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漳州詔安有句童謠:元宵到,醒獅鬧。醒獅是勇猛、吉祥的象征,舞獅是元宵節(jié)的靈魂,是正月里最隆重的壓軸傳統(tǒng)。
“咚咚鏘,咚鏘咚咚鏘!”舞獅隊的鑼鼓聲一響,全村家家戶戶都涌出來了,趕著為舞獅隊助威。村里的長老早已候在宗族祠堂門口,擺好了香案,供奉“三牲”“五果”,點燃香爐“接香”。醒獅、鑼鼓班、彩旗隊,眾星捧月般被擁簇著踏進宗祠前的廣場。四面八方的鞭炮接二連三地響起來,一時整個村子被鞭炮震動著,滌蕩了所有霉運,男女老少歡欣鼓舞著、喧鬧沸騰著,在彌漫的硝煙中迎接新的喜慶祥瑞。
舞獅隊的領班上香叩拜后,表演才真正開始了。領頭的漢子高高擎起又圓又大的獅子頭繞場走一圈,醒獅的大嘴一張一合、眼睛忽閃忽閃、耳朵一跳一跳,嬌憨喜頑的萬千神態(tài)贏得了一陣陣叫好聲。隨后,幾名漢子扎著馬步,一個緊跟著一個,牢牢抓住搭檔的腰,一躍跳上了舞獅專用的方桌,隨著鼓點節(jié)奏的快慢輕重,醒獅撲閃騰挪,出洞、過橋、上山、越嶺,忽而昂首抖毛,忽而回頭仰顧,忽而匍匐舔毛,忽而下蹲搖頭,忽而騰空翻滾,忽而直立仰視,威風凜凜又透著幾分憨態(tài),十分討喜。
鑼鼓聲越來越緊湊,醒獅的動作也越來越生猛。這時,主事的長老把紅包等彩頭系在竹竿上,懸掛在祠堂屋檐下。領頭的舞獅者看準了時機,腳下連跺三次,大喝一聲:“起!”只見他從方桌上騰空一躍,拽下了彩頭,身后的兄弟便跟著躍起、滾地,起勢、奮起、飛躍,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一氣呵成?!昂貌暑^!好彩頭!”圍觀的人們大聲歡呼起來。
討了好彩頭后,舞獅隊稍作休整,吃一碗熱騰騰的元宵,就要去下一個村表演了。孩子們愛熱鬧,一定會跟著舞獅隊一個村一個村地走下去,直到天色漸漸暗下來,銀盤般的月亮爬上樹梢,在家人的叫喊聲中戀戀不舍地回家。
夜晚,是花燈的主場。
如今的花燈,造型愈發(fā)新穎,燈盞愈發(fā)透亮,我卻常懷念兒時和小伙伴一起制作的蘿卜燈。大人們是不允許我們浪費蘿卜和蠟燭的,于是我們約好了誰從家里得了蠟燭,就要切成幾段分享著用,再一起到地里挖蘿卜。孩子怎么能分得清哪塊地是誰家的呢,只管摸著大個飽滿的蘿卜,擰個圈就拔下來了。把蘿卜洗凈,底部削平,側面刨開一個方形的“窗”,用小勺子慢慢剜凈里面的肉,只保留厚實平穩(wěn)的底座和薄如蟬翼的圓形蘿卜罩,再在底座插上點燃的蠟燭,一個別致的蘿卜燈就完工了。
我們提上蘿卜燈,奔跑著、嬉鬧著,年少的喜悅仿佛月亮的清輝汩汩流淌,閃爍的火苗跳躍著從遠而近,像天上的繁星落在了村莊,把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鬧”得紅火火、歡騰騰、喜洋洋。
過完元宵,喧鬧落幕,新年便詩意地收尾了。蟄居的人們也將踏上行程,在繽紛的春光中奮斗新生活。那繾綣的鄉(xiāng)愁,也被裝進了行囊,浸潤著無數個思鄉(xiāng)的夜晚。
葉森嵐:福建漳州詔安人,南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多家報刊。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
355850190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