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心具眾理”與“心皆具是理”:朱陸“心”義之同異

        2022-03-18 08:02:07鄭義成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虛靈陸氏陸九淵

        鄭義成

        (四川師范大學 哲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朱陸之辨由來已久,從南宋到當下一直存在學者爭辨。例如,清代陸門學者李紱作《朱子晚年全論》,對朱陸之辨概括道:“朱子與陸子之學,早年同異參半,中年異者少同者多,至晚年則符節(jié)之相合也?!盵1]對此,清代朱門學者夏炘作《述朱質疑》,回應云:“但見書中有一‘心’字,有一‘涵養(yǎng)’字,有一‘靜坐’‘收斂’等字,便謂之同于陸氏,不顧上下之文理,前后之語氣。”[2]從而,夏氏主張朱陸早晚均異。民國時期,對于朱陸之辨,馮友蘭先生認為:“若以一兩語以表示此二派差異之所在,則可謂朱子一派之學為理學,而象山一派之學則心學也?!盵3]305與馮先生不同,錢穆先生認為:“后人言朱陸同異,率謂朱子乃理學,象山乃心學,其說之誤,已辨在前。其實兩人異見,亦正在心學上?!盵4]。當今學者樂愛國教授則認為,朱陸之學的差別在于“氣稟”說[5]。

        事實上,朱陸之辨的關鍵在于朱陸“心”義之同異。誠然,朱熹哲學體系的核心是“理”,但同時,朱熹也重視“心”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朱熹說:“人之所以為學,心與理而已矣。”[6]528朱熹認為,從為學的角度來講,“心”與“理”同等重要。關于朱熹論心,張岱年先生說,秦以后的哲學家中,論心最詳者是朱熹,朱熹成立了一個比較精密周詳之心說[7]。然而,面對程朱“性即理”命題,陸九淵提出了“心即理”命題,強調“本心”在其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陸氏多次強調孟子的“求放心”為學問之重點。對此,崔大華先生評述道:“陸九淵心學的方法和其哲學基礎在性質、特色上都是一致的:一切從‘心’出發(fā)?!盵8]

        既然如此,朱陸之辨就應當從朱陸“心”義之同異的視角切入分析。

        一、朱陸“心”義之同

        理學家論心,通常包含知覺思慮的意義。張載說:“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盵9]程頤說:“人心不能不交感萬物,亦難為使之不思慮?!盵10]168-169同張載、程頤一樣,朱陸“心”義也指知覺思慮,并且在此基礎上,朱陸皆認為,此知覺思慮之心兼有善惡的意義。

        (一)心之知覺思慮與虛靈

        朱熹“心”義通常指知覺,此知覺有狹、廣兩種意義。狹義指人的知覺能力,廣義指人的知覺能力和具體知覺。關于狹義的知覺,朱熹說:“心之知覺,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11]2590。“有知覺謂之心”[12]3606,“心者,人之神明”[13]310。朱熹所謂的“神明”指精神,即人的知覺能力。關于廣義的知覺,朱熹說,“人之一身,知覺運用莫非心之所為”[14]1419,“心者,人之知覺,主于身而應事物者也”[15]3180。概言之,朱熹認為,心不僅指人的知覺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心的具體知覺活動去認識事物。

        與此同時,朱熹“心”義還指思慮的功能。朱熹說:“耳目之官不能思,故蔽于物”[12]1515,“心則能思,而以思為職,凡事物之來,心得其職,則得其理,而物不能蔽?!盵16]298“心中思慮才起,便須是見得那個是是,那個是非”[12]827。朱熹認為,因為心具有思慮的功能,所以心不僅能夠認識事物之理,不為外物所蔽,而且還能夠判斷認識的是是非非。

        為何“心”能知覺思慮?朱熹說:“心之知覺,又是那氣之虛靈底。聰明視聽,作為運用,皆是有這知覺?!盵12]1531“知覺正是氣之虛靈處,與形器渣滓正作對也”[15]2944。除此之外,朱熹又說:“不專是氣,是先有知覺之理”[12]93。質言之,朱熹認為,心能知覺思慮的原因在于,心是由知覺之性和虛靈之氣所構成。

