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柱
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吳玉柱
(單縣龍王廟鎮(zhèn)初級中學,山東單縣274300)
近年來,伴隨著素質教育進程的不斷推進,教學課堂的主體也逐漸朝著“以學生為主”的方向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教學方式必須進行改革,用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創(chuàng)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中,運用“問題導學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回歸主體地位,還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诖?,筆者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入手,全面分析了對問題導學法的優(yōu)勢及其應用,希望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問題導學法;初中數學;應用分析
問題導學法的重點和難點都在“問題”上面,要想突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就必須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充當的角色是引路人,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理清思路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下,還有部分教師只重視自身是否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限制了他們思維拓展能力,還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因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問題導學法的優(yōu)勢,將其與課堂實際相結合,不斷激發(fā)學生們的自主能動性和參與能力,幫助他們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問題、勤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全面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問題導學法倡導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很顯然,其核心特征就是自主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引導作用,同時也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不斷發(fā)現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自主思考,發(fā)揮自主能動性。
通過調查筆者發(fā)現,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出現不同的效果。針對這一現狀,教師要對班級內學生充分了解,因材施教,在確保他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點之后對他們進行分組,并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這一模式,能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提出問題及解決的方案,充分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同時,通過討論和交流,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經過實踐,筆者發(fā)現,初中數學教學階段,應用問題導學法除了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夠自主學習的氛圍,根據教學任務提出問題并引導他們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打破他們之前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突出創(chuàng)造性,鍛煉他們的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要想教學的內容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用新的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主動探討,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一題一方案、一題一對策”的方式完成教學,才能確保課堂的質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消化課程的知識點。問題的導入是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重要體現。通過應用問題導學法,能夠不斷轉變傳統的課堂形態(tài),使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變成主動探索。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問題導向計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和創(chuàng)設性思維,主動發(fā)現問題并分析問題,從書本中找出答案。另外,設計問題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脫離教學和生活實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
現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問題導學法”已成為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重要手段。傳統的教學主要依托教師利用大量課堂時間講述知識點,沒有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將“問題導學法”融入課堂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為主、教師輔導”的優(yōu)勢,極大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升他們主觀能動性。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整個課堂都會圍繞不同的問題進行,學生或者學生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有效提高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團結協作意識,提高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眾所周知,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是抽象、復雜且深奧的,通過學習數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為學習其他學科做鋪墊。因此,相關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達到提高他們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任務。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問題導學法”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上學生的地位,讓他們從“被動聽”,到“主動學”,營造了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讓課堂內容圍繞問題展開。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利用小組間合作的方式分析并解決問題,能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及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在這里提到的“量”分別指質量和數量。在運用問題導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掌控好問題的質量。因為,只有高質量的問題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主動積極思考,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突破口。如果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隨意地用沒有營養(yǎng)的問題引導學生,只會讓他們對教學內容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出現厭學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掌控好問題的質量,避免出現沒有價值的問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把握好問題的質量是問題導學法的前提,同時也要把握好問題的數量。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及設計問題數量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教學的實際內容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課堂教學中,如果出現教師提出問題過多的現象,很容易讓學生有一種“貪多嚼不爛”的感覺,非但不利于他們的綜合發(fā)展,反而會讓他們有一種巨大的壓力,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厭惡感。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并積極踐行這一主張,這一思想幾乎貫穿了我國教育體系的全過程,為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指引。時至今日,我國開展的教育工作依舊離不開這一思想。將問題導學法應用到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僅僅提出問題就可以,因為學生都是單一的個體,他們擁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生活方式、學習習慣和接受能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師不以這些因素為前提,貿然提出問題的話,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會適得其反,因小失大。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其基本能力有一個全面判斷,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把握好問題的質量和數量,適當地表揚和激勵,才能確保提出的相關問題都能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例如,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前,應當考慮學生成績以及接受能力的差異,針對成績中上游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度,讓他們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進而讓他們看到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針對那些成績中下游的學生,就需要設置比較淺顯的問題,讓他們輕松回答出正確答案。這樣既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從而引導他們更加努力學習相關知識。
