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國時期的茶葉對外貿易

        2022-03-17 09:47:02陶德臣
        關鍵詞:磚茶外銷茶業(yè)

        陶德臣

        (陸軍工程大學 政治工作系, 江蘇 南京 210007)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經歷了鮮明的大起大落發(fā)展歷程。以1888年為界,晚清茶葉對外貿易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前期是迅速發(fā)展直至繁榮階段,后期是不斷下降的衰落階段。晚清茶葉對外貿易衰落的內在原因是中國茶葉質量嚴重下降,外在原因是印度、錫蘭、爪哇、日本茶的強力競爭。衰落的主要表現為茶葉出口數量急劇跌落、市場總危機爆發(fā)、世界茶葉大國的地位徹底喪失(1)陶德臣:《近代中國外銷茶的發(fā)展階段與特點》,《中國農史》1996年第2期。。標志性的事件是,1900年,印度超過中國成為世界茶葉出口第一位,中國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地位降為世界第二。與晚清72年歷史相比,民國茶葉對外貿易僅有38年歷史,但具有更多曲折性。民國茶業(yè)及茶葉對外貿易在沿續(xù)晚清茶業(yè)衰落的歷史慣性方面走得更遠,衰落情況更為慘烈。20世紀20年代后,又有所回升,這一局面持續(xù)到1938年,嗣后走入曲折破產的境地。由于民國茶業(yè)發(fā)展狀況直接影響到新中國茶業(yè)的基礎,因此,研究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發(fā)展的狀況、特征、原因就顯得很有價值。鑒于學術界尚無專文面世,特加以初步研究。

        一、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發(fā)展階段

        (一)茶葉出口數量

        民國成立后,晚清茶業(yè)衰落勢頭并未停止。民國茶葉對外貿易史大體可分三個階段,從出口數量、出口價格、出口價值看,出口數量作為茶葉對外貿易最直接的繁榮與衰落標志,體現得十分明顯。

        1.1912—1920年的衰落時期。1917年、1918年,錫蘭、爪哇又繼印度以后分別超過中國,中國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地位順序降為第三位、第四位。雖然到1916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大多保持在140萬擔以上,1915年甚至還超過170萬擔,1916年也有150萬擔以上,但這主要是俄商大力生產磚茶,自運回國所致,并不能代表茶葉對外貿易的復蘇。事實上,由于洋茶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及俄國十月革命后停止從中國進口茶葉、俄商磚茶廠停止生產等因素影響,民國茶葉對外貿易在1917年特別是1918年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嗣后持續(xù)數年萎靡不振?!笆澜绱髴?zhàn)幾乎中止了傳統(tǒng)的中國茶葉貿易”(2)徐雪筠:《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fā)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譯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第340頁。。此時的俄國是中國茶葉最大的銷場,“運茶由火車裝去,實居多數”,但在世界大戰(zhàn)中,“火車每因裝軍品,即停止裝茶,時斷時續(xù),諸多阻滯”,船只尤為緊張,茶葉輸俄大受影響(3)《華茶貿易之險象》,《申報》1917年4月18日,第10版。。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fā),邊境被封鎖,茶葉貿易中止,中國茶痛失俄國主市場(4)《漢口茶業(yè)之現狀》,《申報》1917年4月9日,第6版。。大西洋又由于德國“厲行封鎖政策后”,“航運阻滯”,歐洲商船來中國裝貨的不多,噸位也有嚴格限制,貿易工具奇缺,運費高昂(5)《漢口市面與茶業(yè)之恐慌》,《申報》1917年3月6日,第6版。,許多茶葉滯留國內無法外銷。加上英國頒布禁止茶葉入口條例作為戰(zhàn)時法,凡不是殖民地茶均在被禁之列,但對印度、錫蘭茶則網開一面,允許其部分入口,中國茶遂絕銷于英國。茶商又受困于“銀根奇緊,拆息飛騰”(6)《婺德茶商反對更章》,《申報》1918年12月7日,第10版。,“鎊價頻長至五先令左右,以致茶價一落千丈”(7)《華茶對外貿易之悲觀》,《申報》1917年11月22日,第10版。,茶葉貿易跌入深淵,輸出大減,倒退到鴉片戰(zhàn)爭前的水準。由于茶葉無法外運,俄商阜昌、新泰、順豐三大磚茶廠開工極不正常,茶季時竟宣布停工兩周,直到西比利亞火車限制解除始能開工。在中國的其他洋行,辦茶同樣遲疑,“均不似從前之廣收并蓄,交易異常冷淡”(8)《漢口茶市之近況》,《申報》1917年5月30日,第6版。。

