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第二外國語學校 朱映梅
初中生即將要邁入獨立意識更加強烈的青春期,其思想意識方面的發(fā)展也非常迅速,而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念以及高尚情操的重要學科,其課程的開設大大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與此同時,時事資源作為信息時代的重要產物之一,有著即時性、社會性等特點,但也有著不穩(wěn)定的導向性,可能會對學生思想觀念形成造成不良影響的因素,也因此這就意味著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在融入時事資源教學時要更加謹慎,要能確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品悟時事資源的價值意義,從而對學生身心成長和發(fā)展起到更積極的作用。此外,時事教學資源的融入也代表著新時期的教學重點也在逐漸向生活化偏移,真正將“立德樹人”任務落實到基礎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也就能學習到更多有著實際意義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正確的思想觀念,而這些內容對學生未來參與建設美好祖國有著極大的幫助。
在很多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看來,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較為“敏感”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會注意緊隨教材的內容授課,但殊不知這導致教學拓展面狹窄,是教師的教學觀落后的表現(xiàn)。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缺乏自身教學資源的“更新”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此很多教師在平時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對一些基礎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并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更加傾向于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而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卻不一定會被新時代的初中生所接受,也因此就需要教師及時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能在課堂上講述更多新時期初中生感興趣的話題,以便吸引他們更多地參與課堂教與學的過程。
如今的社會競爭更加激烈,而這種“內卷”的現(xiàn)象也在不斷地向學校蔓延,進而就導致初中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關注一些時事資源,并且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刻意引導下也更加注重知識學習,而忽略了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另外,盡管在知識和信息資源大爆發(fā)的時代,學生獲取新鮮時事資源的機會更廣泛、手段更多,然而很多學生卻對一些有價值意義的時事資源認知不足,未能有意識地關注時事,以及深層次地理解社會問題,這也就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效果難以提升。
時事資源大多是具有爭議性的,然而現(xiàn)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被教師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就導致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機會大大減少,而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次數(shù)也是極少的,也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大大影響學科教學的實際效果。對此,一方面,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未得到合理發(fā)揮,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會活學活用,不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而另一方面,只有思維之間的碰撞才能迸發(fā)出更真摯的知識,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缺乏對時事話題的深入交流,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模式也會導致學生逐漸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下降,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科成績自然也會退步,而優(yōu)良素質的培養(yǎng)也難見成效。
時事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融入更加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設一些極為精彩、生動的教學情境,這也就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課變得具有趣味性,也因此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課堂教與學的過程原本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任務,教師要能及時意識到這一點,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互動的過程,鼓勵他們敢于提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埋頭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更熟練地掌握知識,最終也將知識化為己用。
教材內容的充實得益于時事資源的融入,這也就會使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而不是只是在空談一些“高大上”的理論,也因此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充分地吸收知識中的營養(yǎng)。此外,新時期也有著更為先進的教學思想,而這些內容卻很難及時在課本上體現(xiàn)出來,也因此需要教師利用更多的時事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更加“豐滿”,讓學生能學習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讓他們能不斷接受新鮮的知識灌溉,從而為國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學子。
在新時期背景下,立德樹人理念始終貫穿于整體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過程,而時事資源的融入也恰好滿足了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進而也更加凸顯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德育性。俗話說:“立人先立德,樹人先樹品?!币幻细竦某踔猩粌H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更要具備優(yōu)良的道德素質和家國情懷,從而能更多地在自己身上體現(xiàn)新時代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優(yōu)越性。
課堂導入可以說是一節(jié)課的點睛之筆,優(yōu)秀的課堂導入過程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整節(jié)課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就要善于巧妙運用學生相對熟悉且感興趣的時事完成導入,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的過程,使學生能更深入地思考知識,從而有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在此基礎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興趣也就會更強烈,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會有明顯的提升。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珍視生命”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猜一個謎語,如教師說:“有一種東西,人與生俱來,無論是富貴還是貧窮都擁有它,每個人都必須有但又只能擁有一個?!边M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好奇心。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猜一猜謎語并引出本課的主題“珍視生命”,然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和生命有關的時事,如消防員叔叔因為救人而犧牲、醫(yī)生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著救人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等,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導入這些時事,進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本上的教學資源始終是有限的,并且一部分知識也是較為陳舊的,也因此就需要教師及時挖掘一些網(wǎng)絡教學資源,進而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充實,使學生能學習到更多有價值的時事資源。