        與朱熹相似,陸九淵“心”義也指知覺思慮。陸九淵說:“人非木石,安得無心?心于五官最尊大。《洪范》曰:‘思則睿,睿作圣?!睹献印吩唬骸闹賱t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16]149陸氏認為,人不同于木石的依據(jù)在于人有知覺之心,而且心相比于人的其他四官,獨具思慮的功能,故“心于五官最尊大”。

        為何“心”能知覺思慮?陸九淵認為,原因在于人心之“靈”。對此,陸氏常說“此心之靈”“人心之靈”。陸氏進一步認為,由于“此心之靈”,故心能夠認識外在事物。他說:“謂心至靈,可通百圣,謂物雖繁,在我能鏡”[16]514。

        由此可見,朱陸皆認為,由于心之虛靈,故心能知覺思慮。對此,黃宗羲評述道:“先儒以靈明知覺為心,蓋本之乾知”[17]。

        (二)道心、人心與正心、邪心

        朱熹認為,根據(jù)心之知覺方向的不同,可將知覺之心分為“人心”“道心”。他說:“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盵12]2157朱熹認為,心之知覺方向指向道德原則的是道心,心之知覺方向指向個人情欲的是人心。

        為何心會有人心、道心兩種不同的知覺方向?朱熹說:“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盵13]14根據(jù)朱熹的理氣觀可知,人是由天命之性與氣質“凝合”而成。為此,在人心、道心問題上,朱熹認為人心根源于人之氣質,道心根源于人之天命之性。

        需要注意,朱熹并不認為道心、人心等同于天理、人欲。他說:“若說道心天理,人心人欲,卻是有兩個心!人只有一個心,但知覺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覺得聲色臭味底是人心,不爭得多?!诵?,人欲也’,此語有病。雖上智不能無此,豈可謂全不是?”[12]2158朱熹認為:一方面,如若說道心等同于天理,人心等同于人欲,那就相當于說人存在兩個心,而實際上人只有一個心;另一方面,從心之知覺方向而言,天理是道心的知覺方向,情欲是人心的知覺方向。申言之,人心與人欲在善惡問題上是存在分別的。朱熹認為,“雖圣人不能無人心”[12]2159,故“人心亦不是全不好底”[12]2157,而“可為善,可為不善”[12]2161。與人心不同,朱熹認為人欲全是私欲,應當“革盡人欲,復盡天理”[12]240。于是,對于道心和人心的關系,朱熹認為應當以道心支配人心。他說:“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13]14

        陸九淵認為“心”的本來狀態(tài)為“至靈”,但心“有所蒙蔽,有所移奪,有所陷溺,則此心為之不靈”[16]149,“故心當論邪正,不可無也”[16]149。陸氏所謂的“邪正”即指是非善惡。他說:“今邪正是非之理既已昭白,豈可安于所惑,恬于所溺,而緩于適正也哉?”[16]76“善惡邪正,君子小人之各以氣類相從蓋如此”[16]43。陸氏認為,既然心有邪正,那么就應當“必也正人心乎”[16]425,“亦粗見于惟其以正人心為本”[16]532。

        與此同時,對于當時學者饒有興趣討論的人心、道心話題,陸九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庹叨嘀溉诵臑槿擞佬臑樘炖?,此說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則曰惟危;自道而言,則曰惟微?!枘钭骺?,克念作圣’,非危乎?‘無聲無臭’,無形無體,非微乎?”[16]395-396陸氏首先對當時學者將人心、道心等同于人欲、天理的看法,表示否定。其次認為人只存在一心,只是從“人”和“道”的不同角度來看,存在“?!焙汀拔ⅰ钡奶攸c。

        由此可見,朱陸皆認為知覺思慮之心兼有善惡的意義,只是朱熹體現(xiàn)在人心、道心問題上,陸九淵體現(xiàn)在正心、邪心問題上。進一步而言,在人心、道心話題上,朱陸皆認為人只存在一心,并且人心、道心不等同于人欲、天理。

        總而言之,朱陸“心”義的相同點在于:第一,朱陸皆認為由于心之虛靈,故心能知覺思慮,心屬于認識論范疇;第二,此知覺思慮之心兼有善惡的意義,心具有倫理學意義。

        二、朱陸“心”義之異

        朱陸“心”義的根本差異在于:朱熹主張“心具眾理”,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眾”與“是”雖一字之差,實則代表朱陸“心”義的根本差異。