        1918年底,世界大戰(zhàn)終于結束,中國茶葉外銷仍無起色?!氨鴳?zhàn)既終,商戰(zhàn)繼起,獨吾茶業(yè),屢戰(zhàn)屢敗”(9)《條陳茶業(yè)困難之呈文》,《申報》1917年5月20日,第14版。。俄國管制對外貿易,提高入口關稅,減少生活消費品輸入,中國茶銷俄毫無起色。英國扶助本國殖民地茶產,壓制中國茶,實行不公正的差別關稅。國外洋商競爭不擇手段,曾有“某國將華茶大批購去,運至國內翻箱,以華茶優(yōu)勝,轉裝伊國木箱,標明某國商標,將自己低次之貨翻入華箱,銷諸他國,故抑自己之價而抬高華茶之價,勢必不能暢銷于各國”(10)《茶業(yè)前途之悲觀》,《申報》1919年5月7日,第10版。,以此達到破壞中國茶葉外銷之丑惡目的。因此,中國茶葉外銷形勢仍無好轉。國內“陳茶積滯未銷,商力極形疲乏”,1920年5月調查,閩鄂湘皖等省存茶不下20萬箱。至1921年1月,兩湖茶還有10余萬箱,銷出去的茶僅一二成。祁紅銷去6成,尚存2.4萬箱。上海秀眉綠茶存底8萬余箱(11)《華茶貿易之悲觀》,《申報》1921年1月4日,第10版。??傆嫾t綠茶存底30余萬箱。紅茶“十剩八九,綠茶亦僅銷十之三四”(12)《洋莊茶銷路稍有活動》,《申報》1921年2月17日,第10版。,茶商忙于銷陳茶,但收效甚微。即使運到海外的茶葉銷路也不佳。因此,1920年是近百年中茶葉出口最少的一年(詳見表1)。中國茶葉外銷數量急劇下降,其占世界茶葉市場的比重也隨之下降(詳見表2)。

        (表1) 1912—1920年茶葉出口數量表

        (表2) 1912—1920年中國茶葉占世界茶市比重表

        中國茶葉外銷數量占世界茶葉市場比重由1912年的大約四分之一降至1920年的6.20%,1920年的比重僅有1912年的比重四分之一。這直接導致中國茶葉主要市場基本喪失。英國、美國、俄國為中國近代茶葉外銷三大主要市場,三大市場總銷量本來占中國外銷茶葉的80%以上,但由于印度、錫蘭、爪哇、日本茶的激烈競爭,中國茶在這些市場的比重日益下降。1911年前,情況已經不妙,“除俄國外,中國正逐漸失去在世界各茶葉消費國的市場”(13)徐雪筠:《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fā)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編譯》,第335頁。。如中國茶在英國市場上的比重,1890年還占30%,1900年退至5%,1907—1911年又退至3%以下(14)《世界茶業(yè)史略》,《商務官報》1907年第1冊。,1914—1916年分別為4.1%、4.0%、2.8%(15)《印度之茶業(yè)》,《農商官報》1920年第71期。,以后一般也僅5%左右。美國市場,1890年中國茶占50.7%,20世紀后比重不斷萎縮,1919年僅為9.8%,1920年比重有所上升,也僅11.35%(16)中國茶葉學會:《吳覺農選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107-109頁。,但也不到1890年的一半。澳洲市場也不妙,1867年前全部進口中國茶,1905年中國茶占其茶銷比重不足2%(17)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年,第450頁。。

