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香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中學 215000)
《化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化學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教學一直強調(diào)以學生發(fā)展為本,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適應社會發(fā)展.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xiàn)象入手,使學生感受身邊的化學物質(zhì)和化學變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化學在生活實際應用中的認識,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化學作為在初三新接觸的一門學科,比較陌生而且學習時間也短,因此課前預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化學的習慣顯得尤為重要.課前的有效預習能讓學生在教師講新課前,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知識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預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知識的難點,帶著問題進入課堂,也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大大節(jié)約了教師的課堂講授時間,能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探究問題.所以課前預習的設計一定是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簡單有趣的問題入手,激起學生的預習興趣.
例如,化學第一節(jié)課前,可以設置這些問題讓學生去預習:家里用的食鹽和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打開雪碧、啤酒時冒出來的氣體是什么?薯片包裝袋內(nèi)充入的是什么氣體,為何要充入該氣體?又如在上氧氣的性質(zhì)課前,布置學生了解:魚蝦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為什么蠟燭可以在空氣中燃燒?食物變質(zhì)主要和空氣中的哪種物質(zhì)有關?醫(yī)院用來搶救重危病人用的氣體是什么?再如鐵生銹條件的探究,就可以預先讓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哪些地方能看到生銹的鐵制品,鐵銹是什么顏色的,用手觸摸一下看看鐵銹的材質(zhì),疏松或堅硬?在測定溶液酸堿性時,可以讓學生品嘗糖水、鹽水、檸檬汁的味道并用pH試紙測定的酸堿性.這些都是比較貼近學生生活,能在生活中找到或者通過一些調(diào)查能知道的知識,學生在做這些課前預習時不會覺得這是作業(yè)而很有壓力感到不耐煩,反而會感到很好玩很有趣很特別,從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持續(xù)到接下來的課堂學習.
情景導入是指講新課前引導學生盡快進入新課的學習.初中的化學教學是簡單知識和復雜知識掌握的過渡,俗話說“一個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運用合適的方法,對新課進行情景導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課,從而形成良好的授課氛圍,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導入更能讓學生接受和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講授碳酸鈣檢驗時,教師可以展示預先搜集的生活中含有碳酸鈣的物質(zhì),如水垢、雞蛋殼、珍珠、貝殼、魚骨頭等,接下來拋出問題“那如何來檢驗碳酸鈣的存在呢?”接下來的實驗探究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質(zhì)來完成,興趣會更濃厚,記憶會更深刻,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會更加的牢固.在講解影響氣體的溶解性時,可以這樣引入,教師打開一瓶雪碧,大家發(fā)現(xiàn)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就可以提問:“氣泡的大量冒出,說明溶液中的氣體的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于進行了什么操作引起的?這個操作對瓶內(nèi)的壓強有何影響?”有這樣一個情景的引入,學生馬上就能了解到氣體的壓強和氣體溶解度之間的關系.當繼續(xù)探究溫度和氣體壓強的關系時,可以喝幾口預先準備好的低溫雪碧,過會兒會有打嗝現(xiàn)象,這時問題就來了:“喝入冷的雪碧時哪個因素發(fā)生了變化?打嗝時嗝出來的是什么氣體?”兩個問題拋出,學生就能得到溫度越高,氣體的溶解度越小的結論.研究酸的化學性質(zhì)的引入可以這么提問,家里燒水壺起了水垢,媽媽向水壺中加入適量的食醋浸泡就可以除去,這是什么原理?以學生已經(jīng)具有的生活常識和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進行導入,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欲,而且能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
在初中化學中有許多的重點難點都是些枯燥的化學方程式需要學生記憶背誦,或者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學生區(qū)分和理解,不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課堂效率也不高,所以教師急需要從學實際生活所接觸地物質(zhì)及其變化中,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內(nèi)容是真真實實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日常所見來解釋化學知識,深化理解,強化記憶.
