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美 上海市金山區(qū)勞技學校
20 世紀80 年代末,上海率先將勞動技術納入基礎教育,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一時間,勞技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區(qū)縣生根、發(fā)芽、壯大。“勞技”一詞,顧名思義,即從勞動中獲取知識與技能。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新時代勞動教育背景下,“立德樹人”成為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任務。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重要場合、多場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加強勞動觀念,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新時代大中小學學生要養(yǎng)成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上海是一座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國際大都市,是人才引進的高地。金山區(qū)作為上海西南角的城區(qū),正努力創(chuàng)建上海灣區(qū)品牌城市,更需要大國工匠的引入。但是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高技術人才緊缺,目前不足5000 萬人。國家需要教育界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技術人才,而人才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學生時代抓起,養(yǎng)成好的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和大國工匠之精神。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便是培養(yǎng)學生工匠精神主要陣地。
區(qū)勞技學校的金屬加工課程是以機械加工中唯一手工操作的鉗工為主要教學內容。金屬加工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應發(fā)揮好課程的優(yōu)勢和特色,強化學生勞動意識、技術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將工匠精神融入勞動技術實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責任培養(yǎng)學生的工匠精神和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
“工匠精神”指的是人們對于自己所做的產(chǎn)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追求完美的一種職業(yè)態(tài)度,也是一種精神理念,還是安全生產(chǎn)的一種保障。出色的工作者都會專注于不斷雕琢和改進自己的產(chǎn)品及其工藝,他們對細節(jié)苛刻、對精品堅持,將工作做到極致細微。
“為誰培養(yǎng)人?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怎樣的人?”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話題,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工匠精神的培育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工匠精神就是要改變社會中一些“不勞而獲”和“投機取巧”的錯誤勞動觀念,明確吃苦耐勞、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孜孜不倦的工作態(tài)度和勞動價值,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勞動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做一行愛一行的勞動態(tài)度和職業(yè)追求。在金屬加工課程中,讓學生明白如何處理好傳承和發(fā)展、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是對工匠精神意義的詮釋。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種能力體現(xiàn),更是一種精神品質,它是人們工作價值的取向和表現(xiàn),與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著緊密聯(lián)系。在中學生日常學習中滲透工匠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做事耐心細心、精益求精的優(yōu)良品質。但目前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學校還存在著不重視勞動教育的現(xiàn)象,缺乏對勞動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引導,以至于學生認為到勞技學校實踐就是來玩或者放松的,對勞動技術實踐的目的不理解?!吧倌陱妱t國強,少年智則國智?!敝袑W生作為工匠隊伍的后備主力軍,要汲取工匠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工匠為榜樣,能吃苦耐勞、一絲不茍地把工作、產(chǎn)品做到極致。
金屬加工是高一學生的實踐課程,主要以鉗工教學為重點。通過“劃線、切割、銼削、鉆孔”的學習,來完成一個作品,它需要學生認真、仔細、耐心、不怕苦。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正在慢慢養(yǎng)成,滲透工匠精神是優(yōu)質完成金屬加工學習的關鍵因素。在課堂上播放全國勞模女鉗工張素麗的事跡。她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后攻克HXD1 型電力機車輪對齒輪箱漏油、輪對軸承在線廠外報警、港鐵探傷車車體制造、寶工轉向架制造組裝、廣州地鐵軌檢車落成等46 項技術質量難關,誤差不超過一根頭發(fā)絲的1/4。還有26 歲全國首席技師方文墨,把自家陽臺當練本領的地方,一年更換一百多把銼刀,練就一身本領,在全國技能大賽中奪得冠軍,被沈飛軍品廠錄用并成立文墨班組,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國家航天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實現(xiàn)人生價值。28 歲的張文良也是鉗工領域的佼佼者,多次獲全國技能大賽冠軍,用他的話說,用過的銼刀一百來把,每把銼刀的習性,他都能知曉,加工過程中做到人刀合一、心物合一。通過視頻讓學生理解,在當今科技發(fā)達的時代,還有很多領域缺少不了工匠手工制作和高科技的有機融合,從而彰顯金屬加工學習的重要性。
