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狂飛
(棗莊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棗莊 277100)
在現(xiàn)代社會探討儒家倫理問題,需要深入探究其精神性維度。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指向的無疑是人的內在超越性。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涉及到人對人的使命的追求和意義的追求,正如孔子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由此導致的工具理性對人的宰制的加強,對于生命意義的追求本身正在出現(xiàn)某種表層意義上的與過去精神傳統(tǒng)的斷裂。要在現(xiàn)代社會重新建構基于傳統(tǒng)精神性的家園并實現(xiàn)道德個體在現(xiàn)代社會的安身立命,需要用心鉤沉義理層面上的生命倫理譜系,并通過現(xiàn)代思政課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具體的道德育人實踐來實現(xiàn)這種傳統(tǒng)內在精神性的現(xiàn)代建構和重構。
作為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核心課程,思政課本身不僅有其基本的維持性功能,也有其超越性的功能,經由這種內在道德超越性功能的實現(xiàn),就能實現(xiàn)思政課的精神價值。
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生存?!盵1]這充分說明,只有人的存在是有其內在的道德價值維度的,也就是其精神性的存在維度。思政課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人的精神性存在問題。具體來說,人對精神性存在的追求就意味著人要成就一種追慕古圣先賢的更高的人生境界,要成就道德意義上的高遠的人生。
這種道德意義上的價值追求是超越現(xiàn)實社會中的功利追求的。要探析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問題,就必須深入探討原始儒家的倫理精神。儒家精神性問題與現(xiàn)代性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越是在飛速發(fā)展的當代社會,越是需要回歸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回歸思政課的精神性價值,回歸人的內在精神家園的建構。越是在看似全球化的今天,越是因為技術的發(fā)展而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物理距離的縮短,反而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己的內心之間,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甚至是人與天地宇宙之間缺少一種如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天下》)的那種豁達和逍遙之境界。
儒家倫理注重傳統(tǒng)的傳承性,因此《論語》中強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這種“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的精神文化的傳承性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主體,倫理道德賴以安身立命的生命在文化意義上的安頓和依托。儒家倫理重視道德修身意義上的止于至善的為己之學,人心的道德秩序是因為遵循一種“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意義上的天道或天命情懷而被建構的。
由于網絡虛擬空間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往往在一種試圖回歸本心的精神性追求和現(xiàn)代性的緊張和焦慮之間徘徊。要實現(xiàn)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的突破,就必須適當的突破一種拘泥于對教學技藝的層面的研究并深入到會通傳統(tǒng)文化精神性維度的文化視野中。
儒家精神性維度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儒家的心性之學,正是在儒家心性之學的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中,蘊含著可供現(xiàn)代思政課立德樹人育人實踐充分吸收借鑒的寶貴的道德教育智慧。思政課要充分實現(xiàn)其春風化雨的道德育人功能,就必須實現(xiàn)一種其內蘊的精神性維度,這樣才能做到讓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這種精神性維度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思政課的人文關懷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說,要加強思政課的精神性維度,就必須加強思政課的人文內涵。如果思政課只是停留在認知層面的關于大量做人道理的知識或信息的介紹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信息爆炸的年代,甚至是各種心靈雞湯充斥于網絡手機平臺的時代,這是遠遠不夠的。要讓學生真正體知并體驗這些關于安身立命的道德品格,就必須幫助學生建構精神性的人文追求。要引領學生關注道德人文的經典學習,要做到如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做到學以致用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
體現(xiàn)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心性之學是超越其具體的時空限制的,它融合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智慧的精華。在現(xiàn)代社會,通過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能夠在網絡時代甚至是人工智能時代依然發(fā)揮其安頓身心、提升道德主體生命境界的重要教育作用。儒家的精神性維度的實現(xiàn)路徑不是走向一種外在超越的缺少人文根基的路徑,而是選擇了一種直面現(xiàn)實人生的實踐理性路徑。儒學的精神性維度直接關涉到人的存在意義和存在價值的依托,因此,充分發(fā)掘儒學精神性之維度的深層的現(xiàn)代價值和意義,對今天的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具體實踐有著重要的啟示。
