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誠,郭潔然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 精神九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2)
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思維遲鈍、焦慮、記憶力下降、自責、自罪等多種心理癥狀,對其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產(chǎn)生嚴重影響,需盡早治療[1]。多數(shù)抑郁癥患者經(jīng)規(guī)范化抗抑郁治療后癥狀可得到有效緩解,但該病治療時間較長,加上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可能會使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產(chǎn)生抵觸、煩躁等不良情緒,降低自我管理能力[2]。自我管理能力指個體自己監(jiān)管自身病情、發(fā)現(xiàn)疾病征兆、保持自身健康、減少疾病對自身人際關系及社會功能影響的行為能力[3]。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促使患者采取并保持良好、正確的健康行為,有利于治療順利開展,控制疾病進展,提高患者病情恢復速度[4]。因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抑郁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必要。應對方式指當個體面對逆境或刺激性事件時了擺脫心理沖突,減小負性事件對自身產(chǎn)生的影響而采取的實際與認知行為[5]。俞海萍等[6]報道,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是患者潛意識想要戰(zhàn)勝疾病的一種堅定信念與優(yōu)良態(tài)度,可使患者獲取更多與疾病相關的自我管理知識,增加治療信心,從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進而緩解并控制疾病發(fā)展。推測應對方式與自我管理能力可能具有一定聯(lián)系,但少有二者在抑郁癥患者中的關系報道。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抑郁癥患者應對方式及自我管理能力情況,并對患者應對方式與自我管理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符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要求。選取2020年1—12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5例抑郁癥患者,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全部125例患者中男41例,女84例,年齡21~42(28.76±3.35)歲,病程0.4~3(1.58±0.21)a。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抑郁癥符合第7版《精神病學》[7]中相關規(guī)定,患者存在持久且顯著的心境低落癥狀,部分患者存在自殺、自傷等極端行為,可伴有精神病癥狀,如妄想、幻覺等,嚴重時可表現(xiàn)出面部表情固定、對刺激缺乏反應、少動甚至不動、話少甚至不言語等抑郁性木僵癥,且經(jīng)精神檢查、臨床他評量表檢查確診;②可配合完成本研究調查;③于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接受規(guī)范化藥物、心理及物理治療,定期至院接受隨訪,至少隨訪6個月。(2)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藥物依賴史;②合并其他原發(fā)性心理疾病,如焦慮癥、狂躁癥等;③存在惡性腫瘤、器質性腦病或其他重大疾??;④近6個月內遭受過嚴重創(chuàng)傷性事件。
1.3 自我管理能力評估方法 隨訪6個月時采用中文版抑郁情緒自我管理量表(depression-specific self-management questionnaire,DSSM)[8]評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Cronbach’sα為0.725,重測效度為0.854,量表包括知識維度(4個條目)與活動維度(5個條目)2個方面,共9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總分9~45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應對方式評估方法 隨訪6個月時采用醫(yī)學應對方式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9]評估患者的應對方式,該量表Cronbach’sα為0.760,重測效度為0.670,量表包括回避(7個條目)、面對(8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3個維度,每個條目計1、2、3、4分,各維度評分越高提示患者越傾向該種應對方式。
1.5 基線資料采集分析方法與質量控制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詢問并記錄患者年齡(≥30歲、<30歲)、性別(女、男)、病程(≥1 a、<1 a)、婚姻狀況(有配偶、無配偶)、工作狀況(在職、待業(yè))、居住地(農村、城鎮(zhèn))等。質量控制:本研究在調查前由研究者將調查目的、意義及主要內容通過一對一方式向患者說明,在取得患者同意后,向其詳盡說明問卷填寫方法;所有調查表均由研究者當場發(fā)放及回收,回收后對調查表的完整性進行當場檢查,若發(fā)現(xiàn)問題指導患者當場糾正。本研究共發(fā)放DSSM、MCMQ量表各125份,均全部回收且有效,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率(%)表示;經(jīng)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計量資料正態(tài)性,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對比 不同年齡、性別、病程、婚姻狀況、工作狀況、居住地的抑郁癥患者中文版DSSM問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中文版DSSM評分對比(±s,分)