        (一)朱熹主張“心具眾理”

        朱熹哲學的心相比于其他萬事萬物有一特性,即“心具眾理”。朱熹說:“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也?!盵13]310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心具眾理”命題強調的不是“心與理之關系”,而是強調“心之定義”。因為從語法角度而言,“……者,……也”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句,表示用“也”字前的謂語對“者”字前的主語進行判斷。朱熹又說:“心具眾理,變化感通,生生不窮,故謂之易?!盵14]1395從語義角度而言,這句話的意思不是指“心與理之關系”,而是指“具眾理之心”,變化感通,生生不窮,所以稱為易。與此同時,朱熹也用“心具萬理”來表達和“心具眾理”相同的思想。他說:“心包萬理,萬理具于一心”[12]167。“一心具萬理”[12]167。

        當然,朱熹“心具眾理”命題中的“眾理”指的是萬事萬物的殊別之理,而不是指同一共同之理的太極。朱熹說:“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盵18]根據(jù)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朱熹認為,人與物本應皆具有太極之道,但最終只有人因“其心為最靈”,從而保全了心中性之全體。需要注意,此處的“性”指的是殊別之理,而不是指共同之理的太極。關于太極與性的差異,《朱子語類》記載:“問:‘先生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云云,此說性是如何?’曰:‘想是某舊說,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為稟于天者言。若太極,只當說理,自是移易不得?!盵12]2544由此可見,朱熹認為殊別之理可以稱為性,而共同之理的太極只能稱作理,而不能稱作性。

        除此之外,朱熹還曾多次將“心具眾理”與“萬事”“萬物”對舉。朱熹說:“心之神明,妙眾理而宰萬物者也”[19]?!澳艽娴米约覀€虛靈不昧之心,足以具眾理,可以應萬事,便是明得自家明德了?!盵12]282“心惟虛靈,所以方寸之內體無不包,用無不通,能具眾理而應萬事?!盵11]805概言之,朱熹“心具眾理”命題中的“眾理”指的是萬事萬物的殊別之理,而不是指共同之理的太極。

        (二)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

        陸九淵認為每個人“心皆具是理”。他說:“‘天之所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故曰‘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盵16]149“此理甚明,具在人心”[16]7,“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16]273。由此可見,陸氏是從“心皆具是理”的意義上談“心即理”。

        值得注意的是,陸九淵“心皆具是理”命題中的“心”指的是“本心”,而不是指知覺思慮之心。陸氏說:“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爍我也,故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盵16]5簡言之,本心指每個人先天具有的道德理性。與此同時,陸氏認為,作為道德理性的本心是道德法則的根源,提供道德法則,發(fā)動道德情感。陸氏說:“仁義者,人之本心也?!盵16]9《年譜》記載:“問:‘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盵16]487

        既然每個人先天地具有本心,本心又具有“是理”,那么陸九淵所謂的“是理”有何內涵?陸九淵哲學的理首先指宇宙普遍規(guī)律。陸氏說:“人為學甚難,天覆地載,春生夏長,秋斂冬肅,俱此理。”[16]450其次,陸九淵哲學的理具有客觀性。陸氏說:“此理在宇宙間,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損”[16]26?!按死砣钪?如何由人杜撰得?”[16]461最后,陸九淵哲學的理指道德法則。陸氏說:“塞宇宙一理耳……乾坤同一理也……堯舜同一理也。此乃尊卑自然之序,如子不可同父之席,弟不可先兄而行,非人私意可差排杜撰也?!盵16]161關于宇宙普遍之理與道德法則之理的關系,陸氏同其他大多理學家一樣,認為內心的道德法則之理與宇宙普遍之理具有同一性。他說,“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此理”[16]423?!笆菢O是彝,根乎人心,而塞乎天地?!盵16]269