儒學的精神性維度是指向生命倫理價值本體建構的,也是指向現(xiàn)代人建構實現(xiàn)自身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的文化路徑的。具體來說,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包括格物致知、為己之學、為仁由己等方面的內容,它們指引著當代社會的人們如何才能做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具體追求真善美的方法,有助于化解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由虛擬網絡空間迅速發(fā)展而引發(fā)的內心的種種的焦慮和心靈的道德危機。
儒家精神性維度揭示人的生命使命感的存在,正如孔子所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盡管現(xiàn)代社會充滿了變化,但如何在這種充滿變化的現(xiàn)代社會保持道德主體內在的本心,并且做到無論外界的環(huán)境如何變化,始終讓自己做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的道德堅守,這本身就是現(xiàn)代人必須去實踐的道德要求?!吨芤住は缔o》曰:“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币环矫嬉m應時代的變化,一方面又要做到內心的守仁,做到如孔子所說的“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論語·雍也》)。
人工智能就和現(xiàn)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本身凸顯出了儒家倫理內蘊的精神性維度對于現(xiàn)代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實踐的重要性。要化解年輕人在面對現(xiàn)代技術時的迷失和迷惘,就有必要重新回歸一種傳統(tǒng)的深厚的人文底蘊,因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回歸到生命的根本,才能真正回歸內心精神家園的寧靜。
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對應的就是儒家尊德性的方面,也就是德性倫理意義上的內圣維度?!笆枪蕛仁ネ馔踔?,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保ā肚f子·天下》)彰顯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心性之學,從一種道德內在超越性的視角建構起了儒家注重道德主體內在德性建構的道德價值觀?;谌寮覀惱淼木裥跃S度,經由思政課立德樹人的道德建構,就能超越僅僅受限于物質追求層面 的生存世界而抵達具有生命意義建構維度的飽含生命德性內蘊的生命形而上學的世界。
儒家的精神性維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它是“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的形而上與形而下貫通的完整的人文精神智慧。儒家追求的超越是在現(xiàn)實人生中的超越。從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出發(fā),道德主體的德性建構是離不開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的基于人倫關系的道德實踐的,也就是陽明心學所注重的在事上磨練的意義。從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來說,一切外在的道德行為的基礎就是其內在的道德精神世界的建構和道德心性修養(yǎng)的完成,這就是所謂的“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的道德修身從內到外的延展的道理。一個人自覺的道德踐履和一以貫之的道德行為,不是因為一種機械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意義上的道德行為的重復和被動的道德意志的執(zhí)行,而是一種出于內在道德向往之心的驅動,正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這里強調的不僅是一種對道德人生無比向往的道德情感,而且首先是儒家倫理意義上的道德主體的確立,因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道德主體的形成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經過道德主體的學而時習之的反復的道德實踐才能形成的,這種實踐的過程本身就包含知情意行的多個德性結構的內在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關于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基本界定是其“內圣外王”意義上的內圣之學,其在《大學》中對應的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部分。但實際上,內圣和外王是不可分割的。儒家內圣的心性之學直接關聯(lián)到外王意義上一個人能否實現(xiàn)其人生的成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世界是生活世界的基礎。
