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禎人
(1.武漢商學(xué)院 通識教育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56; 2.武漢大學(xu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4)
從中華傳統(tǒng)來講,古琴是中國的國琴,是修養(yǎng)性情、錘煉人格、提升境界的圣器、神器。所以,它是八音之首(1)《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也是中國上古時期最早的樂器分類法之一。,眾樂之王,在孔子看來,是成就君子人格的必由之路(“成于樂”)。在中國歷史上,從堯舜禹、文武周公、孔子與七十二賢以及七十子后裔開始,歷朝歷代,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都酷愛古琴,生死相伴,孔子就能夠親手彈奏出整個的《詩三百》。難道他們都只是想掌握一種演奏古琴的手藝嗎?當(dāng)然不是。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那就是人琴合一的境界,就像春秋時期武士的佩劍一樣,形影不離其身。長期以來,人琴合一,常常聽人說起,但是,人們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仔細(xì)想來,它其實(shí)是一種崇高的藝術(shù)境界、哲學(xué)境界、人生境界,更是一種“道”。
筆者十二年前有緣涉足古琴,由此調(diào)動了筆者從哲學(xué)、文化的角度研究古琴藝術(shù)的興趣。目前專業(yè)琴人所撰寫的有關(guān)古琴的相關(guān)著作中,高羅佩(Robert Hans Gulik)的《琴道》雖成書于20世紀(jì)40年代,就其學(xué)術(shù)水平及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來說,仍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2)高羅佩:《琴道》,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版。當(dāng)代琴人往往注重古琴操縵,而對相關(guān)的文化研究重視不夠。筆者試圖結(jié)合古琴操縵的實(shí)際,來分析這個重要的問題,以就教于同仁方家。
古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承載體。從古琴的斫琴開始,它的歷史故事就直追上古。最有名的有伏羲造琴說(3)相傳伏羲人首蛇身,根據(jù)《史記》記載,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占卜八卦,創(chuàng)造文字結(jié)束了“結(jié)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jié)繩為網(wǎng),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fā)明了琴瑟,等等,留下了大量的神話傳說。,神農(nóng)造琴說。這當(dāng)然是神話傳說,但是其中有真實(shí)的史影。這是中國古人賦予古琴以神奇的精神力量的一種特殊方式。
伏羲造琴說,其實(shí)說的是古琴起源于人類的狩獵時代。沒有弓箭就不會有古琴。古琴作為一種樂器,它的第一次靈感大體來自弓箭的射擊所發(fā)出來的美妙聲音。古琴在先人們漫長的狩獵生涯中逐步成形之后,原始的軍事氏族首領(lǐng)就把它據(jù)為己有,成為與上天溝通、借天的權(quán)威來發(fā)號施令、傳播巫術(shù)文化、傳承狩獵技藝的重要器具。所以,“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4)趙曄:《吳越春秋》,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243頁。的上古歌謠,有人說很有可能是最早的琴歌。筆者是同意這種觀點(diǎn)的。
上古時期,原始的古琴,在狩獵時代頗為簡陋,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甲骨文原始的“樂”字的象形圖片,是在樹枝子上拉繩子(也可能是牛筋之類的動物筋皮)彈琴。
于是神農(nóng)造琴說就應(yīng)運(yùn)而生了。神農(nóng)代表的是農(nóng)業(yè)文明,它不僅僅提供了精美的蠶絲作為琴弦,而且在琴材的采伐、運(yùn)用和制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yàn),桐、松作琴面,梓木作琴底,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探索出來。生漆的奇妙運(yùn)用,對古琴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絕對不僅僅是漂亮的問題,也不僅僅是音色的問題,也不僅僅是長期保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讓古琴的演奏技巧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尤其是,對演奏者來說,它讓來自上古的空谷之音與視覺感官所看到的像火鳳凰一樣飛舞的形象統(tǒng)一了起來。古琴13徽的背后是歷法,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天人觀念、思維方式已經(jīng)全面形成的標(biāo)志。中國古琴的造型,上圓底平,天圓地方,與中國上古時期的天地觀、特別是與上古的歷法相表里,這是上古時期已經(jīng)有高人參與古琴打造的證據(jù)。