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秋
(四川文理學院 音樂與演藝學院,四川 達州635000)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教育強則國家強,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1)敖祖輝、王瑤:《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核及其實踐路徑選擇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年第3期。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可見,在新時代,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學科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高師聲樂課程教學是音樂專業(yè)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以聲樂課程為載體,通過與課程思政功能互補、方式互補、內容互補,體現(xiàn)出其獨特而明顯的美育功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遵守真善美的行為準則,升華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等,不斷提升高師聲樂的教學質量和思想內涵,彰顯高師聲樂教學的思想教育價值與藝術魅力,將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的價值塑造放在了第一位。
思想觀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它指導、決定個人、地區(qū)和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進程。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師聲樂教學,既是高師院校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又體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知識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能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對學生的政治方向、職業(yè)操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家國情懷等思想觀念起到正確的引領,是提高和發(fā)展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3)劉秀倫、李珍:《理工科院?!罢n程思政”推行的若干問題及解決思路》,《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4期。如老師在講解歌曲《繡紅旗》時,除了講解時代背景、詞曲作者、發(fā)聲方法、演唱技巧外,還應重點對歌詞進行深入講解和情景還原:“線兒長,針兒密,含著熱淚繡紅旗呀,繡紅旗……”在獄中的江姐平日身受萬般凌辱和折磨一聲不吭、滴淚未灑,為何面對手中的紅旗卻滿含熱淚、激動萬分?因為那一片紅,正是英雄信仰堅定、對黨忠誠、向往新中國成立后美好生活的最好寫照,江姐的崇高形象也在音樂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又如在教授《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愛你中國》《多情的土地》《我為祖國獻石油》《英雄贊歌》等歌曲過程中,通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元素和內容,也能很好地引領學生堅定其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等信念。
人的行為受到眾多具體行為準則的約束,而眾多具體行為準則又服從同一個最高級別的行為準則。(4)仇德輝:《人類的最高行為準則》(2012年11月2日),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1387217.人的最高級別的行為準則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多元素、多因素匯成的“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丑”的認知標準。戰(zhàn)國末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況認為“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5)馮效剛、王錚主編:《中外音樂教育史簡編》,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第18頁。。聲樂恰好是通過語言和聲響對人們進行最直觀、最有效的行為準則認知、梳理、發(fā)展、形成、革新的最好學科之一。這在高師聲樂教學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如規(guī)范軍人行為的《當兵的人》、歌頌建設祖國行為的《在燦爛陽光下》、歌頌為人民服務行為的《學習雷鋒好榜樣》、贊揚教師蠟燭精神的《飛來的花瓣》等歌曲,都能很好地感染、熏陶和引領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師聲樂教學,可以更具象地引領學生行為準則,加強學生“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丑”行為準則的進一步形成。
《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提出:“高校教師要有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yōu)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堅持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guī)范、秉持公平誠信、堅守廉潔自律、積極奉獻社會?!?6)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2018年11月14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師聲樂教學對教師自身的行為標準也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其過程的推動、實施、發(fā)展主要靠教師,“經師易求,人師難得”(7)石勻立、葉圣蕾:《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論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年第11期。,教師的行為準則不僅體現(xiàn)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學經驗的嫻熟,而且還表征著教師的教研水平。(8)劉桂輝:《走向自主: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9年第1期。