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評《民主的挑戰(zhàn):全球政治中的美國政府》(第15版)"/>
臧雷振,蓋建澤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與發(fā)展學院,北京 100193)
政治沖突是人類社會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現(xiàn)象。(1)胡銳軍:《政治沖突治理機制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年第10期。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學》一書中探討了特定政治沖突——政治革命的緣由、方式及其消除途徑。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社會內部矛盾的日益加劇,政治沖突逐步被賦予一種探索政治體系內部矛盾運動的學術內涵。簡言之,在現(xiàn)代政治發(fā)展進程中,政治沖突是指在同一政治體制內,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爭奪地位和權力的一種政治行為。(2)L. Kurtz,Encyclopedia of Violence,Peace and Conflict (Second Edition),(London: Elsevier, 2008),1647.近年來,隨著金融危機、債務危機、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危機的爆發(fā),政治沖突在美國社會已日益凸顯。(3)S. Berman, “The Causes of Populism in the West”, Annual Reviews of Political Science,24(2021):71—88.事實上,美國國內的政治沖突問題由來已久,其政治體制在設立之初就呈現(xiàn)出一種沖突與對立的極化傾向,即不同權力主體之間彼此制衡、不同行政部門之間彼此監(jiān)督、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彼此競爭。然而,這一本身存在對立的政治體制為何在近年來引起人們的廣泛爭議?其內在本源是什么?值得學界的近一步思考。
由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肯尼斯·詹達(Kenneth Janda)等人合著的《民主的挑戰(zhàn):全球政治中的美國政府》(第15版)(以下簡稱《民主的挑戰(zhàn)》)基于政治價值觀、民主模式與全球化三個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上述問題。從政治價值觀來看,自由是美國精神的重要特質,而秩序則是社會穩(wěn)定的必要前提,但如果自由破壞了秩序,政府則需犧牲一定的自由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因此,在不同政治價值觀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是美國政府面臨的困境之一。除自由與秩序外,政治價值觀的另一重要維度——平等,在20世紀平權運動后,逐步成為美國中下層群體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從人口比例來看,美國中下層群體所占總人口比例遠高于富人階層,但以富人階層為核心的利益集團在多元民主模式下更能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因此中下層群體的利益訴求往往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并由此產(chǎn)生多元民主與多數(shù)民主間的沖突,這種沖突也使美國政府陷入一種決策的困境,即應遵從利益集團的訴求還是遵從多數(shù)群體的訴求。此外,政治沖突不僅會受到美國內部社會的影響,也會源于外部力量的沖擊,因此全球化所帶來的政治沖突也影響美國各級政府在難民潮等問題上的決策。
基于此,本文以《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結論為例,從“自由、秩序與平等”“多元民主與多數(shù)民主”及“全球化”三個維度對政治沖突視野下的當代美國政府困境進行分析,并進而闡釋其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迪。
對于自由、秩序與平等,美國政府與人民往往會持有不同的立場。其中,政府會更注重維持秩序,而人民則會更傾向自由與平等,這種立場的差異也成為自由、秩序、平等間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人民與政府的立場存在差異,但兩者也有相同的追求目標,即公民自由與公民權利。政府會基于憲法及相關修正案來保護公民的自由與權利,但《美國憲法》于公元1789年開始施行,距今已有200余年(4)[美]維·B·馬格萊比、保羅·C·萊特:《民治政府:美國政府與政治》(第23版·中國版),吳愛明、夏宏圖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頁。,原有的法律文本既可能無法覆蓋新的社會問題,也可能需要政府進行重新解釋,這種舊文本與新議題間的沖突也同樣折射出政治價值觀之間的沖突。
美國前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曾說過,“有了輿論支持就什么都能做成,沒有輿論支持就什么也辦不到?!?5)[美]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上),廣州外國語學院美英問題研究室翻譯組等譯較,??冢汉D铣霭嫔纭⑷h(huán)出版社,2004年,第188頁。公共輿論在美國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民向政府反饋其利益訴求的重要基礎。特別是隨著21世紀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媒體已逐步融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人民向政府反饋其利益訴求的重要平臺。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政治參與在美國呈現(xiàn)日益多樣化的形式,是人民向政府反饋其利益訴求的重要途徑。
