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學和朱子學的歷史聯系

        2022-03-15 10:44:01張茂澤王林楓
        跨世紀 2022年6期
        關鍵詞:定論朱子學本心

        張茂澤 王林楓

        朱熹和王陽明可謂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座高峰,關于他們思想關系的討論一直是學界熱點。陽明所編《朱子晚年定論》一出即成為學者討論的焦點,羅欽順、顧炎武都曾明確表態(tài),不以為然。近年來據《朱子晚年定論》討論朱子和陽明學術關系的學者日漸增多。論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于此書所涉材料的年代考證;二是陽明編訂此書的意圖;三是陽明編訂此書的意義。在評價上,學者之間分歧明顯。陳來、束景南等從材料考證、理論合理性、編訂目的等方面對《朱子晚年定論》進行了批評①;而陳榮捷、丁為祥等認為《朱子晚年定論》確實展現了陽明對朱子為學路徑的糾正,并給予了相應肯定②;也有學者致力于《朱子晚年定論》思想的發(fā)掘③。關于朱、王學術關系,一些學者把《朱子晚年定論》看作王陽明參與南宋“朱陸之辯”的產物,特別關注了兩者的對立。也有學者認為,王陽明思想和朱子學之間是傳承關系,如唐君毅、陳榮捷、蒙培元、李紀祥等。

        僅從南宋“朱陸之辯”的角度評析陽明《朱子晚年定論》,潛在預設了陽明學與朱子學的對立,或將輕視陽明繼承和發(fā)展朱子學的一面,掩蓋陽明學的歷史源泉,甚或使我們忽略朱、王思想的一致性,輕視其作為正宗理學的共性,導致對理學的認識和定位出現偏差。其實,朱子學和陽明學皆為人學,都站在性與天道統一的高度,理性研究和抽象解決做人成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問題;朱子和陽明分別以“天理”論和“良知”論為仁義道德做論證,形而上地傳承弘揚了孔孟之道。我們或可擱置預設,站在朱子學史的角度,就王陽明學習研究朱子學的歷程和收獲,觀察其編撰《朱子晚年定論》的意圖與意義,關注和明晰陽明學與朱子學的歷史聯系。

        在《朱子晚年定論序》中,王陽明批評當時的朱子學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說,而不復知求其晚歲既悟之論”[1]140。這些學者還以此為準,圍攻領悟“朱子之心”的王陽明。據陽明描述,他們吵吵嚷嚷,“以亂正學”,致使“朱子之心無以自暴于后世”[1]140。可見,“朱子之心”概念是陽明提出的研究朱子學的核心范疇,也是陽明編著《朱子晚年定論》的核心理念,更是我們今天觀察和理解朱子學和陽明學歷史聯系的關鍵。

        本心或良知是陽明學的核心范疇,“朱子之心”則是本心或良知在陽明心學上的具體表現,也是陽明發(fā)現的朱子本心在朱子學及其發(fā)展上的表現。經過陽明提煉,“朱子之心”橫跨朱子學和陽明學,是兩大學問有機統一的樞紐和橋梁,值得我們充分重視,進行專門分析。

        一、《朱子晚年定論》與“朱子之心”

        明朝正德元年(1506 年),宦官“劉瑾掌司禮監(jiān),放逐大臣劉健、謝遷、韓文等。南京給事中戴銑、御史薄彥徽合六科十三道,公疏請黜奸,回留碩輔,以安社稷”[1]2061。諫臣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20 余人下獄,35 歲的陽明“抗章”救之。疏入,劉瑾怒,廷杖四十,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1508 年),抵龍場。正德四年(1509 年),提學御史席書聘請陽明主持貴陽書院,陽明率諸生問學,開始“論知行合一”[1]1235。次年,劉瑾伏誅,陽明任廬陵(今江西吉安)知縣,開導人心,不事威刑。升刑部主事,轉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員外郎等,屢遷考工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皬膶W者日眾,始教人靜坐,間天理、人欲之分”。正德九年(1514 年),遷南京鴻臚卿,“始揭致良知之教”[1]2064。陽明自 述:“及官留都,復取朱子之書而檢求之,然后知其晚歲固已大悟舊說之非,痛悔極艾?!保?]140正德十年(1515 年)冬,作《朱子晚年定論序》。正德十三年(1518 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修復濂溪書院,刊刻古本《大學》及《朱子晚年定論》,《傳習錄》(即今《傳習錄》上卷)由門人薛侃刊行。次年,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引來閹黨嫉恨,身陷讒嫉。在各種磨難體驗中,益信良知威力,遂于正德十六年(1521 年)在南昌提出“致良知”說,陽明心學走向成熟。因此,《朱子晚年定論》一書和陽明心學可謂相伴而生。

