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軍
(淮陰師范學院 文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在中國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者中,莫言是在象征藝術上具有大膽突破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代表性作家。他富有個性的象征手法的運用,豐富了小說的深刻意蘊,給讀者帶來穿透藝術迷霧時的審美快感與娛樂。在創(chuàng)作初期,莫言就自覺意識到自己的寫作與象征的關系,他在一次討論中說,“生活本身就具有神秘美、哲理美和含蓄美。所以,反映生活的文學作品,也是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主題的”,“生活中原來就有的模糊、含蓄,決定了文藝作品的朦朧美”[1]。雖然沒有提到象征,但是就莫言對藝術的理解來看,他自覺疏離了現(xiàn)實主義,理念與象征藝術別無二致。本文旨在探討莫言新歷史小說與象征的關系,試圖闡釋莫言象征敘事的藝術魅力。
莫言對象征意象有種本能的重視,而且,他筆下的意象呈現(xiàn)出一種美術結構。莫言意象帶有很強的美術感,從他的創(chuàng)作習慣可見一斑。有次在回答《文藝報》記者“通常你在什么情況下進入創(chuàng)作?”時,莫言說:“當頭腦里出現(xiàn)一個非常感人、非常輝煌的畫面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筆,一下子想起好多事情來。”[2]在其他場合,莫言也說過類似的話。正因如此,莫言的小說中具有美術象征性的意象比其他作家要多,《紅高粱》《金發(fā)嬰兒》《球狀閃電》《紅蝗》等題目中可以看到美術象征結構的影子。有學者在談到俄羅斯作家別雷的時候說:“在象征主義小說天地里,別雷的貢獻就在于他將音樂的結構技法引入小說世界,具體表現(xiàn)為:他采用了音樂的主導主題以及對位技巧來實現(xiàn)對小說故事情節(jié)‘富有意義的排列’?!盵3]莫言在小說中也運用了美術技法,尤其是對顏色的運用。
美術象征意象是莫言小說意象使用時的重要特點。新時期以來的作家很少有像莫言一樣不僅在小說中經常使用,而且把美術象征意象提高到本體地位。有論者說:“不難感覺到,《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紅蝗》《白狗秋千架》《白棉花》這些作品的制作者在藝術語言上向現(xiàn)代繪畫色彩美學的親切認同。正如這些標題的語序所制造的感覺印象那樣,色彩感覺在小說的情感——形式結構中被作為第一性、覆蓋性或滲透性、凝聚性的神秘因素,或者從它自身直觀‘意義’,或者由它啟示著某一精神內涵?!盵4]色彩本身的語言價值被莫言發(fā)揮到了極致。在《透明的紅蘿卜》中,莫言這樣寫: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麗的圖畫:光滑的鐵砧子。泛著青幽幽藍幽幽的光。泛著青藍幽幽光的鐵砧子上,有一個金色的紅蘿卜。紅蘿卜的形狀和大小都像一個大個陽梨,還拖著一條長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須須像金色的羊毛。紅蘿卜晶瑩透明,玲瓏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殼里包孕著活潑的銀色液體。紅蘿卜的線條流暢優(yōu)美,從美麗的弧線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長有短,長的如麥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老鐵匠的歌唱被推出去很遠很遠,像一個小蠅子的嗡嗡聲。