縱觀美國公共輿論的發(fā)展歷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逐步成為兩大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派別。從兩者比較來看,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都非常重視自由,但差異在于前者更傾向于平等,如支持優(yōu)待弱勢種族、支持自由貿易等,而后者則更傾向于秩序,包括反多元文化主義、反對自由貿易等。(6)佟德志:《當代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極化現(xiàn)象及其根源》,《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9期。在兩大意識形態(tài)派別所引領的公共輿論氛圍下,媒體作為人民向政府反饋其利益訴求的重要平臺,其自由傾向同樣是明確的,且根據(jù)《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的判斷,美國媒體更偏向于自由主義,即在追求自由的同時,也會在促進平等方面(如20世紀50年代的“黑人運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美國媒體是私有制且獨立于政府,因此這種新聞自由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秩序。譬如,2015年法國“《查理周刊》襲擊事件”使西方社會的言論自由遭到全方面的挑戰(zhàn)和考量,凸顯社會深層次結構中的言論自由與公民其他權利的內在矛盾。(7)慕明春:《〈查理周刊〉事件:當言論自由穿越權利沖突的沼澤地》,《當代傳播》2015年第3期。因此,在自由、秩序與平等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是美國政府面臨的持久挑戰(zhàn)之一。
作為人民向政府表達其利益訴求的重要途徑,政治參與自伯里克利葬禮演說(公元前431年)后,在政治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8)J. W. Van Deth, “What i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Politics,(2021-09-29) 2022-02-04.https://oxfordre.com/politics/view/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37.001.0001/acrefore-9780190228637-e-68.從已有文獻來看,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等人關于政治參與概念的定義對學術界的影響較為深遠,即“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9)[美]塞繆爾·亨廷頓、瓊·納爾遜:《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政治參與》,汪曉壽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第3頁。。在這一活動中,《民主的挑戰(zhàn)》同樣表達了一個清晰的觀點,即政治參與和自由、平等的關系是明確的,即公民可按照自己所想的程度和方式選擇是否參與政治,且“一人一票的規(guī)定”也保證公民中的每個人“影響政府的能力都應與每一個其他公民的能力相等”(10)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 D.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 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233.。然而,政治參與和秩序的關系卻是復雜的。從已有劃分類型來看,學界一般將政治參與劃分為制度化參與(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和非制度化參與(non-institutional participation)。(11)M. Kaase, “Interpersonal Trust, Political Trust and Non-Institutionalis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Western Europe”, West European Politics, 3(1999):1—21.制度化參與(如投票或寫信)可讓公民在秩序的框架內讓政府了解自己的觀點,并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制定,而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如集會或抗議)也可能引發(fā)社會騷亂。因此,當民眾選擇非制度化方式以表達其利益訴求時,政府在秩序與尊重民眾權利間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從政治價值觀來看,盡管人民與政府在自由、平等與秩序的選擇上會存在某種分歧,但兩者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在美國社會,公民所擁有的自由與權利會受到一系列法案的保護,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些法案已難以起到保護公民權利的作用,且當一些新的社會問題無法基于原有法律文本而得到合理解釋時,最高法院也需對此進行重新闡釋。因此,在面對原始法律與新的社會問題間的沖突時,美國政府會在“公民自由與秩序”“公民權利與平等”的平衡中面臨著決策的困境。
所謂公民自由,是指“政府不能對公民做的事情”(12)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 D. 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 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454.。盡管建國初期的《憲法》《權利法案》等法案已在抽象層面明確美國公民所擁有的宗教、言論、攜帶武器等自由,聯(lián)邦政府的下轄機構在實踐層面也有責任保護公民自由,但美國最高法院卻在事實上行使有關此方面的議程與決策。從《民主的挑戰(zhàn)》列舉的一系列案件處理過程與結果來看,最高法院在秩序與公民自由之間展現(xiàn)了一個清晰的底線,即最高法院會保護公民各項自由,但如果這些自由破壞了秩序,那么公民所擁有的這些自由將是違法的。這種公民自由與社會秩序間的沖突也使美國政府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境地。譬如,在電子監(jiān)聽與追蹤事件中,美國政府往往會需要通過此方式追蹤潛在的犯罪嫌疑人以維護社會秩序,但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jù)時,政府的這一行為也違反了《第四修正案》中“在無搜查令時不得搜查”的規(guī)定。(13)US Supreme Court. “Maryland V. Dyson on Petition for Writ of Certiorari to the Court of Special Appeals of Maryland, 527 U.S. 465 (1999)”, (1998-06-21) 2022-02-04. 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527/465/.因此,當警察需要進行監(jiān)聽潛在的犯罪嫌疑人時,又面臨著違反法律條文的困境。