        民國初年,俄國市場占中國茶外銷量的一半以上,而1920年僅為3.78%(18)徐雪筠:《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fā)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編譯》,第382頁。。

        2.1921—1938年的復蘇時期。民國茶葉對外貿易經歷了多年低谷后,1921年進入復蘇時期,這也是民國茶葉對外貿易僅有的“繁榮”時期。1923年后,蘇俄設立協(xié)助會,在上海、漢口接洽購茶。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的滯銷茶也處理得差不多了,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又開辟了北非綠茶市場,這些均對中國茶葉外銷起到促進作用。1923年,中國茶葉出口801417擔,比上年凈增22534擔,占出口總值第9位。翌年,輸出有所下降。1925年起,出口數量持續(xù)增長,年均保持80萬擔以上水準,1928年、1929年分別達到926022擔、947730擔,代表著民國茶業(yè)的巔峰。但中東路事件后,中蘇交惡,茶葉銷蘇大受挫折。又逢世界經濟危機爆發(fā),茶葉市場大打折扣,中國茶葉外銷數量隨之大跌,1930年減為694048擔。嗣后到1938年,茶葉外銷數量大多數年份徘徊在60余萬擔左右。1931年勉強超過70萬擔,1934年出口最多,為778194擔,躍居各貨出口首位,占出口總值5%??傊穗A段中國茶葉外銷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占世界茶市比重均比興盛時大為遜色(19)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華茶對外貿易之前矚與展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25-26頁。,充其量不過是瞬息即逝的末日余暉(詳見表3)。

        (表3) 1923—1938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及占世界茶市比重表

        3.1939—1949年的衰敗破產時期。這一時期先后經歷抗戰(zhàn)與內戰(zhàn),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戰(zhàn)火紛飛,茶葉生產、貿易失去起碼環(huán)境,遭受滅頂之災,出現百余年來最為衰落的現象。1938年,江浙皖許多茶區(qū)淪陷,但由于福建、香港未落入日寇之手,國民黨執(zhí)行茶業(yè)統(tǒng)制政策(20)陶德臣:《民國茶業(yè)統(tǒng)制述論》,《安徽史學》2000年第3期。,搶運茶葉出口,茶葉出口數量并未下降。10月,日軍占領武漢后,上海、漢口兩大茶市中心被日寇占領,福建海岸又遭日軍封鎖,茶葉運輸困難,翌年出口數量大減,僅有2.26萬噸,僅為上年數量的54.2%。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失陷,茶葉出口受阻,只得輾轉西北出口,數量極為有限。而福建“海口被敵封鎖,福州至廈門、泉州等地海運被切斷”,茶葉運輸“耗費至可驚人”,中國茶葉貿易陷入絕境,外銷幾乎停頓(21)林馥泉:《武彝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福州:福建省農林處農業(yè)經濟研究室,1943年,第71頁。。抗戰(zhàn)勝利后,各國經濟凋疲,茶葉市場不暢。翌年,國外對茶葉的需求增加,國內尚有大量存茶急需出售,由于成本較低,茶商有利可圖,茶葉出口尚稱活躍,出口稍有增加。但隨著內戰(zhàn)爆發(fā),法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宋子文又實行“外匯釘牢”政策,致使茶葉出國后的價格反而低于國內價格,茶商無利可圖,“茶葉之輸出,一落千丈,簡直不能與戰(zhàn)前(即抗日戰(zhàn)爭前——引者)同日而語”(22)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1840—1949)》第4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496頁。。茶葉生產、貿易均走進了死胡同(詳見表4)。