從立德樹人的角度來看儒家的內圣外王的問題,就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內圣開出外王的問題,而是內圣本身就是外王的基礎,甚至可以說,內圣就是外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過多的強調儒家在現(xiàn)實意義上的價值和功能是有失偏頗的,沒有厚重的精神性維度的內圣道德之建構,外在的事功本身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要在現(xiàn)代社會穩(wěn)定道德主體內在的心靈秩序,加強內在的德性凝聚力,切實幫助道德主體做到盡可能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和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就必須加強對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的精神營養(yǎng)的汲取,要將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心性之學的智慧充分運用到現(xiàn)代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中去。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中所體現(xiàn)并建構的道德形而上學的內在邏輯,有利于幫助今天的道德主體及時化解其所面對的現(xiàn)實中的道德困惑并幫助其基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的道德實踐智慧而走出現(xiàn)實中的道德困境,并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
儒家精神性維度的核心在于對生命道德境界的追求。儒家心性論本身就浸潤著一種貫穿始終的道德實踐智慧。儒家所追求的為己之學的人生境界不是一種玄想式的或懸空的抽象人生境界,而是經由一種實踐智慧的注入并通過修身立德的具體的道德實踐證成的真實的道德境界。
道德生命的成長是需要基于一種超越性的精神維度才能達到其整體的提升目標的。孔子指出“性相近,習相遠”(《論語·陽貨》),這其實并不是一種所謂的人性假設,它揭示了關于人性之善的基礎。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意義上的道德天性,這是在道德形而上學意義上的道德內在超越性上來說人性之善的。
孔子一方面強調了人的天性之善,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后天道德涵養(yǎng)和教育的重要性。人性之善不是始終不變的,它是需要做到擴而充之的,這對今天的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無疑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人的善端或天性之善,還需要后天的努力將這種善端擴充并守住,因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論語·衛(wèi)靈公》)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守望的就是人之為人的仁者愛人的道德情感,如果這種道德情感得不到很好的道德教育涵養(yǎng),也會漸漸地退化,因此,孟子也強調“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
儒家精神性維度指向的心性之學是一種鮮明的原始儒家的精神傳統(tǒng)??鬃咏虒W中首先重視的就是德行科,《論語》記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保ā墩撜Z·先進》)從德性到德行的道德實踐飛躍,本身就是一種儒家精神性維度在實踐中的運用。道德主體仁者愛人之心的道德使命是源于道德主體內在道德超越性的天命觀。儒家的精神性維度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道德主體的個體生命本體和天地之道的融合,儒家倫理強調精神的優(yōu)先價值。因此,孔子贊美他的學生顏回并感慨“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這種重視精神價值的倫理教育觀點對今天的人有著特別重要的道德啟示。
強調一種儒家精神性維度的價值,就意味著重視本體和工夫的整合。面對太多人對物質欲望無節(jié)制的追求和由此帶來的道德品格的滑坡,確實需要提倡一種道德精神價值的追求,做到如孟子所說的“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要做到內在德性品格意義上的勇者不懼,就必須提升自己人生追求的精神性維度,做到儒家倫理意義上的無欲則剛,正如孔子所說,“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只有通過提升自己追求的精神維度的品質,才能做到對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欲望追求的相對淡泊,進而做到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
儒家倫理尊重人適度的欲求,但反對一種過度的欲求,因為“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過多的被各種外在的欲求所牽引,會導致人的道德本心的迷失,也會嚴重傷害到人的道德內在涵養(yǎng),誠如老子在《道德經》上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y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人的外在的欲望一旦被激發(fā),就很容易導致人的本心的迷失,因此,孟子強調“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所謂找回自己的本心,就是要找回人的生命對于精神性倫理境界的追求。這種“形而上者謂之道”(《易經·系辭》)的意義上的道德精神性追求對應的就是儒家倫理所重視的“志于道”的追求,正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一個道德上追求君子人格的君子,是重視一種精神境界的追求的,而會看輕那種物質欲望的追逐,因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墩撜Z·里仁》)
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的內在之意義當然包括一種生命境界的追求。儒家倫理生生不息的生命倫理意味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還是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孟子·告子下》),都在強調儒家生命觀中的生命境界的不斷超越的意義。正是因為有了一種對于生命道德境界的不斷追求和超越過程,才強化了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儒家仁學內在本身就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超越之內涵,《廣雅》上說:“生,出也?!薄墩f文解字》則強調:“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屬皆從生?!薄渡袝けP庚》記載:“往哉生生!”道德生命意義上的生生就是為了生命境界的提升而不斷向上生長的道德之精神動力。有了一種精神性的深層追求,才會有一種切實的內在追求真善美的美好人生的精神動力。
