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生
(克山縣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黑龍江 克山 161600)
清朝前期,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和他的繼任者,在沙俄的策動和扶持下,多次在新疆發(fā)動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
清高宗乾隆十八年(1753),噶爾丹的后裔達瓦齊割據稱汗。翌年,準噶爾克努特臺吉綽羅斯·阿卜達什率眾內附,被授予札薩克一等臺吉。同年,清高宗命班第為征西將軍,噶爾丹之侄、輝特部臺吉阿睦爾撒納副之,率軍征討達瓦齊。阿卜達什資裝白金五百兩,將三百人先驅至額密爾偵敵。依克明安族察滾德濟特率領屬部來降,清高宗下詔命其隸屬于阿卜達什。
乾隆二十年(1755),準噶爾部臺吉依克明安·巴桑(又名巴倉·札薩克)籍所屬三百戶以獻,親到熱河行宮覲見清高宗,被封為輔國公并賜冠服。平定達瓦齊叛亂后,清高宗賜予巴桑白金千五百兩、阿卜達什五百兩,命其歸牧塔密爾。已而,阿睦爾撒納戕將軍班第,據伊犁自立。巴桑、阿卜達什拒絕追隨叛逆,馳至科布多以情告。
乾隆二十二年(1757),阿睦爾撒納敗逃沙俄并死在那里,巴桑等不愿繼續(xù)在準噶爾地方游牧。清廷認為巴桑、阿卜達什非輝特部且無叛跡,便令其率部遠徙于黑龍江游牧。于是,巴桑、阿卜達什等率依和部、鄂吉格斯部、杜爾布德部和特楞古德部共99戶、300余口,在章京端多卜護行下,取道外蒙古移往黑龍江。
巴桑等人起先打算在今日杜爾伯特一帶駐牧,由于該地區(qū)被另一支蒙古部臺吉布圖巴玉所占據,巴桑等人被迫率部移駐巴爾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因路途遙遠,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綽勒給巴桑俸祿綢緞荷包,將戶冊送呼倫貝爾地方。在巴爾虎地方得到海拉爾之前班卡布旦加伯(蒙古人)的援助,又因該地貧瘠,加之不愿跟當?shù)氐幕粢蓝既斯蔡?,巴桑和阿普達西、西克圖一起進京要求在黑龍江境內另撥駐牧地。清廷以孝庸之故,許其自立并自由擇地,巴桑決定率部在通肯、呼雨爾(今烏裕爾河)一帶駐牧。七月十一日,黑龍江將軍奉諭命令呼倫貝爾總管阿巴西克等派兵護送巴桑率本部前往目的地。九月十四日,阿巴西克將戶口送到哈來扎克魯。十月十七日,巴桑統(tǒng)領依和部抵達游牧地,在呼雨爾河南岸的一處高地莽鼐岡(今黑龍江省克山縣雙河鎮(zhèn)中心村)安置部民,建立磚瓦結構的輔國公府(稱之為莽鼐宮),是最初的“公爺府”,亦稱“貝子府”,俗稱莽鼐宮,位于今日濱河遺址。當時依和部落戶的共有12戶,除了西克圖和巴桑妻子兩人中途病故外,尚有52人,計:大男21人、大女14人、小男11人、小女6人。在此編為一旗,以巴桑和阿卜達什的姓氏依克明安命名該旗,名曰依克明安旗,隸屬黑龍江將軍管轄。因建牙莽鼐岡,故又稱莽鼐旗。又因依克明安旗和莽鼐旗之故,輔國公也被稱為依克明安公,又稱莽鼐公。后因人口太少,其他三部相繼移來,但仍有部分留居呼倫貝爾。
依克明安旗曾于清中葉在今日克山縣雙河鎮(zhèn)群心村、眾心村建有前后二宮,后在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形成了前公(后改名群心屯,今群心村一、二社,也是村委會駐地)和后公(后改名為眾心屯,今眾心村四、五社)兩個自然屯,有可能分別是輔國公和札薩克各自的府衙,即輔國公府(公府)、札薩克府(旗府)。