這段以黑孩的視角為觀察點,描寫極具畫面感,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活潑的銀色液體”如在眼前,同時兼顧了色彩、聲音等背景?!锻该鞯募t蘿卜》寫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偏遠農村一個叫黑孩的孩子的身體感受,與以往這個題材的小說不同,莫言展現(xiàn)出對美術象征意象的迷戀。莫言自述靈感來源說,他有一天做夢,夢到了一個陽光下的紅蘿卜,于是開始寫這篇小說,這個似真似假的說法至少證明美術意象象征在莫言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凹t蘿卜”本來是蔬菜品種,但是在小說中被莫言營造為主題性象征意象,作為核心統(tǒng)領全篇,象征精神貧乏、生活嚴酷時期普通兒童的來自本能的對美的需求和心靈的悸動。
《紅高粱》中的紅高粱作為小說的核心意象,在小說中被不斷重復,成為象征。高粱是北方曾經常見的農作物,但是因為營養(yǎng)價值不高,口感差,已經很少被種植了。在意象史上,高粱很少被拿來作為象征,直到《紅高粱》。在《紅高粱》中,高粱不斷出現(xiàn),成為隱喻性象征: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肅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過水銀,汩汩生輝。
……
高粱的莖葉在霧中茲茲亂叫,霧中緩慢地流淌著在這塊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河水明亮的喧嘩,一陣強一陣弱,一陣遠一陣近。
……
被碌碡壓倒高粱閃出來的公路輪廓,一直向北延伸。那時大石橋尚未修建,小木橋被千萬只腳、被千萬次騾馬蹄鐵踩得疲憊不堪、敲得傷痕累累。壓斷揉爛的高粱流出的青苗味道,被夜霧浸淫,在清晨更加濃烈。遍野的高粱都在痛哭。
按照韋勒克、沃倫的說法,“一個‘意象’可以被轉換成一個隱喻一次,但如果它作為呈現(xiàn)與再現(xiàn)不斷重復,那就變成了一個象征,甚至是一個象征(或者神話)系統(tǒng)的一部分”[5]。紅高粱在小說中不斷重復出現(xiàn),被大力渲染,就不再是普通的植物和故事發(fā)生的地點,而成為頑健的生命力的象征。同樣是講述抗日故事,莫言的小說因為使用了紅高粱意象,就超越了敵對殺戮的層面,變?yōu)閷ξ幕小伴幩滦浴钡呐泻蛯γ褡迳Φ暮魡?。莫言通過紅高粱這一象征,增加了文本內蘊,展現(xiàn)出更為深邃的思考空間。
莫言善于或濃墨重彩,或略加點染地書寫人物形象,很少走現(xiàn)實主義的路子,這使他筆下的人物總是處于似與不似之間,多具有象征意味。莫言在《紅高粱》中塑造的“我奶奶”形象光彩照人,表現(xiàn)出莫言對象征藝術的深刻理解和嫻熟運用。
通過描繪具有象征性的場景來襯托人物性格。莫言在《紅高粱》中讓抗日的土匪登場,在火紅的高粱地里,設置了一個戰(zhàn)爭中民族、性欲、生命激烈沖突的快意恩仇的場景,為“我奶奶”恣意揮灑的人生搭建了平臺。莫言用點染的方法讓“我奶奶”出場,不是直接描寫,而是借他人之口講述關于“我奶奶”——“女中魁首戴鳳蓮”的傳說。相形之下,小說中的評點就顯得大而無當了:“我深信,我奶奶什么事都敢干,只要她愿意。她老人家不僅僅是抗日英雄,也是個性解放的先驅,婦女自立的典范?!薄袄渥优d演說榮國府”一番之后,莫言才通過潑墨的方法隆重地推出“我奶奶”。
奶奶的眼睛又朦朧起來,鴿子們撲棱棱一起飛起,合著一首相當熟悉的歌曲的節(jié)拍,在海一樣的藍天里翱翔,鴿翅與空氣相接,發(fā)出颼颼的風響。奶奶飄然而起,跟著鴿子,劃動新生的羽翼,輕盈地旋轉。黑土在身下。高粱在身上。奶奶眷戀地看著破破爛爛的村莊,彎彎曲曲的河流,交叉縱橫的道路;看著被灼熱的槍彈劃破的混沌的空間和在死與生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的蕓蕓眾生。奶奶最后一次嗅著高粱酒的味道,嗅著腥甜的熱血味道,奶奶的腦海里忽然閃過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場面:在幾萬發(fā)子彈的鉆擊下,幾百個衣衫襤褸的鄉(xiāng)親,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里……