如果沒有一種基于儒家倫理的精神之維的追求,就會出現(xiàn)如孔子所說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的空虛無聊而無意義的生命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會進一步加劇一種自暴自棄的道德沉淪狀態(tài)。正如孟子所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離婁上》)
道德品格的養(yǎng)成面對的最艱難的挑戰(zhàn)之一就是道德形成之后的內在保持,換言之,也就是說,守仁甚至比成就仁德更加艱難,因此,孔子感慨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墩撜Z·雍也》)即使是孔子的學生,即使是那時候還依然有著良好的傳統(tǒng)道德賴以凝聚所依托的傳統(tǒng)道德生活基礎,依然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學生只是將一種仁德之心堅持一兩天的情況,更何況是在充滿現(xiàn)代物質誘惑的今天。而要做到道德品格的夯實和鞏固、守仁,就需要通過道德主體自身自覺的精神性追求達到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追求美德的生命幸福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道德主體要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追求美德或追求品格生活的幸福,這才是保持道德生活精神動力的長久之策。
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其實在兩個方面體現(xiàn)其對于現(xiàn)代道德教育的啟示。一是正面的積極的肯定意義,也就是在生命道德境界超越的意義;一是從消極層面說的阻止一個人做出違背倫理原則之事的精神性維度的防范作用的意義。
現(xiàn)代人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網絡虛擬空間對真實生活世界沖擊的時候,確實需要探索一種在現(xiàn)代生活條件下能夠安身立命并能使自己心安的具備現(xiàn)代儒家精神性維度的道德生活實踐方式。長久地沉浸于一種虛擬的網絡空間之中,會使很多青少年產生一種虛無和荒誕的情緒。當然,網絡空間的膨脹只是造成這種青少年內心浮躁的原因之一。要對抗這種所謂的內心的虛無和浮躁,就必須建構一種具備豐富性和倫理深度的人生的精神性維度。僅僅著力于一般意義的類似于西方存在主義的方法是無法幫助人走出這種人生的道德困境和精神焦慮的。沒有一種基于經典文化的厚重深沉的人文積淀,是很難幫助人獲得內心寧靜的。
現(xiàn)代社會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爆炸造成生活世界的扁平化導致很多人內心的蒼白和意義的消解,如果說過去農業(yè)時代很多人面對的是生存困境的生命無法承受之重,那么今天很多人面對的則是由于太多時間陷入到虛擬世界中的生命無法承受之輕。要克服這種無法承受之輕的虛浮的無根的生存狀態(tài),就必須回歸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現(xiàn)代人在尋尋覓覓之中找尋自己在現(xiàn)代生活中內在心靈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所,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回到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傳統(tǒng)文化家園或故鄉(xiāng),才能找回孔子所說的“于女安乎”(《論語·陽貨》)的心安的道德寧靜狀態(tài)。
儒家精神性維度無疑是包含儒家的道德教育主張的,但儒家精神性維度不只是關于道德方面的主張,儒家所重視的仁、良知等核心概念也不只是具有純粹道德教育的內涵。儒家的仁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它不僅包含愛人的深厚的道德意蘊,而且還浸潤著一種創(chuàng)生意義上的生生之仁的意味。儒家強調“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因為通過一種仁愛的道德情感,通過一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道德實踐,自然而然就會提升人之為人的生命境界。
程顥說過:“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盵2]儒家精神性維度的集中體現(xiàn)之一就是儒家倫理所重視的“仁”的概念。生生之仁的概念意義源頭是《周易》中的“生生”概念。在宋明儒學的視野中,通過“生生”的倫理作用,就能溝通天道和人道,并實現(xiàn)二者在倫理實踐上的整合。程頤也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不與己相干?!盵3]仁者背后之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是可以無限的將其仁者之道德情感延伸至無限廣大的天地之間。因為仁是作為本體的生生不息之精神動力的,所以能夠充分彰顯儒家精神性維度之無限的包容性和生命境界的無限延展性。
只有當人找到了一種精神追求的無限精神動力,才能超越世俗意義上的那種相對低層次的所謂的享樂的誘惑,甚至達到一種“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的精神境界。真正的人生幸福,是需要有一種人生精神性維度的支撐的,而儒家倫理所蘊含的精神性維度對于現(xiàn)代人走出心靈的困境并走向內在安身立命、心安理得的幸福之路是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啟示意義的。