除公民自由外,公民權利同樣受到《權利法案》、第五和第十四修正案中正當程序條款的保護。所謂公民權利是指“政府應為公民所做的工作與提供的服務”(14)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D. 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 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454.。傳統(tǒng)上,美國人更重視個人成就,但近幾十年來,一些政治家與民權領袖也將注意力轉移到群體間平等的概念上。從《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來看,平等在美國社會更傾向于法律上的平等。特別自20世紀中葉平權運動的開始,美國國會逐步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法案保障非裔美國人及婦女的參政權、同性戀者的婚姻權,從而促進了不同社會群體的政治平等。然而,非裔美國人與婦女仍無法取得經(jīng)濟上的平等,同性戀群體也沒有得到政府政策的保護。托克維爾在研究法國大革命時曾說道,“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15)[法]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74頁。。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解釋了經(jīng)濟不平等與政策非平衡性對于美國社會造成的影響。因為當某一群體的利益訴求只得到了部分解決時,其他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會變得愈發(fā)明顯,并會激起這一群體爭取其他權益的欲望。近年來的非裔美國人、同性戀群體抗爭事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
面對不同群體對于自由、平等與秩序的不同需求時,美國政府也需要適度平衡利益集團意見和多數(shù)民眾意愿。從制度設計維度來看,美國各級政府的運作形式更傾向于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提出的多元民主(pluralistic democracy),但隨著近年來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漸進分化,美國政治體制也愈發(fā)呈現(xiàn)多數(shù)民主趨勢。這種多元民主傳統(tǒng)與多數(shù)民主趨勢間的沖突也給美國政府的決策造成了困難。
羅伯特·達爾認為,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由于彼此間意見與利益的不同而產(chǎn)生沖突,因此為維護彼此利益,就需要不同的權力中心,而國家主權只是駕馭這些社會權力之上的普遍權力。(16)嚴存生:《對近現(xiàn)代西方“民主”的批判性思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他在《論民主》一書中對多元民主的主要特點進行了概括,即選舉產(chǎn)生的官員、自由、公平和定期的選舉、表達意見的自由、接觸多種信息來源、社會的自治及包容廣泛的公民身份。(17)[法]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312頁。根據(jù)上述特點,《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的作者認為,從憲法設計、政治制度、政府機構及司法體制的組織形式與方式來看,美國政治體制在設計之初更符合達爾所提出的多元民主。
在以多元民主為基礎的政治框架內,美國憲法在設計之初就注重通過分權與制衡來防范權力集中于多數(shù)人,從而“避免政府權力的單一中心可能落入多數(shù)人的控制之下”(18)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D. 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 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102.。由憲法所確立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聯(lián)邦制,其最初目的也在于消除公民可能受多數(shù)人統(tǒng)治而產(chǎn)生的恐懼。作為聯(lián)邦制政體的組織形式,政府機構中的國會、總統(tǒng)、官僚與法院同樣充滿了多元民主元素。其中,國會議員與總統(tǒng)由代表選民意愿的選舉人團投票產(chǎn)生,且由代表不同階層民眾的利益集團會通過游說的方式影響國會兩院與總統(tǒng)的決策;政府下轄的官僚機構又可將其職位與項目向社會團體公開招標。除上述機構外,法院作為司法體制的代表,會通過允許集體訴訟等方式為個人索賠金額小、資源來源有限的公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方式??傊?,多元民主本質上是西方自由主義民主理論高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西方的社會結構與政治過程在政治理論中的反映。(19)周軍華:《當代西方多元主義民主的理論與現(xiàn)實困境》,《紅旗文稿》2016年第15期。
縱觀美國歷史,體現(xiàn)多元民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列舉的“布朗訴教育委員會”(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一案(以下簡稱“布朗案”)?!安祭拾浮卑l(fā)生于20世紀中葉的平權運動(Affirmative Action)時期。該運動旨在通過一套法律、政策、指導方針和行政慣例終止和糾正特定形式歧視的影響。(20)F. Walte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ractical Eth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273.在這場運動中,“布朗案”也關系到平權運動中的種族隔離問題。在案件初期,由于個人訴求無法在各州地區(qū)法院取得理想結果,案件主角奧利弗·布朗(Oliver Brown)等人一起向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求助。該團體介入后,結合其他四個相似案例,一起向美國最高聯(lián)邦法院提出取消種族隔離的集體訴訟。在經(jīng)歷一系列波折后,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會最終成功讓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判決“公立學校實施種族隔離、拒絕黑人入學的行為”違反憲法?!安祭拾浮币渤蔀槊绹逃分芯哂欣锍瘫饬x的經(jīng)典案例,而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會則在其中改變了事件發(fā)展方向,并體現(xiàn)了在多元民主模式下,利益集團在美國政治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半個世紀以來,平權運動在反對社會歧視、補償弱勢群體、建立示范效應、尋求社會多元化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1)周順:《美國平權運動及其對政治認同的影響》,《史學月刊》2021年第9期。然而,作為一項對于美國人看待種族、看待歷史及其生活方式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平權運動所體現(xiàn)的“多重少數(shù)人統(tǒng)治”的多元民主模式也成為當代美國民主困境的一個重要縮影。從美國政治發(fā)展情況來看,利益集團往往代表占比例較少而政治影響力較大的富人階層,而處于美國社會中下層的弱勢群體利益訴求往往無法得到政府的有效回應。因此,這種不平等的資源加劇了政治兩極化,《民主的挑戰(zhàn)》稱之為“多數(shù)民主趨勢”。
