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婭嬌 袁源 王婷婷 李佳臨
(昆明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美國著名的護理理論家Jean Watso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護理學是專業(yè)的人文關懷科學的觀點,護理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愛和護理來幫助人們生活的和諧與圓滿。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使護士為患者提供了身體、心理、精神方面的護理,在護理實踐和教育中提供了護患關系的互動性,創(chuàng)造了平衡概念。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人文關懷在護理領域更加受到重視,目前世界各地就該理論運用廣泛,本研究旨在對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內(nèi)容和在護理領域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護理相關實踐提供參考。
人文關懷理論由Jean Watson于1979年創(chuàng)立,是第一位將護理和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學者,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和核心”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文關懷的發(fā)展階段,其目的是幫助他人達到生理、精神、精神和社會文化的健康[1]。Watson認為護理應該建立在人性價值的基礎上,而不應該建立在非人性價值觀的基礎上,倘若我們把護理看作是一門人性科學,我們就應該將藝術、美學、倫理等知識融合到護理實踐中;Watson認為她的理論探討的是護理的核心,而不是護理的細枝末節(jié);Watson還認為,當護士對患者進行關懷時,只有美好的愿望和善心是不夠的,護士還需要具備專業(yè)性和公共性知識,比如服務對象的需求、優(yōu)缺點、促進其發(fā)展的事物、自身的優(yōu)缺點等知識。
該學者除了提出關于人文關懷的本質和關懷價值觀的假說以外,還提出了10個“關懷要素”。即:①人道主義-利他主義價值觀系統(tǒng)的形成;②在護理實踐中,真誠地陪伴照護對象,在交流中注入信任和希望;③培養(yǎng)超個人的自我感和他人的敏感性;④建立并維持幫助、信任、關懷的人際關系;⑤鼓勵和接受照護對象表達積極和消極的情緒;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自身及其他可能的方法進行關懷;⑦從服務對象的角度來看,通過適當?shù)姆椒?,做好對他人真誠的健康教育;⑧創(chuàng)造尊重人格,關懷痛苦,救助傷病的生理、精神場所和氛圍,增強個體的完整性、美麗、舒適性、尊嚴和安靜;⑨以恭敬的態(tài)度和主動地關懷之意,協(xié)助滿足服務對象的基本需求;⑩用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生命的無常,允許神秘和神圣、存在主義、現(xiàn)象主義的力量的存在。
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廣泛應用于內(nèi)科、外科、婦產(chǎn)科、兒科、老年科、門急診、腫瘤科、手術室等科室和社區(qū)患者的護理。Watson人文關懷理論表現(xiàn)為十大關懷要素的獨立或共同應用。田丹丹等[2]對42例乳腺癌患者給予給予Watson多元化關懷模式護理干預,結果證實Watson關懷模式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降低化療導致的毒副反應,提高護理滿意度;還可以提高社會支持利用度及人文關懷滿意度和生活質量,增強生命意義,在乳腺癌化療癌因性疲乏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應用。戚秀梅[3]等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實施的護理措施改善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整體認知能力,提高了社會認知和日常生活能力。歐志萍[4]等對接受手術的患者實施了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特色人文關懷,患者的負性感情得到顯著改善,提高了護理質量,證實了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特色人文關懷值得在手術室中廣泛應用。Watson人文關懷理論也適用于特殊的患者和團體,比如精神病患者、不孕癥患者、男性同性戀群體、艾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例如,王穎[5]等在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人文關懷系統(tǒng)并運用于精神科患者,在提高精神科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上效果明顯;李遵和劉燕[6]在不孕不育患者的輔助生殖過程中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構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證實該模式不僅可以為患者構建不孕不育和輔助生殖知識體系,還能緩解或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增進患者的治療信心和依從性;國內(nèi)研究者對51例血液透析患者給予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護理模式的干預,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均有顯著改善。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比其他領域更廣泛,值得臨床護理參考和推廣,但由于存在實驗樣本量較少、方案設計嚴謹性不足等問題,其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考量。
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主要應用于護理教育領域的人文關懷課程建設和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Watson的人性化照護理論認為,加強護理人文關懷教育是推動護理學科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開設關懷課程和進行關懷實踐都有助于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關懷能力。目前,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者對護理人文關懷課程進行了相應的研究,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針對不同群體的護理人文關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科羅拉多大學護理系建立了人文關懷課程。2007年,美國猶他州網(wǎng)絡州立大學根據(jù)人文關懷理念建立和實施了創(chuàng)立了關懷課程,還探討了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對于在在線環(huán)境中教授和工作的眾多學科專業(yè)人士的感知的有用性,結果確認了其在跨學科和不同環(huán)境中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此外,國內(nèi)也在逐步完善人文關懷教育。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以Watson的理論為基礎,在本科階段整合護理倫理知識,實施“關懷與照護”課程[7]。此外,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在護理本科生《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廣泛,如孟舒舒[8]將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應用于《基礎護理學》教育中,將人文關懷滲透到教育中,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南亞星[9]等在護理本科生《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開展了基于關懷理論的人文關懷課程,提高了護理本科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操作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依據(jù)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設置關懷相關課程和開展關懷實踐,有助于培養(yǎng)護生和臨床護士的關懷能力,今后在我國護理教育的探索中,可以以該理論框架為指導,側重于構建適用我國教育系統(tǒng)的方案,促進護理學科的發(fā)展。