        更為重要的是,陸九淵“心皆具是理”命題的“是理”指的是同一共同之理。陸氏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16]273,“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16]196,“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16]4-5,“天下事事物物,只有一理,無有二理”[16]453。由陸氏以上種種說法可知,陸氏認為本心如宇宙一般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而本心所具有的“是理”指的是同一共同之理,而不是指萬事萬物的殊別之理,千萬世之前與千萬世之后只存在“一理”。

        總而言之,朱陸“心”義的根本差異在于:朱熹“心具眾理”命題強調心所具有的是萬事萬物的殊別之理,而陸九淵“心皆具是理”命題強調本心所具有的是同一共同之理。如若用朱熹“理一分殊”命題來解釋的話,那么朱熹“心”義強調“分殊”之理,而陸九淵“心”義強調“理一”之理。

        三、朱陸之辨再辨與朱陸明理之方

        朱陸之辨的根本差異在于“心”義之根本差異,即“心具眾理”與“心皆具是理”,而不在于朱熹主張“性即理”,陸九淵主張“心即理”。由于朱陸“心”義之根本差異,導致朱陸不同的明“理”之方,尤其是對于“格物致知”的解釋存在巨大差異。

        (一)朱陸“性即理”與“心即理”再辨

        關于朱陸之辨,許多學者認為“性即理”與“心即理”是朱陸哲學的根本差異。事實上,明代羅欽順早已明確指出了這一點:“程子言性即理也,象山言心即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是則彼非,彼是則此非,安可不明辨之?”[20]

        馮友蘭先生在羅欽順的觀點上提出:“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此一言雖只一字之不同,但實代表二人哲學之重要的差異。蓋朱子以心乃理與氣合而生之具體物,與抽象之理,完全不在同一世界之內。心中之理,即所謂性;心中雖有理而心非理。故依朱子之系統(tǒng),實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也。”[3]305-306馮先生認為,朱熹哲學的心與理是不同的,心是“具體物”,理是“抽象物”,所以只能言性即理,不能言心即理也。馮先生又說:“蓋朱子所見之實在,有二世界,一不在時空,一在時空。而象山所見之實在,則只有一世界,即在時空者。只有一世界,而此世界即與心為一體,所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故心學之名,可以專指象山一派之道學?!盵3]306馮先生又從實存世界和潛存世界的角度來分析朱陸之辨,認為朱熹所見的世界有實存與潛存兩個世界,朱熹哲學的心與理分別屬于這兩個不同的世界。同時,馮先生認為,陸九淵所見的世界只有一個實存世界,此實存世界與陸九淵哲學的心為一體。

        然而,馮先生的見解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馮先生認為朱熹不能講“心即理”,事實上,朱熹也講“心即理”。朱熹認可學生的“心即理,理即心,動容周旋,無不中理也”[12]438,他又說“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有一事來,便有一理以應之,所以無憂”[12]1056。其次,馮先生認為朱熹哲學的心是形而下的具體物。關于心屬于形而上還是形而下,朱熹說:“心比性則微有跡,比氣則自然又靈。”[12]95由此可見,朱熹哲學的心既不同于形而上的性理,也不同于形而下的氣,而是“操則存,舍則亡”的神妙不測。

        事實上,朱熹“性即理”命題與陸九淵“心即理”命題并不具有對應關系。關于朱熹的“性即理”命題,朱熹說:“性,即理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盵13]16對此,向世陵教授概括道:“‘性即理’就有了兩層含義:一是性在質上等同于理,即從本體論說性就是理;二是從生成序列說性來源于理,或曰天理變形為人性?!盵21]可見,朱熹“性即理”命題完全與心無關,但陸九淵“心即理”命題的重點卻在于心,故朱熹“性即理”命題與陸九淵“心即理”命題不具有對應關系。

        由上文分析可知,陸九淵“心即理”命題的意義在于“心皆具是理”,因此,從朱陸“心”義出發(fā),朱熹“心具眾理”命題與陸九淵“心皆具是理”命題才具有對應關系。要言之,朱陸之辨的根本差異不在于“性即理”與“心即理”,而在于“心具眾理”與“心皆具是理”。

        (二)窮“眾理”與明“一理”

        由于朱熹主張“心具眾理”,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于是,對于明“理”的目的,朱陸表現(xiàn)出不同的明“理”之方。尤其表現(xiàn)在,朱陸對于“格物致知”的解釋截然不同。