依克明安旗設札薩克,由阿卜達什札薩克掌管。閑散公爵巴桑年薪二百兩并免除年班朝覲,只是每年貢進御馬十六匹。隨行護送的官兵在安置妥當后,將戶口造冊呈送理藩院備查。現(xiàn)富??h檔案館還藏有當時咨送理藩院備查的厄魯特依克明安旗領戶名單。
依克明安旗初建時轄區(qū)面積28 000平方公里,東西長約350里,南北寬約320余里,大體包括今日克東、克山、拜泉、依安、明水、青岡、安達及北安、富裕、海倫、通北之一部分。東界自小興安嶺大青山西麓訥謨爾河和烏裕爾河源及通肯河西岸,西界自九道溝(指龍安橋以南之烏裕爾河)經今富裕縣友誼鄉(xiāng)富寧村嫩江東岸至訥謨爾河入嫩江處,南界自今明水縣南邊至林甸縣東北邊一帶與呼蘭、杜爾伯特毗鄰,北界至訥謨爾河與布特哈相接。
依克明安旗厄魯特蒙古人在烏裕爾河流域以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經濟為主,兼營漁獵耕作。耕作技術十分簡單粗放,收獲的糧食有時不敷糊口,常與鄰近的兄弟民族以物易物。
道光年間(1821—1850),黑龍江將軍衙門接受依克明安旗民的伸冤陳情,罷免札薩克,改由輔國公烏爾圖納遜掌政。烏爾圖納遜掌權后,下設佐領二、驍騎校三,將依和、杜爾布德、鄂吉格斯和特楞古德部四部居民分為四個艾馬克(即部落)。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貝子府移駐今富??h大泉子,設管役為輔國公巴勒濟尼瑪?shù)妮o佐官,其他執(zhí)事者有雨林1名、查拉區(qū)1名、查蘭1名、常技1名、馮度3名、包雪夫3名、臺吉50名。依克明安旗住戶僅有180戶,由于實行放荒移民,漢人一至,遂成聚落,出現(xiàn)了旗屯與民屯、旗人(蒙民)與民人(主要是漢人)雜居的局面。同時,在原莽鼐宮設立三分署,設有管事及蒙兵警察7人,為管理依克明安旗東部牧地的行政機構。
光緒二十三年(1897),輔國公巴勒濟尼瑪在莽鼐開辦燒鍋、油坊和磚窯。僅一處燒鍋從業(yè)人員就有58人,年產白酒20萬斤,還遠銷訥河、拜泉境內。從這一年開始,漢人進入貝子府一帶謀生。
光緒二十四年(1898),黑龍江將軍恩澤出放巴拜荒段,劃貝子府南30里之長崗子、斜向東南通肯河西岸七道溝北、九道溝南為依克明安旗的屬界,此為首次放荒。光緒三十一年(1905),蒙古人集居到貝子府。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和依克明安貝子巴勒濟尼瑪再次放荒,僅保留烏裕爾河北作為依克明安旗生計地。根據通肯新章,每坰荒價征銀2兩1錢,加收雜費1錢5分。奏準后,先由拜泉縣令王錫侯兼辦,旋改派富守安設立荒務總局及巴拜行局,辦理放荒招墾事宜。其辦法是將所有荒地劃為依、泰、貞等幾十段,然后再按井和坰出放。光緒三十四年(1908),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與署理黑龍江巡撫程德全奏報放荒事竣,總計原放、續(xù)放荒地115井,每井按1 620坰計算,共計186 500余坰,分屬今拜泉、克山、克東、依安等縣,今日克山境內不在依克明安旗轄區(qū)范圍了。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在莽鼐即原濱河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克山縣雙河鎮(zhèn)中心村一、二、三、四社、建心村一、二、三、四社)四周修筑了3米寬、3米深的城壕溝,東西有城門,有一條大道貫通,城門墻高3米。