中學教學課堂運用“問題導學法”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技巧,如何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則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因此,首先要求教師整體把握課堂內容,結合教學目標梳理重點和難點;其次,多跟學生交流,充分了解他們在心理層面上的需求,找到他們的興趣點,然后將其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從而發(fā)現問題;再者,教師還要根據教學內容營造靈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發(fā)揮自主能動性,加強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從而打造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的創(chuàng)新型課堂架構。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剖析本小節(jié)的教學重點、難點,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知識點相結合,用文字+圖片的形式展示問題。如,問題1:某商場銷售一批運動服,平均每天銷售30套,每套的利潤為50元,為減少庫存,商場決定降價銷售,如果每套運動服的價格下調20元,則平均每天可多賣5套,若商場平均每天要賺2100元,問運動服需要降價多少元?問題2:要在一塊長為40m,寬為30m的長方形土地上修建兩條寬度相同的小路,其余部分作為耕地使用,假設耕地的面積是760m2,請問小路的寬度是多少?這類問題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分析討論并作出解答。基于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地制宜,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把握學生的數學認識水平,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進而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將“問題導學法”運用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能有探究下去的動力。所以教育專家認為,開展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圓的有關性質”教學為例。本小節(jié)的一個關鍵點是如何強化學生對圓的認知和理解,熟練掌握并運用點與圓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播放圖片并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找出身邊的“圓”。比如,有的學生會指出月餅、太陽、車輪等,然后通過圓規(guī)畫一個圓,從而引出圓的定義和在生活中的作用。隨后,給學生設置系列問題,讓他們分小組合作練習,讓他們對圓心、直徑、半徑、周長等知識點有進一步的了解。利用這一模式,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不僅發(fā)揮了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問題導學法能夠發(fā)揮出應有的價值。
教育心理學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受到生活、學習環(huán)境等條件的影響,導致他們的性格會有所不同,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會有一定的差別。這也就導致了,在同一課堂上,部分學生喜歡提出問題,但是也有部分學生不喜歡提出問題。長此以往,在同一班級中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也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偏科的現象,對于喜歡的科目,他們表現得十分積極,但是對于不喜歡的科目,他們則表現得十分消極。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科目,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回答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跟學習的重點偏離的時候,教師也要仔細聆聽,切不可隨意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并在此基礎之上及時糾正并進行指導,還要進行合理地評價。面對同一問題,當有的學生給出的答案比較合理,且角度較新穎的時候,教師要在傾聽的同時默默鼓勵,并在解答完畢后進行適當表揚,以此鼓勵。綜上所述,在中學數學課堂上運用問題導學法,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做出的解答,教師要抓住核心問題進行適當鼓勵,并耐心做好評價,不僅能讓學生在自主課堂上樹立了自信,也能充分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提高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問題導學法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最明顯的特點是學生可以獲得鞏固知識點的機會和更多的自主空間。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識以后,教師要結合隨堂提問和習題作業(yè)等形式檢驗和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考核的結果制訂與之對應的輔導策略和長期教學計劃,最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向輔導,從而滿足他們學習的需要,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利用“問題導學”進行教學,教師的引導是關鍵因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完善導學過程,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練習”的課堂教學體系。以問題導學為基礎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和找尋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自身的不足,更方便他們查漏補缺,彌補不足。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習慣,還能為全面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打基礎,進一步提高“問題導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
實踐證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很大的教學價值,能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所以,初中數學教學階段,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應該提高對問題教學的重視程度,采用形式多樣的問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鍛煉他們獨立思考能力。教師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問題從生活中來,將答案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師還要分層次對學生做出的解答進行評價,從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快樂成長。
[1] 胡清泉.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淺談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碼設計,2017(09):225+244.
[2] 岳代穩(wěn).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的應用與教學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16):118-119.
[3] 茹光華,沈錚.“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探索,2001(10):53-54.
[4] 齊雅萍.核心素養(yǎng)下“問題導學法”的有效實施[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4):18-19.
[5] 陳劍波.應用“問題導學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01):54-56.
[6] 郭曉宇,吳麗.“問題導學”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05):49-51.
[7] 李金萍.初中數學教學的問題導學法應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9(10):326-327.
G622
A
1002-7661(2022)12-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