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成熟、成才路上學習的典范和方向標,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傳道,才能讓學生信服,發(fā)揮課程思政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引領作用。教師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發(fā)展辯證統(tǒng)一、相輔相成,在加強課程思政融入高師聲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行為準則受到引領的同時,也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道德行為規(guī)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9)栗樹林:《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山西教育·管理》2018年第11期。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師聲樂教學中還要體現(xiàn)藝術的升華。藝術是技巧、素養(yǎng)、修為以及品質和心靈的完美結合。沒有任何人可以用虛情假意打動聽眾,弄虛作假的演唱只能是適得其反,讓人生厭。只有結合自己心靈深處的體驗和真實的感受才能有發(fā)自內心歌唱,才能打動聽眾,贏得共鳴。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將歌頌偉大母親的《媽媽》《兒行千里》、歌唱家鄉(xiāng)的《落葉歸根》《故鄉(xiāng)的云》和歌頌戰(zhàn)友的《駝鈴》《懷念戰(zhàn)友》等歌曲教學融入思政元素,能加強技能和情感的結合,讓歌唱藝術得以進一步升華。那樣既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演唱的技能技巧,又直接感染和熏陶了學生的思想情感表達,加深了其對藝術的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教師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職業(yè);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工程師。”(10)張爍:《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11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1/c64094-30284771.html.新時代高師聲樂教學不只是培養(yǎng)具備高超演唱技巧的歌唱者,而是應該根據(jù)“育人”目標,結合當今世界先進的一些教育理念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培養(yǎng)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質、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過硬的政治品質和高尚師德的合格優(yōu)秀的中小學教師。
目前,全國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普遍推行并不斷深入,但由于部分高師院校聲樂教師對當代世界教育發(fā)展的終身化、信息化、民主化等趨勢缺乏深入了解,對主體性教育特點等世界先進教育理念沒有深入鉆研,不能深入推進思政一體化建設;同時,部分高校聲樂教師不及時關注新時代中國教育教學的改革動態(tài),沒有深入學習和全面領會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刻內涵、重要意義,沒有從思想上真正領會課程思政的意蘊,導致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師聲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知識教育靠灌輸,人文教育靠熏陶”,部分高校聲樂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固步自封,還在延續(xù)著只注重學生聲樂演唱技巧訓練的方向和理念,在教學中幾乎全部精力都圍繞演唱的呼吸、發(fā)聲、咬字吐字、腔體共鳴等相關理論知識、技巧進行講解和訓練,而對涉及思想政治元素的內容只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這樣的教學不能觸及學生靈魂深處,難以達到“立德樹人”目的。
一是教材分類不夠細化。目前常用的高師聲樂教材有《聲樂曲選集》(徐朗、顏蕙先主編)、《聲樂曲選集》(戴莉蓉、冉光彪主編)、《中外聲樂曲選集》(胡郁青主編)和《聲樂作品選集》(楊清主編)等,以上教材主要是以作品的難易程度、不同聲部、不同國家進行分類,雖然歌曲種類較為豐富,但是缺乏系統(tǒng)課程思政內容的支撐。
二是教材內容不夠有針對性。傳統(tǒng)聲樂教材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僅僅羅列出歌曲的譜子,沒有對歌曲進行分析和說明;第二類是在教材的前言或序里對歌曲難度、調性、出處作簡要的概述和解釋;第三類是在每首歌曲后面對歌曲的音域、演唱技巧、注意要求、演唱情緒和歌曲意境作簡要的說明和注釋。上述三種教材分別為師生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向和思考空間,但教材正文及課后作業(yè)對作品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內涵等都缺乏系統(tǒng)、具體的闡述和引導,導致教材內容針對性不夠,增加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難度。
三是缺乏本土教材。近年來,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越來越多地投身為本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服務,各方也一直呼吁對本土教材的創(chuàng)作、使用。但由于教材出版價格日益增高、本土音樂傳承創(chuàng)新乏力、已編寫的教材中仍未真正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等原因,優(yōu)秀的本土教材成果一直較少,且未能得到大力推廣。
傳統(tǒng)的高師聲樂課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很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課堂模式一般包括練聲→回課→教唱→小結→作業(yè)等五個大的環(huán)節(jié),“師傅帶徒弟”成為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對于聲樂這類技能性強的學科有較強的實用性,多年來也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歌唱人才。但也導致如今仍然有許多老師沿用“滿堂灌”“填鴨式”等技能教授的方法,沒有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慕課等更科學的教學手段,無法在教學中很好地融入課程思政內容,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高師聲樂教學場地一般有琴房教學和舞臺考試(觀摩)兩種,學生對作品的學習和感受往往靠老師的口頭描繪和空間想象,不能身臨其境感受歌曲描繪的環(huán)境、欣賞作品表達的意境。缺乏實景效應和身臨其境的心理感應,會導致對作品的表達缺乏情感,也不利于課程思政的融入與育人。
