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朋道
紅花大碼頭現(xiàn)在看不到了,由于紅花老夾溝堵塞嚴重,為了配合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整治而深埋地下。
大碼頭好多年前就有,具體年代不詳,是原來莊上大財主吳德坤修建的自家碼頭,用小青磚壘筑而成,1949年后吳家大院房屋部分分給貧民居住,而大部分則作為公家倉庫,用于存放農(nóng)具物資和糧食存儲。
而生產(chǎn)隊打谷場離倉庫有半里路之遙,有時靠社員男勞力們用扛笆斗的方式往倉庫運送糧食進倉,太遠太苦;有時用船舶運送糧食,需要上船上岸,太麻煩了。
20世紀70年代初,大碼頭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新上任的大隊徐支書決定重建紅花大碼頭。如今的人們對于水泥及制品已經(jīng)司空見慣,建筑工程、家庭裝修中水泥是再普通不過的建筑材料,可是你知道嗎?那個時候水泥在人們眼中還算稀罕物呢。興化縣域內(nèi)還沒有一家水泥廠,徐支書經(jīng)多方打聽,興化城內(nèi)有一家物資公司有水泥供應(yīng),但要計劃,徐支書又求爺爺告奶奶地去公社里、去縣里找人幫忙,總算求來了兩噸水泥的計劃條子,那時去興化拉兩噸水泥可沒有汽車,五十多里全靠一條篙子、一把櫓,好在那時的人們不怕吃苦,行船也是他們常做的事。
水泥、沙子、石子還有鋼筋都備好了,徐支書帶領(lǐng)本莊的能工巧匠們經(jīng)過一個月的苦戰(zhàn),終于建成了寬四米,有十五六級臺階的水泥大碼頭,成為當時的紅花一景。
雖然那時各家附近都有或大或小,或好或孬的碼頭,但人們都趕時髦似的要到這水泥大碼頭來。早晨大姑娘、小媳婦們邊洗衣服邊拉家常,中午大嬸、小姨們來淘米洗菜,傍晚年輕小伙子提著大水桶來挑水,我們小屁孩兒也喜歡從大碼頭上下河洗澡。很小的我們一開始不敢下河,只能坐在大碼頭上看哥哥姐姐們在河里游河嬉鬧,稍一大點才敢把小腳伸到水里與水來個親密接觸,再大時也能慢慢地站在河邊水里,試探著往稍深處去點、再去點,心中既興奮又有點害怕,等到學(xué)會了鳧水,也能像哥哥姐姐們那樣在水中游河、扎猛子。
每到夏收、秋收之時,大碼頭上就忙碌開來,特別是下晚時分,四個生產(chǎn)隊的勞力們爭先恐后地撐著裝滿曬干揚凈的小麥(稻谷)來到大碼頭口,為了能早點讓糧食進倉入庫,大家都干得熱火朝天,號子聲、腳步聲響成一片。收獲季節(jié)爭分奪秒,另一條線也在緊張地進行著,扛笆斗運送糧食,四個生產(chǎn)隊的勞力們在打谷場至大倉庫的路上,形成一條扛笆斗的人龍,大家你來我往、你追我趕,熱鬧非凡,十分壯觀。
隨著大隊的積累資產(chǎn)增多,本打算修建紅花大會堂的(老大會堂也是吳財主的原有房屋,年久失修),徐支書急百姓所急,為減輕社員勞力們的辛苦勞累,將打谷場邊上的老學(xué)校拆除(學(xué)校搬至老大會堂原址),為每個生產(chǎn)隊各建了一間大倉庫,新倉庫不僅防鼠害、防霉變,減少了糧食損失,也讓大家減輕了許多為運糧而付出的辛苦、精力和時間,為百姓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忙碌的大碼頭終于閑下來了,但閑下來也不是什么好事,我們小時候特別喜歡在那里洗澡的夾溝也逐漸堵塞,再后來大碼頭也徹底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前些日子回家探親時,再也看不見大碼頭的影子,為了建設(shè)新農(nóng)村的需要,夾溝被填平,大碼頭也被深埋地下……
20825005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