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黎霞,孫振祥,胡玉荃
(1.桐柏第三醫(yī)院,河南 南陽 47475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而CG 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密不可分,且CG 病程漫長,易復發(fā),若未及時干預,隨病程進展,可出現(xiàn)胃黏膜化生,誘發(fā)癌變,嚴重危害人們健康[1]。臨床多采用西醫(yī)治療CG,雖可緩解病情,但存在耐藥性與復發(fā)率高等問題。中醫(yī)治療本病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可以彌補西醫(yī)療法的不足[2]。中醫(yī)認為,CG 脾胃虛寒證主要是因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寒邪犯胃,致脾胃失健,治療當以理氣和胃、溫中止痛為主。本研究觀察加味黃芪建中湯配合西醫(yī)治療CG 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3 月桐柏第三醫(yī)院收治的CG 患者91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研究組 46 例,男 27 例,女 19 例;年齡 27~65(45.72±9.15)歲;病程1~7(3.60±1.28)年。對照組45例,男26 例,女19 例;年齡26~65(44.23±9.04)歲;病程1~6(3.48±1.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慢性胃炎診療指南》[3]:典型表現(xiàn)常緩慢起病,病情遷延而癥狀輕微,可伴有上腹隱痛、食欲減退、反酸、噯氣、餐后飽脹等消化不良癥狀;內(nèi)鏡檢查見紅斑(點、片、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或斑等。
1.3 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4]中醫(yī)屬脾胃虛寒證,主癥:胃脘隱痛、喜按喜暖,次癥:納呆少食、食后脹滿、大便稀溏、手足不溫、噯氣反酸,舌苔脈象:舌苔薄白、脈沉細、舌質(zhì)淡有齒痕。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患者知情本研究,簽署承諾書。
1.5 排除標準 ①伴發(fā)胃息肉、消化性潰瘍、膽囊或胰腺疾病者;②消化道腫瘤或胃黏膜癌變者;③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④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⑤過敏體質(zhì)者。
1.6 治療方法 治療期間兩組均禁忌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忌煙酒、濃茶,少食過酸過甜食物,適量運動,注意調(diào)節(jié)情緒,保持良好心態(tài)。
1.6.1 對照組 Hp 檢查陽性者予以標準四聯(lián)療法,即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0998,規(guī)格:每粒40 mg,美羅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晨起吞服,每次1 粒,1 次/日;膠體果膠鉍膠囊(國藥準字H20065892,規(guī)格:每粒50 mg,哈爾濱好博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餐前30 min服用,每次3粒,3次/日;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23020415,規(guī)格:每粒0.25 g,哈爾濱三三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飯后服用,每次4粒,2次/日;克拉霉素膠囊(國藥準字H20065091,規(guī)格:每粒0.25 g,江蘇祥瑞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飯后服用,每次4 粒,2次/日。Hp檢查陰性者,予以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晨起吞服,每次1粒,1次/日。
1.6.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加味黃芪建中湯化裁治療,藥物組成:黃芪20 g,白芍20 g,桂枝10 g,飴糖30 g,炙甘草6 g,大棗15 g,炒白術15 g,生姜10 g,枳實10 g,建曲20 g,厚樸10 g,黨參20 g,半夏10 g。隨癥加減:便溏者加白扁豆、炒山藥各12 g;胃脘痞滿重者加木香、佛手各10 g;舌苔白厚膩者加佩蘭12 g,藿香10g;納少者加炒三仙(炒神曲、炒麥芽、炒山楂)各12 g;胃脘冷痛重者加延胡索15 g、吳茱萸8 g。每日1 付,加水浸泡30 min,煮沸后文火煎煮20 min,煎煮兩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兩次溫服。
兩組療程均為4周。
1.7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主癥按無、輕、中、重以 0、2、4、6 計分,次癥及舌苔脈象以0、1、2、3 計分。②胃腸激素水平。于治療前后抽取兩組空腹靜脈血5ml,常規(guī)抗凝,離心取血漿,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漿胃泌素(GAS)、胃動素(MOT)水平。③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采集治療前后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血清,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水平。
1.8 療效標準[5]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