“孔顏樂處”,所樂何事,這是關涉到儒家精神性維度所具有的現(xiàn)代倫理價值的一個重要命題。顯而易見,從孔子自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和孔子對于他的學生顏回的高度贊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孔顏樂處”,集中體現(xiàn)了超越物質享受層面的凝聚真善美的精神幸福之境界?!翱最仒诽帯辈粌H體現(xiàn)了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境界,也體現(xiàn)了豁達人生的審美境界。
儒家的精神性之維度不僅指向道德境界,也指向一種天人合一意義上的天地境界。有了儒家倫理精神性之維的確立,現(xiàn)代人就能經由一種自覺的道德覺悟和實踐而感受到那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生命高遠的幸福之境界。有了一種扎根于厚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人生精神性維度,人生就不會如無根的浮萍一樣成為一種虛浮的狀態(tài),道德主體能夠感受到的快樂就不只是那種轉瞬即逝的停留在耳目之官的淺層次快樂上,而是那種德福一致意義上的厚重深沉的德性與德行之幸福,這也正是現(xiàn)代思政課追求的道德價值導向之一。
當程顥和程頤向著名的周敦頤問學的時候,周敦頤回答:“每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4]在充滿過度現(xiàn)實追逐和網絡沉迷的今天,我們是否要繼續(xù)追問,何謂真正的配享幸福?什么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今天的人,特別是今天的青少年,應該所樂何事?
思政課要取得更好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是需要有一種人文的高度的,因為“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盡心章句上》)儒家倫理的精神性維度給思政課的育人實踐提供了一種高遠的人文關懷的視角,也給思政課的教學實踐提供了一種整體性的視野鏡鑒。
“孔顏樂處”的本質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之愉悅,這種愉悅是建立在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的精神成長基礎之上的。今天,現(xiàn)代人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儒家倫理中包含的精神性維度對于整個世界的文化啟示意義。盡管康德認為德福一致是實踐理性的當然對象,但人的道德實踐理性的應用不是以現(xiàn)實中的幸福作為其旨歸。當然,作為一種人的內在精神性維度的體現(xiàn),人會自然而然地激發(fā)內在的道德行為,正如孟子所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上》)
儒家倫理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性維度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較大的倫理實踐啟示就是,追求一種合乎于內在美德的德行人生,不僅是因為如康德所說的配享幸福的需要,更是內在心靈向往之的道德自覺,正如孟子所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匀俗杂X的追求美德的生活,就是因為只有這種合乎于美德的生活才能做到“悅我心”。
當然,談論儒家倫理的精神性,并不意味著要將對這種精神性的探求與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脫離開來,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5]“不關心個人利益,是不會得到什么結果的。”[6]這說明,追求一種精神性維度的生命存在方式,并不意味著去追求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脫離現(xiàn)實的虛無縹緲的生存方式,而是意味著追求一種“利者,義之和也”(《易傳·乾·文言》)的長久幸福和內心基于德福一致的寧靜。
儒家倫理精神性之維既包括一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的擔當和厚重的倫理責任意識,也包含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論語·子罕》)的飄逸和靈動。儒家倫理精神性之維的這兩個向度都對今天的現(xiàn)代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從今天青少年正在遭遇的道德挑戰(zhàn)來說,由于物質生活的相對充足,導致很多人的倫理責任感有所不足,這就需要加強儒家倫理精神性之維的責任意識,因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另一方面,儒家倫理精神性之維度又強調,人需要做到在面對現(xiàn)實物質困境時的精神超越,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進而做到“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有了這種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的支持,人就能夠在一種內在超越性的推動下,追求一種馳騁、豁達、自在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倫理層面德福一致的人生。
總之,儒家精神性維度對于道德主體建構生命意義的體系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啟示作用,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道德主體的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思政課道德育人之倫理意蘊。通過充分發(fā)揮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的倫理啟示作用,并加上必要的對于儒家倫理精神性維度所蘊含的育人文化資源進行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能夠對現(xiàn)代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有效性提升起到重要的鏡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