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雯
關鍵詞:民國文獻;文獻保護;圖書館
摘 要:中國歷史上的民國是一個政治起伏跌宕,社會經濟凋敝零落,文化多元繁盛的特殊轉型期。百家爭鳴的民國文化界呈現各類思潮、各種觀念、各式學術先鋒的不同種類文獻,經由多種方式廣泛流傳民間,仿佛肩負獨特歷史使命的宣傳陣地,承載眾多思想的匯聚、理論的斗爭,以非常民國風格的行文方式記錄下了那個獨特歷史時期的社會事件,在新聞學和歷史文獻學方面都具有獨到的價值。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啟動。進入90年代,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開始禁止復印和限制查閱民國紙質文獻。近年來,民國文獻保護工作日益引發(fā)關注。文章關注我國現存民國文獻損毀、脆化現狀,以及當前圖書館為此采取的普遍對策、方法,總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建議,以期為圖書館界民國文獻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2)01-0115-04
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啟動,進入90年代,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開始禁止復印和限制查閱民國紙質文獻。近年來,民國文獻保護工作日益引發(fā)關注。2004年,南京成功研發(fā)民國文獻加固保護技術?!侗本┩韴蟆贰豆饷魅請蟆贰吨貞c日報》等著名媒體先后發(fā)表《民國時期文獻亟待搶救》《誰來拯救重慶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國圖67萬冊民國文獻亟待搶救》等報道,對民國文獻當前紙張老化酸化、損毀情況嚴重,亟須搶救的現狀振臂呼吁,民國文獻開始廣泛進入公眾關注的視野。
民國文獻較之古籍文獻,由于其年代較近,其珍貴性長期以來未得到重視,乏人問津。民國紙質文獻的整理、開發(fā)、利用、宣傳、搶救工作存在缺失。
民國文獻的修復實踐研究在當前仍然屬于萌芽狀態(tài)的探索,現有研究成果不成規(guī)模,文獻保護界與修復界尚未對民國文獻的修復制定行業(yè)標準,民國文獻專項修復方法更是尚未面世。
1 民國文獻概述
民國時期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民國文獻一般來說是指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內產生的各種文獻資料。民國圖書在出版形式、裝幀樣式、封面設計等方面都開始有了不同于古籍的變化,形成了民國圖書的獨特“味道”,包括雜志、圖書、報紙及其他形制特殊的非書資料,如照片、房地契、舊地圖、老賬本、手稿、招貼畫、布告、通知、傳單、證照等。據統計,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達20萬種,期刊達2.5萬多種,報紙近8,000種,對民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多維度化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民國文獻用裝幀形式來區(qū)分共有兩種:一是古典裝幀式,也就是傳統的古籍線裝書。二是平裝本式?!懊駠鴷r期文獻保護計劃”所針對的主要對象是指平裝本的保護。雖然當前“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僅將1912年之前的古籍列入保護范圍,但在保護工作的實際開展中,各地多家單位都將民國時期的紙質文獻古籍線裝書也作了調研、普查、登記、編目。這項工作的開展是必要且正確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民國時期的紙本線裝書與1912年之前產生的古籍是一脈相承、沒有根本性區(qū)別的,且典藏、保護、修復等保護手段都是一致的。
2 民國文獻的價值
2.1 歷史文物性價值
民國文獻所展現的歷史語境,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民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生活風情。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與世界接軌的近代化轉型時期,是具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大時代,而民國文獻就是演繹民國歷史風采的最佳文本。這些文獻記敘了大量著者親身經歷的政治、軍事、外交、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往往從某一個側面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原貌,可以說是厘清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關鍵,其不僅有利于人們還原歷史,更幫助世人重新認識一個全面、客觀、真實的近代中國的全貌。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各公共圖書館同期文獻的館藏數量在不斷遞減,民國文獻的價值持續(xù)上升,造成民國紙質文獻價值不斷提高,體現出較明顯的文物價值。
2.2 藝術代表性價值
民國時期正是近代出版業(yè)、印刷業(yè)萌芽發(fā)展的初期,彼時隨著西方的機械印刷排版技術進入中國,使石板印刷、照相銅鋅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平版膠印、泥版翻鑄鉛版印刷等外國印刷技術與中國傳統雕版印刷術呼應共生,民國文獻印刷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版本形式,現在有許多當時使用的技術已經失傳。民國文獻作為歷史信物見證和反映了近代出版業(yè)在發(fā)展萌芽期的印刷技術和水平。