        陽明編輯《朱子晚年定論》,還有學術上的原因。朱子學是當時朝廷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標準。據陽明自述,他發(fā)明“良知”,宣講心學,批評朱子格物說為騖外,世人以為和朱子說“相抵牾”,于是“聞者競相非議,目以為立異好奇”[1]256。陽明為此“恒疚于心”,內心總感不安。在南京細讀朱子書,發(fā)現“其晚歲固已大悟舊說之非,痛悔極艾,至以為自誑誑人之罪,不可勝贖”[1]256。原來自己心學發(fā)明本心,和“朱子之心”根本一致,并無違礙。陽明既“喜己學與晦翁同”,遂選取朱子34 封書信,手錄《朱子晚年定論》一卷。據陽明自述,最初,此書并未正式刊行,只是“私以示夫同志”“庶幾無疑于吾說,而圣學之明可冀”[1]256。

        朱子著述宏富,學問博大精深,后學難窺堂奧。陽明創(chuàng)造性提出的“朱子之心”才是朱子學的根本所在?!吨熳油砟甓ㄕ摗酚杀磉_“朱子之心”的信件搜錄編輯而成,其中34 封書信,皆可謂朱子學偏向強調心性修養(yǎng)實踐的明證。

        其一,《答黃直卿書》提出“為學直是先要立本”。其二,《答呂子約》提出“熹亦近日方實見得向日支離之病……忘己逐物,貪外虛內之失,則一而已”。其三,《答何叔京》自省“日前自誑誑人之罪,蓋不可勝贖也”。其四,《答潘叔昌》提出“閑中靜坐,收斂身心,頗覺得力”。其五,《答潘叔度》言“冥目靜坐,卻得收拾放心,覺得日前外面走作不少,頗恨盲廢之不少也”。其六,《與呂子約》提出“孟子言‘學問之道,惟在求其放心’,而程子亦言‘心要在腔子里’。今一向耽著文字,令此心全體都奔在冊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個無知覺不識痛癢之人,雖讀得書,亦何益于吾事邪”。其七,《與周叔謹》要學者“公天下之心以觀天下之理”,“熹今日亦覺向來說話有大支離處,反身以求,正坐自己用功亦未切耳”。其八,《答陸象山》直言“所幸邇來日用工夫頗覺有力,無復向來支離之病”。其九,《答符復仲》強調“就此持守,自見功效”。其十,《答呂子約》言“向來誠是太涉支離。蓋無本以自立,則事事皆病耳”。其十一,《與吳茂實》言“近來自覺向時工夫,止是講論文義,以為積集義理,久當自有得力處,卻于日用工夫全少檢點”。其十二,《答張敬夫》言慎獨、誠意“正是最切近處,最分明處”。其十三,《答呂伯恭》反省自己“大抵前日之病,皆是氣質躁妄之偏,不曾涵養(yǎng)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其十四,《答周純仁》強調反省收斂,“寧靜閑退”。其十五,《答竇文卿》明言“為學之要,只在著實操存,密切體認,自己身心上理會”。其十六,《答呂子約》自言“年來覺得日前為學不得要領,自做身主不起,反為文字奪卻精神,不是小病”。自批“如此支離,漫無絕紀”。其十七,《答林擇之》自言“日用之間,痛自斂飭,乃知敬字之功親切要妙乃如此”。其十八,《答林擇之又》言“因思日前講論,只是口說,不曾實體于身,故在己在人,都不得力。今方欲與朋友說日用之間,常切點檢氣習偏處、意欲萌處,與平日所講相似與不似”。其十九,《答梁文叔》“近看孟子見人即道性善、稱堯舜,此是第一義。若于此看得透,信得及,直下便是圣賢,便無一毫人欲之私做得病痛”。其二十,《答潘叔恭》“學問根本在日用間持敬集義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明言自己過去誤人,而今悔悟。其二十一,《答林充之》直言“當于日用之間為人之本者深加省察,而去其有害于此者為佳”。其二十二,《答何叔景》言李侗教人重心性,朱子未加重視,后悟,“愧汗沾衣”。其二十三,《答何叔景又》反省自己“日前偷墮茍簡,無深探力行之志,凡所論說,皆出入口耳之余,以故全不得力。今方覺悟,欲勇革舊習”。其二十四,《答何叔景又》“所喻多識前言往行,固君子之所急。熹自來所見亦是如此。近因反求未得個安穩(wěn)處,卻始知此未免支離”。其二十五,《答林擇之》“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窮索之語,是真實不誑語”。其二十六,《答楊子直》“學者墮在語言,心實無得,固為大病……大抵孟子所論求其放心,是要訣爾”。其二十七,《與田侍郎子真》自嘆“吾輩今日事事做不得,只有向里存心窮理,外人無交涉”,以此“安身立命”。其二十八,《答陳才卿》言“若知此心此理端的在我,則參前倚衡,自有不容舍者,亦不待求而得,不待操而存矣”。其二十九,《與劉子澄》言“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方別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別有用心處”。其三十,《與林擇之》反思自己,“初學得些靜中工夫”。其三十一,《答呂子約》提出為學要“要見一大頭腦分明,便于操舍之間有用力處”。其三十二,《答吳德夫》言“以孔子、程子所示求仁之方,擇其一二切于吾身者,篤志而力行之,于動靜語默間,勿令間斷,則久久自當知味矣”。其三十三,《答或人》言李先生論中和。其三十四,《答劉子澄》直言“日前為學,緩于反己追思,凡多百可悔者。所論注文字,亦坐此病,多無著實處”④。