“我奶奶”凌空而起的視角,她的不可思議的聽覺和嗅覺,將小說的敘述從現(xiàn)實空間拔離,帶入象征世界。莫言使用超自然的景觀,表現(xiàn)出“我奶奶”與歷史、現(xiàn)實交融的感覺,與一般自然主義的敘述不同,反映出鄉(xiāng)土文化中瑰麗奇異的一面。莫言小說中人物的活動總是與周圍的背景互動互融,共同構建出獨具特色的審美風范。胡河清曾經談到,研究莫言要用東方美學的“綜合方法論”,因為“東方文化傳統(tǒng)要求的品格美似乎一方面具有一種更飄逸、更高遠的意境,一方面又是在民族心理、血緣的深層攫取出來的”[6]。《紅高粱》中,受到現(xiàn)代主義影響的莫言,既吸收了西方象征藝術中抽象變形的一面,同時又能吸收胡河清所謂“東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意境營造藝術,并且能夠將其化用在“我奶奶”這個人物的身上,是對象征藝術的新的嘗試。
通過對女性性征的描繪建立女性崇拜圖騰象征世界。在精神分析視野中,戀母情結、女性崇拜是重要的原型心理之一,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青睞,這一點也在莫言的作品中或隱或顯?!都t高粱》中的“我奶奶”敢愛敢恨,具有奔放的生命激情和頑強的生命活力,象征著女性的自由和燃燒的一面,同時,還有嫵媚動人、惹人憐惜的一面,二者的結合使“我奶奶”形象超越了普通婦女,成為莫言表達女性崇拜的圖騰。在塑造“我奶奶”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莫言使用了多種象征,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對女性三寸金蓮的描寫:“人腳自由萬歲!奶奶受盡苦難,終于裹就一雙三寸金蓮。十六歲那年,奶奶已經出落得豐滿秀麗,走起路來雙臂揮舞,身腰扭動,好似風中招搖的楊柳?!北M管莫言采取了批判的口吻來描寫,但是“我奶奶”戴鳳蓮的名字和小說故事情節(jié)還是無法掩飾他用小腳來暗示女性性征的事實。小說中,“我爺爺”余占鰲本來是個轎夫,在抬轎的時候因為摸了“我奶奶”的一雙小腳而難以自持:
轎夫們看著這玲瓏的、美麗無比的小腳,一時都忘魂落魄。余占鰲走過去,彎腰,輕輕地,輕輕地握住奶奶那只小腳,像握著一只羽毛未豐的雛鳥,輕輕地送回轎內。
似乎還嫌這樣的表述不夠力度,莫言接著寫道:“余占鰲就是因為握了一下我奶奶的腳喚醒了他心中偉大的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靈感,從此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徹底改變了我奶奶的一生?!比绱丝浯笮∧_的魅力,實在有變態(tài)的嫌疑,但是如果把小腳作為重復性象征,就很容易理解莫言的用意。在《紅高粱》中,小腳象征了“我奶奶”突出的女性性征,也是莫言對民間文化考量之后的選擇,正是這個意象在“我奶奶”打鬼子這個剛烈的故事中加入了陰柔成分。小腳這個意象在《紅高粱》中不僅僅是女性身體的性征,而且借余占鰲這樣粗獷的土匪的眼光,升華為對女性的圖騰崇拜。
動物般旺盛的生存欲望和不拘禮法的激情,使莫言筆下的女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圖騰象征。在《豐乳肥臀》中,女性生育本能被放大到觸目驚心的地位,關于乳房的描寫連篇累牘:
那兩個豐滿的寶葫蘆在她胸前跳躍,它們召喚著我,與我交流著神秘的信息。有時他們把兩顆紅棗般的頭顱湊在一起,既像接吻又像竊竊私語。更多的時刻里它們是在上下跳躍,一邊跳躍一邊咕咕咕咕地鳴叫著,像兩只歡快的白鴿。
……
天上有寶,日月星辰;人間有寶,豐乳肥臀。他放棄了試圖捕捉它們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捉住它們,何必枉費力氣。他只是幸福地注視著它們。后來在他的頭上,那些飛乳漸漸聚合在一起,膨脹成一只巨大的乳房,膨脹膨脹不休止地膨脹,矗立在天地間成為世界第一高峰,乳頭上掛著皚皚白雪,太陽和月亮圍繞著它團團旋轉,宛若兩只明亮的小甲蟲。