高師聲樂教學的測評成績一般包括平時成績和專業(yè)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同時還特別重視學生參與各種聲樂比賽的結果,比賽結果甚至直接影響學生的測評成績排名、榮譽、就業(yè)和前途,導致部分學生過于追名逐利。 測評體系沒有將學生在思想方面的收獲作為測評依據(jù)之一,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監(jiān)測,導致學生一味追求專業(yè)考試和專業(yè)比賽成績。
測評結果是衡量學生學業(yè)的重要標準,也是就業(yè)單位和社會考察學生的重要依據(jù)。而測評方式又直接影響測評結果,所以測評方式就必須全面科學促進和引導學生學習、發(fā)展的方向,所以,課程思政元素在目前高師聲樂課程測評體系中沒有得到有效體現(xiàn),也是目前聲樂課程測評方式的短板。
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成為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向,它不僅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目標、內容、任務,并且在實踐層面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化、協(xié)同化建設的現(xiàn)實要求。(11)李力:《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協(xié)同策略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第9期。高校聲樂教師應摒棄固化、陳舊的教學模式,堅持貫徹新時代黨和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政策,適應時代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新要求,緊緊圍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回歸課程原本的育人功能。《樂記》“凡音所起,由人心生也”;《晉書. 樂志》“是以問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人類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音樂是比一切知識、哲學更高的啟示”;(12)涂安琪:《試論幼兒鋼琴的科學學習方法——以3至6歲年齡段幼童為例》,《教育學文稿》2020年第21期。中國美育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是“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1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2018年6月22日),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622/c419384-30077738.html.;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探索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通過音樂情感教育的三個層次養(yǎng)性、教化、審美,讓學生求真、向善、愛美;都是回歸音樂本源教育理念的極好體現(xiàn)。高師聲樂教學是一門師生之間特別能產生“共情”的學科,這是由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此,高師聲樂教學不僅要教育學生掌握必備的理論知識、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將思政元素與聲樂課程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在歌唱中潛移默化地啟迪學生愛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崇高家國情懷,展現(xiàn)出高師聲樂課程價值的多維性和時代性,實現(xiàn)新理念與新行為的高度統(tǒng)一,從而提高學生個人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推動社會的進步,為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石,儲備源源不斷的后繼力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就是聲樂教學的“器”。
首先,教材內容中分類依據(jù)方面,可以增加依據(jù)課程思政元素的分類,更直觀、有意識地將課程思政元素體現(xiàn)在教材中,為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重要保證。一是根據(jù)歌曲內容、風格、思想情感進行分類(歌頌祖國的作品、歌頌家鄉(xiāng)的作品、歌頌時代和英雄的作品、歌頌親人和朋友的作品、歌頌美好愛情的作品等),并對每一類作品蘊含的思政元素做統(tǒng)籌分析;二是依據(jù)時期進行分類(如以學堂樂歌為中心的作品、“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作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立音專的專業(yè)音樂作品、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音樂大發(fā)展作品等),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chuàng)作觀。
其次,提升教材內容中有關思政元素的針對性。在教材內容上的編寫上,應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對每一首歌曲的具體介紹中。如在學習藝術歌曲《海戀》時,不能局限于簡單概述歌曲的結構、內容以及演唱技巧,而應引導學生用歌聲描繪夢、浪花和大海之美,激發(fā)學生對大海的依戀之情,從而升華為對大自然、祖國、親人的愛和依戀;又如學習歌曲《兒行千里》時,也不只是粗略地寫出歌曲的調式、調性和演唱重點,而應該詳細分析歌曲通過“擦鞋、縫扣、淚流”等動作,深深表現(xiàn)了母親對出行兒子的擔憂和不舍,體現(xiàn)母愛的樸實、深厚。這種借景抒情、以物詠志的博大情懷,這種對摯愛的細節(jié)描述和表達,才是學習的重點。