1.9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78%,研究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血漿GAS及MOT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血漿GAS及MOT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與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研究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血漿GAS、MOT水平升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中醫(yī)證候積分(分)治療前27.52±4.62 26.87±5.41治療后9.30±2.37①②14.01±3.56①46 45 GAS(mg/L)治療前91.02±18.79 94.98±19.05治療后135.47±25.42①②112.16±26.04①MOT(mg/L)治療前301.25±58.24 312.24±45.13治療后420.33±62.35①②367.46±57.12①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8、IL-6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8、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后研究組血清IL-8、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n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IL-8 IL-6 46 45治療前75.14±6.27 74.05±7.01治療后34.23±4.37①②45.71±5.24①治療前170.24±10.12 168.75±11.26治療后103.14±11.03①②126.12±14.75①
目前研究顯示,CG 主要由Hp 感染所致,導致病程遷延,由泮托拉唑鈉、膠體果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組成的四聯(lián)療法是治療Hp 陽性CG 的主要西醫(yī)方法,可抑制Hp 活性、胃酸分泌等,減輕臨床癥狀,但有部分患者產(chǎn)生耐藥性,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中醫(yī)認為,CG 屬“胃脘痛”“痞滿”范疇,脾胃虛寒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感受寒邪、情志不舒等所致,加之脾虛中陽不足,中焦虛寒,脾失健運、胃失溫養(yǎng),脾胃升降失常,則出現(xiàn)胃脘隱痛、納呆、喜按喜暖等癥狀。黃芪建中湯主要用來治中焦虛寒與陰陽兩虛之證,《金匱要略心典》曰:“里急者,里虛脈急,腹中當引痛也……急者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則黃芪尤有專長也。”《金匱要略方義》則指出:“此方乃小建中湯加黃芪而成。”黃芪建中湯中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有益氣固表、補益脾胃之功;桂枝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白芍能止汗斂陰、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柔肝;炙甘草具有益氣補中之用;飴糖具有止痛緩急、補脾益氣之功;枳實性味苦、辛、寒,歸于脾、胃、肝經(jīng),能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厚樸性味苦、辛、溫,歸于脾、胃、肺、大腸經(jīng),可行氣消痞;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jīng),可消痞散結(jié)、降逆止嘔;黨參歸脾、肺經(jīng),具有生津養(yǎng)血、補益中氣之效;炒白術可健脾補氣、利水燥濕;生姜歸肺脾胃經(jīng),能止嘔開胃;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jīng),可補益脾胃;建曲消食化積。全方共奏益氣和中、散寒溫脈、緩急止痛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加味黃芪建中湯中有效成分黃芪皂苷清除自由基,減輕胃黏膜損傷[6],桂枝可促進胃腸蠕動,抑制腸道細菌異常增殖[7],白芍總苷抗膽堿能止痛,促進胃黏膜新陳代謝,提高胃腸激素分泌水平,調(diào)節(jié)胃腸功能[8]。
慢性炎癥反應促進CG 進展,其中炎性細胞因子IL-6 病理增多狀態(tài)下可破壞胃腸黏膜屏障,會破壞黏膜肌層,加重潰瘍[9];而IL-8 可趨化中性粒細胞聚集在炎癥部位,增加活性氧代謝物,促進炎癥反應發(fā)展,造成局部胃組織炎癥加劇[10]。本研究對CG患者加用加味黃芪建中湯治療后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血清IL-8、IL-6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加味黃芪建中湯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能進一步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對促進病情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表明,加味黃芪建中湯輔助治療CG 脾胃虛寒證患者,不僅可提高治療效果,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胃腸激素水平,還可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促進疾病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