其比值較高,表明研究區(qū)土壤P較為缺乏,3種林型的植被生長受P限制;馬尾松林和杉木林土壤C∶P在0~60 cm土層間均顯著大于灌叢林,總體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表明馬尾松林和杉木林林木生長受P限制較輕,灌叢林林木生長受P限制最嚴重。土壤N∶P可作為判斷限制生產(chǎn)力的養(yǎng)分因子指標,當N∶P<10時受N限制,N∶P>20時受P限制,N∶P在10~20時受N、P共同限制(Elisabeth and Brent,2013)。本研究中,3種林型土壤N∶P平均值為5.50,趨于全國陸地土壤N∶P,低于10,土壤N∶P偏低,表明研究區(qū)土壤受N限制,不同林型土壤N∶P在0~60 cm各土層間均無顯著差異,總體表現(xiàn)為馬尾松林>杉木林>灌叢林,表明3種林型土壤受N限制的程度一樣,無明顯差異。

        本研究表明隨土層深度的增加,3種林型土壤的C∶N和C∶P均呈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土壤N∶P在馬尾松林和杉木林中呈上升趨勢,而在灌叢林中呈下降趨勢。該結(jié)果與彭曉等(2016)研究4種森林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發(fā)現(xiàn),隨土層深度增加,土壤C∶N、C∶P和N∶P呈下降趨勢的結(jié)果不一致,主要是由于研究區(qū)林木種類、根系分布、成土母質(zhì)和土壤類型的不同而導致的差異。

        3.3 土壤碳氮磷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因素

        在自然與人為干擾下,土壤養(yǎng)分的分解及積累受土壤理化性質(zhì)、氣候、植被類型和地形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李海云等,2018;李路等,2018)。冗余分析結(jié)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質(zhì)及環(huán)境因子對不同林分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變異的影響各異,馬尾松林、杉木林和灌叢林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影響因子分別為電導率、土壤溫度和坡度。坡度主要是反映水分和光照,從而影響土壤微生物及淋溶程度,間接影響土壤養(yǎng)分(原樹生,2019)。本研究中坡度差異較大,降雨后不同坡度的地下徑流程度不同,導致林下凋落物的分解及養(yǎng)分歸還不同,使土壤養(yǎng)分變化差異較大。電導率是土壤中可溶性離子和鹽分含量的直觀表征,在非鹽漬化地區(qū),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表層土壤養(yǎng)分含量(許逸林等,2016),而本研究中土壤類型均為黃壤,但其土壤粒度可能存在差異,導致其土壤電導率結(jié)果相差較大,使得鹽分的空間差異性大(朱丹和賈雙琳,2021),因此,電導率對土壤C、N、P化學計量比的影響較大。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溫度是影響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主導因子(李丹維等,2017),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土壤溫度對杉木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有顯著影響,進一步證實了這一結(jié)論。

        4 結(jié)論

        研究區(qū)3種林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隨土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坡度是影響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的主導因子。此外,研究區(qū)土壤有機質(zhì)礦化快,且受N和P元素限制,整體表現(xiàn)為高C、低N和P格局,因此在今后的撫育管理中可適當增施氮肥和磷肥,以提高林分養(yǎng)分循環(huán)能力及維持林地長期生產(chǎn)力。

        猜你喜歡
        種林林型灌叢
        灌叢化對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質(zhì)的影響
        吉蘭泰鹽湖綠洲檉柳灌叢生長與沙堆形態(tài)特征的關系
        不同林分類型葉片穩(wěn)定碳、氮同位素的變化特征
        山東半島昆崳山地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響因子
        荒漠化草原錦雞兒屬灌叢擴增對牧草產(chǎn)量和植物多樣性的影響
        不同紅樹林群落結(jié)構(gòu)與植被碳分布
        凍融循環(huán)對溫帶3種林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氮礦化的影響
        承德市第三鄉(xiāng)林場不同林分類型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
        寬甸地區(qū)不同林型枯落物及土壤蓄水功能研究
        防護林科技(2017年4期)2017-04-27 08:51:38
        內(nèi)蒙古高原荒漠區(qū)墊狀錦雞兒灌叢的微氣候特征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国产av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 少妇spa推油被扣高潮| 国产精品精品| 中文字幕第一页亚洲观看|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 日本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激烈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熟妇20|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美臀|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华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bbbb人妻| 国产精一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白浆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区久久蜜臀av| av在线免费观看网站免费|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性色av| 无码丰满少妇2在线观看| www.久久av.com| 亚洲肥婆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末发育娇小性色xxxxx视频| 亚洲网站免费看|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人人|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成人影院免费视频观看|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av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