《豐乳肥臀》中的主人公上官魯氏生育能力發(fā)達,共育有八子一女,但是他們的父親卻各不相同;在養(yǎng)育大自己的兒女之后,又開始哺育離家出走的兒女們扔給她的下一代,又一次擔起生命輪回的責任。上官魯氏承擔起地母一樣的角色,默默無聞、堅強頑健而繁衍能力突出,被張清華認為是“生殖女神”的化身,具有“偉大和原始母性的創(chuàng)造力”,是“東方大地上的圣母”[7]。張清華的“東方大地上的圣母”的判斷恰好言中莫言在構建女性意象的時候對東西文化資源的汲取和借鑒,當然,偏重西方更多一些,因為中國文學中類似的人物系列(除了神話中的女媧)并不發(fā)達。作為對比的是,上官魯氏唯一的兒子金童卻無法真正在精神上斷奶成熟,是孱弱不堪的戀乳癖,無法離開母親的蔭蔽,無疑是為了襯托作為女神形象的母親。
在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中,像莫言一樣在作品中持之以恒地展現(xiàn)出對女性的崇拜的并不多,而運用象征的方法不斷強化女性性征,甚至用以統(tǒng)攝全篇,將其推到本體的地位,就更是絕無僅有了。從《紅高粱》中的初露鋒芒的小腳到《豐乳肥臀》中鋪天蓋地的乳房,莫言通過對女性性征的描述和書寫,將新時期以來女性身體美學推到了圖騰的地位。必須承認,莫言以性征為象征的做法借鑒了民間表達的潑辣無忌、大膽夸張,有的地方稍嫌生硬(如上官魯氏的形象概念化就很嚴重),但是卻不能不說,他筆下的女性也因此具有獨特的魅力。
《紅高粱》是對革命歷史的重新講述,但是作為新時期以來的主要作品之一,影響力已經不限于新歷史小說領域,而是1980年代對傳統(tǒng)文化反思的重要收獲。莫言通過《紅高粱》,打造了狂放不羈的來自生命本能的野性力量,他用“紅”的意象代表流血、燃燒和犧牲,以及轟轟烈烈的人生,這種理念與儒家文化相對,顯示出反叛性和侵略性。作為整體象征,《紅高粱》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路向。莫言對象征藝術的理解和運用使《紅高粱》的意蘊進入到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層面,他不僅用小說參與了1980年代的“文化熱”,還將《紅高粱》打造成為“文化熱”的代言性作品。
在“原型”批評的視野內看《紅高粱》,能夠發(fā)現(xiàn)小說在創(chuàng)作和接受意義不斷增殖的過程,而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莫言對小說整體象征氛圍的打造有關。原型批評理論在解釋“原型”的時候說:“原型是一種聯(lián)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s),與符號不同,它們是復雜可變的。在既定的語境之中,它們常常有大量特別的已知聯(lián)想物,這些聯(lián)想物都是可交際傳播的,因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很熟悉它們?!承┰蜕钌畹刂哺趥鹘y(tǒng)的聯(lián)想之中,幾乎無法使它們與那些聯(lián)想分開?!耆瘋鹘y(tǒng)化了的藝術應該是這樣一種藝術,其中的原型即可交際的單位已基本上成為一套秘傳的符號?!盵8]正是由于“原型”所具有的隱秘性和模糊性,文學文本和形象才能在闡釋中不斷獲得更多的意義。
莫言在《紅高粱》中采取整體象征的方式,在描寫、議論中調動比喻、反諷、通感等修辭方式,刻意營造了一種“原型”情感氛圍:
