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崇良 衡陽師范學院
2020 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以部門規(guī)章的形式對中小學教育懲戒作出了規(guī)定。教育懲戒權是一把“雙刃劍”,教育懲戒權的行使有利有弊,辯證地認識教育懲戒,適度使用教育懲罰權,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教育目的。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既要有章有法,又要有理有據,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和靈活度,教育懲戒權具有一定的法理彈性。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需要有法理學上的依據,且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教師懲戒權的法理學依據 教育懲戒權的法理學邏輯是“犯錯-懲罰”,教師對學生施以不愉快的影響,以抑制學生不當行為,使學生改正錯誤,棄惡從善。合理規(guī)范地行使教育懲戒權,是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對于教育懲戒權,法理學的觀點是,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體,權力與職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法律賦予某類主體一定職責的同時,需賦予該主體履行職責的權力。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育懲戒權是教師的一種職業(yè)權力,職業(yè)權力不可放棄,必須行使,否則是失職;同時,教育懲戒,既是教師的專業(yè)權利,也是教師的必盡義務。
教師行使懲戒權需遵循的原則 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應遵循合法性、合理性、教育性、靈活性等基本原則。
合法性原則。教育懲戒權的行使事關教師職責和學生權益,必須遵循法治原則,確保教育懲戒行為合法合規(guī)。教師依法行使教育懲戒權是依法治教的當然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不得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既要符合實體法的要求,還要講究正當程序。
合理性原則。教育中如何使用懲戒權才是合理的,古今中外的學者們一直爭論不休。學校場域中合理的懲戒具有個體社會化教育功能,教師施行教育懲戒的方式要合理,力度要合適。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合理性還體現在“過罰適當”。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應當選擇適當時機,采取適當措施,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性別、年齡、個性特點、身心特征、認知水平、一貫表現、過錯性質、悔過態(tài)度等,選擇適當的懲戒措施,實現最佳教育效果。教育懲戒之后教師還要從學生過錯行為和過錯動機的消減水平兩方面來評估教育懲戒的效果,為以后采取對策提供合理依據。
教育性原則。懲戒是教育的必要手段,教育懲戒的原點和終點都是教育。教育懲戒是一種教育行為,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是為了更好地育人,需遵循教育性原則。教不嚴,師之惰,教師對學生的嚴管是基于對學生的厚愛。教師的教育懲戒行為應堅持“育人為本”,達成教育學生遵守規(guī)則、改過向善的目的。學校制定教育懲戒的具體方式、標準、程序,以及教師選擇懲戒措施,都應服務教育這一目的,遵循育人原則。
靈活性原則。教師的教育懲戒需要有適度的彈性,教師可以憑借自己的專業(yè)智慧,在法律規(guī)范范圍內靈活地選擇懲戒方式和措施,因材施教、精準施策。教育懲戒只有在遵循“靈活性原則”中才能獲得足夠的張力,教師只有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并本著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良好愿望,對學生采取相應的懲戒手段才可能達成教育性目的。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學校教育中的懲戒方式才會顯得靈活多變而富有成效。
我國現行教育法規(guī)將教育懲戒界定為教育行為,允許教師在必要的情形下行使教育懲戒權,教師的教育懲戒行為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
法律法規(guī)許可范圍內行使教育懲戒權 教育懲戒權是《憲法》規(guī)定的“教育權”的一部分,是權力與職責對等的體現。教師懲戒權立法既有法律上的依據,也是實踐所亟須。2019 年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guī)則(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征求意見稿對教師提出了職責要求:學生違紀違規(guī),教師可以視情況予以適當懲戒。2020 年《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將教育懲戒的實施范圍限定在普通中小學校、中等職業(yè)學校,明確學校、教師可以在學生存在不服從、擾亂秩序、行為失范、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下實施教育懲戒。《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對“懲戒措施”作出了適當的外延,“學校校規(guī)校紀規(guī)定的其他適當措施”,這為學校留下了必要的自主空間。
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適度彈性 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具有適度彈性,教師是專業(yè)技術人員,教師在自己專業(yè)領域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施行的教育懲戒,體現出專業(yè)性和科學性。我國法律制度明確規(guī)定教師有權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教師可在必要的情況下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施行教育懲戒,但法律對何謂適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需要教師自己作出專業(yè)的判斷。教育懲戒的目的是為了教育,教師基于關愛學生、保護學生的良好愿望來實施教育懲戒。教師手中的“戒尺”既是戒自己也是戒學生,把握好尺度才能讓教育懲戒更有溫度,體現人性化的關懷。
教師施行教育懲戒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正當行使教育懲戒權,需要具有足夠的教育智慧。教師施行教育懲戒既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原則,又要重視各種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因地制宜,因時施策。
教育懲戒具有情境性,具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兑?guī)則》在每一個層級的最后一項懲戒規(guī)定,都是“學校校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適當措施”。不同地域和不同類別的學校,其校規(guī)各有不同。這說明學校在制定校規(guī)時,可自創(chuàng)富有特色的適當的教育懲戒方式?!兑?guī)則》允許一個課時的罰站,但禁止超限度懲罰,禁止超過正常限度的罰站、反復抄寫。但正常限度對學生、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彈性的空間,因人而異,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中變通。
教育懲戒具有屬人性,教師行使教育懲戒具有選擇權和靈活度。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個教師也有自己的個性,教師所采取的懲戒方式寓于具體的環(huán)境和師生關系之中。要實施好教育懲戒,教師要了解學生、“罰之有度”。
教育懲戒是教育手段,既要講究教育的科學性,還要講究教育方法的藝術性。教育懲戒是教育藝術中最為特殊的部分,教師需要掌握好教育懲戒的藝術,“備有戒尺,而不常用”。最高明的教師能“超越”教育懲戒,“不教而教”。
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相結合,互補互促 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是互補互促的關系,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傳承學生尊其師、信其道的優(yōu)良傳統。我國自古以來崇尚師道尊嚴,具有尊師重道的美好傳統。在今天的中小學教育中,對于有上進心、愛學習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賞識教育,優(yōu)秀的教師憑借其自身淵博的知識和溫良謙恭的為人贏得學生的尊敬。
在教育教學中,教育懲戒與賞識教育同為教育手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都有其存在的理論依據。學習心理學聯結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納認為:學生行為隨著其后的及時的結果變化,愉快的結果強化行為,不愉快的結果抑制行為。賞識和懲戒都是教師利用這一原理針對不同的教育情境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有三重目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傳授書本知識、教學生應對考試只能算是教師的授業(yè)解惑,是排在教孩子為人處世的“傳道”之后的。賞識教育并非一味地表揚學生,賞識得有依據和標準,教師需要教學生辨別是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賞識教育與懲戒教育并行不悖,獎懲分明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