古琴音樂的浩瀚、博大、深遠(yuǎn)、蒼涼,都被這些有意識的打造烘托出來了。這一切,如果沒有神農(nóng)時代極其漫長的時間的積淀,以及作為標(biāo)志的農(nóng)業(yè)文明的強(qiáng)大支撐,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無論儒家、道家,都是崇拜先王的。儒道都認(rèn)為上古比近古好得多,古代比現(xiàn)代好得多。這不是一個科學(xué)問題,而是一種基于祖宗崇拜的信仰。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不離于精,謂之神人。不離于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煜麓髞y,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刑斓刂?,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學(xué)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
在孔子看來,只有堯、舜、禹管理國家的時候,一切才是完美的。而孔子自己置身的這個時代,那當(dāng)然是不堪觸目。在莊子看來,那些古代管理國家的高人之所以被稱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是因?yàn)樗麄兊玫搅颂斓赖摹耙弧?。這樣的人只有古代才有,現(xiàn)在的人都是瞎子摸象,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往而不返。所以,承載著中國上古文化的古琴自然而然就有著特別神奇的力量和特殊的功能?!俄n非子》言之鑿鑿,講了如下故事,實(shí)在是驚心動魄:
昔者衛(wèi)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shè)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睅熶冈唬骸爸Z?!币蜢o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xí)也,請復(fù)一宿習(xí)之。”靈公曰:“諾。”因復(fù)留宿。明日而習(xí)之,遂去之晉。晉平公觴之于施夷之臺。酒酣,靈公起。公曰:“有新聲,愿請以示?!逼焦唬骸吧啤!蹦苏賻熶福钭鴰煏缰?,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逼焦唬骸按说擂沙雯t”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也。及武王伐紂,師延?xùn)|走,至于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于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睅熶腹膭泳恐?。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惫唬骸扒迳坦套畋酴t”師曠曰:“不如清徵?!惫唬骸扒遽缈傻枚労酴t”師曠曰:“不可,古之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也,今吾君德薄,不足以聽?!逼焦唬骸肮讶酥谜撸粢?,愿試聽之。”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平公大說,坐者皆喜。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于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逼焦唬骸扒褰强傻枚労酴t”師曠曰:“不可。昔者黃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鎋,蚩尤居前,風(fēng)伯進(jìn)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德薄,不足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聽之?!睅煏绮坏靡讯闹?。一奏之,有玄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fēng)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室之間。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故曰:不務(wù)聽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韓非子·十過》)(5)韓非子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07頁。
這段故事在中國藝術(shù)史,特別是在中國古琴史上非常重要,所以有此長引,與讀者分享。這當(dāng)然是神化傳說式的故事,不是客觀的事實(shí),但是,它說明了先秦時期中國人對古琴藝術(shù)的神往。古琴音樂不僅能夠溝通天人,而且可以貫穿陰陽兩界,可以替天行道。從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可以看到,師延、師涓、師曠,都是絕對的古琴高手。在那個時代,他們都是帝王琴師,是可以溝通天人的巫師。師曠通過琴聲能夠知道政治軍事等國家大事的吉兇禍福?!蹲髠鳌は骞四辍酚涊d:“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fēng),又歌南風(fēng)。南風(fēng)不競,多死聲。楚必?zé)o功?!睏畈⒃唬骸肮湃嗣孕?,多以聲律卜出兵之吉兇,《周禮·大師》所謂‘大師執(zhí)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兇’是也?!?6)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043頁??梢?,這種故事在上古時期由來已久。