表1 不同資料特征抑郁癥患者中文版DSSM評分對比(±s,分)
注:DSSM為抑郁情緒自我管理量表。
項目 例數(shù) 中文版DSSM評分t P年齡/歲≥30 37 28.25±2.23<30 88 27.42±2.31 1.852 0.066性別女84 27.79±2.27男41 27.41±2.20 0.888 0.377病程/a≥1 75 27.95±2.26<1 50 27.24±2.34 1.697 0.092婚姻狀況有配偶 91 27.85±2.40無配偶 34 27.17±2.34 1.419 0.158工作狀況在職 97 27.47±2.29待業(yè) 28 28.34±2.32 1.766 0.080居住地農村 53 27.31±2.30城鎮(zhèn) 72 27.93±3.41 1.145 0.254
2.2 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情況 隨訪6個月時,125例患者中文版DSSM中知識維度評分為(11.28±2.13)分,活動維度評分為(16.39±2.25)分,總分為(27.67±2.42)分。全部125例患者中,53例應對方式為“面對”,MCMQ問卷中“面對”維度評分為(20.46±2.12)分;30例應對方式為“屈服”,“屈服”維度評分為(11.33±2.01)分;42例應對方式為“回避”,“回避”維度評分為(15.14±2.05)分。
2.3 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分析 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顯示,抑郁癥患者中文版DSSM各維度及總分與MCMQ中面對維度得分呈正相關(r>0,P<0.05),與MCMQ中屈服、回避維度得分呈負相關(r<0,P<0.05)。見表2。
表2 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的關系
自我管理能力指患者運用自己解決問題的技巧處理疾病所引起的身心問題,進行自我護理,并與照護者共同承擔疾病管理任務與責任,以達到自己預期的生活目標與狀態(tài)的能力[10]。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心境低落、自覺反應遲鈍、自卑等不良情緒與心理,對疾病與治療缺乏信心,無法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嚴格遵照醫(yī)囑用藥,導致其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不利于疾病轉歸。因此,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抑郁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應對方式是指個體面對逆境或變化的外界環(huán)境時心理及行為上的有目的、有意識的調節(jié)方式[11]。積極的應對方式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減輕其面對疾病與治療時的應激反應程度,增強治療信心與依從性,從而促使其采取健康行為,提高疾病應對能力,進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12]。因此,探討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
雙變量Pearson直線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抑郁癥患者中文版DSSM各維度及總分與MCMQ中面對維度得分呈正相關,與MCMQ中屈服、回避維度得分呈負相關。分析原因在于,采取面對應對方式的患者面對疾病與治療時常常主動尋求他人幫助、支持與監(jiān)督,主動了解并掌握與疾病及自我護理有關的知識,糾正錯誤認知,認知到通過規(guī)范化的心理、行為、藥物干預等方法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抑郁癥所引發(fā)的各種狀況,且嚴格遵照醫(yī)囑用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平和的心態(tài)有利于降低疾病復發(fā)風險,可提高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及治療信心,并在他人監(jiān)督下長期堅持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3]。此外,傾向于采取面對應對方式的患者可通過主動向他人傾訴、尋求專業(yè)心理醫(yī)生幫助等方式宣泄內心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從而快速調整心態(tài),樂觀接受自己的病情,并采取理智、有效的行動,有利于良好自我管理行為的建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4]。傾向于采取屈服、回避等消極應對方式的患者會通過降低對疾病重視程度的方式緩解疾病帶來的應激反應,長此以往心理適應能力降低,封閉自我,拒絕他人的關心與幫助,失去向他人傾訴的渠道,錯失獲得正確康復與自我護理知識的機會,導致其難以應對因疾病產(chǎn)生的諸多問題,失去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及勇氣,自暴自棄,影響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的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較低[15-16]。對此,建議醫(yī)護人員主動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自我護理等相關知識,改變其對疾病及自我護理相關知識的錯誤認知,并對患者負面情緒進行及時疏導,減輕其心理壓力,增加其治療信心。另外,還需囑咐家屬多多鼓勵、幫助患者,監(jiān)督其日常行為,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堅持健康行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應對方式有關,積極面對的應對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臨床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促使患者采取積極面對應對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