多數(shù)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提倡政府應成為一個行動與公民偏好相一致的政府,并使“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成為衡量不同政權民主反應程度的標準。(22)L. Arend, Democracies: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1—2.托克維爾也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對其本質進行了闡釋,即“民主政府的本質,在于多數(shù)對政府的統(tǒng)治是絕對的,因為在民主制度下,誰也對抗不了多數(shù)”。(23)[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林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94頁。近年來美國政治體制的多數(shù)民主趨勢產(chǎn)生了兩個重要影響:一是各個政黨愈加分化為保守派與自由派兩個派別;二是國會兩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更加同質化,并促使兩黨采用特點更為鮮明的施政綱領。(24)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 D.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 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65.支持者認為這種黨派化的政治制度使得選民可用一種更為明確的方式來區(qū)分不同政黨的政策,并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可實現(xiàn)其利益訴求的政黨,從而彌補利益集團代表性缺失的問題。然而,這種趨勢也意味著具有更高政治影響力的少數(shù)富人階層更需做出利益上的“讓渡”或“讓步”,但富人階層往往不會接受對其不利的選舉結果,這也使得多元民主傳統(tǒng)與多數(shù)民主趨勢間的沖突破壞了既有的民主共識與政治妥協(xié),從而在美國政府內部形成政治僵局。(25)祁玲玲:《政治極化與西方民主困境》,《開放時代》2022年第3期。
針對多元民主傳統(tǒng)與多數(shù)民主趨勢間的沖突,近年來的“槍支銷售事件”展現(xiàn)了這一沖突如何使美國政府陷入決策困境。根據(jù)蓋洛普的民意調查顯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間,64%的受訪美國人希望對槍支銷售實行更嚴格的法律。(26)Gallop. 64% of Americans Want Stricter Laws on Gun Sales, Gallop, (04-11-2019) 04-04-2022.https://news.gallup.com/poll/268016/americans-stricter-laws-gun-sales.aspx.然而,主張持槍自由的利益集團,如美國步槍協(xié)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則通過金錢捐贈等方式影響選舉活動,并進而在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獲得政治影響力,從而影響政府關于槍支管控政策的制定與落實。(27)常曉燕:《從利益集團驅動到無效的政府規(guī)制——基于美國槍支管控政策的研究》,《國際論壇》2021年第6期。因此,如果政府遵從多數(shù)人意愿,那么會受到利益集團的阻撓;但如果政府限制槍支銷售,則會被視為一種不尊重民主意愿的行為。由此看出,多元民主傳統(tǒng)與多數(shù)民主趨勢的矛盾使得美國政府會在某一事項的決策上陷入兩難境地。
政治沖突不僅會受到本國政治價值觀及民主模式的影響,也會受到外部力量的沖擊。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全球化趨勢日益凸顯:一方面,全球化有效促進了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上的交流,使得國家間的依存和合作更加緊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侵犯了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并削弱了這些國家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能力。對于美國而言,強推海外民主不僅造成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的內部政治沖突,這種政治沖突所帶來的難民潮問題也沖擊著美國的傳統(tǒng)政治價值觀。
美國外交官威廉·布魯姆(William Brum)曾說過,“對美國權力精英而言,持續(xù)時間最長、最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標之一,是防止任何一個可能成為替代資本主義模式的良好范例社會的崛起”(28)[美]威廉·布魯姆:《民主:美國最致命的輸出——美國外交政策及其他真相》,徐秀軍、王利銘譯,2016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頁。。針對這一政策目的,美國采用戰(zhàn)爭或“顏色革命”等方式不斷顛覆可能威脅其“民主制度”的政權。根據(jù)美國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副教授奧羅克(L. A. O' Rourke)的統(tǒng)計顯示,1949年至1989年,美國實施了約64次隱蔽的政權更迭行動。(29)L. A. O' Rourke, The Convert Regime Change,(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2.然而,由于美國所宣揚的民主價值觀并不適合這些國家的政治與社會文化條件,因此這種在其內部推行的民主化改革不但沒有為這些國家?guī)矸睒s,反而引發(fā)了這些國家的內部政治沖突。