        朱熹學問轉向心性論,在這些書信中有明白展示。他六言自己學問有“支離”之病;多次言及自己悔悟,甚至說自己“凡百悔悟”;至于強調反省、收斂、存心、明理、踐行等,幾乎每封信都有提及。關于朱熹學問轉向的原因,這些書信里也有所透露。其中有環(huán)境因素,“事事做不得”,不能向外用力,實現人生價值只能向內用功等,促使朱熹學術向內轉化;有身體原因,年老體衰,無力讀書考索;還有他人影響,眾多好友如張栻、陸九淵等皆重視心性,多勸勉反??;此外年老之后有更多時間靜坐,深入思考學問中的主體條件;等等。這些都是陽明所謂“朱子之心”的表現。

        由上可見,朱熹確實強調本原修養(yǎng),而此本原即是遠大理想和人至善本性的覺悟,以安頓“自家一個身心”;朱熹確實自言支離之病,而有悔悟情緒。或以為其中有非晚年書信者,這即使為真,也不足以動搖陽明所謂晚年悔悟的“朱子之心”論。因為這34 封書信,即使不是“晚年”,但謂為朱子學“定論”,總沒有疑問。至于悔悟,只要真實,有一封書信即可,原不需要34 封。

        在《朱子晚年定論》中,“朱子之心”并不抽象,它是朱子學的主要內容,以及朱子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陽明所謂朱子晚年學術定論,當是“朱子之心”在朱子學術思想發(fā)展上的表現。而朱子本人的圣賢之志、天理之知、仁愛之情等,乃是“朱子之心”的核心內容。整理和表彰周、程、張諸賢學統,發(fā)掘“性即理也”“理一分殊”等儒學新知,批評漢武唐宗假仁假義,以致修養(yǎng)上改過遷善、學術上對自己修養(yǎng)論的悔悟糾偏等,無不是“朱子之心”的學術表現。

        既然“朱子之心”可謂朱子學的主要內容,則不符合“朱子之心”的朱子著述,便令人生疑,恐不能被稱為朱子“定論”。陽明大膽提出,《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乃“中年未定之說”,尚未來得及訂正;而《朱子語類》,乃門人記錄,難免“挾勝心以附己見”,固不能作為朱子學“定論”。陽明此推論恐傷于太快。蓋《四書章句集注》《朱子語類》中也有眾多強調立本、反思、實踐的言論。陽明否定它們,或許是為了否定《四書大全》的合法性,給當時“舉朱子旗”的俗學來個釜底抽薪。因為明廷編《四書大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標準,時人則以《四書大全》為朱子學,而學習研究之,或為誤讀;世人以此認識、評價朱子學,當是誤解。實際上,“世之學者局于見聞,不過持循講習于此”[1]140,“徒守”如教條,不許人越雷池一步,這正是明廷樂見的自言自語,無關學術創(chuàng)新。

        同時,陽明裒輯朱子書信,展示朱熹學問變化,發(fā)現“朱子之心”和自己心學之心并無不同,而且更發(fā)現朱子“定論”和陽明心學強調先立大本、反省實踐的主張很接近;這就彰顯了陽明學和朱子學相同之處,增強了陽明心學作為“正學”的自信心。正如陽明弟子錢德洪所說,書出,世人看陽明學,“為朱子論異同者寡矣”[1]139。