Watson人文關懷理論應用于護理管理領域時主要是護士的在職教育、醫(yī)院關懷護理模式的構建等。基于Watson的護理理論,Sylvain提出了一種基于一線護理管理者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新護理模式,并討論了其對護理管理的研究和意義。沈海晨和許友清[10]運用基于Watson關懷理論對護士進行人文關懷能力的培訓,護士的人文關懷素質有所提高。劉芳[11]運用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系統(tǒng)化導師制人文關懷教育,基于十大關懷要素構建新護士的人文關懷培訓方案,提升了新護士人文關懷知識水平,加強了新護士人文關懷品質的培養(yǎng)。高秀麗[12]將Watson的人文理念和思想要素融入常規(guī)護理管理中,并在日常護理管理設計中引入了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專業(yè)行為訓練,證實其有助于提高護士的關懷能力及工作投入水平,有益于建立和塑造護理人文職業(yè)素質。譚璇等[13]根據(jù)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建立了人文關懷示范病房,有效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提升了護士的職業(yè)價值感和成就感。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在護理管理領域應用廣泛,但對特殊護士群體,如:基層衛(wèi)生院護生、手術室護士、男護士、高學歷研究生護士、養(yǎng)老護理員等的應用相對較少。因此,在今后的護理管理實踐中可以嘗試納入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構建適合不同群體的管理體制,以提高護理管理的效率,提高不同群體的人文職業(yè)素養(yǎng),促進護理學科多元化發(fā)展。
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在護理研究領域主要用于人文關懷各方面的評價研究。20世紀80-90年代,研究者根據(jù)Watson理論和十大關懷要素開發(fā)了關懷行為評估量表(Caring Behavior Assessment,CBA)和關懷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以了解患者護理行為的評估和過程。國內(nèi)學者馬芳[14]等翻譯了CAI,并用來研究護理專業(yè)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2016年,李梁等建立了臨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在評估人文關懷組織氛圍的研究中,何葉等形成了關懷組織的氛圍感知量表,并進行了適當?shù)难芯浚蕴峁┝己玫慕M織氛圍,提高護理人員的依賴性、忠誠度和滿意度。此外,Watson的人文關懷理論還用于人文關懷管理、滿意度、關懷效果等方面的評估研究。從目前研究來看,評價量表的內(nèi)容是相互獨立的,評價的主題和內(nèi)容缺乏完整性。大多數(shù)研究都考慮到了結果指標,對結構和過程的評價指標有待改進。各評價工具的內(nèi)容主要是患者或護士的主觀感受,評價醫(yī)院組織、制度和環(huán)境的客觀情況較少,各評價指標在整體評價中的權重也尚未確定。
目前開展的研究多為應用基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但這類研究大多都是小樣本研究,研究結果缺乏代表性,未來需開展大樣本研究和縱向研究,拓寬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了解各種疾病的患者在各階段對人文關懷需求的動態(tài)變化;此外,還應該拓寬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的適用對象,不僅應用余患者,還可將其應用于各種疾病的照顧者等。
目前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在護理教育領域開展的研究多為橫斷面調查護生或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水平,人文關懷課程大多停留在教材和關懷技能的培訓上,研究者們一致認為護理人文關懷教育很有必要,但大多數(shù)都是從理論或者對策的角度提出建議,干預的實證研究并不多,亟待更多的實踐嘗試和補充;此外,有些教育干預的方法如體驗式教學方法、敘事教育、理論指導、遠程關懷教學方法等值得在教育實踐中進一步驗證,所以未來研究者要強化理論概念之間的邏輯性,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改善護理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
國內(nèi)護理管理關懷實踐研究較少,大部分是將Watson人文關懷理論應用于提升護士的滿意度。未來研究者要將理論聯(lián)系實踐,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來提升患者滿意度,提高護理工作人員的職業(yè)成就感,提高人性化護理管理水平。
目前,國內(nèi)關于Watson人文關懷理論在護理領域的研究大部分是量性研究,質性研究很少,未來要更加注重患者、照顧者及護理人員的臨床體驗和感知,加強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相結合,拓寬研究視角。此外,對影響護理人文關懷能力的各種因素仍然缺乏對內(nèi)在機制的解釋和研究,從新的視角切入分析護理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機制也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我國的人文關懷研究較國外起步較晚,隨著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及護患糾紛的頻發(fā),護理人文關懷被越來越受到重視,現(xiàn)有的護理人文關懷教育與評價已無法滿足人文關懷發(fā)展的要求。雖然Watson人文關懷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護理領域,但它仍存在諸多局限性,我國研究者需要充分結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豐富對人文關懷理論的理解和延伸,汲取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取其精華,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研究緊密結合,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綜合運用,拓寬Watson人文關懷理論適用對象與實踐范疇,在護理領域不斷推進人文關懷,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營造和諧友好的護患關系,進一步提高我國Watson人文關懷理論研究的層次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