美國推行海外民主并進而造成他國內部政治沖突的最典型例子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在推翻薩達姆政權后,美國的最初目的之一是在伊拉克建立民主政體,以鼓勵中東地區(qū)的其他國家效仿。2003年2月26日,時任美國總統(tǒng)的喬治·布什曾說,“一個獲得解放的伊拉克可以通過給數(shù)百萬人生活帶來希望和進步的方式來展示自由的力量。美國對安全的利益和美國對自由的信仰都朝著同一方向發(fā)展,即建立一個自由與和平的伊拉克?!?30)G. W. Bush,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Speech on Iraq and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26-02-2003) 16-04-2022. https://archive.globalpolicy.org/component/content/article/167-attack/35431-president-george-w-bushs-speech-on-iraq.html.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內部地緣結構、社會結構及其外部地緣格局無法提供民主所需的群體包容和公民自由,那么強行推行民主也會面臨著諸多阻礙。因此,時隔近20年,伊拉克仍深陷戰(zhàn)爭泥潭。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宗教沖突引發(fā)了種族仇恨,并進而導致這個國家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仍然處在動蕩之中。正如《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所言,“伊拉克的民主化發(fā)展讓公開抗議獲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宗教暴力仍然在伊拉克肆虐?!?31)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 D. 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63.
民主政治發(fā)展一般根植于本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但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下,外部因素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會對國內政治產(chǎn)生變革、調整的壓力。(32)王立洲:《西方民主輸出對政治文化現(xiàn)代轉型的影響機理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20世紀90年代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為增強其單極化力量,通過將“自由民主”普世化的方式,以合理其“顏色革命”等行為,并掩蓋其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企圖。這種不顧他國國情而強制“民主化”的行為不僅造成中東、北非等國的政治沖突及難民潮危機,也對美國的內部政治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
由于強推海外民主造成了中東、北非等發(fā)展中國家難民潮的出現(xiàn),美國政府也不得不面臨著難民接收這一問題。從歷史傳統(tǒng)上看,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群體組成的國家。自由、平等、博愛的建國宗旨吸引了來自全球100多個民族的移民。然而,隨著2001年“阿富汗戰(zhàn)爭”、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爆發(fā),大量來自中東、北非國家的難民申請進入美國,這不僅給美國帶來經(jīng)濟與社會壓力,也使美國各級政府在難民接收這一問題上產(chǎn)生了分歧。
總的來講,美國聯(lián)邦政府與州政府在接收難民問題上的分歧在于,如果選擇接收難民,那么這些人將可能會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增添聯(lián)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在維持社會秩序上的負擔。然而,如果拒絕這些難民申請,則會違背美國的建國宗旨,不利于其在海外推行自由與民主的價值觀。因此,《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引用了時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一句話,“拒絕他們入境等于‘當著他們的面摔門而去’,等于‘背叛了我們的價值觀’”(33)K. Janda, J. M. Berry, J. Goldman, D. Deborah & P. Manna,“The Challenge of Democracy:American Government in Global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2021):131.。因此,從2001年“阿富汗戰(zhàn)爭”開始,由于受制于國內各種政治力量的博弈,美國政府在難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始終處于搖擺的狀態(tài),特別當接收的難民會有損其國內利益時,美國政府就會收緊其移民政策,并趨向保守的態(tài)度。
從暢想打造“伊拉克民主樣板”,到“阿拉伯之春”時的中東民主化,再到強推海外民主所造成的難民危機,美國用近20年的時間證明了其民主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國家,且干涉他國內政同樣也會給本國帶來政治沖突。在《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中,作者認為美國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幫助”中東、北非等國家實現(xiàn)自由民主等政治制度。然而,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要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來評判,而不能由少數(shù)人說了算。(34)習近平:《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谥袊伯a(chǎn)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6日。因此,正確認識美式民主的本質,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經(jīng)之路。