清末民初,莽鼐宮被放荒清丈為依字1號井田。1912年,在行政上隸屬拜泉縣,后來形成莽鼐鎮(zhèn)。同年,巴勒濟尼瑪被民國政府晉封為鎮(zhèn)國公,不久封為固山貝子。1913年,又加封為札薩克貝子并發(fā)印信,以后又加貝勒銜。此時,依克明安旗設圖斯拉格齊1名,下設扎哈日格奇1名、扎蘭1名、梅林4名,四部各設1名章京和筆帖式,旗里設保安大隊(有大隊長、副大隊長各1名)維持地方治安。
到1916年末,依克明安旗西段有政光園號、井上(大泉子),南北寬約36里;東段有農當園號、二號、三號,南北寬約17里,東西長約120里。
由于連續(xù)放荒,牧場日益縮小,許多牧民破產,被迫給牧主當牧工。許多權貴大發(fā)放荒橫財,貝子不僅擁有成群的牛馬羊,占有眾多的奴仆,在齊齊哈爾修筑一座富麗堂皇的貝子公館,還在新建的泰安鎮(zhèn)(今依安縣城)有街基號。
在這種貧富懸殊的情形下,1929年,以德日艾里(今富??h富海鎮(zhèn)小泉子村)蒙民為主的上百名群眾,手持棍棒闖入貝子府,強烈要求給每戶蒙民分生計地。貝子哈欽蘇榮被迫答應給每個男丁25坰生計地,這就是著名的“棒打貝子府”事件。分得生計地后,部分蒙民成為自耕農,而更多的蒙民既無畜力,又無農具,只好賣地當雇工和打閑。
1930年,東北地方當局繼續(xù)放荒15 300余方里,計688 500余坰,依克明安旗僅剩以今富??h大泉子為中心的旗署附近東西狹長100余里、南北寬10里或20里不等的45 000余坰地。
1935年2月7日實行完全旗制,偽旗署設參事官、副參事官各1人(均由日本人擔任),內設偽總務、內務兩科(副科長都由日本人擔任),其他主管人事大權的偽庶務股、主管產業(yè)大權的偽實業(yè)股也都由日本人分任股長。同年8月將原有的四部撤銷,實行努圖克、嘎查制度,設依和、杜爾布德2個努圖克,管轄12個嘎查,努圖克設努圖克達(即鄉(xiāng)長)1人、助理員1人、雇員若干人,嘎查設嘎查達(即屯長)1人、辦事員1人。
1936年3月1日又將偽保安隊改為行政警察,旗署增設偽警務科,下設偽警察署1處,在西新屯、三間房、八家子等地設立偽警察分駐所。到1940年,在依克明安旗范圍內僅有土地1 200余坰,雇傭長工30人自種100坰,其余耕地全部出租,每年收租糧谷在2千石以上,租地戶在豐年勉強糊口度日,遇災年就挨凍受餓。到1943年,所有土地都陸續(xù)被劃入日本開拓地,依克明安旗徹底結束土地經營。
日本投降后,隱藏在齊齊哈爾的國民黨組織委員孟學斌任依克明安旗黨部書記長,以簽名的方式發(fā)展了78名國民黨員,后被國民黨富裕縣黨部派孫耀榮擠走。
1946年8月15日,在黑龍江省蒙政廳的支持下,依克明安旗召開了“臨參會”,到會議員15人,額不敦布拉嘎報告政府工作。次日選舉額不敦布拉嘎為議長、寇連榮為駐會委員、敖斯熱扎布為旗長,正式建立起人民政權。不久開展了土改,廣大貧苦農牧民分得了土地、耕畜,成了新社會的主人。
1948年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撤銷依克明安旗建制,將所轄十幾個村屯及蒙漢四千多人口劃歸富??h七區(qū)。1950年1月,黑龍江省政府將原依安縣泰富區(qū)西部的富海、富北、富民、興盛四個村劃歸富??h,另將依克明安旗的幾個新屯劃歸依安縣。