        (表4) 1939—1949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及占世界茶市比重表

        (二)茶葉出口平均價格

        從按海關統(tǒng)計的茶葉出口總值除以茶葉出口總量得出的茶葉出口平均價格看,鴉片戰(zhàn)爭后至1876年左右,中國茶葉外銷價格總態(tài)勢是逐漸上漲后趨于平穩(wěn),每擔茶葉價格都在20兩以上,嗣后至1907年降至13—19兩/擔,1908年起茶價持續(xù)上漲,1926—1938年一般高達30—40兩/擔,僅1934年、1937年低于此數,分別為29.77兩/擔、29.39兩/擔,似乎茶價有東山再起之勢。1939年后,茶葉外銷逐漸困難,茶價迅速跌落。1926—1938年,茶價相對較高的情況,除了匯率的影響外,還與國內特價指數的上揚、成本加劇、蘇銷及北非市場的拓展有關。尤其是此時綠茶出口較多,綠茶價格較高帶動了茶葉總價格增加。綜合各種因素,1939年的茶價以銀價計,比1867年減少了3兩/擔左右,以美元計,則減少26.25美元/擔,減幅達72.4%左右。即使以銀價計算,茶價最高的1931年,以美元計算,茶價也僅為1867年的40.77%。因此,完全有充分理由說明19世紀70年代后的茶價是不斷下跌的。1912—1939茶葉出口均價詳見表5。

        (表5) 1912—1939年茶葉出口平均價格表 (平均價格單位:關兩/擔;美元單位:元)

        由于出口茶包括綠茶、紅茶、磚茶等三種主要茶類,它們的價格也不相同。綠茶價格最高,其次為紅茶,價格略低,磚茶價格最低,大致只有前兩種茶的三分之一(詳見表6)。

        (表6) 1912—1939年各類出口茶葉每擔平均價 (平均價格單位:關兩/擔;美元單位:元)

        紅茶價格雖有曲折,但總趨勢是不斷上漲,1939年曾達到67.98關兩/擔的高價。但紅茶價格如以美元計算,卻呈現不斷下跌趨勢。1939年紅茶價格以美元計算,只有7.49美元/擔,僅為1864年紅茶價格87.95美元/擔的8.52%。如果減去1904—1918年每擔1.25關兩的關稅和8%的費用(1918年后減去8%),那么,顯得更加衰落。綠茶價格表面上也是持續(xù)上漲,1927年后各年除1938年外,均超過49余關兩/擔,1931年還達到歷史最高峰的61.80關兩/擔,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綠茶價格的真正高昂。以美元計,綠茶茶價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也相當明顯,1864年,綠茶價格合美元為127.82美元/擔,而1939年綠茶價格卻只有18.05美元/擔,降幅高達85.88%。又如1931年,綠茶以銀價計為61.80關兩/擔,為1864年的1.6倍,但折成美元,卻只有1864年的16.44%??梢?,名義價格的上升,并不是帶來了真正的高價,而是掩蓋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殘酷剝削和掠奪,沒有帶來真正的實惠,反而是事實上的低價。磚茶的情況也不例外,表面看茶價不斷攀高,1928—1929年達到28—36關兩/擔的高價,但如折成美元價,磚茶價格是步步下跌的。如1869年,磚茶名義價僅12.45關兩/擔,折成美元是20.04美元/擔;1936年,磚茶價格折成美元是4.60美元/擔,僅及前者的22.55%,兩者的差價達15.80美元/擔??梢姡t茶實際跌價最猛烈,其次是綠茶,最后才是磚茶。

        (三)茶葉出口總值

        1912—1915年,茶葉出口總值均在3000萬關兩以上,且保持上漲趨勢,1915年、1916年分別達到55562519關兩、43560417關兩的高峰。這大概是近代中國茶葉出口價值最多的兩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1917年的茶葉出口總值已不足3000萬關兩;翌年僅有上年的48.33%,1920年更是歷史的最低谷,只有8873135關兩。嗣后,除1927—1931年(1930年除外)出口總值超過3000萬關兩外,其他年份保持在1000萬至2000萬關兩的水準。1940年起,茶葉出口總值每況愈下,利潤逐漸干枯。茶葉出口總值如果折成美元,則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真實發(fā)展情況。1912—1914年,每年超過2000萬美元,1915年、1916年均超過3000萬美元,翌年下跌至3000萬美元以下,1918年僅有17724259美元,1919年驟增至3000萬美元以上,1920—1921年下跌較多,1922—1929年出口總值尚有1400萬—2600萬美元,嗣后急劇下滑??箲?zhàn)勝利后,雖有一定程度回升,但已是日薄西山,回天無力了(詳見表7)。

