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兒 編
這種魚貪吃無厭、食性剛烈,幾乎不放過任何咬進嘴里的東西,可長到1.5米之巨,分布于北美太平洋沿岸,生活在完全黑暗的冰冷深海。它們一點都不害怕“無齒”這件事,無論有事沒事,每天都會長出20顆全新利齒,它們是——太平洋蛇鱈。
蛇鱈捕食時離不開尖銳的牙齒,而這些牙齒很容易斷裂。
太平洋蛇鱈是一種性情暴躁的雜食性魚類,成年后約有1.5米長,是一種伏擊性捕食者,經(jīng)常喜歡同類相食。它的嘴巴很大,里面雜亂無章地排列著500多顆牙齒,能夠捕食魚類及烏賊等水生動物。
發(fā)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太平洋蛇鱈平均每天會萌出或掉落20顆牙齒。華盛頓大學生物學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亞當·薩默斯說:“如果人類也有同樣的換牙速度,那我們每天都會更換一顆牙齒,牙套和刷牙將沒有意義。”
該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華盛頓大學研究進食生物力學的博士生卡樂科恩也表示:“太平洋蛇鱈的牙齒更換速度令人瞠目。我們現(xiàn)有的關(guān)于牙齒更換的研究來自一些奇怪的生物,比如在前額上長出牙齒的鮟鱇,或者一次會掉1/4牙齒的食人鯧,它們大多數(shù)都有與蛇鱈類似的牙齒。因此,很可能大多數(shù)魚類每天都在大量失去牙齒,然后迅速補充?!?/p>
南佛羅里達大學的本科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艾米麗·卡爾說:“在研究過程中,當水箱里的蛇鱈看到有人經(jīng)過時,會試圖跳出來,雖然暫時沒人被咬到,但為了以防萬一不得不在水箱四周貼上膠帶?!?/p>
蛇鱈是貪婪的獵手,能吃下任何塞進嘴里的東西,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許多魚類,例如鯡魚和北太平洋梭鱈。不過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小型章魚,還有容易吞食的大型石斑魚。
當蛇鱈發(fā)動攻擊時,它的第一副頜骨向前猛攻,把獵物拖進嘴里,然后口腔內(nèi)的咽頜開始工作,擠壓和撕碎獵物。這一套捕食策略離不開尖銳的牙齒,而這些牙齒很容易斷裂。
保持強勁咬合力勢必會造成牙齒斷裂,它們發(fā)展出了應對策略,那就是不斷長出新牙。
太平洋蛇鱈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喂養(yǎng)20多條太平洋蛇鱈,并使用不同顏色染料創(chuàng)建牙齒生長的視覺時間表。
這些魚先被放進紅染料缸里染紅,再放入常規(guī)魚缸中生活10天,隨后再放入綠染料缸中染綠。于是,試驗開始時就已存在的牙齒是紅綠相間的,而新長出的牙齒只是綠色的。
卡爾對每一顆被染色的牙齒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類,被檢查的20條魚總共有10,580顆牙齒,該團隊發(fā)現(xiàn)蛇鱈的每顆牙齒都會在特定位置準確萌出,直至再次掉落。另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牙齒更換的熱點位置,并推測出——具備更大咬合力的位置,牙齒更換更快。
試驗開始時就已存在的牙齒是紅綠相間的,而新長出的牙齒是綠色的。
第二項試驗開始,該團隊將定期被喂食的魚與另一組沒有任何食物的魚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的牙齒更換率無顯著差異。這表明,蛇鱈不會等牙齒破損才長出新牙,它們的牙齒的脫落和萌發(fā)都源于基因。對于蛇鱈來說,它們的牙齒,就像人類的“死皮”一樣,生長與掉落都很平常。
蛇鱈在海中是滿口利齒的兇猛貪吃鬼,可一旦被釣上岸也只有乖乖做“肉餡兒”的份了。外表有些恐怖的蛇鱈血液中含有膽綠素,使它們擁有“蒂凡尼藍”的肉色(有20%的蛇鱈可呈現(xiàn)此顏色),但并不會改變口感或營養(yǎng)。
蛇鱈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海岸,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都有分布,對漁民來說,它是非常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且很適合做成墨西哥著名美食——塔可。