        根據陽明“朱子之心”,朱子學的主要目的,應是發(fā)明本心,先立大本;朱子學發(fā)展的歷史方向,應是走向以發(fā)明本心為主的心學?!吨熳油砟甓ㄕ摗芬浴爸熳又摹钡娘@露理解朱熹學術轉變的實質,將新生的陽明心學視為與朱子學血脈相連、精神融貫的學問,潛在揭示了朱子學歷史發(fā)展的邏輯方向,同時也維護了嬰幼兒般的陽明心學,給初生心學以必要的發(fā)展空間;同時,這一解釋也將朱子學納入心學系統,擴大了心學的范圍和容量,揭示了陽明心學和朱子理學根本宗旨的一致性。

        二、作為朱子學史主線的“朱子之心”

        有學者否定陽明的朱子學研究及其成績,認為“王陽明完全未進入朱熹的問題意識與思維世界”⑤,這不符合史實。

        陽明的學習、學術經歷和朱子學關系密切。18 歲,陽明拜謁婁一齋,聽聞朱子格物說,堅信“圣人必可學而至”[1]1228;21 歲,“遍求考亭遺書讀之”[1]1228,實踐朱子格物說,與朋友庭中格竹以致生??;27 歲,照朱熹循序漸進讀書法,重新思考朱熹所說,舊疾復發(fā);37 歲,在貴州龍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王陽明學術思想的萌芽、產生過程,主要是在學習研究和實踐朱子學中度過的。他奉朱熹格物說為圭臬,著力踐行,雖然無果,仍不放棄。龍場悟道,也只是踐履朱子格物說,得以理解“格物”真義,而有別于朱子說罷了??梢哉f,王陽明從立志求做圣賢之學,到學有所得,整個過程皆以朱子學為師,潛心研讀、躬行實踐朱子思想。

        陽明描述當時朱子學界,大約分為“講之以身心”“講之以口耳”兩類,后者“揣摸測度,求之影響”,從者多自私功利之心;前者“行著習察,實有諸己”[1]82,才是孔門之學,可謂真朱子學。陽明批評時人溺于朱子言論,尤其是《大學》補傳,而不能有心性的體認發(fā)明。他說:“后之學者,附會于《補傳》而不深考于經旨,牽制于文義而不體認于身心,是以往往失之支離而卒無所得?!边@并非“執(zhí)經而不考傳之過”[1]177,而是大本不立的惡果。他們將朱子言語當教條,拘泥于文字,無切身體會,認識無創(chuàng)新,也不實踐,背離了儒家做人成人的精神,不是真學問,當然也不足以成為朱子學。陽明批評說:“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保?]131王陽明認真研讀,堅持不懈,潛心思考,勇于實踐,這樣的學者才可謂朱子學的堅定追隨者和積極實踐者。

        陽明學習朱子學,研究朱子學史,思考朱子學理論問題,最大的收獲就是發(fā)現并提出了“朱子之心”的概念。他將“朱子之心”視為朱子學的主體和主要內容,這就為人們學習研究朱子學,描述評價朱子學史,提供了源于朱子本人而又超越其具體經解的標準,同時也規(guī)定了朱子學研究的目的和宗旨,正在于發(fā)現和實現“朱子之心”?!爸熳又摹闭顷柮鲗W習研究朱子學的收獲和準繩,也是陽明有資格評論朱子學的邏輯基礎。有此基礎,陽明便敢于在朱子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和天下學者理直氣壯地討論朱子學問題。

        在陽明心中,“朱子之心”可以視為朱子學和陽明學聯系的橋梁。朱子學主要反映“朱子之心”,而陽明學則在后世傳承弘揚了“朱子之心”。在《朱子晚年定論序》中,陽明提出,即使站在朱子學立場,自己所講的心學也可以被視為“朱子之心自暴于后世”,只不過朱子在前,所以“朱子先得我心之同”[1]140而已。朱子晚年“悔悟”,正可謂其本心覺悟的一點表現。

        陽明要求讀朱子書而求“朱子之心”,并非陽明強行加塞,在經解方法上是有朱子學淵源的?!岸獭苯倘俗x《論語》《孟子》,明言:“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保?]44朱熹也言:“讀書以觀圣人之意?!保?]162又言:“必先觀《論》《孟》《大學》《中庸》,以考圣賢之意?!保?]188陽明讀朱子書,求“朱子之心”,正可謂朱子求圣人之意的實踐應用,兩者一脈相承,并無根本區(qū)別。

