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瑩瑩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古族實驗小學)
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元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促使學生在生活實踐過程中主動形成數學邏輯,這是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小學數學生活化作業(yè)是落實新課改要求的重要載體,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應用數學知識,促進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前置準備和后置延伸。高質量的數學作業(yè)應具備兩個功能:一是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的功能。一份作業(yè)要既能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問題,又能檢測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便于教師改進教學。二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功能。小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其身心尚不成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等問題。設計生活化作業(y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生活化作業(yè)的類型有很多,依據作業(yè)的功能,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分為操作性作業(yè)、調查性作業(yè)、日記式作業(yè)、開放性作業(yè)等。教師要“以人為本”,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合理選擇生活化作業(yè)的類型進行設計;教師要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實現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目標,讓數學作業(yè)真正成為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與重要保障;教師要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新穎活潑、題型靈活多樣的數學生活化作業(yè),促使學生自主體會并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有益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教師要將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情境,使作業(yè)體現出個性化、生活化特征;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教師還要利用學生的多重視覺感官、多角度立體觀察能力,讓學生能“動”起來,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設計數學生活化作業(y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做中學”的過程中達成作業(yè)設計目標,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提升數學素養(yǎng)。按照不同的知識特點和生活化作業(yè)的類型,可以有如下實施策略。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游戲是啟發(fā)心智、激發(fā)興趣的有益方式。教師設計和實施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操作性作業(yè),學生能夠在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動手操作的樂趣,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在實施操作性作業(yè)時,學生可邊玩邊學,在游戲中鞏固數學知識,感受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有趣的、易操作的游戲式作業(y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素養(yǎng)。
“乘法口訣”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掌握“乘法口訣”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保持思路清晰,提升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在學習口訣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數筷子”的操作性作業(yè),促使學生掌握乘法口訣,啟發(fā)學生練習并探索記憶規(guī)律。教師可讓學生計算“幾個人用餐,需要擺幾雙筷子?”“一雙筷子2根,需要拿多少根?”通過這兩個操作性作業(yè)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家里一邊計算、思考,一邊將筷子擺在餐桌上。這樣的動手操作過程,既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和鞏固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又能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覺得數學有用、數學有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使學生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過程,掌握統(tǒng)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調查性的數學生活化作業(yè),讓學生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一方面鞏固所學課堂知識,另一方面體驗調查的樂趣,在數據信息收集整理和統(tǒng)計中提升數學素養(yǎng)。
在學完“統(tǒng)計”一課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解決停車困難”為主題的調查性作業(yè):深入社區(qū)、街道等,調查統(tǒng)計家庭汽車數量;走訪交警、城管部門,了解其轄區(qū)內停車位的分布規(guī)律和現狀,征集周邊居民對“停車難”這樣實際生活問題的意見;請你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一個多功能停車場方案。這樣以“解決停車困難”為主題的調查性作業(yè),能夠驅動學生深入社會生活中,親自去發(fā)現問題,自主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調查性作業(yè)能培養(yǎng)學生活動策劃、調研及分析的綜合能力;能實現讓學生真正從課堂學習走向生活實踐,從學校課堂走向現實社會;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調查性作業(yè),學生還能提高實踐能力,增強自覺參與社會服務的實踐意識,提升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生活的素養(yǎng)。
數學日記不僅是提高學生寫作和閱讀能力的一種輔助方式,也是系統(tǒng)指導學生學習與應用數學技能的有效訓練途徑。在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時,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課堂知識,將生活中的發(fā)現,如與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經驗、應用有關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例等,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在這樣的日記式作業(yè)中,學生可以寫發(fā)現的具體數學問題,也可以寫對生活中具體數學規(guī)律或現象的簡要看法。
學完“圓角分”一課后,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對本課回憶和理解”的日記式作業(yè)。一位學生寫了這樣的日記式作業(yè):
今天是周末,早上,天空中飄著一朵朵白云,我和奶奶一同出門去附近菜市場里買早點。走到了一個飯店的門口,我問店員叔叔:“1根油條多少錢?1袋豆?jié){多少錢?”叔叔很耐心地對我說:“1根油條5角錢,1袋豆?jié){也是5角錢?!蹦棠陶f:“買5根油條和5袋豆?jié){,共需要多少元?”于是,我認真地計算了一下,5袋豆?jié){“五五二十五”就是2元5角,5根油條也是2元5角,相加就是5元。奶奶告訴我:“還可以把1袋豆?jié){和1根油條看成1份,就是1元,那5份不就是5元了嗎?”我頓時恍然大悟,這種計算方法可真是太簡便實用了!