依克明安旗厄魯特蒙古人在烏裕爾河流域駐牧耕墾,將厄魯特蒙古人的文化生活習俗帶到了這里,對烏裕爾河兩岸的開發(f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宅院、廟宇的建立,宗教儀式、祭祀習俗、節(jié)慶活動等文化習俗的開展,牧場的形成,土地的開發(fā),人口的增多,均使烏裕爾河兩岸再度煥發(fā)生機。依克明安旗厄魯特蒙古人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經典,遺留了一些寺廟等文物古跡和依克明安旗檔案等文物典籍。在其存在的近二百年間,涌現(xiàn)了眾多的歷史人物,其中歷代輔國公譜系和依克明安旗姓氏文化,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厄魯特蒙古人與其他民族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影響,文化和生活習俗也發(fā)生了變化。在這種歷史嬗變中,獨具特色的依克明安旗的文化逐漸形成了。
厄魯特蒙古人語言與巴爾虎、科爾沁不同,屬于蒙古語中的西北方言,其后裔至今仍在使用。初到烏裕爾河流域時,沿用托忒蒙古文,同時學習滿文。民國年間,有的屯出現(xiàn)了學漢文的私塾,但每屯不過二三名而已。1930 年4月,在旗公署院內設立了依克明安旗初級小學校,教員4名,學生120名,九一八事變后停辦。1936年,這所學校復課后改名為依克明安旗啟蒙小學校。同時,在后八家子屯、西新屯也各成立了1所初級小學校。1938年,偽政府實行新學制,改稱為“大泉國民學校”。同年8月,將后八家子國民學校、西新屯國民學校合并于該校,共有教員5名,學生161名。1940年,增設國民優(yōu)級學校1所,教員8名,學生184名。解放后,蒙民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并有了自己的教授和大學生。
依克明安旗所立村屯,至今可考者有:莽鼐,前公,后公,德日艾里(上屯子,即富??h富海鎮(zhèn)小泉子村),道日艾里(下屯,即富??h富海鎮(zhèn)大泉子村西五隊和六隊),札薩根艾里(即今富??h富海鎮(zhèn)大泉子村二隊),古日本格日(三家子,即富裕縣富海鎮(zhèn)五興三、四隊),道倫塔日音格日(七家子,今屬富裕牧場),奈門格日(八家子,今屬富裕牧場),西尼艾里(即依安縣新屯鄉(xiāng)東新屯),敦達西尼艾里(即依安縣新屯鄉(xiāng)腰新屯),巴仁西尼艾里(即依安縣新屯鄉(xiāng)西新屯)。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是厄魯特蒙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是文化習俗,又是生活習俗。他們普遍信奉喇嘛教,一般人家都供奉釋迦牟尼、文成公主像,每年都參加廟內祀(喇嘛廟祀典)、敖包祀和泉子祀,使烏裕爾河流域成為當時東北地區(qū)喇嘛教徒的主要聚居區(qū)。今日克山縣雙河鎮(zhèn)中心村濱河遺址上磚瓦結構的清代廟宇遺址,就有可能是當年他們初到時所立的喇嘛教寺廟。后來又建廟宇兩處,一在烏裕爾河南岸的尼日本艾里(俗稱喇嘛井子,在今依安縣境內),一在依安艾里(在今富??h富海鎮(zhèn)大泉村),廟名為依和莫日格圖蘇莫,漢譯為“大智寺”,意為黃教喇嘛之正宗。大智寺喇嘛均系厄魯特蒙古子弟,最多時達到五十多人,一般七八歲入廟學經,學習幾年后,也有到外地名剎繼續(xù)深造者或從事醫(yī)業(yè)。1938年,大智寺54名喇嘛中,十五歲以下的少年約占四分之一。后來在《暫行喇嘛管理辦法》中明確規(guī)定“現(xiàn)少年喇嘛均需完成國民學校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未終了者,不準為喇嘛”,從此大智寺再無少年入廟當喇嘛。到20世紀40年代初,已有許多年輕喇嘛還俗回家務農或另謀生計。