        圣人之意,即圣人之心,在朱熹看來,其本質即天理,皆載于經典。朱子說:“‘六經’是三代以上之書,曾經圣人手,全是天理?!保?]190朱熹是怎么觀出這些圣人之意的?他注解孟子“以意逆志”說:“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2]306其實,讀者只能以自己本心逆推之,而“不可將自己見硬參入去”[3]185,“不可用己意遷就圣賢之言”[3]185。他詳細解釋:“逆者,等待之謂也。如前途等待一人,未來時且須耐心等待,將來自有來時候。他未來,其心急切,又要進前尋求,卻不是‘以意逆志’,而是以意捉志也。如此,只是牽率古人言語,入做自家意中來,終無進益?!保?]181讀圣賢書,自己一無成見,只是虛心客觀,虛懷承受經典意義之呈現而已;這便是本心呈露,小我退場。照朱子看,在人性修養(yǎng)中,“須是存心與讀書為一事,方得”[3]177。又言:“人心不在軀殼里,如何讀得圣人之書。”[3]177正心、存心要和讀書結合,這些都是先立大本然后讀書之意,與陽明致良知說相近。

        但本心如何定位,朱子一直躊躇不定。朱子言心,認識到心比氣靈便,又不如性理抽象。他多將心當作裝載性理的工具器官,如說:“性即理也。在心喚做性,在事喚做理?!保?]82他承認“心者,性情之主”[3]89,卻說:“心之本體未嘗不善,又卻不可說惡全不是心?!保?]86朱子不愿直接承認人之本心至善,為什么?他解釋說:“固是本心元無不善,誰教你而今卻不善了!今人外面做許多不善,卻只說我本心之善自在,如何得?”[3]89原來他特地拈出人心,是要它為不善之事負責。故他承認本心至善,但不承認心即善;如同道心和天理同,可以說理即是心,但就是不說心即是理。他希望心能站出來為無理、非理性之事頂賬;不然,氣為中性材料,不能承擔罪責,難道讓天理來為社會罪惡抵債嗎?在理學中,讓氣質為人之性惡擔責,讓人心為不善言行還債,讓情欲為違法罪行頂罪……凡此從人性要素中尋找惡根的原罪思路,既是體用割裂的表現,也是禁欲主義之前奏。在明清之際這一思路受到實學思潮的批判和抵制。

        王陽明所謂“朱子之心”,主要指朱子體貼到的圣人之心及其表現。他在《大學古本原序》中說:“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誠其意,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ト藨秩饲笾谕庖?,而反復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忘矣?!釕謱W之日遠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釋,以引其義,庶幾復見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保?]1571他不同意朱熹《大學》分章句、做補傳的做法,認為舊本更能表現圣人之心,就是至善本心。陽明所謂“朱子之心”,非指朱子解經的具體做法,也非指他提出的具體觀點,而是指朱子出于至善本心、依據至善本性、合乎天理的圣人之意。以此“朱子之心”為學,自當為圣人之學,即人之所以為人之學。元代吳澄言:“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為人,以此德性也。……夫所貴乎圣人之學,以其能全天之所以與我者爾。天之與我,德性是也,是為仁義禮智之根株,是為形質血氣之主宰。舍此而他求,所學何學哉?”[1]154他還提出“圣學大明于宋代”[1]154。北宋理學周、程、張、邵等上接孟子學統。程子四傳而朱子,“文義之精密,又孟氏以來所未有者”[1]154。朱熹可謂理學最大代表,作為宋代人學巔峰,朱子學正可謂“朱子之心”的理性體現。

        在陽明看來,“朱子之心”是朱子學的主體,也應當是朱子學史的主線?!爸熳又摹钡陌l(fā)現,和朱子學史相伴隨,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就是朱子后學中的心學一脈。王陽明在《朱子晚年定論》中寫道:“朱子之后,如真西山、許魯齋、吳草廬亦皆有見于此,而草廬見之尤真,悔之尤切?!保?]154在陽明看來,悔悟之心如羞恥之心、惻隱之心、不忍人之心一樣,都是人本心的表現。吳澄的悔悟之心便如朱子晚年的悔悟之心,皆“朱子之心”的易地而皆然。至于這條學脈的人數,我們還可以列舉與真德秀同時的魏了翁、明代的陳白沙等。