本文結合《民主的挑戰(zhàn)》一書內容就政治沖突與美國政府困境進行了闡釋。具體而言,美國政治沖突主要來自于政治價值觀、民主模式以及全球化三個方面,這三種沖突給美國政府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帶來了困境。然而,在仔細品讀這本著作時,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該書發(fā)現(xiàn)當代美國政治沖突之根源所在,但受制于資本主義制度與西方政治體制的階級局限性,作者并未提出根本性的解決措施??v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盡管當代美國政府所面臨的部分困境在中國社會也同樣存在,但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基于此,筆者認為,當代美國政府困境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以下三點啟迪:
第一,堅持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在該書關于自由、秩序與平等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三者的沖突對于美國社會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對于中國社會來說,自由、秩序與平等也同樣是重要的追求目標。在中共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自由、平等與前文所述概念相對應,和諧、法治等核心價值觀則是維持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元素。(3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578頁。此外,根據(jù)2019年中國社會綜合調查中“您認為一個好的社會應該包括下列哪些特征”這一問題顯示,受訪對象選擇自由的占比約18%,選擇平等的占比約34%,選擇和諧與法治的分別約占38%與28%。(36)《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中國社會質量基礎數(shù)據(jù)庫官網(wǎng),2021年12月29日。因此,在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自由、秩序與平等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時,我們要堅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協(xié)調發(fā)展理念。所謂協(xié)調發(fā)展是指以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作為出發(fā)點和主線,補齊發(fā)展中的短板問題。(37)谷亞廣、谷牧青:《論“五大發(fā)展理念”的思想創(chuàng)新、理論內涵與貫徹重點》,《經(jīng)濟問題》2016年第3期。進一步講,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的基礎上,妥善解決社會各基層群體的政治與經(jīng)濟不平等問題,并充分保障人民的自由。
第二,充分認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yōu)越性?!睹裰鞯奶魬?zhàn)》一書不僅對多元民主與多數(shù)民主進行了深入剖析,也闡釋了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等不同模式的差異。從其論述中可以看出,每種民主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優(yōu)勢與問題。美國政府所面臨的民主困境之一就是無法兼顧各模式的優(yōu)勢。托克維爾在考察美國時曾提出,“對立才是民主和自由之間的常態(tài)”(38)衛(wèi)歡:《對構建中國特色監(jiān)督機制的思考——兼評托克維爾的社會民主思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1期。。然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模式來看,兼顧“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可以有機統(tǒng)一民主與自由。因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人民當家作主必須是全過程實踐。這一過程不僅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不斷推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在政治解放的基礎上完成社會解放的偉大目標。(39)汪仕凱:《作為現(xiàn)代政治的人民民主:一個多層次的觀察》,《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因此,我們在了解美國民主困境之時,更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面、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4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白皮書,2021年,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17206/1717206.htm。
第三,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現(xiàn)有的國際政治格局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建立,并由西方價值觀主導。這種單一的價值標準使得美國各級政府在外交與內政事務上均面臨著強推海外民主所帶來的諸多挑戰(zhàn):一方面,不分實際國情的美式民主造成了中東、北非等國家嚴重的內亂;另一方面這一內亂所帶來的難民潮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美國的本土價值觀。在《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一書中,阿查亞(Amitav Acharya)認為,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及其所代表的“自由主義霸權”秩序觀走向終結,未來“世界秩序”將是一個由“地區(qū)秩序”構成的多元復合式世界。(41)羅圣榮、楊飛:《〈構建一個多元復合的世界秩序〉——對〈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一書的思考》,《美國研究》2018年第2期。因此,在未來多元復合式的世界中,我們既要堅持不輸出自身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與發(fā)展模式,又要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一步講,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新中國的繁榮富強。(4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