        (表7) 1912—1939年茶葉出口總值數量表(出口總值單位:關兩;美元單位:元)

        二、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品種類別

        民國外銷茶類主要分為紅茶、綠茶、磚茶三大類。此外,還有黑茶、烏龍茶、茶梗、茶末等少量其他茶。紅茶本為晚清主要外銷茶類,由于受到印度、錫蘭、爪哇等地所產紅茶的強力競爭,19世紀80年代達到鼎盛后隨即銷量大降,1896年出口量首次跌至百萬擔以下,到20世紀后一般年出口量只有60—70萬擔,比全盛時的1888年減少約百萬擔。1918年后,更是一蹶不振,年出口量大多為10—20萬擔,比重降至占茶葉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20世紀30年代,年出口量已不足10萬擔,所占茶葉出口比重雖有所提高,但已無實際意義。紅茶貿易的衰落狀況比較真實地代表著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衰落歷史。綠茶是民國茶葉出口的另一主要茶類。由于受到日本綠茶的競爭,晚清時期綠茶出口量嚴重衰退。20世紀20年代后,綠茶在北非市場打開銷路,綠茶出口數量有所上升,輸出量增至20—30萬擔,個別年份超過30萬擔,所占茶葉出口比重提高到30%—40%。20世紀30年代這一比重提高到40%,1939年、1940年還超過60%。1941年后,綠茶輸出數量也大減。磚茶是民國時期茶葉出口的另一主要茶類,主要銷往俄國。1917年前,磚茶生產與貿易為俄商所壟斷(23)陶德臣:《中俄青(米)磚茶貿易論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7年第3期。。1895—1916年間,磚茶貿易極為興旺,幾乎占出口茶總量三分之一以上,年均出口量達到50萬擔左右,1913年、1915年還超過60萬擔,分別達到606020擔、641318擔,這是近代磚茶出口的鼎盛年份。磚茶貿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紅茶貿易衰落而造成的茶葉出口數量嚴重下降的損失。十月革命后,俄商磚茶廠停止生產,磚茶失去俄國主市場,磚茶貿易一蹶不振。20世紀20年代末,又恢復到年出口量最高為20萬擔的水準。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磚茶輸往蘇聯運輸困難,1939年后,磚茶貿易與紅茶貿易一樣走向破產(詳見表8)。

        (表8) 1912—1949年各類茶輸出數量及比重表

        三、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國際市場

        晚清時期,中國茶葉三大國際市場分別為英國、俄國、美國。鼎盛時期,中國茶銷往三國的總量每年在180萬擔以上,占中國茶外銷總量的80%以上。民國時期,這三大市場仍然重要,但地位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其他茶葉市場的地位日見重要,并最終成為主要市場。

        英國是中國最大市場。自19世紀60年代至1886年,中國茶年均銷英百萬擔以上,占中國茶外銷量的50%以上。1887年跌至80萬擔以下,為793747擔,翌年又跌至688216擔,占中國茶葉外銷比重為28.52%,喪失中國茶葉最大承銷國地位。嗣后,英國進口中國茶葉的數量不斷減少,1906—1916年大多數年份20余萬擔,1911年、1915年超過30萬擔,分別為326355擔、350204擔,但仍為中國茶葉第二大國際市場。1917年起,中國茶輸英數量僅有10余萬擔,嗣后雖有回升,但1928年起已不足10萬擔,有的年代竟只有數萬擔,貿易衰落情況可見一斑。