在此基礎(chǔ)上,許多琴曲的出處都與上古時期的帝王有關(guān)了。例如,古琴曲《華胥引》的產(chǎn)生來自黃帝的一個夢。朱權(quán)的《神奇秘譜》在解釋琴曲《華胥引》時說:“是曲者,太古之曲也。尤古于遁世操?!薄包S帝在位十五年,憂天下不治,于是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書寢而夢游華胥氏之國,其國自然,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于心,山谷不躓其步,熙樂以生。黃帝既寤,怡然自得,通于圣道,二十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之國。故有《華胥引》?!?7)朱權(quán)編撰:《神奇秘譜》,中國書店,2012年版,第18-19頁。《神人暢》則表達(dá)了昔日部落領(lǐng)袖“堯”祭祀之時的彈琴,奇妙琴聲感動上天,使天神降臨,與人們歡樂歌舞,共慶盛典。所以在中國上古時期,歷代著名帝王都有專門的大型雅樂: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fēng)》(8)《南風(fēng)》,詩名,孝子之詩也?!澳巷L(fēng)長養(yǎng)萬物,言己得父母生長,如萬物得南風(fēng)生也?!薄抖Y記·樂記》,見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1534頁。。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孰,然后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yuǎn)。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9)“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yuǎn);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鄭玄云:“民勞則德薄,酂相去遠(yuǎn),舞人少也。民逸則德盛,酂相去近,舞人多也。”(《禮記·樂記》,見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1534頁。)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洞笳隆?10)《大章》,堯樂名。,章之也?!断坛亍?11)《咸池》,黃帝樂名。,備矣?!渡亍?12)《韶》,舜樂名。,繼也。《夏》(13)《夏》,禹樂名。,大也。殷周之樂,盡矣。(《樂記·樂施篇》)
這就不僅僅是政治權(quán)力的象征,而且也是一種承載太古遺音的文化傳統(tǒng)了。中國的學(xué)問,是由孝道,到尊古;由尊古,到尊天。把天與歷史最終融為一體,這是中國文化的極致,同時也是中國古琴文化的核心。進(jìn)言之,中國古琴的琴曲,往往都有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故事作為背景。徐上瀛說:“古人作琴操以傳后世者,蓋有譜之可考也?!?14)徐上瀛:《萬峰閣指法閟箋自序》,見徐上瀛:《溪山琴況》,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92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譜之可考”,那琴操就失去傳承的意義了。換句話說,如果對中國的相關(guān)歷史不了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認(rèn)同的情感,就不可能陶醉其中。琴以載道,在操縵之中體認(rèn)中國傳統(tǒng)的“道”,在欣賞琴曲之中感悟中國人的精神,這是在信仰層面達(dá)到人琴合一的前提。當(dāng)我們欣賞吳釗先生彈奏《漢宮秋》的時候,我們?nèi)绻麑φ丫鋈臍v史背景不了解,我們就不可能聽出樂曲里面滿腔的憤怒,如泣如訴而投告無門;同時也不可能聽出樂曲里還有無限的哀婉纏綿,輾轉(zhuǎn)低回而幽怨悱惻。每聽此曲,我們都會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節(jié)奏的夭矯俯仰,真切地感受到兩千多年前一位正直倔強(qiáng)而無依無靠的女性悲切的人生,感同身受。
人琴合一的根本,是人的性情修養(yǎng)問題?!抖Y記·樂記》指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qiáng)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yǎng),老幼孤獨(dú)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15)《禮記·樂記》,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529頁。人的性情問題,既是人的個人修養(yǎng)問題,也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社會問題。人如果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顧及他人的利益,一味地貪得無厭,巧取豪奪,這不僅僅對他自己是一場災(zāi)難,也是整個社會的“大亂之道”。所以,古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修養(yǎng)人的性情,克制人的欲望,拓展人的胸懷,錘煉人的情操,回歸到“人生而靜”的天性上來。