        朱熹格外重視《大學》的“格物致知”一章,并以極大的魄力作了《格物致知補傳》。但朱熹既然講“心具眾理”,為何不直接探究心所具之“眾理”而倡導“格物致知”呢?朱熹說:“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13]4事實上,所謂的“明德”即指“許多道理”或“眾理”。對此,朱熹說:“明德是自家心中具許多道理在這里。本是個明底物事,初無暗昧,人得之則為德。……緣為物欲所蔽,故其明易昏。如鏡本明,被外物點汙,則不明了。少間磨起,則其明又能照物。”[12]280質言之,朱熹認為雖然“心具眾理”,但心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而不明,因此,朱熹倡導“格物致知”而明心所具之“眾理”。

        朱熹所謂的“格物致知”是與“窮理”不相離的。朱熹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盵13]7關于“格物窮理”,朱熹說:“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盵13]7當然,朱熹認為“格物窮理”的目的在于“致知”。朱熹說:“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盵13]7所謂“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即指心所具之“眾理”無不明,因此,朱熹認為,“格物窮理”的目的在于“致知”,在于使心所具之“眾理”無不明。由此可見,朱熹倡導“格物致知”的原理在于:“心雖主乎一身,而其體之虛靈,足以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物,而其用之微妙,實不外乎一人之心,初不可以內外精粗而論也?!盵6]528簡言之,心所具之“眾理”與萬事萬物之理在內容上、本質上是同一的,故可以通過“格物窮理”而明心所具之“眾理”。

        陸九淵“心皆具是理”命題強調本心所具有的是同一共同之理,既然如此,陸氏認為就完全沒必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積習既多,然后脫然有貫通處”,而強調直接“明此理”。他說:“宇宙間自有實理,所貴乎學者,為能明此理耳。此理茍明,則自有實行,有實事”[16]182,“此心此理昭然宇宙之間,誠能得其端緒,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6]173。陸氏所謂的“誠能得其端緒”即指“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16]469。因為在陸氏看來,萬事萬物之理只是“一理”,因此,得其端緒自然能得其全體。

        對此,為了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陸九淵主張直接“格此物致此知”和“發(fā)明本心”。同朱熹一樣,陸氏也重視《大學》,但陸氏在注解《大學》“格物致知”時,完全圍繞“此心此理”而解釋。他說:“所謂格物致知者,格此物致此知也,故能明明德于天下?!兑住分F理,窮此理也,故能盡性至命?!睹献印分M心,盡此心也,故能知性知天。”[16]238為何陸氏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格致此心此理?原因就在于,陸氏認為萬物之理皆備于我心。當學生問道:“天下之物不勝其繁,如何盡研究得?”[16]440陸九淵回答說:“萬物皆備于我,只要明理?!盵16]440陸氏認為,既然萬物之一理皆備于我心,那么就只須明得此心之“一理”即可。于是,他又說:“此理本天之所以與我,非由外鑠。明得此理,即是主宰。”[16]4所謂“此理本天之所以與我”中的“我”即指“我心”。

        當然,在陸九淵看來,既然“心即理”,那么只要發(fā)明本心,自然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陸氏所謂的發(fā)明本心即指“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陸氏說:“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yǎng)而反戕賊放失之耳?!盵16]64

        總而言之,朱陸之辨的根本差異不在于“性即理”與“心即理”,而在于“心具眾理”與“心皆具是理”?;诖?,對于明“理”的目的,朱熹從“心具眾理”出發(fā),主張通過“格物窮理”而復“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從“心皆具是理”出發(fā),主張通過“格此物致此知”和“發(fā)明本心”以明得此同一共同之理。

        四、朱陸對于程頤的思想的不同態(tài)度

        朱陸之辨的根本差異在于“心”義之根本差異,即朱熹主張“心具眾理”,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為何朱陸“心”義有此差異?或許緣于朱陸對于程頤的思想的不同態(tài)度。

        朱熹主張“心具眾理”無疑是其“理一分殊”命題的邏輯發(fā)展,而“理一分殊”四字最初是由程頤所提出。程頤在解答其弟子楊時對《西銘》的疑惑時說:“《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于無父之極,義之賊也?!盵10]609從倫理學的角度而言,程頤“理一分殊”四字的本義在于,說明基本的道德原則如何表現(xiàn)為不同的具體規(guī)范。