        俄國是中國茶葉第二大市場。19世紀70年代起,俄國每年進口中國茶持續(xù)上升,大體保持在30—70萬擔之間,1888年達到920610擔,占中國茶葉外銷總量14%—38%,一躍成為中國茶葉最大外銷市場。嗣后,雖有反復,但基本保持上升趨勢,至1915年、1916年達到歷史巔峰,輸入中國茶葉1162842擔、1049933擔,占中國茶葉外銷比重分別達到68.06%、65.18%。因十月革命影響,俄國進口中國茶銳減至733653擔,1918年僅有95745擔。嗣后不斷減少,1925年開始得到復蘇,1934年前,每年大多保持20多萬擔的輸入量,1935年后已不足20萬擔,1938年更只有3982擔,占中國茶外銷總量僅有0.58%,衰落至極。俄國市場的繁榮主要是磚茶貿易帶來的,最興盛時,磚茶年輸入60余萬擔,每年俄國輸入的磚茶占中國磚茶外銷總量99%以上,可見磚茶貿易地位極其重要。

        美國是中國茶葉第三大市場。晚清時期,美國年輸入中國茶葉數量起伏不大,一般年達20—30萬擔間,1894年最高,也僅403197擔。1910—1917年,美國年輸入中國茶10余萬擔,嗣后基本呈下降趨勢,1926年起年輸入僅有數萬擔,1939年、1940年為17085擔、22511擔,衰敗不堪。

        除了三大市場外,中國茶葉的其他市場主要包括香港、北非市場。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茶葉的其他市場所銷數量逐年增加,地位日見重要。1912年,其他茶葉市場輸入中國茶240384擔,占中國茶葉外銷總量12.18%,超過美國。1922年,其他市場進口中國茶173353擔,占中國茶外銷總量30.09%,成為中國茶出口第二大市場,這主要得益于北非綠茶市場的開拓。此后,其他市場輸入量持續(xù)上升,數量大多數年份保持在20—30萬擔,1921年、1922年、1940年均超過50萬擔,1938年甚至達到666414擔。其占中國茶葉外銷比重不斷攀升,1938—1940年,均在90%以上??梢?,其他茶葉市場已成為民國茶葉最主要市場。這一格局起于1928年,當年輸入447691擔,占民國茶葉外銷總量48.35%,嗣后一直占據首位。

        其他市場中香港市場比較特殊。香港時屬英殖民地,是轉口貿易,茶葉經過該地仍輸向世界各地,當然以英國殖民地、南洋為多。1900—1937年前,香港年輸入中國茶大多保持數萬擔水準,少數年份超過10萬擔(24)據歷年海關關冊統(tǒng)計及《最近中國對外貿易統(tǒng)計圖解》,南京:中國銀行總管理處調查部,1931年,第32頁。。1938年后,中國茶葉轉道香港出口,香港地位驟然重要,該年出口茶259099擔,占民國茶外銷總額57.44%,翌年減至118241擔,比重減至52.45%。1940年1至6月,仍出口234954擔,比重高達78.47%(25)吳仁潤:《最近我國茶葉對外貿易分析》,《貿易月刊》1941年3月號。。1946—1949年,年出口僅數千擔,所占比重微不足道。香港市場1917年前占中國茶總銷量10%以下,1918年起,絕大部分年份比重超過10%(26)徐雪筠:《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fā)展概況——〈海關十年報告〉譯編》,第382頁。,由此可見,香港市場的轉口作用不可低估。其他市場中的北非市場成為澳洲市場喪失及三大主體市場衰落后最主要的市場。1912—1922年,還僅有一、二萬擔的年輸入量,1922年驟增至40458擔,翌年又翻了一番,達85643擔,1924—1939年,年輸入量均為10余萬擔(27)《世界重要茶葉市場之剖析》。。這是中國茶銷北非的全盛時期,占中國茶葉總銷量的40%左右。實際上,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的10余年間,北非已成為民國茶葉最大銷場,中國茶之所以沒有迅速衰減,主要得力于北非市場的貢獻。1946—1949年,銷往北非的茶尚有2—10萬擔。但,就是這一新興市場,也在日本茶競爭下很快失去了(詳見表9)。

