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全
(江蘇省連云港市朝陽中學 222000)
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采取很多種訓練策略,包括資源管理策略、元認知策略等等,通過這些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可以更快速、牢固的掌握各項知識.
在化學學習策略的分類訓練中,時間的分配和管理十分重要.學生要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充分利用學習時間,提升學習的效率,在相同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理解更多的內容.為此,學生必須要掌握學習的方法、知識的規(guī)律.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啟發(fā)學生,不僅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碎片化時間進行利用.化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十分貼近,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化學現(xiàn)象,在遇到感興趣的現(xiàn)象時,學生可以對這些化學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分析,將休息時間和學習時間融合在一起,在放松的同時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生活中,學生會運用各種金屬物品,包括金屬湯匙、鑰匙扣等等,學生在使用這些物品的時候,可以思考這些物品由什么金屬制作而成以及化學式的書寫方式.
學習中需要使用的物品資料有很多,包括各種書籍材料、網絡資源,也包括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工具等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學生是否有豐富的物資資源條件.
例如,在“燃燒”相關知識學習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實驗材料,包括蠟燭、玻璃杯、土、水等比較容易獲取的物資材料.利用這些材料,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不同的實驗.可以先點燃兩根蠟燭,一根蠟燭放在桌面上,另一根蠟燭扣在玻璃杯之中,不一會兒玻璃杯中的蠟燭就會自動熄滅.用過這個簡單的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燃燒的條件.學生可以從燃燒環(huán)境的變化上進行分析,在桌面上的蠟燭與空氣接觸,可以一直燃燒,而玻璃杯中的蠟燭燃燒的過程中逐漸消耗杯中的氧氣,在氧氣消耗干凈之后就會熄滅,所以燃燒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可燃物要與氧氣接觸.可見,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簡單的物質進行探索分析.
所謂人資管理,就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化學學習涉及很多實驗內容,一些實驗比較復雜,一個人難以獨自完成.此時,學生可以與同學配合,發(fā)揮每個人的特長,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并在這個過程中探索知識結論.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知識內容,包括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將這兩項內容結合在一起,同時融合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然后設計制取實驗.其次,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學過的知識選擇制取原料,要堅持反應條件節(jié)能、容易實驗、速率適中、原料廉價易得等原則.然后明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確定了基礎內容之后,選擇發(fā)生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探討,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一一羅列出來,分享自己的知識技能,通過配合的方式完成實驗.每個學生特長、能力有所不同,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
所謂元認知策略訓練,就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目標對具體的學習結果進行預測.為此,要制定合理的學習方案,并做好監(jiān)督和評價.在計劃方面,要對學習內容進行規(guī)劃分類,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規(guī)劃的起點、計劃策略的學習規(guī)劃、根據(jù)實際需求進行規(guī)劃等等.通常,要先在課前做好準備,然后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實踐探索,在教學結束后進行復習鞏固.
例如,在“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這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進行課前預習,探索生活中的金屬資源,總結金屬資源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分析金屬資源有哪些性質.學生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進行預習探索,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經過預習之后,對本課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視頻,結合一張實驗圖片,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總結,并且寫出實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實驗開始后,先通入純凈的一氧化碳,再采取什么步驟,采取該步驟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并且逐步探索出答案.在課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探索作業(yè),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鞏固學過的知識,包括探索保護金屬資源的途徑、措施;分析棄金屬回收的意義等等.
所謂監(jiān)控策略訓練,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根據(jù)規(guī)劃進行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要采用這種訓練策略,以此確保學習的自主性.如果學生沒有對自己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學習的過程中不夠專注,思想會逐漸脫離學習內容,進而浪費學習的時間.
例如,在學習化學方程式的過程中,學生一定要做好自我監(jiān)控,嚴格根據(jù)實際反應情況進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堅守實事求是的原則,觀看實驗視頻或親手實驗,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根據(jù)反應的實際情況書寫化學方程式,保障內容的嚴謹、科學.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品質,使學生用科學的方式探索知識,并堅持運用科學知識解釋各種現(xiàn)象.
所謂加工組織,就是對知識的規(guī)律、特點進行總結和分析,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或記憶方式,進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可以制作思維導圖,結合歸類法將知識內容歸入到思維導圖之中,構建完善、直觀的知識體系,進而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物質的構成奧秘”來說,學生可以圍繞這個標題進行知識分類,將同類的知識歸納到思維導圖的分支之中,包括分子、原子、離子、元素、元素周期表等相關知識.再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進行詳細的分類.以分子來說,相關的知識內容包括分子可構成物質、特點、性質等等;以原子來說,相關知識內容包括原子特征、原子構成等等.學生在將知識分類之后,在思維導圖中寫出具體的分類內容.如原子的特征為質量小、體積小有間隔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復雜的化學知識,使學生充分了解各個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進而降低問題分析、思考的難度,使學生可以更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初中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還處于較為模糊的階段,分類意識不強,也無法更加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分類訓練的思想帶動驅動式任務情境的順利實施,并設置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通過羅列和對比激發(fā)分類意識,并且主動的闡述自身的分類過程,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自然而然地形成與之對應的分類觀念,不斷地優(yōu)化當前的教育模式.
例如在班級中為學生講解“氣體的制備”,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氛圍中探索相對應的知識,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已學習到知識進行簡單的回顧,之后再通過分類訓練的方法,不斷的激發(fā)學生探索動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羅列出氧氣和二氧化碳實驗的制備方法之后,再分析實驗的原理以及儀器選擇的要求等等,通過各種分類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深入性的思考.之后教師要學生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以往所學到的知識分析一下氧氣和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備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有什么樣的運用原理?”在為學生布置完這一問題之后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了,再配合著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分類訓練模式,由淺入深地完成知識內容的探索.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歸納實驗的順序,例如發(fā)生裝置和除雜裝置的特點之后,再分析尾氣裝置的特點等等,讓學生按照不同的知識點來進行深入的分析,逐漸形成完善的學習思維.
教師在分類訓練時,要通過思維和模型的相互連接,為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能夠掌握不同類型知識之間的關系和相互的差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學習,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班級中為學生講解“酸”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先讓學生羅列出有關酸的化學方程式,讓學生進行討論以及分析總結出酸的規(guī)律,例如酸和活潑金屬的反應、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的特點以及具體的原理,使學生能夠深化對知識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本中內容來進行多樣性的擴展,例如和指示劑反應之后顏色變化是什么,讓學生能夠通過不同類別的知識共同的加深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印象,通過這樣的總結不僅可以讓學生對酸有深刻的認識,還有助于了解各個物質之間的反應關系和反應規(guī)律,全面地鍛煉學生的分類思維.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學習策略應用的過程中,要明確分類訓練的思路,對學習方法、學習資源、知識內容等進行種類劃分,根據(jù)具體的分類落實學習方案,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