例如,第三章微粒的學習很抽象,教師可以舉例將一塊冰糖放在水中,冰糖消失肉眼看不見了但水卻變甜了;晚上放學回家,剛到家門口就能聞到飯菜香味;疫情期間水銀溫度計給人體測溫的原理——熱脹冷縮;古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等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微粒的三點性質(zhì):微粒很小、微粒在不停地運動、微粒之間有空隙.原子分子肉眼看不見,在區(qū)分時可以利用水果為模型,比如可以拿出1個小番茄、冬棗、李子,這是3種不同的原子,也是3個不同原子,當把2個小番茄結合在一起就是1個(種)分子,1個小番茄和1個冬棗結合在一起又形成另一個(種)分子,這樣學生區(qū)分原子分子個數(shù)和種類就非常容易了,還可以讓學生動手再搭建其他的分子,順手把它們用不同的顏色或者大小畫出來,這樣在今后的學習中就不會混淆分子和原子模型了,而且對于宏觀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學習也打下來良好的基礎.
學生學習化學的目的就是要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課后的知識鞏固的形式不能是單純的比較枯燥的理論性概念,不能是只為了考試而做題,而應該和學生的生活貼近,將作業(yè)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生活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例如,常規(guī)的作業(yè)也可以盡量靠近生活,在學習了食品中的有機物后,可以讓學生將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物質(zhì)進行分類,收集這些物質(zhì)的營養(yǎng)成分的資料,為自己制定一份健康的膳食計劃.還可以學會區(qū)別日常生活的淀粉與奶粉的方法是聞氣味或看狀態(tài)或嘗味道或捻手感;如何用不同的方法來鑒別淀粉和葡萄糖;如何區(qū)分日常生活中的塑料是否有毒,能否來包裝食品;收集平時下的雨水,用pH試紙來檢測一下它的酸堿度,來看看是否是酸雨.在學完了酸堿鹽后,可以周末布置小實驗,利用廚房中的小蘇打和食醋自制一瓶二氧化碳來完成蠟燭的滅火實驗;也可以讓學生用檸檬片、山楂燒水來除水壺內(nèi)的水垢.與此同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就地取材,用來驗證所學知識.比如在驗證溫度和微粒的運動速度關系時,可以選擇4個牛奶瓶,分別標記1、2、3、4,1號和2號滴入藍色墨水,后加入熱水,3號和4號滴入紅色墨水,后加入冷水.將1號和4號瓶用紙牌封住瓶口,倒扣在3號和2號瓶上,慢慢抽出紙牌使其瓶口相對,后觀察現(xiàn)象.用家庭小實驗來驗證理論知識,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會更加濃厚,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
初中化學教學活動中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即為實驗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帶領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可幫助學生對于化學知識形成深層次理解,還可有助于學生原理掌握及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生活中蘊含著諸多與化學原理相關的實驗案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需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所存在的化學實驗及化學現(xiàn)象加以細致的觀察,便可幫助學生轉變對于化學知識的看法,以此還可實現(xiàn)學生化學學習積極性的調(diào)動,幫助學生認知化學學習樂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至課堂上教學活動中,并配合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燃燒與滅火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便可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引入至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教師可向?qū)W生提問,當人們在取暖及烹飪師均會用到火,而燃燒過程中,火將會呈現(xiàn)怎樣的特點呢?燃燒的定義又是什么呢?隨后,教師可將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及燃燒定義向?qū)W生講解.隨后教師為幫助學生對于此部分知識形成更為全面的了解,教師便可帶領學生展開實驗活動,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化學實驗,教師對學生的實驗表現(xiàn)密切觀察,以此對學生的實驗安全加以保障.教師可先要求各小組準備1盒火柴、1個酒精燈、1根玻璃棒、1個小木條等,隨后在火焰上分別放置玻璃棒、小木條,對二者燃燒情況加以觀察并詳細記錄,學生經(jīng)實驗發(fā)現(xiàn)玻璃棒并未燃燒,而小木條開始燃燒,學生由此獲得實驗結論及燃燒需可燃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此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可幫助學生對于化學實驗的意義形成全面理解,還可實現(xiàn)學生化學學習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動,并激發(fā)學生化學實驗參與熱情,此過程中還可有助于學生良好辯證思維的形成,推動學生化學成績的提升,以此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化學實驗能力及知識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帶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化學實驗活動,不僅可幫助學生對于此部分知識形成全面理解,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推動學生化學學科綜合素質(zhì)發(fā)展.
化學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化學教學也應該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挖掘生活素材,將其真正的貫穿并且認真落實于初中化學教學的整個過程,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欲望,使學生能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學的學習中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