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學濱海學校 趙達 王素馨
美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樂的特點。如何在中學教育階段探尋更加有文化、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且適合學生發(fā)展的美術學習策略,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落實在美術課堂的教與學中,是有效并高效地開展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們將美術鑒賞課置于“雙核”視域下,開展了相關實踐與研究活動。
所謂“雙核”指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核心價值。核心素養(yǎng)是在原有知識上通過對新知識的獲得和運用來解決現實生活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將能力和素養(yǎng)細化到具體層面;核心價值體現在高中教育教學層面,主要是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心素養(yǎng)強調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跨學科性和整合性,核心價值更多強調的是學科育人和價值引領作用。
結合對當前存在問題的思考,進一步挖掘美術學科與價值體系相契合的內容,筆者認為,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體現和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分必要,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放眼我們的現實生活,不難發(fā)現在各個領域存在審美力的缺失和不足的問題,如商業(yè)街整體色調不和諧,店鋪及生活用品的裝潢和包裝設計千篇一律、字體缺乏美感;家里所掛的裝飾畫還大多停留在對于繪畫作品表面漂亮、賞心悅目的欣賞水準……我們的社會和文明進步了,而大眾審美狀況還有待提升。當代中學生置身于社會和國民的審美大環(huán)境中,不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熏染,如何提升國民的審美認知和美學素養(yǎng),為祖國的未來培養(yǎng)更高質量的、具備高審美素質的時代新人,引導大家走出“彈得真快,唱得真高,畫得真像”“漂亮”與“美”畫等號等諸多審美誤區(qū),擦亮雙眼來分辨表面漂亮的、萎靡的、浮華的、膚淺低俗的美術作品,并且具備一雙慧眼去感受諸多祖國優(yōu)秀美術作品中厚重的、深刻的、豐富的、凝重的美,這就需要我們在美術教學上善用優(yōu)良資源,進一步提升和培養(yǎng)他們的美學素養(yǎng)。
作為美術教師,有義務也有責任讓學生了解、認識、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如紋樣富有形式意味的彩陶盆、蘊含著獰厲之美的青銅器、樸厚大氣的漢代雕塑,在鑒賞課之余加入對于傳統(tǒng)藝術技法的體驗和傳授,培養(yǎng)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與熱愛,抵御國外不良文化的沖擊,提升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藝術的教育功能對思想道德及愛黨愛國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偉大復興征程中出現過許多史詩性創(chuàng)作佳品,如《過雪山》《紅軍不怕遠征難》《飛奪瀘定橋》《狼牙山五壯士》等……一幅幅生動感人的人生畫卷能夠給予欣賞者深刻的印象,從中閱讀到中華民族在艱難困苦中塑造的一個個英勇的民族英雄形象。藝術作品中有了這些寶貴中國精神的融入會煥發(fā)出新的生命氣象。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欣賞和學習這些藝術作品的時候,會使學生產生對人生、對社會甚至對未來的深刻思考,由此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在這種共鳴中不斷提高學生的靈魂高度與層次,傳承紅色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一切學習都來自于經驗,教育需要從經驗、從每一個人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fā)。美術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教師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索問題,創(chuàng)設能夠結合大家自身生活經驗的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中去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加深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滿足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例如:教師在教授和民間美術鑒賞相關的知識時,可以提前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分組考察,了解不同家鄉(xiāng)學生所在區(qū)域的特色,搜集生活中的老物件,探尋民間美術及中國人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風俗習慣,如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濱海新區(qū)塘沽的海洋文化等,將相關物品帶入課堂進行分組觀察、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課堂的主人,以自學合作探究的方式對知識點進行自主的提前思考和發(fā)掘,教師再進一步引導、梳理、總結,促進課堂中基礎知識的呈現和落實。
以美術鑒賞基礎單元《如何鑒賞美術作品》為例,教師在導入時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欣賞不同藝術作品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然后,請學生進一步參與課堂,到黑板上畫一些簡單的東西,大家一起合作探究,根據自己所畫的東西來觀察其中不同美術繪畫元素,如線條、色彩等。教師也可以在學生所畫的內容上添加幾筆,與學生所畫的內容形成互動,交流彼此的思想。同時,觀賞不同的中外作品,對比分析,層層深入,師生互動來找出共性問題,落實美術鑒賞基礎的不同知識點,師生互動的同時注重生生互動,提供一至兩個美術作品請學生討論,回顧并且運用所學來觀察、分析、探究,從而得出美術作品的形式要素及內容要素等主要知識點,實踐和體悟美術作品鑒賞的基本方法,為之后單元的學習和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泵佬g鑒賞課堂中運用多感官了解體驗感知美術,信息技術手段加強情境構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畫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非常有幫助,在對《韓熙載夜宴圖》一畫的賞析中,圖像識讀環(huán)節(jié)運用現代教學多功能白板將聽樂部分加入琵琶曲,觀舞部分加入當代對六幺舞的還原視頻,讓學生多角度感受與想象夜宴的氛圍,將李煜詩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進行吟誦,與歷史背景與文化理解相結合,感受畫面主人公的無奈心境,通過詳細的范例講解,在隨后對歷史故事畫《步輦圖》的賞析中順利地實現正遷移。又如《如何鑒賞美術作品》中對于線條和色彩的感受用不同風格的音樂來進行闡述,通過動手、動耳、動眼、動腦,提升鑒賞能力、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在鑒賞課之余也要加入對于傳統(tǒng)藝術技法的體驗和傳授,讓學生學習水墨畫、書法、篆刻,以及民間美術如剪紙、木刻、陶藝等,讓這些優(yōu)秀的富有本土化營養(yǎng)的藝術作品和技藝,如一股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氣息的清泉,緩緩地流入每個藝術作品觀賞者、實踐者的心田,在美術教師的幫助下,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在他們心中播下傳承和發(fā)揚我國文化藝術的種子。
藝術的教育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很多藝術作品在思想道德方面感人至深,如畫家李唐的《采薇圖》,創(chuàng)作者以歷史故事入畫來表彰保持氣節(jié)的美德,譴責投降變節(jié)的惡行,飽含借古諷今、警醒世人之意。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選取具有較高審美價值且真、善、美統(tǒng)一的藝術作品,給學生以啟迪。
與此同時,在不少近現代中國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中西方文化及藝術元素的的融合與轉換,有利于引發(fā)學生對于中西方藝術文化的差異與融合的思考。雖然大量的作品以西方油畫的面貌呈現,但是作品中的構圖、空間、筆法、意境等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息息相關,把中國的文化藝術與西方的繪畫表現手段相結合,在破與立之間創(chuàng)作出具有新面貌的美術作品,為美術的發(fā)展開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思維和目光的進一步拓展下,可以關注更多門類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找到每種藝術風格所對應的中西方藝術融合與轉換的靈感來源及藝術上暗合的交點,引導學生對于作品進行思考和理解,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唯有將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從“雙核”培養(yǎng)開始,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才能進一步加強基于“雙核”視域標準下的單元教學整體設計,實現單元教學標準與單元教學、單元學習一體化和諧共生,實現核心價值、核心素養(yǎng)“兩翼”驅動優(yōu)質發(fā)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根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人類文明優(yōu)秀成果,引領學生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對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關注與傳承,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喚醒植根于內心的民族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