        然而,朱熹在程頤“理一分殊”四字的倫理學意義基礎上,重點發(fā)展了“一理”和“萬理”的關系,所謂“一理”即指共同之理的太極,所謂“萬理”即指萬事萬物的殊別之理。對此,朱熹說:“圣人未嘗言理一,多只言分殊。蓋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頭頭項項,理會得其當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貫。不知萬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處。圣人千言萬語教人,學者終身從事,只是理會這個。要得事事物物,頭頭件件,各知其所當然,而得其所當然,只此便是理一矣。”[12]730由此可見,相比于“理一”,朱熹更加注重“萬殊”。明乎此,就可以理解為何朱熹主張“心具眾理”和倡導“格物致知”了。

        與朱熹盛贊程頤的思想不同,陸九淵明確表示:“聞人誦伊川語,自覺若傷我者?!盵16]388所以陸九淵從未談論過程頤“理一分殊”四字。他又說:“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盵16]388陸氏認為程頤有許多言論與孔子、孟子的言論不相類似,而且有許多不當之處。關于孔子、孟子言論的主旨,陸氏說:“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夫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献釉唬骸虻酪欢岩印!衷唬骸蓝?,仁與不仁而已矣?!盵16]4根據(jù)陸氏所引用的種種孔子、孟子的言論可知,陸氏認為孔孟之道“一以貫之”,主旨就在于“易簡”。既然孔孟之道本來易簡,那么陸氏對于程頤和朱熹所主張的“理一分殊”自然興致索然,從而陸氏根本不談“理一分殊”,只是強調“心皆具是理”中的“一理”。

        總而言之,由于朱陸對于程頤的思想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陸九淵更傾心于孔孟之道“一以貫之”的易簡,故朱熹主張“心具眾理”,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

        五、結語

        朱陸之辨不僅是南宋學術思想史的一次盛會,而且是理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課題,因此,對朱陸之辨的相同點和根本差異的分析無疑是必要的。然而,以往學者關于朱陸之辨的論述,多關注于“性即理”與“心即理”,“尊德性”與“道問學”,抑或朱陸“氣稟”說,罕有人從朱陸“心”義的視角分析朱陸之辨。即使有學者從朱陸“心”義的視角分析朱陸之辨,也幾乎沒有學者關注到朱熹主張“心具眾理”,陸九淵主張“心皆具是理”,“眾”與“是”雖一字之差,實則代表朱陸“心”義的根本差異。明乎此,也就可以對朱陸之辨這一重要學術課題有一個透徹的理解。

        猜你喜歡
        虛靈陸氏陸九淵
        異錄與祛疑:《象山語錄》考辯
        齊魯學刊(2022年3期)2022-06-01 04:26:52
        陸九淵對荀學的理解、接納與贊賞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5:16
        陸九淵儒釋關系論
        陸九淵行書《宋故孫氏夫人墓志銘》
        太極拳“虛靈頂勁”動式分析
        少林與太極(2021年1期)2021-06-20 11:26:33
        太極拳“虛靈頂勁”動式分析
        少林與太極(2019年3期)2019-12-12 09:54:45
        道法自然,虛靈浮香——從寫生到水墨畫
        絲路藝術(2017年6期)2017-04-18 13:59:14
        太極拳“虛靈頂勁”動式分析
        體育時空(2016年12期)2017-04-14 11:47:21
        關于“海派中醫(yī)陸氏針灸學術思想暨臨床經驗研討會”延期舉行的通知
        《陸氏傷科銀質針療法》簡介
        亚洲夫妻性生活免费视频|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日本一道本加勒比东京热|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 精品高朝久久久久9999|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精品日韩av专区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少妇|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大| AV永久天堂网| 丰满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免费a级毛片出奶水|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情侣露脸高清在线|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高清精品自在线看|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偷拍自产在线|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污视频| 日本免费三片在线播放| 国产av一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免费a级毛片|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美女福利视频网址导航| 国产狂喷水潮免费网站www| 大香伊蕉国产av|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16|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