廟內祀,分例祀、誕辰祀,每年17次,每次一到九天。例祀為定期或年節(jié)之廟會,屆時,喇嘛披袈裟持法器就坐誦經,信徒服新裝虔誠膜拜,舍施牛、馬、羊及現(xiàn)金,會期一日或數(shù)日。轉廟,每年3次,為農歷正月十六日、六月二十日、八月十五日,儀式隆重,蒙古族民眾參加者極多。喇嘛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為前導,旗傘后為佛轎,男女群眾依次隨行。經韻悠揚,鼓樂齊鳴,行數(shù)十步便止步誦經,隨行者就地跪拜。由右向左繞廟一周,約3華里之多,即為轉廟。扛經,每年二三月或七八月間舉行,參加扛經者不分男女,大多是久病不愈或婚后多年不育者,肩扛黃色經包繞廟108次。誕辰祀為諸佛或葛根誕辰及忌誕之廟會,儀式與例祀大致相同。另有點佛燈之舉,在佛典中央擺到佛燈數(shù)十盞,由信徒各點一燈,點畢跪拜,喇嘛鳴法器誦經。
敖包祀。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的古老習俗,主要是祭祀土神,祈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免禍。敖包是蒙古語“堆”之意,在平原地區(qū)以土堆成;在半山區(qū)或山區(qū)則以石塊堆成,統(tǒng)稱為敖包山。旗和屯都有敖包,旗敖包的祭祀最為隆重。每年五月十六日,舉行盛大的祭祀旗敖包大會。屆時,旗民男子皆來參加,喇嘛席地而坐誦經。祭畢,進行部與部之間(后改為努圖克與努圖克之間)的賽馬、角力等活動。當角力手出戰(zhàn)時,各代表隊的歌手們唱贊歌,以示助威。賽畢,優(yōu)勝者皆獲重獎。
泉子祀。蒙古族人民將泉子視為神跡,每年端午節(jié)拂曉,男女群眾集于泉邊,飲水洗目,謂之祛病。平時不準在泉子前方往返通過,均繞行泉之后方。每年農歷六月初三舉行祭奠,祭時用奶制品,以示清潔。祭祀儀式與敖包祀類似。依克明安旗有泉兩孔,屬于重碳酸鹽礦泉水,以水勢大小而名為大、小泉子。大泉子每小時流量80噸,泉底為類似嫩江石的無色石子。泉水冬夏長流,從不結冰,因此蒙民視為“神跡”。
光緒三十二年(1906),旗民捐銀數(shù)百兩,派克什格喇嘛赴庫倫(今烏蘭巴托)購回甘珠爾經(大藏經)108部,藏于大智寺內。該經為西藏鐵版阿拉騰巴拉,屬國內珍品,與其他寺廟之購于五臺山、北京之木版藏經大為不同。1928年,貝子巴勒濟尼瑪鑒于該廟破爛不堪,不僅有礙觀瞻,而且有損佛圣,于是籌款重修并繪制佛像。工成之日,由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頒發(fā)的用漢、蒙、藏文書寫的藍底金字“大智寺”匾額,懸掛于正殿,相映于金碧輝煌之間。
依克明安旗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今日克山縣雙河鎮(zhèn)中心村建立輔國公府和札薩克府,輔國公府被稱為莽鼐宮,輔國公又被稱為莽鼐公,依克明安旗也被稱為莽鼐旗。從此,該地“莽鼐”一名一直延續(xù)到民國時期(1912—1949),達二百年之久,是東北歷史上運用時間最久的地名之一。
清代齊齊哈爾附近有莽鼐卡倫,也可能設于此地?!逗邶埥靖濉返乩碇局械慕驐l“莽奈岡”(拜泉縣屬下)即為此地。在著名的江東六十四屯中,也有莽鼐屯(又名牤牛屯、莽奈屯、莽那屯)。民國時期的莽鼐鎮(zhèn)、莽鼐村、莽鼐區(qū)、莽鼐集、莽鼐路也是此地。1924年,莽鼐宮三分署由漢人代管。1926年莽鼐鎮(zhèn)劃歸克山縣,莽鼐鎮(zhèn)下設莽鼐村公所,村公所駐地莽鼐街。
