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促進深刻性、敏感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思維品質的提升。”提升思維品質的課程標準和理念既體現(xiàn)在語文教材上,也體現(xiàn)在高考考題上。近年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和各地自主命題的高考試卷出現(xiàn)了較多的“評價型”主觀題,此類題目能很好考察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對此類題目的探究和思考,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
“評價型”即評價觀點類題型,是指題中給出名家典籍、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價,然后讓考生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分析,這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試題。
王植定在“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內涵”方面認為:在課堂初始預備階段對各種生成因素進行充分的估計,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提問,給學生留下足夠思考時間。用這一觀點審視評價型題目同樣適用,題目中的評價內容客觀面向全體學生,層次分明又重點突出,同時給出解題的思考方向。由此角度看,這類題型可以理解為一種出現(xiàn)在試卷上的“課堂有效提問”。
根據(jù)問題設置句式的鑒賞角度,主要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如何做”幾種形式。近5年的高考詩歌鑒賞題使我們看到,針對策略性知識的“如何型”問題正在成為主流。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卷I第16題: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
依據(jù)《考試說明》,詩歌鑒賞的對象主要有語言、內容、思想感情等。
根據(jù)引用的“評價”內容性質主要可以分為名家典籍類、詩體風格類、觀點探索類。其中名家典籍類相對出現(xiàn)頻率較高,從廣義而言,此類包含古代詩詞評論家和后世對詩詞特點的評價。如2015年課標全國卷Ⅱ第8題:古人認為這首詩的頷聯(lián)“乃晚唐巧句”,請指出這一聯(lián)巧在哪里,并簡要賞析。
根據(jù)題目給出的相關信息量的多少,可以分為評語有印證性語言和無印證性語言兩大類,近年的高考題多以無印證性語言為主。
評價型詩歌鑒賞題型其實并沒有固定的分類,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便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
1.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發(fā)現(xiàn)、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提升的過程,“問題情境”是思維生發(fā)的根據(jù)地。評價型話語就是一種特殊的情境,需要學生走入其中,理解評價話語的內涵,構建和文本的關聯(lián)。對該題型的思考與探索,可能會引起學生已知、新知和未知的沖突,刺激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整合相關信息,加工轉換后給出思考推斷的結論。
2.可以獲得信息反饋,反哺課堂教學
評價類題型直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命題考查涵蓋“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層面,具體表現(xiàn)為:
①題型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人文積淀”部分“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要求,從方法和實踐角度考查考生技能素養(yǎng)。
②題型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審美情趣”部分“具有發(fā)現(xiàn)、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從意識和能力角度考查考生審美素養(yǎng)。
以2021年全國新高考卷I題第16題為例(題目見上)。筆者讓本班學生做了這一套高考題,通過抽樣檢查學生答案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直接忽略“委婉勸告”的提示,徑直分析起詩歌第二句的意蘊;部分學生注意到了評論型話語,但是無法準確理解“委婉”“勸告”的內涵,認為直接抄一遍題目,隨意寫出答案即可;個別同學把此題理解為情感概括題,答出了詩中體現(xiàn)的詩人情感。于是這些忽視“評價”語言的同學就寫出一些似是而非、并不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由此亦可看出學生審題能力的不足。
解答此類題型的關鍵是先解讀題目涉及的“評價話語”,只有把握了這個關鍵,才能找到打開寶藏的鑰匙,正確的解答。而“評價話語”涉及名家典籍、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價等諸多內容,平時多注意積累知識,考試時才能融會貫通,理解準確而深刻。然而學生在實際作答中,經(jīng)常不能把握要點,對“評價話語”解讀膚淺。
2015年課標全國卷Ⅱ第8題(題目見上),顯而易見,此題評價話語中最重要的一個字為“巧”,而“巧”又可以有多種解讀,如巧合、巧妙、巧言等。而部分學生往往偷換概念,把“巧”解讀為“好”,題目就變成了“好在哪里”,如此,就和題目本意風馬牛不相及了,學生答案也就和參考答案差以千里了。
詩歌鑒賞主觀題考察形式千變萬化,不變的都是對詩歌本身的考察,所以不論解答何種題型,最重要的都是回歸詩歌文本,結合全詩內容作答,而非就題目論題目,本末倒置。然而部分學生解題時,反而因為對評論話語的理解深入全面、“很有話說”等原因,忘了題中的“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的要求,大談特談,最終脫離詩歌,成為無本之木。
以2021年北京卷第14題為例,題目: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部分考生文史功底較好,對“以理見長”四字感觸頗深,于是在試卷上大談宋詩的理趣、宋詩沖淡平和的意境,完全拋棄了“蘇軾”和“后四句詩”的限定,雖然答題字數(shù)較多,但得分寥寥。
1.讀懂“評價話語”,明確命題方向
題目中所引用的材料(評價話語)是命題的方向,因此,讀懂評價語言的鑒賞對象及鑒賞角度是關鍵的第一步,只有理解材料的內涵,才能找準命題方向。