        四、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變遷的影響

        (一)對茶葉經濟的影響

        民國茶葉對外貿易變遷對茶葉經濟尤其是茶葉生產產生了直接而又深遠的影響。

        首先,對茶葉生產的總體影響。與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衰落、復蘇、衰敗破產相適應,民國茶葉生產基本也經歷了這三個時期(28)陶德臣:《民國茶業(yè)的衰敗破產及其原因》,《近代中國》第20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年,第277-303頁。。因為,近代中國茶葉生產的出口是近代中國茶葉經濟的一個鮮明特征,其對外出口發(fā)展狀況極大地影響了茶葉經濟的發(fā)展。因此,當茶葉對外貿易衰落后,主要依靠外銷的茶葉生產就減少了銷路,失去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因而也就不可能不衰落。所以,與民國茶葉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節(jié)拍相適應,茶葉生產也必然受到極大影響。

        (表9) 1912—1949年主要茶葉市場輸入中國茶數量及占中國茶出口總量比重表

        其次,對不同茶葉生產的影響。不同茶葉生產的狀況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并不一樣。例如,紅茶對外貿易基本呈現衰落趨勢,所以生產紅茶的傳統(tǒng)地域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廣東、福建等紅茶區(qū)的生產就萎靡不振,這是民國時期的基本情況。但在民國初期,磚茶貿易就很興盛,所以生產外銷磚茶的湖北磚茶生產就很興盛。1917年十月革命后,磚茶失去俄國市場,銷路嚴重不暢,磚茶生產就失去了它的黃金時期,遂一蹶不振。以后雖有恢復,但到解放前從未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9)陶德臣:《近代中國青(米)磚茶生產的盛衰》,《中國農史》2021年第5期。。20世紀20年代,北非綠茶市場開辟后,綠茶對外貿易有所起色,這就推動了傳統(tǒng)綠茶生產區(qū)域的茶葉生產。所以說,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的變遷帶給茶葉生產的影響是復雜的,不是單一的。

        (二)對對外貿易格局的影響

        在傳統(tǒng)中國外貿結構中,絲茶瓷具有決定性地位。其實,早在19世紀20年代,中西貿易結構中茶已是中國第一位的出口商品,這一局面一直持續(xù)到1900年。1901—1911年,其在外貿總值中的位次降到第2位。所以,在傳統(tǒng)中國外貿結構中,相當一段時間,茶占外貿總值比重一直很高,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1869年,茶葉出口貨值占外貿總值達61.64%。嗣后雖有所下降,但到1875年仍占53.25%,1886年前均在40%以上。后來,因茶葉出口衰落及土貨出口增加影響所致,其所占外貿比重下降較快,1911年只有10.15%(30)吳覺農、胡浩川:《中國茶業(yè)復興計劃》,第78-82頁。。入民國后,所占外貿總值比重繼續(xù)在振蕩中下降,一般均不足10%,少數年份超過10%,其在外貿格局中的位置也由第2位下降至最低時的第10位之后(詳見表10)。