在教材的《加工和檢測》這一單元,需要學生學習劃線精準、切割要領準確、銼削的姿勢規(guī)范,這樣不僅能做出精致的作品,同時還能保證安全因素。我們金屬加工是以電動爬行小車為載體,學生通過劃線、切割、銼削、鉆孔等加工技術,完成小車底板的制作,但總有學生在尺寸、精度方面要求降低,覺得差不多就可以,缺乏質量意識,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學生來校第一天的平面銼削練習課上,老師要求學生按圖樣加工,把上節(jié)課鋸割的面按劃線要求進行銼削,最終尺寸為15±0.2 mm。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很認真也很有耐心,邊用量具測量邊改進,直至達到尺寸及精度要求;也有學生不按劃線要求,銼削時不考慮余量多少,不仔細觀察,導致尺寸小了或多了;還有個別學生因為不規(guī)范操作,操之過急,發(fā)生手碰撞臺虎鉗導致擦傷等事故。借此機會,我這樣引導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汽車制造者,因為你的馬虎、不認真會導致國家財產(chǎn)損失和浪費,甚至會影響人們的生命安全。如果你的家人買了有瑕疵的汽車,你會怎么想?同時在課堂中開展了“工匠精神對我的影響”大討論,學生討論很熱烈,有的說我們做事情一定要耐心、細心和專心;有的說做事情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做好,像我們銼削中就要做到高精度且保證安全等。通過課堂討論,學生在實踐中以工匠精神為準則,作品既提高了精度,又標準美觀。
依據(jù)勞動技術學科課程標準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建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
1.滲透注重細節(jié)、認真專注的工匠精神
“嚴謹、耐心、專注、堅持”是工匠精神的基礎。金屬加工方法有很多,有車、銑、刨、磨等。唯有鉗工是以手工操作為主,通過劃線、切割、銼削、鉆孔、攻絲和套絲等基本操作技能來完成一件金屬作品。學生在學習機械制圖知識后,通過設計小車底板的形狀,繪制好圖樣,再根據(jù)自己繪制圖樣上的尺寸進行物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把圖樣上的尺寸劃線到材料上需要仔細、無差錯。然后依據(jù)加工工序,通過切割、銼削、鉆孔等進入加工步驟,加工過程中要對工件進行及時檢測。有這樣一位學生,他認為這個很簡單,只要用力氣就可以了,所以劃線不認真。在切割時,又怕鋸縫歪斜,遠離鋸削線鋸削,結果比要求尺寸多出了4 mm。其實劃線應該是加工工件的第一道工序。劃線是為后序加工作準備的,如果劃線不精準或很粗,就會增大誤差,到了鋸削這一環(huán)節(jié),鋸縫再歪斜(往工件尺寸外側偏,加工余量會更多,往尺寸內側偏則尺寸變小造成不合格),就會增加后續(xù)銼削加工的工作量,最終來不及完成作品,影響加工效率。在幫助這位學生尋找失敗原因時,學生一致認為一定要按照尺寸劃線,然后在劃線的位置鋸削時誤差最多在+0.5 mm 內,然后再銼削、去毛刺使棱邊光滑,否則容易劃破手指。在鋸削和銼削時,姿勢、站位、工件裝夾等一定要準確,才能做好我們的作品,而且也保證安全。在此過程中,學生真正感悟到小細節(jié)中的大精神。
2.滲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其靈魂在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chuàng)新設計、圖樣表達以及物化能力。在我們的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鉗工基礎知識,給學生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化學習方式,在掌握了技能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學生對作品再加工,引導學生在可行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進達到精致。在對小車底板的制作過程中,保證尺寸精度是最關鍵的一步。一般平面銼削過程中兩手要始終保持平衡,掌握好杠桿原理。而外圓弧銼削運行軌跡又不一樣,它是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的復合,保證小車底板表面粗糙度達到標準值。最后一道精加工工序,先用細齒銼刀或整形銼對其加工表面進行微量銼削以提高其表面光潔度;其次對小車底板的棱角處、鉆孔處有毛刺的用細齒銼刀去除毛刺;再次用120 目或顆粒更細的砂紙進行打磨,注意順銼紋方向打磨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后通過作品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悟到了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看到了其他同學的規(guī)范操作,以及精益求精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品質。
3.滲透團結協(xié)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本質是工匠在團隊中成長、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我們的金屬加工項目將設計創(chuàng)新和思維創(chuàng)新融入其中。我們將工廠搬進課堂,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置班組,每一位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教師提供材料的前提下,自主設計,并加工制造和組裝成學生自己喜歡的作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金屬加工的積極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貫徹合作、創(chuàng)新兩個關鍵詞,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每批來班上學習的學生中,學生學習能力水平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對圖樣的識讀能力較強,自己能夠獨立完成按圖樣劃線的任務,而有的學生相對來說對圖樣、尺寸的識讀有些困難,劃線無從下手;有的女生力氣較小,鋸割方鋼有些力不從心,而在設計圖樣、打沖眼、鉆孔技術方面比較擅長;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開始分工合作?!皩π≤嚨装逋庑屋喞庸?yōu)化”這一章節(jié),通過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明確分工,有設計員、操作工、操作工助理、清潔場地工等,在項目制作過程中學生有思維的碰撞,設計圖稿推翻重來,優(yōu)化再優(yōu)化,加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一起分析及時解決問題,共同探究小車底板腰型槽怎么開,鉆幾個孔合適,如何做到孔與孔之間相切便于后序加工,等等。學生團結合作、精益求精、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習態(tài)度在勞技教學課堂中悄然形成。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始終貫徹在我們勞動技術課堂之中,將勞動技術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學生通過一周的勞動技術實踐,體驗了勞動的艱辛,感受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