2.3 學術資料性價值
文獻是人類驗證歷史的文明留存。民國時期是中國終結存在長達數千年的剝削制度的重要節(jié)點,相鄰社會主義新中國時代。世界之大變局使國人深感救亡圖存的迫切,各種言論、思潮、主張對傳播媒介的迫切需要,政治、經濟、工程技術、自然科學著作譯介活動的持續(xù)推進,新式教育對各類教材的巨大需求等,都極大地刺激了新聞出版業(yè)的發(fā)展。圖書報刊的出版發(fā)行,無論是單體出版量還是整體規(guī)模,都是之前所無法比擬的。任何人想要對中國有較全面的了解,就不可忽視民國這一特殊而璀璨的時期,載錄各學科領域發(fā)展演變的文獻資料,便具有了極其珍貴且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3 民國文獻保護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3.1 民國文獻自身因素
動蕩的民國時期,使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戰(zhàn)亂頻發(fā),文獻在戰(zhàn)亂時期不僅不能得到保護,還遭遇了無法彌補的災難性破壞。大量文獻紙張出現了洇染、粘連、捆扎印記、浸泡水漬等狀況。除外在因素外,民國文獻自身特質也有不足。決定紙張使用時長的因素不外乎制造材料和自身化學酸堿度。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是手工紙與機制紙并存時期,但仍以手工紙為大宗。造紙工藝在這一時期也正處于由傳統向機械化轉變的過渡期,木漿、草漿作為造紙的基礎原料其纖維較短,加膠步驟又用硫酸鋁、松香等,導致產出紙張的酸性較高,使用壽命也就較短。目前業(yè)界研究結果表明,民國文獻的紙質壽命最多不超過兩百年。
3.2 保護觀念因素
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未能對民國文獻展開有效保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圖書館有價值的資源當屬古籍善本,因此人們大多把古籍當作保護工作的重點,也因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護、保存、利用、修復技術和措施。人們對民國文獻的保護意識相對較淡薄,好在近年來隨著宣傳推廣力度的加大,人們已意識到民國文獻的重要性。文化部《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指出要“研究制定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啟動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民國文獻保護工作自此進入政府工作層面。
3.3 技術資金因素
國內民國期間留存下來的文獻數量較多,文獻損毀情況嚴重;文獻保存載體特殊,適用的現代化搶救設備較少;從業(yè)的相關技術人員相對匱乏,文獻搶救成本與保護成本都比較高。種種現狀表明,資金問題不可避免地成為民國文獻搶救和保護進程的主要阻礙因素。
從理論上說,圖書館館藏書庫應具(18℃~22℃)恒溫、(50%~60%)恒濕、防塵、避光的存書條件,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經費緊張,加上技術手段比較落后,民國紙質文獻在館儲存方式與普通文獻無二。目前,包括河南省圖書館在內的許多公共圖書館由于各種原因尚不能針對民國文獻書庫的空氣濕度、溫度、粉塵污染等問題加裝專門設備進行控制。經濟狀況較好圖書館的書庫也大多只是裝置了抽濕機,恒濕、恒溫、防塵、避光在大部分圖書館的實際工作中都還只是理論上的概念。因此,建立完善的資金保障體系對于文獻遺產保護工作非常重要。
持續(xù)擴散作為文化遺產的民國文獻在我國和世界的影響力,使其得到政府層面的關注,助力以國家投資引領帶動地方政府、慈善機構等社會團體的多方面合作投資,在政策層面上提供多渠道、多維度、多元化的文獻遺產保護資金籌措方式,使經費得到保障,進而推動民國文獻保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果的推廣,助推民國文獻保護運行機制、管理體制、標準的不斷完善。
3.4 人才缺乏因素
文獻保護技術人才和專業(yè)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約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之一。針對這個問題,相關部門一是要加大引進和交流人才的力度。二是要加強文獻保護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逐步形成文獻遺產研究、保護的專業(yè)梯隊,提升國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另外,相關部門還要繼續(xù)擴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利用世界先進科學技術開展文獻資源的搶救與保護科技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相關合作,促進技術人員的國際化交流,學習世界先進管理經驗和新型科技手段,提升文獻遺產保護理論和專業(yè)技術的整體水平。
4 民國文獻保護對策探索
4.1 改善民國文獻儲藏環(huán)境