1935年,莽鼐鎮(zhèn)隸屬縣城保第71甲,后為加強對烏裕爾河南岸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在莽鼐宮設置警察署管轄池家店(今克山縣雙河鎮(zhèn)政府所在地)、莽鼐鎮(zhèn)(今克山縣雙河鎮(zhèn)中心村)、閻發(fā)村(今依安縣新發(fā)鄉(xiāng),1941年劃歸依安縣)等地。莽鼐鎮(zhèn)下設莽鼐保,莽鼐保下設莽鼐甲(所管15個屯)。1938年,莽鼐鎮(zhèn)改為莽鼐村。東北淪陷時期的莽鼐,日偽統(tǒng)治者實行經濟壟斷,設立專營統(tǒng)配、統(tǒng)售的配給所、專賣所,使本不景氣的民族工商業(yè)僅剩笨重的靠人生產的酒廠、油場、磚窯、瓦盆窯、小洪爐,在莽鼐街僅有一處門面小、貨物少的民用雜貨鋪。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黨地方反動組織在莽鼐區(qū)內發(fā)展黨員37人,建立區(qū)黨部,下設七個系、十個區(qū)黨部(其中有莽鼐分部、前公分部、后公分部)。中共克山縣工委接收政權后,該黨部解散。1946年后,莽鼐村改為莽鼐區(qū)。1949年,莽鼐區(qū)改為濱河區(qū)。
如今,在訥河市有龍河莽鼐古墓群,在蒙古國肯特省還有一個莽鼐縣。由此可見,“莽鼐”一名的影響之廣泛。即便在今日克山,人們一提起克山的過去,往往就要首先想起“莽鼐”及“莽鼐宮”。
依克明安旗立旗于烏裕爾河流域,帶來了厄魯特蒙古人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并吸收了當?shù)仄渌褡宓囊恍┪幕蜕盍曀?,帶來了沿用近二百年的“莽鼐”地名。這種文化和生活習俗若命名的話,以“莽鼐”二字最合適不過了??松娇h是“莽鼐”一名的最早出現(xiàn)地和沿用時間最長的地區(qū),又是清代輔國公府和札薩克府所在地,理所當然地成為莽鼐文化的發(fā)源地和誕生地。
研究莽鼐文化具有巨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具體說有如下幾點:
1.莽鼐文化是近代克山及整個烏裕爾河沿岸各地經濟開發(fā)和文化建設的先聲,它是該地今天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直接源頭;
2.厄魯特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及其習俗,是烏裕爾河流域各地的一大地域特色,將其開發(fā)利用,一定會直接推動各地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3.莽鼐文化是誕生于克山、分布于烏裕爾河流域各地的地域文化,挖掘它的文化資源,宣傳其人物和事跡,研究它的文化內涵,會極大地激發(fā)人們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和愛國愛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增強人們對家鄉(xiāng)建設的凝聚力,為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4.莽鼐文化是植根于黑土地上的黑土文化、關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將極大地拓寬黑土文化、關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5.莽鼐文化延續(xù)近二百年,時間跨越了中國古代和近代的歷史時空,經歷了幾個千差萬別的歷史時代,是烏裕爾河沿岸各地社會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