中國上古時期的圣人認(rèn)為,人的天賦生命來自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它本來是有善端的。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就在于人有善端。這種善端,天生地使人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在成長過程中有的人逐步沾染上了各種污濁習(xí)性,在七情六欲的引誘下,在欲壑難填的貪婪下,他們往而不返。所以,人的成長過程需要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的過程,就是“求放心”(《孟子·告子上》)的過程,要“存夜氣”(《孟子·告子上》)、“養(yǎng)平旦之氣”(《孟子·告子上》)、“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孟子對這一問題有許多生動有趣、深入骨髓的論述。(16)《禮記·樂記》,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543頁。
但是孟子也指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盡心上》)荀子也說過:“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樂論》)先秦儒家都注意到了“樂”對于人的性情修養(yǎng)所具有的絕佳效果。所以,《樂記·樂化》指出:“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yán)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樂教的目的,就是“治心”。古琴專家夏溥先生指出:“古之君子,內(nèi)治其性情,未有不繇于聲音者也。以五聲攝八音,以十二律正五聲,節(jié)宣以氣,吹息以候,而聲音之道備矣。故學(xué)道者,審音者也。于八音之中,以一音而調(diào)五聲,惟琴為然。”(17)夏溥:《徐青山先生琴譜序》,見徐上瀛:《溪山琴況》,第11頁。夏溥先生的意思是,君子學(xué)道的最佳途徑就是學(xué)琴,它可以通過“以五聲攝八音,以十二律正五聲,節(jié)宣以氣,吹息以候”,內(nèi)治性情,外調(diào)陰陽,恬淡虛無,決勝于千里之外。這即是說,古琴的操縵過程,就是“治心”的過程,就是“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的過程,其結(jié)果就是心之“樂、安、久、天、神”。懷著和樂之心,面對天地,面對人情,面對萬事萬物,這乃是一個人幸福的前提。
相對于其他樂器來講,中國古琴的技藝要求是最簡單的。因?yàn)樗鞘ト?、君子之器,它在?chuàng)制之初,就是希望每一位學(xué)習(xí)古琴的人,都能夠輕而易舉地學(xué)會操縵之術(shù)。所以,“易簡之謂大德”,是天地的精神,《周易》的精神,也是古琴的精神。但是,這并不是說不要技藝。古琴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手法:演奏時,琴師將琴置于桌臺,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yàn)?個8度零2個音。有散音7個、泛音91個、按音147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jìn)復(fù)、退復(fù)、起等。在《紅樓夢》中,曹雪芹通過林黛玉之口把古琴的操縵寫得非常傳神:
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yǎng)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若要撫琴,必?fù)耢o室高齋,或在層樓上頭,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崖上。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fēng)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說:“知音難遇?!比魺o知音,寧可獨(dú)對著那清風(fēng)明月,蒼松怪石,野猿老鶴,撫弄一番,以寄興趣,方為不負(fù)這琴。還有一層,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撫琴,先須衣冠整齊,或鶴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稱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將身就在榻邊,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兒,對著自己的當(dāng)心,兩手方從容抬起,這才心身俱正。還要知道輕重疾徐,卷舒自若,體態(tài)尊重方好。(《紅樓夢·第八十六回》)(18)曹雪芹:《紅樓夢》,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780-781頁。