在過去,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大多源于課本,或是教師的多年的教學經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廣泛,學生的學習志向也更加遠大,而此時課本上的教學資源卻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所以教師就可以通過豐富網(wǎng)絡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對該學科有著更深入的了解,而這對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書本上的基礎知識點,還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搜集一些和本課主題、內容相關聯(lián)的時事資源融合到教學中,如讓學生觀看一些法治節(jié)目《今日說法》《普法欄目劇》《天網(wǎng)》等,或者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更加全面地了解什么是《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進而可以有效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不斷了解更多與學習有關的知識,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能更及時地關注到他們感興趣的時事熱點話題,學生也不例外,基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緊抓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引導學生展開積極討論,從而充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印象。很多教師都曾抱怨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不足,大多時候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而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法阻礙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課程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缺乏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入時事熱點話題給予學生在課堂上更多自由發(fā)揮學習的機會和時間,勢必會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合理利用網(wǎng)絡”這一課的知識可以說是和學生是息息相關的。每一名初中生都接觸過網(wǎng)絡,甚至一部分學生也會對網(wǎng)絡上的一些熱點話題發(fā)表評論等,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每一名學生都做到了理性參與網(wǎng)絡生活呢?而本課的知識便是要向學生介紹如何理性對待網(wǎng)絡事件,同時通過網(wǎng)絡又如何積極傳播正能量等,進而真正成為一名新時代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與此同時這一話題也成了很多網(wǎng)民關注的話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讓他們談一談自己在生活中都是如何合理利用網(wǎng)絡的,同時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分享一些優(yōu)秀的網(wǎng)絡學習資源,最終有效提升每一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無論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還是時事熱點本身,其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這也就意味著課堂教學過程也要生活化,從而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如此一來,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更加傾向于幫助學生利用他們所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解決其所面臨的一些生活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率,使學生能真正將課本上的文字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本領和技能,最終受益終身。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課的過程中,就可以首先了解到這一話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當你高興或者難過時你會怎么處理自己的情感呢?”從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看待問題;其次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一個生活案例,如“某學校學生因為不會和家長、老師溝通,從而導致自己的情緒壓抑許久,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此時教師可以繼續(xù)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平時會怎樣和家長、老師溝通呢?”進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把握自己的情緒,使學生真正做情緒的主人,最終有效發(fā)展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教師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更要善于結合當前社會熱點時事話題帶領學生開展一些課下實踐探究,從而更加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美德。愛國精神、尊老愛幼、保護環(huán)境等都是當前的社會熱點話題,而這些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得益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積月累,所以教師就要主動帶領學生踐行這些良好的道德行為,鼓勵他們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收獲更多,而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到的知識也必將更加深刻,同時這也會成為學生一生中極為寶貴的一筆財富。除此之外,適當?shù)恼n外主題活動也能體現(xiàn)勞逸結合的教學思想,使學生能及時恢復強有力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促使學生能始終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面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
例如,教師在教學“建設美麗家園”這一單元時,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中根據(jù)本課內容以及相關的時事熱點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統(tǒng)計某個小區(qū)的人口數(shù)量,并讓學生將其做成表格,從而使學生來感受我國的發(fā)展中的人口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大街上幫助環(huán)衛(wèi)工人掃地、撿垃圾,促使學生可以感受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不容易以及愛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當?shù)夭┪镳^,讓他們感受英雄先烈的英勇事跡等,進而使學生能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真正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德。
總而言之,時事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融入使課堂教學過程更加精彩,充分彰顯學科的教育價值,而這對學生未來的長期學習和發(fā)展亦有著極強的促進作用。對此,新時期的初中生應該具備更主動的學習意識,而不是一味地只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知識任務的學習,而應該在平時主動關注一些以自身發(fā)展息息相關的時事話題,不斷地學習新鮮知識,開闊視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能力,促進自我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及時了解一些正能量的時事話題而養(yǎng)成更加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主動向周圍更多的人傳播正能量,從而促使學生為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