        (表10) 1912—1938年茶葉出口總值占外貿總值比重及在外貿貨值中的地位表

        (三)對政府行動的影響

        19世紀80年代末茶葉對外貿易衰落后,社會有識之士、官府,包括外國某些人士均已提出過振興中國茶業(yè)經濟的建議和設想(31)陶德臣:《晚清時期外國人對近代中國茶業(yè)危機的認知》,《中國農史》2016年第4期。,也做出了一些努力,采取了某些措施,但并未從根本上找到挽救茶業(yè)衰落的靈丹妙藥,民國茶業(yè)繼續(xù)走向衰落。鑒于茶葉在國計民生及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國一些人士、政府當局繼續(xù)為振興茶業(yè)而努力。他們在晚清振興茶業(yè)的基礎上,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比如舉辦博覽會、興辦茶葉教育、創(chuàng)辦茶葉試驗場、創(chuàng)立茶葉合作社、創(chuàng)新經營制度、推行茶葉檢驗和改造等。這里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于1936年始行的茶業(yè)統(tǒng)制活動(32)陶德臣:《民國茶業(yè)統(tǒng)制述論》。,施行地域是主產紅茶的皖贛兩省。茶業(yè)統(tǒng)制的目的在于“打破中間剝削,謀茶農之真正利益,復興茶業(yè)”。但皖贛紅茶統(tǒng)制重要當事人吳覺農把它稱之為“反帝反封建的半幕劇”,最終遭到失敗。因為,“舊日茶棧的經理,公然也做了運銷處紅茶推銷組的主任;舊式的交番,仍舊被拉去做了運銷會的跑樓。彼此間的誤會,只要在大家的利益均沾下,只要保住了‘面子關系’,在暗中早已冰釋”(33)中國茶葉學會編:《吳覺農選集》,第176-182頁。。實際上,茶業(yè)統(tǒng)制與舊體制相比換湯不換藥,沒有本質區(qū)別??谷諔?zhàn)爭時期,政府繼續(xù)施行茶業(yè)統(tǒng)制,主要采取四個措施:統(tǒng)制外銷茶業(yè)改良;統(tǒng)制外銷茶葉購銷;統(tǒng)一茶葉出口檢驗標準;統(tǒng)制茶業(yè)貸款。應該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茶業(yè)統(tǒng)制活動雖然成功打壓了茶棧等中間商,但一些政府支持的茶廠商號隱然變成了中間商,對茶農采取了剝削之策,尤其是官辦中國茶葉公司實際上又變成壟斷性質的公司,成了官僚資本的牟利工具(34)陶德臣:《民國時期的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茶業(yè)通報》2002年第1期。,最終茶業(yè)統(tǒng)制不可能達到政府“抗戰(zhàn)建國、救濟農村”的目的,政府茶業(yè)統(tǒng)制“最終還是無法逃脫被淘汰的歷史命運”(35)陳濤:《經濟全球化視閾下華茶國際貿易波動與國民政府對策研究(1927—1949),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161-195頁。。可見,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最終并未成功。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茶葉外對貿易在清代晚期衰落的基礎上保持了繼續(xù)衰落直至破產的總趨勢,但基本趨勢中又有曲折,可分為衰落、復蘇、衰敗破產三個時期。民國時期外銷茶類主要分為紅茶、綠茶、磚茶三大類。此外,還有黑茶、烏龍茶、茶梗、茶末等少量其他茶。民國時期茶葉對外貿易變遷產生了諸多影響。其主要表現為對茶葉經濟的影響、對對外貿易格局的影響、對政府行動的影響三個方面。政府雖然也采取茶業(yè)統(tǒng)制政策,企圖干預市場,但這種努力最終并沒有實現,這主要是茶業(yè)統(tǒng)制政策的諸多缺陷造成的。

        猜你喜歡
        磚茶外銷茶業(yè)
        清代廣作外銷髹漆折扇藝術研究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故宮博物院明清外銷瓷收藏及影響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34
        返鄉(xiāng),闖出茶業(yè)一片天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林秀娟 茶業(yè)“雙師”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外銷畫中的十三行街道戲曲商鋪考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8
        貴州茶業(yè)大事記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2
        涇陽茯磚茶
        陜西畫報(2016年1期)2016-12-01 05:35:28
        茶業(yè)新星——“冷泡茶”
        磚茶型氟鋁聯合應用對大鼠牙齒和骨代謝生化指標的影響
        欧美一片二片午夜福利在线快|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 有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综合狼伊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大片一级黄色| 91久久国产精品综合| 日本刺激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看不卡|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WWW拍拍拍|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性色|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一区二区国产视频在线| 美女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亚洲国色天香卡2卡3卡4|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网页|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三级在专区| 少妇高潮精品正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日韩|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中文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少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小说|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亚洲国产长腿丝袜av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AV人片久久网站| 成人免费播放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日本又黄又爽gif动态图| 午夜爽毛片|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网址大全 | 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av孕妇黑人|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av| 777米奇色狠狠俺去啦| 欧美自拍视频在线| 国产一级av理论手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