這里曹雪芹通過黛玉之口把古琴藝術(shù)寫得天人合一,人琴合一。風(fēng)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實(shí)在是精妙之極。因?yàn)檫@段話觸及了古代“琴道”最高深的內(nèi)容,琴以載道,妙與道參,把中華文化的禮樂文明真正地展現(xiàn)了出來。由此推斷,《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無疑是古琴操縵的高手,這段文字滲透著中華文明的“禮”。我們再來看看《樂記》是怎么說的: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19)《禮記·樂記》,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529頁。
《樂記》認(rèn)為,“樂”是一個人生而靜的自然表現(xiàn),是一個人的天賦性情的展現(xiàn)。而“禮”,則是天地、先祖、君師,是人與天地宇宙、人與歷史文化,人與他人之間的“絜矩之道”?!皹酚芍谐觯熟o”,“樂”的根本屬性是對人的天性的回歸,屬于“忠”的范圍;“禮自外作,故文”,說的是人對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禮儀規(guī)范,屬于“恕”的范圍。忠恕之道,一以貫之,這是孔子最高的人學(xué)理想?!稑酚洝诽岢龆Y樂并治,既是對人的天性的拯救,也是社會管理之必須。其實(shí)對于《樂記》的這段文字的理解,筆者認(rèn)為,完全可以將之納入古琴操縵的過程來詮釋。換言之,對于一位有古琴操縵經(jīng)驗(yàn)的人來講,這種理論提升,在根本的“樂”的實(shí)踐上來講,就是古琴的操縵。離開了古琴的操縵,則不會有《樂記》里的這種思想。同時我們也可以說《紅樓夢》中的這段文字,其思想的靈魂是植根于《樂記》的。“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20)《禮記·樂記》,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530頁。,離開了天地神靈、山川河流,離開了天地陰陽的“周流六虛”“於穆不已”,離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盡心、知性、知天”(《孟子·盡心上》),古琴的藝術(shù)精神就不存在了。
所以,古琴操縵的過程,就是儒家“禮樂”思想對人的不斷滲透、浸潤的過程。人琴合一的前提,是操縵的手法必須極盡嫻熟、完美,從量變達(dá)到質(zhì)變。熟練到極點(diǎn),操縵主體的人性就顯發(fā)出來。這需要操縵的人長年累月,念茲在茲,反復(fù)的訓(xùn)練。古琴的思想是,既然人的七情六欲、血?dú)庑闹?,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受蠱惑引誘而走向邪門外道、流連荒亡,因此,古琴的操縵永遠(yuǎn)沒有停息。就像對待書法、繪畫、劍術(shù)一樣,古琴操縵者需要長年累月披星戴月、日積月累、聞雞起舞,才能夠手法逐步嫻熟。而達(dá)到禮與樂高度統(tǒng)一之時,就是“人琴合一”之時,就是古琴操縵的技藝真正完美之時。
這種表述似乎讓人有一種誤解,仿佛古琴操縵是苦行僧的孤獨(dú)之旅,是一件艱辛的事情。其實(shí),根據(jù)筆者的親身體驗(yàn),深以為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沉醉其中,暢游于古琴藝術(shù)的海洋之中,實(shí)是其樂無窮。中國歷史上第一偉大的琴人孔子,其精妙的表述,用在古琴的操縵上,十分貼切、深刻: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這是孔子的著名詩論。在孔子看來,任何人都不能缺少藝術(shù)陶冶,不能沒有“樂”。在先秦時期,“詩”“樂”“舞”三位一體。所以,孔子所有的詩論,其實(shí)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樂”。所有的“樂”,也都不能離開“道”“德”“仁”,特別是不能離開“禮”。只有在這個前提下的“游于藝”,才有可能抵達(dá)“思無邪”的藝術(shù)境界。在先秦時期,真正的儒家,據(jù)《墨子·公孟》記載,“或以不喪之間,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21)孫詒讓:《墨子閑詁》,見《諸子集成》(4),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275頁。。以墨子“非樂”的思想來看,他當(dāng)然并不懂得儒家為什么這么喜歡“樂”,但是,墨子的描述卻從一個客觀的層面反映了當(dāng)時儒者生活在“樂”中的實(shí)際狀態(tài)?!抖Y記·樂記》表述得很清楚,認(rèn)為“樂”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xiāng)方,可以觀德矣。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22)《禮記·樂記》,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536頁。
通過快樂的寓教于樂,性之端、德之華,情深文明、氣盛化神而英華發(fā)外,以道制欲,以文化情,陰陽協(xié)調(diào),抑揚(yáng)頓挫,在長期反復(fù)訓(xùn)練之后,禮樂相得而和順積中,言志、詠聲、動容,人的性情就得到了合理的表達(dá)、治理、提升。