數學日記既可以讓教師了解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又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特有的生活思維方式。通過數學日記,教師還可以及時讓學生真切、生動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喚起學生主動掌握數學方法的求知熱情,讓學生享受到數學學習帶來的快樂。
開放性作業(yè)具有非完備性、不確定性、探究性和發(fā)展性等特點。非完備性指的是答案的非完備性,答案本身可以是多樣的,解出答案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主要是鍛煉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對主體認知結構的轉化能力。不確定性指的是設計作業(yè)題目的形式是不確定的,學生必須通過收集其他信息才能夠完成作業(yè),這樣能夠使學生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探究性指的是教師設計的作業(yè)沒有特定的解題思路,也沒有現成的解題模式可以參照,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并且要善于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索。發(fā)展性指的是有延展和拓展的作業(yè)。發(fā)展性對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沒有要求,學生只要有好奇心就可參與其中。
教師在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時,可以嘗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自行設計作業(yè),這樣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的題目都是不一樣的,答案也會存在區(qū)別,既可以避免“抄作業(yè)”的現象,又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學完“路程、時間和速度”一課后,學生可結合實際生活,以“相距距離”為主題,自己設計開放性作業(yè)。學生自行設計的開放性作業(yè)有兩種:第一種是類似“學校距離小明家40米,距離小紅家50米,小明家與小紅家相距多遠?(小明家、小紅家、學校在同一條直線上)”第二種是類似“學校距離小明家100米,距離小紅家150米,小明家與小紅家相距多遠?(小明家、小紅家、學校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學生通過對以上兩種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這種答案更開放的形式更有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判斷能力。同時,通過探究,學生能夠發(fā)現數學有趣,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在學生完成作業(yè)后,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數學教材中關于教學質量評價的要求,進行相應的作業(yè)評估;要投入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針對學生數學生活化作業(yè)的完成情況,采取正面的評價方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作業(yè)成果,從學生整體發(fā)展的角度認真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整體作業(yè)完成情況。教師應主動發(fā)現學生在作業(yè)中的閃光點,及時跟進鼓勵;針對學生在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尋找出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在對學生的生活化作業(yè)進行評價時,教師要嘗試用具有學生個性化認知特點的、具有正面鼓勵性意義的、具有幽默特點的語言,指導學生主動總結在作業(yè)中的收獲和不足。
從表4看,與CK2相比CK1可使干物質和淀粉含量減少,噴施緩解劑各處理干物質、淀粉含量均高于CK1,但都低于CK2,說明它們在莠去津造成的馬鈴薯品質性狀降低上均可發(fā)揮一定作用,各緩解劑處理與CK1間無顯著差異,其中處理3(敵克松+吲哚乙酸)的干物質、淀粉含量分別比CK1增加了1.2,1.3個百分點,緩解效果最好,敵克松(處理1)的緩解效果次之,多樣芽孢桿菌(處理2)的緩解效果最差。
在學完“解決問題”一課后,教師設計了一個數學生活化作業(yè):一位同學去超市購物,他一共帶了50元錢,買1支鋼筆花了12元錢,買10本練習冊花了15元錢,買2支雪糕花了3元錢,他還剩下多少元錢?
在學生小組合作用“模擬超市”的方式進行了購物體驗后,針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教師先讓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列出算式,再對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出評價。
生:我列的算式是50-12-15-3=20(元),我是這樣思考的,從總錢數中減去買1支鋼筆的,再減去買10本練習冊的,再減去買2支雪糕的,就是剩下的錢數。
生:我列的算式是50-(12+15+3)=20(元),我是這樣思考的,先算3次購物一共花了多少錢,再用總錢數去減去3次購物的,就是剩下的錢數。
(在這兩個學生對自己的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后,教師再讓其他學生對他們的表現進行評價)
生:我覺得第2個同學的方法更簡便,因為12+15+3的結果剛好是整十數,第二步算起來會更簡便。
生:我認為兩個同學說得都很好。
師:你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是的,兩個同學的表達都很清楚,第2個同學的方法更簡便,但是第1個同學的方法也不錯。
這樣,先讓學生自評,再讓其他學生評價,最后教師總結評價。這種多元的評價方式比僅由教師評價更有效,它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根據新的教學方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和評價作業(yè),讓學生在做作業(yè)時樹立自信心,在輕松愉快的生活化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數學生活化作業(yè)的設計形式、內容和評價體系都應充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要著重從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去綜合設計。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學情,設計生活化的作業(yè)內容,優(yōu)化作業(yè)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所帶來的生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