        總的來看,陽明以“朱子之心”觀察朱子學,繼承發(fā)展朱子學,也只是朱子學自然發(fā)展的一個歷史環(huán)節(jié)而已。由此也可推知,陽明心學正可謂朱子學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產物,而不全是朱子學系統之外的其他學問。有陽明的“朱子之心”牽線搭橋,朱子學和陽明學可以血脈相連,融洽相處,不一定截然對立。王陽明的弟子錢德洪在《懷玉書院重刻朱子晚年定論引》中直言:“朱子晚年病目靜坐,洞悟性真,昔其門人無有受其意而昌其說者。今得陽明先生,而朱子之學復顯明于天下?!保?]2194有“朱子之心”概念支持,將陽明學定位為“朱子之學復顯明于天下”的做法則完全可以理解。唐君毅所說“陽明之學,歸宗近陸象山,然實由朱子之學發(fā)展而出”[4],誠為的論。在宋明理學中,陽明心學確實推動朱子學發(fā)展進入了新境界,即心性主體修養(yǎng)實踐的境界;《朱子晚年定論》推動朱子學發(fā)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即朱子心學階段。陽明學可謂朱子心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世言“陸王心學”,其實朱子學才是陽明學的直接源頭。講宋明理學史,從學派上可以說陸王心學,但從陽明學產生的淵源和發(fā)展過程來看,言朱王心學更符合實際。在朱子學史上,陽明占有重要地位。講明代朱子學史而不及陽明學,是不全面的。在明代朱子后學中,陽明也是重要傳人。講朱子后學只說朝廷朱子學,而不將陽明學視為朱子學發(fā)展的觀點是不全面的。

        三、“朱子之心”所蘊含的為學品格

        為什么講朱子學一定要講“朱子之心”?按照陽明的理解,因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1]255。一切學術思想,無不是人心的表現,而經典則是人本心的表現。學問之道,如孟子言,“求其放心而已矣”[1]255。本心正是學術思想的內核,而覺悟本心,先立乎其大者,則是人們?yōu)閷W的前提。

        在陽明看來,“朱子之心”首先指人的本心,朱子學正是朱子本心的表現。依照陽明心學,“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而在朱子看來,理即是心,天理就是道心、良知。如此,對于理學家來說,不論是程朱還是陸王,本心或天理既是他們學術研究的根本對象,也是其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還是他們的學術主體、本質和標準、理想。有本有原的“朱子之心”,體現在方法上,就必然對學者提出相應的要求。

        第一,學者立志,必有理想,有信心,信天理良知;沒有理想信念,沒有自信心,做人且難,何況學問!孟子言“堯舜與人同”。作為人的本心,朱子之心和圣人之心同。陽明著《象山文集序》言:“圣人之學,心學也。堯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诵膶W之源也?!保?]260-261他相信,心學思想才是人們理性認識世界,并在此基礎上做人成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康莊大道”,而其他都是“旁蹊曲徑”[1]89。因為整個世界,“天地之間,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論學處說工夫,更不必攙和兼搭而說,自然無不吻合貫通者”[1]91。在本心基礎上,人性、天理可以很好地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功夫,就是求其放心,就是先立乎其大者,正心養(yǎng)心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第二,學者為學,必須出于真心,專心致志,上達本心高度,如此自然能格物窮理,認識掌握天理。沒有赤子之心,只是虛偽奸詐、機巧權謀,不可能有真學問。陽明言:“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1]82朱子中晚年省悟,自批支離,實乃“朱子之心”的表現,而“朱子之心”則是朱子本心的學術呈現,是天理主體性在朱子那里的落實。陽明編撰《朱子晚年定論》,也出于其學術真心。在給羅欽順的書信中,陽明言:“某為《朱子晚年定論》,蓋亦不得已而然。中間年歲早晚誠有所未考,雖不必盡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委屈調停以明此學為重?!保?]85他研究朱子學確有獨到心得,如實準確公開講出,和天下同道交流,而無個人利害計較,正是其單純學術真心的表現。

        第三,學者讀書、研究,評價學問,必須有一顆公心。沒有公心,做不成學問,即使有成,也是俗學。朱熹贊成“大凡心不公底人,讀書不得”之說,因為這種人“全然把一己私意去看圣賢之書,如何看得出”[3]180,帶著私心讀書,如何能認識到義理?人們容易發(fā)現,私心重、私欲盛者,不能理解人性真理,尋找各種借口反對性理之學。所以,在朱熹看來,人們進行人性修養(yǎng),首先就應虛心,敬畏性命,不妄想,不虛驕,專注性理,堅持大業(yè),不旁騖,不懈怠,守中、平和,不偏倚,不乖戾,進入虛心和公心狀態(tài),覺悟和挺立“具眾理”的認識主體地位。他說:“學者只是不為己。故日間此心安頓在義理上時少,安頓在閑事上時多,于義理卻生,于閑事卻熟。”[3]139換言之,真正的“為己”便是公而忘私,一以真理為準。