再次,豐富本土教材、凸顯課程思政理念。我國音樂文化流派多、地域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藝術特色,本土教材能借助熟悉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優(yōu)勢,更好地教授地方特色音樂的相關內容。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該校要求密切結合地方文化,根據(jù)學生專業(yè)分層分類教學、因材施教;積極推進四川紅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川實踐、川陜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進課堂。音樂學院為落實上述方案,以“厚植巴山沃土,放眼神州舞臺”為培養(yǎng)理念,成立川東民間音樂藝術研究所等,展開了對巴渠民間音樂藝術和文化的系列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對地方特色課程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增進了全院師生對川東民族民間聲樂作品的了解,加深了對這類音樂的情感,形成了“人人參與、主動適應、全面開花”的局面。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進入本土聲樂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思政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4)吳晶、胡浩:《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016年12月8日),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高師聲樂教學課程思政的本質是以聲樂課程為載體,通過與思政課程功能互補、方式互補、內容互補,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傳統(tǒng)高師聲樂課程的教學主要還是采用“師傅帶徒弟”式的講授法、示范法、討論法,口頭語言使用較頻繁,這種過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全球化”“多元化”成為當今教育的發(fā)展趨向,知識更新快、輻射廣、交叉多、深度厚,高師聲樂課程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開展翻轉課堂、慕課、線上線下混合式等教學法,并充分利用課前的思政導入、課中的思政滲透、課后的思政追蹤等方法,多渠道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學習情境的合作性、價值趨向的個體性、互動方式的多變性、選擇使用的綜合性和目標達成的全面性,不斷提高專業(yè)課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成效。
高師聲樂教學的藝術性、情感性、敘事性等特點都非常適合創(chuàng)造和再現(xiàn)歌曲情境、滲透課程思政理念。通過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解、引導,師生協(xié)同合作、學習探究、演與唱,營造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更易于接受、理解聲樂作品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教學中,教學環(huán)境也不能局限于琴房,還可以在實訓室、音樂廳、實習基地、音樂廣場、紀念館、博物館、名人堂等場地,從琴房到舞臺,再從舞臺融入社會,實施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望、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歌曲《懷念戰(zhàn)友》《英雄贊歌》《再見吧媽媽》等歌頌戰(zhàn)士、英雄的歌曲時,到英雄紀念館就會讓學生心理產生強烈的共鳴,對英雄的熱愛崇敬之情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我愛這土地》《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我和我的祖國》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歌曲時,就可以到戶外草地上,讓學生在大自然美景下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對當下幸福生活的珍惜。走出琴房、走進自然、融入社會是高師聲樂教育改革的趨勢,也符合當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也更加有利于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和開展,能夠很好地推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教育部在2020 年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人才培養(yǎng)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要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jiān)督檢查機制,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落細落實。(15)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2020年5月28日),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在對學生的學業(yè)進行測評時,不能只停留在專業(yè)成績上,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重視過程性考核,持續(xù)引導學生學習方向,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梢圆捎镁€下上課、線上監(jiān)測的方式,讓學生將每天的練習情況錄下來上傳供老師審批和指導,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改正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加大思政方面的考核,促進學生思想進步。無論是平時成績還是期末考試成績都應該融入有關思政內容的考核,可通過對歌曲的解讀和思考提交分析報告,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受加以總結,也可以對本學期所學歌曲的整體感受和情感體驗寫出分析報告,還可以通過自己審美對其他歌曲作出評論,不斷促進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覺悟。三是全面提升學生思想素養(yǎng)。細節(jié)決定成功,點滴匯成大海,思想抓手應該從日常做起,應該從考場上拓寬到平時的具體表現(xiàn)。從學生進校開始,就應該不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除了課堂內容,還應對平時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考核,哪怕是一封家書、一次幫扶、一次捐贈等都可以進行表揚并作為加分依據(jù),如是,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思想素質就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還避免了知而不做,曉而不為的不良思想習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繪畫繪神,唱歌唱情?!叭恃圆蝗缛事曋肴松钜病?16)(戰(zhàn)國)孟子:《孟子》第十三篇,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7年11月,第297頁。。新時代下,隨著課程思政的全面開展,高師聲樂教學也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測評模式,教育學生唱出情感、唱出神韻、唱出情懷,不斷地提升聲樂專業(yè)教學質量,推進社會主義藝術人才培養(yǎng)水平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