以2021年北京卷為例(題目見上),顯然,解答此題需先理解“以理見長”的內涵,此處的“理”,可以理解為理趣、哲理,體現(xiàn)宋代詩人對自然萬物、社會生活的觀照與思考,是智慧和心境的外化,所以絕非浮于表面主觀淺顯見解,而是深入人生本質的理性思考。本題難度較大,注重對詩歌內涵和作者情感體悟的考查。詩中“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兩句的意思是:魚兒和鳥哪里知道,只要我的內心安適悠閑,外物也自然安閑。這體現(xiàn)出詩人樂天安命、順應自然,因而感到閑適自在的心境,側重寫人與自然相融相親的關系。后兩句側重寫詩人超然的心境,“悠悠”指繁多的外物,“未必爾”意即“未必就是這樣和諧、美好”,但作者姑且能夠因自己認同的事物感到快樂,即只要內心超脫,即使外物不順心,也能夠自得其樂。
2.抓住關鍵詞,尋求解題途徑
在讀懂材料評價話語(鑒賞對象和角度),明確命題方向之后,第二步需要理解材料表述的重點,找準答題方向,再依據(jù)詩歌鑒賞規(guī)律,找出對應的詩歌鑒賞方法,從而找到解答題目的途徑,為制定答案鋪平道路。
以2021年全國新高考卷I第16題為例(題目見上),此題前人評論中“已”“委婉”“勸告”為關鍵詞。“已”字可看出這種委婉勸告的意思后文再次出現(xiàn)了,并與第二句相照應,由此我們可以根據(jù)后文情感推斷第二句的句意;“委婉”一詞可見此種情感并不是直接明顯的體現(xiàn),或許是借助于景、事、物等來展現(xiàn),再結合詩句內容賞析;“勸告”一詞有勸諫、勸誡之意,表達委婉的提醒。詩歌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遠曾經(jīng)住過的東林寺,不知道你是否去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此時被貶江州,當?shù)赜蟹鸾谈呱葸h居住過的東林寺,詩人擔心白居易被貶失意而沉迷于佛理,表面是詢問白居易是否去過該處,實際是委婉勸告,為結尾勸誡做鋪墊。詩歌尾聯(lián)直言“莫謾拘牽雨花社”,勸告友人不要被宗教束縛而沉淪,并以“青云依舊是前途”來開解他,認為未來的前途依然很遠大,要有信心。答題時注意結合詩歌“勸誡”的主旨,分析第二句的“委婉”之處。
3.回歸詩歌,完善答題細節(jié)
規(guī)范作答是需要考慮的第三個重點。高考閱卷是根據(jù)采分點計分,因此完整的答題步驟是得高分的關鍵,而此類題型的部分答題步驟也隱含在所引用的材料之中,這正是此類題型的難點,也是拉開得分距離的落點所在。
以高三模擬題《贈賣松人》為例,題目:本詩語言婉而多諷,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此題關鍵詞除了“婉”“諷”外,還要注意“全詩”“語言”這兩個詞,所以解答時務必根據(jù)題目要求回歸詩歌原文,整體作答,不能一葉障目。本詩語言的“婉”體現(xiàn)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樹”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樓人”喻朝廷掌權之人,用“桃李”喻趨時媚俗無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語委婉。本詩的“諷”體現(xiàn)在對社會現(xiàn)實的諷刺,詩人所諷喻的是一切像松樹一樣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長安來謀求出路,絕不會得到這個朝廷掌權之人的重視,他們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樣趨時媚俗之人。所以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語言含蓄委婉。
據(jù)此,可以總結評價型題目的解題思維為:第一步,辨析并解釋出評價語的意思,以確定鑒賞對象及鑒賞角度;第二步,抓住關鍵詞,并結合作品本身內容加以分析;第三步,綜合考量,全面關注題目信息,并注意細節(jié),回歸文本,形成序列化答案。
影響學生正確作答“評論型”詩歌鑒賞題的因素較多,可以通過與學生交談、調查問卷、分析答題卡等方式全面深入的了解原因,并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如此才能有的放矢,不做無用之功。
教師對此類題目的指導點撥要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語文學習需要從最基礎的感覺階段開始,到接收各種語言信息的感知階段,到最后理解思考和吸收的認識階段。所以,語文學習永遠是內化優(yōu)于外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內化吸收,任何問題的設置都要遵循學生接收的規(guī)律,從淺入深,逐層深入,再融匯貫通,最終達到靈活遷移。教師可以評論型題目拆解成若干部分,分層講解,逐漸深入,最后再統(tǒng)一答案和要求,顧及不同學生的信息接受能力,然后再類比遷移,從而真正教會學生如何作答。
評價型詩歌鑒賞題看似是最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新題型,與我們的課堂教學距離較遠,平時無法把握,只能通過題目訓練提高,實則這種考題貫穿我們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只要做個用心引導的有心人,就能把答題技巧融進平時的學習生活中。
很多課文都可以用詩句和名言來導入,當我們引用他人的對某篇課文的評價時,這本身就是一種“評論”。在導入《屈原列傳》時,可以引用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導入,而“絕唱”是對《史記》史學地位的肯定,“《離騷》”是對《史記》文學方面價值的贊美,學生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夠加深對評價的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某個探究題經(jīng)常有不同解讀,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番辯論,先駁倒對手的觀點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駁倒對手的過程也是對他們評價進行解讀和辨別的過程,樹立觀點的過程也是回歸文本“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過程。《錦瑟》的主題向來眾說紛紜,有“戀情說”“悼亡說”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再引導他們辯論,如此來提高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審題解題能力的提升。
任何形式的題目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而不是脫離教材、脫離課堂的無根之木、無水之源,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關鍵是回歸書本和課堂,而非答題模板的套用,教師要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如此才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貫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思維提升”的理念。評價型詩歌鑒賞題的相關研究還有很多需要探討與探索,我們仍然要深入鉆研考試題目,深入了解學生,去積累更多教學經(jīng)驗,以期盡可能完美,促進學生成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