        實際上,在陽明那里,“朱子之心”已轉化為陽明之心,故朱、王二賢在人的本心上,在為學都要有信心、真心、公心上,可謂全同。陽明信心十足,這應是心學的基本要求。陽明在“攻之者環(huán)四面”[1]186的情況下,敢與天下人論學,他有學術真心,不容懷疑。陽明論學術公心,卻有新意。他說:“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雖同于己,適損于己也?!保?]85公道、公學、公心等概念,體現了陽明學術乃天下公器的學術觀。陽明更深論學術“非私有”的公共性說:“夫學術者,今古圣賢之學術,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學術,當為天下公言之,而豈獨為輿庵地哉!”[1]847學術是公共的,而非私有,學術表達、學術言論也是公共的,屬于“公言”,不為某人所獨占。它既不為孔子所獨占,也不為朱子所獨占,當然也非陽明所獨占。他明確提出:“君子論事,當先去其有我之私;一動于有我,則此心已陷于邪僻;雖所論盡合于理,既已忘其本矣?!保?]845朱子公理、公言的學術觀,和陽明心學在理論上是一致的,也表明朱子理學和陽明心學都有理性、客觀性的一面。

        陽明雖然批評朱子對格物的解釋,也不同意朱子《大學》章句解讀,但總體來看,他是維護朱子學的。他曾明言:“平生于朱子之說如神明蓍龜,一旦與之背馳,心誠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為此?!艺?,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蓋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保?]85這不啻陽明“吾愛朱子,吾更愛道”的直白宣言。而陽明所謂道,固然是儒家的道,但他明確論述此道乃是“公道”,有天下大公的特性。這種特性和朱子之道同,則“朱子之心”也當為道心,陽明有此自覺意識,故“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1]85。陽明斷言,“朱子之心”非小人之心,而是天下公道、公學之心,故自己即使發(fā)表了異于朱子的意見,朱子也未必不喜,畢竟君子聞過則喜。世人或以朱、王對立看朱子學和陽明學關系,或用抑朱彰王看陽明對待朱、王關系的態(tài)度,其實是對他們的誤讀。

        陽明嘗有意為朱子學辯護。他認為,自己本心和“朱子之心”一致,晦庵學問不能妄議。當時有人讀朱子書,“摘議晦庵”,專挑毛病,陽明批評說:“是有心求異即不是。吾說與晦庵時有不同者,為入門下手處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辯。然吾之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也。若其余文義解得明當處,如何動得一字?”[1]30陽明自言其心“與晦庵之心未嘗異”,則二賢雖為二人,實為一心;蓋朱子之心與陽明之心,皆賢能之心,皆向往圣人之心,皆希望昌明圣學,而能修齊治平于現實世界。有人認為朱子道問學,似乎不尊德性,陽明特為長文辨正之:

        然晦庵之言,曰“居敬窮理”,曰“非存心無以致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是其為言雖未盡瑩,亦何嘗不以尊德性為事?而又烏在其為支離者乎?獨其平日汲汲于訓解,雖韓文、《楚辭》、《陰符》、《參同》之屬,亦必與之注釋考辯,而論者遂疑其玩物。又其心慮恐學者之躐等而或失之于妄作,使必先之以格致而無不明,然后有以實之于誠正而無所謬。世之學者掛一漏萬,求之愈繁而失之愈遠,至有敝力終身,苦其難而卒無所入,而遂議其支離。不知此乃后世學者之弊,而當時晦庵之自為,則亦豈至是乎?。?]845-846

        此段文字,既解釋了朱子的學術活動是有所根據的,而非支離,又提及其強調格物致知的學術動機,只是出于仁愛學者之心,令其循序漸進,而不致躐等蹈空。這些都是“朱子之心”的生動展示。后世學者誤解朱子學,根本上在于他們不知“朱子之心”。

        陽明大力表彰朱子的學術品格。有學生問陽明,陽明格物說明白簡易,人人見得,何以聰明絕世的朱熹未有察覺?陽明在回答中順便評價了朱熹的經典詮釋活動:“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憂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刪繁就簡,開示來學,亦大段不費甚考索。文公早歲便著許多書,晚年方悔是倒做了?!保?]31陽明以孔子為準,認為孔子治學,刪繁就簡,開示來學,“亦大段不費甚考索”[1]31,只是因材施教,切中肯綮而已。朱熹一生寫許多書,在陽明看來,也不是不必要,只是功夫“倒做了”。應該先立乎其大者,而后為學著述。有人向陽明言及朱熹晚年有“向來定本之悟”“雖讀得書,何益于吾事”“此與守書籍,泥言語,全無交涉”等言語,認為這些都是朱子晚年后悔“從前用功之錯”的證據。陽明答:“然此是文公不可及處。他力量大,一悔便轉,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許多錯處皆不及改正?!保?]31

        在陽明那里,無論“朱子之心”還是陽明之心,都應向圣人看齊,向“圣人之心”靠近。至圣先師孔子的心,即“夫子之心”,這一現實的圣人之心,便可謂“朱子之心”、陽明之心的模范與理想。陽明以孔子汲汲惶惶而“夫子之心”依然為例來提醒鞭策自己。他說:

        昔者孔子之在當時,有議其為諂者,有譏其為佞者,有毀其未賢,詆其為不知禮,而侮之以為東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惡而欲殺之者;晨門、荷蕢之徒,皆當時之賢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歟!”“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彪m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無疑于其所見,不悅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為迂,則當時之不信夫子者,豈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惶惶,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煖席者,寧以蘄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疾痛迫切,雖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欲潔其身而亂大倫”“果哉,末之難矣!”嗚呼!此非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88

        夫子之心,便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愛心、天理心,這就立下了“朱子之心”、陽明之心的理想標桿。

        陽明認為,自己本心在根本上也是圣人之心。他說:“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無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古之人所以能見善不啻若己出,見惡不啻若己入,視民之饑溺猶己之饑溺,而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者,非故為是而以蘄天下之信己也,務致其良知,求自慊而已矣?!保?]86天人合一,人為天地之心,是天地的主人翁;則我與天地萬物一體,而良知為主體。良知之在人心,是為本心。人有本心,堯舜與人同,朱子與陽明同。站在本心高度看,“朱子之心”、陽明之心,皆圣人之心,皆本心良知而已。根據本心良知,人人皆能公是非,同好惡,家國一體,而無人我彼此分別;人之困苦如己困苦,人之幸福如己幸福。故人本著良知而言行,并不在追求他人相信自己,只是反省提高自己而已。這便是“朱子之心”、陽明之心的學術品格。

        注釋

        ①持批判態(tài)度的主要有陳來:《朱子哲學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年版,第399-400 頁,認為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不顧材料考證,徒據臆想,罅漏百出。束景南、姜美愛:《朱陸之學論戰(zhàn)與〈朱子晚年定論〉的誕生——一樁五百年來“陸化朱學”理學公案的破解》,《孔子研究》2018 年第5 期,認為王陽明編訂《朱子晚年定論》是以陸學攻朱學,以陸化朱學消解朱學。②持肯定態(tài)度的有兩位代表,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年版,第261-275頁,從編訂動機分析,認為王陽明注重自身創(chuàng)見,力求學術歸一,并非如批評者所說的“倒朱扶陸”。丁為祥:《是非、善惡與真?zhèn)巍蹶柮髋c羅欽順關于〈朱子晚年定論〉之爭的再反思》,《鵝湖學志》2010 年第2 期,認為《朱子晚年定論》確實展現出了其對朱子為學路徑的糾正,而為學路徑的“是非”遠比材料的“真?zhèn)巍币饬x更加深遠。③如劉增光:《宋明理學的“信得及”觀念申論——從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說起》,《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6 年第2 期,即以此為材料研究王陽明與朱熹在“信得及”觀念上的聯系。④以上內容皆見于吳光、錢明、董平等編校:《王陽明全集》(新編本),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139-154 頁。⑤杜保瑞:《工夫論與做工夫——論王陽明編定〈朱子晚年定論〉的理論合理性》,《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8 年第1 期。

        猜你喜歡
        定論朱子學本心
        羽翼與轉化:朱子學在關中地區(qū)的接受和傳播
        全球視域下的朱子學
        新閱讀(2021年8期)2021-08-23 02:00:28
        “歲月更迭·設計本心”——WAD廣州設計分享會圓滿舉辦!
        房地產導刊(2021年6期)2021-07-22 09:12:46
        2020
        睿士(2021年1期)2021-01-18 12:23:20
        做動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眾樂堅持打造貼近一線需求的產品
        當代水產(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36
        論“何謂朱子學”?
        ——一種可能的闡發(fā)途徑
        社會觀察(2017年6期)2017-11-21 09:55:33
        VIKI_LEE:保持本心,隨心創(chuàng)作
        金色年華(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
        東亞朱子學研究的新課題
        粒子輸運方程的確定論計算方法
        計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05
        “兢兢無負其本心”——蕺山后學祝淵的思想世界
        色优网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毛茸茸| 国产精品区二区东京在线| 久久精品中文少妇内射| 亚洲码国产精品高潮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不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dvd| 亚洲韩日av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 无码手机线免费观看| 国内自拍偷拍亚洲天堂| 久久亚洲综合亚洲综合|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在| 最新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天天看大片特色视频 | 欧美自拍视频在线|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视频| 国语对白福利在线观看|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精品 无码 国产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五月天综合| 日韩久久av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羞羞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爽| 中文字幕av久久亚洲精品| 9lporm自拍视频区| 不卡a v无码在线| 水蜜桃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