這里的提升,當(dāng)然就是“游于藝”。在筆者看來,從古琴操縵的角度來講,“游于藝”應(yīng)該有兩個方面重要的內(nèi)容。首先,通過長期刻苦的訓(xùn)練,琴人對古琴的操縵技藝,日積月累,堅持不懈,要達(dá)到非常熟悉的程度。熟能生巧,最后終將融化為琴人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的生命通過藝術(shù)與審美展現(xiàn)出來,這是孔子最推崇的孔顏樂處,就是“吾與點(diǎn)也”(《論語·先進(jìn)》)。其次,琴人操縵技藝的目標(biāo),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核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大者”。(23)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yàn)榇笕?,或?yàn)樾∪耍我博t“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痹唬骸扳x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币姟睹献印じ孀由稀?。這個“大者”,就是《中庸》里面的“中”,就是信仰,就是孔子所說的“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中庸》的解釋是這樣的:“故君子和而不流,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qiáng)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qiáng)哉矯!”又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24)《禮記·中庸》,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1626頁。由此可見,“中庸”并不是明哲保身,更不是和稀泥。只有至大至剛的人,才有可能擁有中庸的品德。
長期以來,學(xué)術(shù)界《易》《庸》合說,所以,《中庸》是對《周易》的詮釋。它們的思想是相通的。所謂的“中和之美”,《周易·彖傳》有十分精粹的表達(dá):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25)《周易正義》,見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頁。
因此,中國一切學(xué)問的最后歸宿就是萬物資始的“天”,而天的核心精神,就是“乾元”。乾元的巨大造化功能推動了宇宙陰陽的摩蕩?!兑住は缔o上傳》曰:“剛?cè)嵯嗄?,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yùn)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26)《周易正義》,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76頁。這段文字的主體思想就是中和的精神,就是“乾元”的推動,導(dǎo)致了剛?cè)嵯嗄Α素韵嗍幍睦_紛世界。如仔細(xì)閱讀徐上瀛的《溪山琴況》就可知,古琴操縵的中和之美,均依托于《易》《庸》。《易·系辭下傳》甚至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27)《周易正義》,見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第89頁。陰陽相摩、八卦相蕩體現(xiàn)的是天地的奧秘、神明的精神。這不正是古琴藝術(shù)奪天地造化的精神嗎?
中國古人認(rèn)為古琴能夠修養(yǎng)性情、涵養(yǎng)身心,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琴琴弦由精致的蠶絲做成,因而古琴發(fā)出的聲音悠遠(yuǎn)而不滑嫩,高古而不艱澀,柔和而不死弱,冰清玉潔,空靈貫珠,猶如太古遺音,穿越茫茫的歷史煙云,充盈于我們的襟懷,滌蕩著我們的靈魂。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依托于鐘嶸的《詩品》,把古琴之聲概括為24種藝術(shù)境界,語言珠圓玉露,思想高古奇絕,令人嘆為觀止。例如,徐上瀛在描述“?!边@種古琴境界時寫道: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聲艷而可悅也。獨(dú)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nèi)。清泉白石,皓月疏風(fēng),翛翛自得,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謂澹。舍艷而相遇于澹者,世之高人韻士也。而澹固未易言也。祛邪而存正,黜俗而歸雅,舍媚而還淳,不著意于澹,而澹之妙自臻。
夫琴之元音,本自澹也。制之為操,其文情沖乎澹也。吾調(diào)之以澹,合乎古人,不必諧于眾也。每山居深靜,林木扶蘇,清風(fēng)入弦,絕去炎囂,虛徐其韻,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賞,喟然云:“吾愛此情,不絿不競;吾愛此味,如雪如冰;吾愛此響,松之風(fēng)而竹之雨,澗之滴而波之濤也。有寤寐于澹之中而已矣?!?28)徐上瀛:《溪山琴況》,第67-68頁。
清泉白石,皓月疏風(fēng),孤高岑寂;林木扶蘇,清風(fēng)入弦,絕去炎囂,虛徐其韻,文情沖乎澹遠(yuǎn),神思虛無縹緲,極樂世界,不復(fù)有此絕境也。原來,通過古琴的操縵,回歸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上面去,那個“人生而靜”,并非死水一潭。它有周流六虛的陰陽摩蕩,更有天光云影的清風(fēng)皓月。正是在這種天地流轉(zhuǎn)、超凡脫俗、清新玄遠(yuǎn)的境界之中,禮與樂高度統(tǒng)一,彈琴之人與古琴本身也就融為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