我曾經對高密東北鄉(xiāng)極端熱愛,曾經對高密東北鄉(xiāng)極端仇恨,長大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我終于悟到:高密東北鄉(xiāng)無疑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種植。八月深秋,無邊無際的高粱紅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輝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愛情激蕩。秋風蒼涼,陽光很旺,瓦藍的天上游蕩著一朵朵豐滿的白云,高粱上滑動著一朵朵豐滿白云的紫紅色影子。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不肖子孫相形見絀,在進步的同時,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
可以看到,莫言直抒胸臆,并未掩飾自己的觀點。“種的退化”在小說中不斷被強調,是文本表達的意義,但是看評論可以發(fā)現(xiàn),“原型”象征釋放出了巨大的能量,給研究者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討論空間。
1986年,莫言在一封信中談及剛發(fā)表的《紅高粱》的時候,說自己是從一次打靶經歷找到“戰(zhàn)爭的感覺”的,他是想把《紅高粱》寫成一場大霧中的戰(zhàn)爭的。他對小說的延伸意義不甚了了:“也有人對我說起《紅高粱》的總體氛圍問題,也有人對我說起紅高粱的象征意義。這些問題我確實說不出個子丑寅卯?!盵9]莫言當時所說的應該是實情。從文學理論的角度說,作為小說家,任務就是要把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如果用意象來表達,就是象征;至于象征意蘊,往往不是作家本人刻意創(chuàng)造的,而是意象本身的審美張力所決定的。
羅強烈在給莫言的回信中就表達了這一觀點。他首先指出莫言的《紅高粱》“既是‘戰(zhàn)爭文學’,又超越了‘戰(zhàn)爭文學’”,然后說明“在藝術構成上就是用多種藝術元素(其中包括人物形象)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的藝術形象,達到一種‘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美學境界”,最后總結說“《紅高粱》的藝術形態(tài)獨特而不單薄,達到了一種恢宏博大的藝術境界”。[9]在《紅高粱》的闡釋史中,羅強烈是較早從“原型”的角度肯定這部作品的,但是由于作者使用了通信文體,所以對這個問題的闡述不夠充分。
《紅高粱》中的“原型”因素具有強大的可闡釋性,被批評家敏銳地捕捉后,對小說的理解就超越了敘事層面,上升到了整體意蘊的平臺。批評家吳炫在1988年的一段話中雖然未明確使用象征概念討論莫言的作品,但是從論述看,非常清楚地表現(xiàn)出評論者是如何一步步認識《紅高粱》中的原型意義的:“我們感受到高粱系列有一種濃郁的畫面感的時候,忽然意識到這絕不僅僅是作者的一種色彩的努力,而是中國農民的血氣和精神的物現(xiàn),一種無論在何種條件下都有著的勃發(fā)生命力的涂抹。但是我們在獲得了中國農民的這種‘不死’的抗爭精神以后,高粱地里又有一種沉悶而荒涼的氣息隱蔽著慢慢撲面而來,使我們的心一下子緊縮了。那種濃郁的執(zhí)著和荒涼的沉悶摻和在一起,使高粱地籠罩在一片悲壯和虛無的濃霧中?!盵10]正是由于“原型”攜帶著可供不斷闡釋的話語場,“紅高粱”承載的意義不斷獲得幾何級數(shù)的增長,并且膨脹到莫言創(chuàng)作之前也未曾預料的境界,而他寫《紅高粱》起初的目的反而不用被提及。
在新時期的作家中,莫言運用象征藝術的能力突出,當然與當時流行的尋根思潮的催動有關,同時,莫言恣肆放曠的想象力也將象征藝術推向了新的境界,尤其是他出色的感受力,令他在象征世界得心應手。莫言新歷史小說中的象征意象和象征世界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內涵,使他的作品能夠超越故事層面,既表達出對歷史的敘述和反思,還更多轉移到對原始生命力的贊美這個他一以貫之的主題,從而將象征藝術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