從泛黃、酸化到機械強度喪失直至最終消失殆盡,民國文獻紙張老化屬于不可逆的化學變化過程。在民國文獻保護工作中,圖書館首先應從貯藏環(huán)境著手,控制書庫溫度在18℃~22℃內,控制濕度恒定適中范圍;其次應結合館藏書庫內部結構特點,對書架位置進行合理的科學分布,為民國文獻的存放設立防光隔離層,若不具備隔離層設置條件,則應由書庫管理員在白天拉下窗簾,采用室內人工照明。另外,圖書館還要配置相關檢測設備,對民國文獻進行強酸化測試,監(jiān)控其紙張酸堿度變化,根據檢測結果針對性地制定保護措施。要想有效地對民國文獻進行科學管理,圖書館必須把技術和管理手段相結合,館藏珍貴文獻要配備專用保護性裝具,采用微堿性質地或中性質地的書柜、書盒、函套,墊高放置位置,隔離地面潮濕,盡可能減少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阻止民國文獻紙張的日益老化。
4.2 增強讀者對民國文獻的自覺保護意識
要想真正實現民國文獻的保護,圖書館必須以各種形式宣傳、滲透民國文獻保護的重要性,使社會各界對其有主觀意識上的保護觀念。同時,圖書館要對服務人群的數量進行時間單位的設定,減少使用率也可降低損毀可能。此外,圖書館還可邀請有興趣的相關專業(yè)志愿者經過專業(yè)培訓后參與宣傳和管理,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產生一定的社會推廣宣傳作用。
4.3 完善民國文獻保護措施
圖書館應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民國文獻的保護技術:①脫酸技術。在保護民國文獻時,圖書館要增加納米鍍膜、紙張脫酸方式的使用,平衡紙張的酸堿度,防止紙張的過分酸化。②修復技術。根據不同破損程度對民國文獻進行修復等級劃分,制訂合理的修復計劃,堅持以質量為上原則,盡最大可能還原文獻的原貌,避免發(fā)生對文獻原件的破壞。③搶救技術。原生性保護和再生性保護雙管齊下,對文獻進行復制或存儲數字化,既不耽誤讀者的查閱使用,又能將瀕危的民國文獻安穩(wěn)儲藏,對民國文獻進行再生性保護。
4.4 重視人才培養(yǎng),加強隊伍建設
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涉及多個學科,需要非常專業(yè)的優(yōu)秀從業(yè)人員。從現狀看,目前我國民國文獻保護人才隊伍有嚴重的缺口,可以考慮專業(yè)知識培訓+相關單位技術交流+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共同發(fā)展的方式構建人才隊伍培養(yǎng)模式,也可以借鑒國外圖書館對古籍修復采用的服務購買方式,即由公共圖書館出資,聘請專門的書籍修復公司進行修復和維護。
目前,圖書館界都存在較大的民國文獻保護專業(yè)人才缺口,如何有效推進民國文獻保護工作的開展,筆者認為還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將民國文獻的保護工作提升到與古籍保護、文物普查同等的高度,構建相關機制,增加投入,推動民國文獻保護工作的全面開展。
5 結語
泛黃的報紙期刊真實地記錄了國家的不幸與悲歌、民族的苦難與堅強、志士的覺醒與奮斗以及社會近代化的前進與曲折。有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這一時期古今中外各種思潮急劇交鋒,精彩絕倫。民國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這些思想家對學術的熱愛與執(zhí)著,對國家命運的思考與探索,對中西方文化的選擇與批判,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對當前的精神文化建設也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保護民國紙質文獻是國人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
在民國文獻保護進程中,社會各界要充分認識到民國文獻的珍貴價值,在有意識的主動保護基礎上,總結傳承工作經驗,探尋科學合理的系統措施,依據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規(guī)劃保護工作趨勢,真正使民國文獻保護工作達到保護觀念普及、修復技術科學、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數字轉化全面、措施手段經濟的理想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秦文.痛心:國家圖書館民國書刊損毀嚴重[N].新京報,2005-06-14.
[2] 吳小蘭.民國文獻保護芻議[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18):75.
[3] 盛美云.圖書維護之紙質酸化及保護環(huán)境問題之研究[M].臺北:漢美圖書公司(臺灣),1991:36-37.
[4] 楊時榮.圖書維護作業(yè)研究[M].臺北:南天書局,1993:57.
[5] 陳桂香.民國報紙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公共圖書館,2015(3):57-59.
[6] 周耀林,戴旸,林明.檔案文獻遺產保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7] 葉自明.民國檔案搶救工作的得失及發(fā)展方向[J].檔案學研究,2011(3):67-70.
[8] 趙躍.大數據時代檔案數據化的前景展望:意義與困境[J].檔案學研究,2019(5):52-60.
[9] 鄭春汛.民國文獻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4):40-42.
[10] 陳桂香.近10年國內民國文獻保護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刊,2015(3):133-135.
[11] 殷琛.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對策探析:以鎮(zhèn)江市圖書館民國文獻館藏保護為例[J].圖書情報論壇,2015(1):66-68.
(編校:崔萌)
13755017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